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於浙江
錢塘(今
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
進士。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裡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
泉州、
潤州、
簡州和
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
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蒐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
明州(今寧波市),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步入仕途
皇祐三年(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
沭陽縣主簿,遂治理
沭水,開發農田,頗有政績。工程結束後,沈括辭去職務,來到哥哥沈披在任的
寧國縣,準備科舉考試。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
蕪湖萬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經驗,遂獻計獻策並作了詳細記錄。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進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制
守選。次年,沈括守選期滿,授
揚州司理參軍,負責一州刑獄。
治平二年(1065年),經淮南路轉運使張蒭推薦,沈括被調入京師,編校昭文館書籍,參與詳訂
渾天儀,並在閒暇研究
天文曆法之學。
熙寧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
館閣校勘,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學識。八月,母親病逝,沈括辭官護送靈柩回錢塘。
參與變法
熙寧四年(1071年),沈括守喪期滿,進京
述職,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為檢正中書刑房公事。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
汴河疏浚工程,七月,
加官史館檢討。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要到
圜丘祭祀天地,吏員常藉此修建園林、謀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禮的歷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
郊祀事務。沈括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省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八月,
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
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顯成效,升任
集賢校理,巡察
兩浙農田水利。兩浙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沈括建議出錢雇用饑民興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贊同。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
提舉司天監。當時的
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對天文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機構,改進儀器,召請
衛朴修造新曆法,並向全國徵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十一月,朝廷登記民間車輛,
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販井鹽,民議紛紛。沈括進言:民間都是
太平車,不利於機動作戰;小鹽井很多,填封私井勢必要加強警戒,得不償失。神宗贊同,次日詔停此二事,擢升沈括為
知制誥、兼管
通進、
銀台司。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調任
河北西路察訪使,提舉河北西路
義勇、
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處北疆,沈括上任後,將工作重點放在改革軍政和鞏固國防上。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返京後,上疏提出三十一條整改意見,多數都被神宗肯定與採納。九月,沈括兼任判軍器監,負責兵器的鑄造與儲備。沈括對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觀點,並建議大批製造“
神臂弓”。到次年五月,軍器監上報朝廷時,兵器產量提高了十幾倍。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訂“九軍戰法”,分九軍為九營,各自為陣,背背相承,面面相向,靈活多變,名之為“邊州陣法”。九月,編撰城壘、軍營等建築的營造法式。
出使遼國
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宋遼邊界衝突,遼要求以黃嵬山為分界線,宋廷不同意。遼使蕭禧到
汴京,指責宋廷談判不誠,拖而不決,留在
館舍不肯離去。沈括就到
樞密院查閱以前的檔案檔案,發現宋遼過去商定的協定是以
古長城為界,而黃嵬山在古長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遙,遂上表呈報朝廷。神宗賞賜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以回謝使的身份出使遼國。
四月中旬,沈括從汴京出發時,預先找出相關書信檔案數十件,讓幕僚和吏員背熟。
契丹宰相楊益戒每有問題提出,沈括就讓手下吏員列舉檔案條文作答。談判先後進行六次,楊益戒無言可對,就威脅說,以數里之地、絕兩國之好,不利於和平。沈括以國之道義、民之根本為理由,申明寸土不讓。在沈括一行力爭下,遼廷最終有所退讓,緊張的宋遼關係得以暫時緩解。
七月,沈括起程回國,據沿途地理形勢、風俗民情畫撰為《使契丹圖抄》,獻給朝廷。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為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十月,權發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為
翰林學士、權
三司使。
彈劾被貶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
吳充繼任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匯報政務,吳充問及
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贊同並上疏匯報給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戶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雇並行”。沈括的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罷相後才提出的,對免役法的態度前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就給反對他的人提供了口實。
熙寧十年(1077年),侍御史
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
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
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
宣州。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為知制誥、知
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
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復職龍圖閣待制、知
審官院。
戍守西夏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
延州,兼任
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抵禦
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賜之錢買酒,召集邊民子弟開展騎馬射箭活動,並親自給優勝者敬酒祝賀,邊境百姓群情踴躍。活動持續了一年,沈括從中選拔出精銳之士,充實到邊防部隊,延州軍隊的聲威遠超其他州府。
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數萬人進攻邊關要塞順寧寨,沈括派少將景思誼、屈理帶三千兵馬進攻蕃軍;接著命前鋒李達領千人出擊,攜帶十萬人的軍糧,宣稱鄜延路總帥沈括將親自率軍督戰。蕃兵不知虛實,軍心渙散。宋軍乘勢進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萬人,牛羊三萬。
十一月,奉命西討的河東兵十二將率軍東還,經過鄜延,沈括抓住時機,命部將在綏德城炫耀武力,聲稱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領河東十二將的兵力,不日即興兵西討。駐守的西夏軍聞訊前來打探,果見大隊人馬聚集,聲勢浩大,信以為真,連夜棄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圖、
吳堡、義合。
元豐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邊事有勞”,升為
龍圖閣學士。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湯城為據點,招兵買馬,攻打
鄜延。沈括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副總管
曲珍率軍兩萬進軍東川,揚言要去攻打葭蘆,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機攻下金湯。接著,沈括又用同樣的策略攻下了
葭蘆。
兵敗永樂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使
種諤奉詔條陳制夏方略,提出進取
橫山以築城、以地理優勢直接威脅西夏的戰略主張,宋廷派
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制軍事,共同申議。七月,沈括建議築城
石堡、
種諤提議
銀州、
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為
永樂城。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
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
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
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為名拒絕出兵解圍。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
李稷、
高永能、
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
永樂城之戰),謀取橫山的計畫宣告失敗。
沈括作為一路帥臣,在明知永樂城“路險而遠、不利協防與救助;且地理位置險要,敵軍必爭”的情況下,不堅持己見,而選擇迎合徐禧,對永樂城之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歸隱夢溪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
筠州團練副使,
隨州安置。沈括到隨州後,寓居於法雲禪寺,無親無故,且行動受到很大限制。隨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憂傷、灰暗的時期,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從政萌生出一絲“悔意”。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太子
趙煦繼位,是為
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內遷,改任
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本州公事。秀州地處江南,毗鄰故鄉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從頹廢中好轉起來,遂專心於學問,開始整理熙寧九年奉旨編繪的《天下郡縣圖》。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編訂完成《天下郡縣圖》,被特許到
汴京進呈。哲宗賜絹百匹,準許沈括在秀州境內自由行動。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
朝散郎、守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準於外州居住。接到詔命後,沈括就舉家搬遷至早年在
潤州購置的
夢溪園,在此隱居,創作《
夢溪筆談》。
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主要成就
數學
隙積術指如何計算
垛積,沈括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個體的累積數,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已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
離散問題的思想。在中國國數學史上,發展了自
南北朝時期就停滯不前的
等差級數求和問題,並推進到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新階段,開創了中國
垛積術研究的先河。
南宋數學家
楊輝、
元朝數學家
朱世傑,在沈括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會圓術,實際上是指由弦求弧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局部以直代曲,對圓的弧矢關係給出一個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
平面幾何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
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圓術問世後,得到了廣泛套用,
郭守敬、
王恂等都用到過會圓術。
物理
沈括記錄了人工
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
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磁偏角指地球表面任一點的地磁
子午線與
地理子午線的夾角,即磁針靜止時,所指的北方與真正北方的夾角。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即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並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這比
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現象早了400多年。
沈括通過觀察實驗,對
小孔成像、
凹面鏡成像等原理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描述,他用“礙”(焦點)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線傳播、
凹面鏡成像的規律,並把光通過“礙”成像稱之為
格術,即現代光學中的等角空間變換關係。
沈括還對平面、凹凸面等鏡面成像的不同進行研究,注意到表面
曲率不同與成像之間的關係,並以此對“
古人鑄鑒”時正確處理鏡面凹凸與成像大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若將小平面鏡磨凸,就可“全納人面”。
沈括還對
透光銅鏡的原理作出了正確推論,推動了後世對“
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套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沈括通過對聲學現象的觀察,注意到
音調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並記錄下了聲音的
共鳴現象。他還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
共振,形象的說明了
應弦共振現象,這比
諾布爾和皮戈特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早了500年。
沈括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
空穴效應,以此來解釋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頭,可以聽到數里外人馬聲的原因。此外,沈括還記錄並深入分析了制鐘的聲學問題。
化學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
信州鉛山縣有苦泉(
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
膽礬(
硫酸銅),熬制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
濕法煉銅,利用化學
置換反應的方式提鍊金屬。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
石油的文字,見於
東漢史學家
班固所著的《
漢書》。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
據沈括記載,
鄜州、
延州境內產石油,當地人常採集到瓦罐里,用於照明。這種油形似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並冒著很濃的煙,能把帳篷都燻黑。沈括將其命名為石油,並以石油碳黑制
墨,光澤、亮度方面都很理想,於是就大量製造,並命名為“
延川石液”,
蘇軾用後評價“在
松煙之上”。
天文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到北宋時,結構十分複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放大了窺管口徑,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
郭守敬創製的新式測天儀器——
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
圭表,他意識到了
蒙氣差對測量精度的影響,主張採用三個候影表來觀測影差,以克服蒙氣差對精度的影響,據此製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測影的技術水平。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緻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
真太陽日有長有短。經現代科學測算,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
沈括還詳細觀察了五星運行軌跡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並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提舉司天監,發現《
大衍曆》沿襲至宋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餘刻,遂破格提拔衛朴改革舊曆;熙寧八年(1075年),《
奉元歷》修成頒行。新曆法改動了
閏月和
朔日的設定: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以補算歲日朔日。
晚年時,沈括大膽革新,進一步提出了《
十二氣歷》,以代替陰陽合曆。按中國古代
曆法,
陰曆和
陽曆每年相差11天多,雖採用
置閏的辦法加以調整,仍有很多缺陷。沈括髮明的新曆,不用
閏月;不以月亮的
朔望定月,而參照節氣定月;一年分為12個月,每年的第一天定為
立春,這樣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900 年後,英國氣象局用於統計農業氣候的 《蕭伯納歷》,其原理也與《十二氣歷》相同。
地理
沈括根據
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物,分析出
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今已東距大海已千餘里,而華北平原是由
黃河、
滹沱河、涿水、
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
沖積平原)最早的科學解釋。
沈括根據峭拔險峻的雁盪諸峰頂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現象,推斷
雁盪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等沖走,留下堅硬、固結而聳峭的山峰。這種“流水侵蝕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直到18世紀末,
英國的
赫頓在《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類似觀點,比沈括晚了約700年。
沈括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
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
虹的大氣
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捲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
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等等。沈括對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元祐二年(1087年),歷經十二年不懈的努力,沈括完成了奉旨編繪的《
天下州縣圖》,圖幅之大,內容之詳,前所罕見。全套地圖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比例為九十萬分之一。在製圖方法上,沈括提出
分率、
準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個方法,並按
方域劃分出“二十四至”,從而大大提高了地圖的科學性。可惜南宋戰亂頻發,此圖竟毀於戰火之中,成為千古遺憾。
沈括還首創了用“
飛鳥圖”來繪製地圖,以代替傳統的循路步法製圖。“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類似航空拍攝,這使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還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呈現給神宗。這是中國地圖史上木質地形圖的第一次明確記載,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七百年。
水利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任海州
沭陽縣主簿,主持治理
沭水的工程,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任
安徽寧國縣令時,沈括還參與修築
蕪湖萬春圩的工程,寫出《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
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主持
汴河的疏浚工程。為了治理汴河,他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
泗州淮河岸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用“分層築堰測量法”測出了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直線距離420公里之內,水平高差為63.3米。存世古文獻中最早記錄水平高程測量的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科學家。
醫藥
錢塘沈氏有收集藥方的傳統,受家學傳統影響,沈括也注意蒐集醫方,並匯集成兩本醫藥學著作《良方》和《
靈苑方》(早佚),本著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驗”,並將實物與文獻對證,對藥物名稱和功效進行考證,糾正其中的錯誤。
沈括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良方》中詳細記述了
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式要訣,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體
性激素”的製備法;《夢溪忘懷錄》中關於“藥石井”的記述,被認為是最早的磁化、
礦化水製備法;《夢溪筆談》中還對一些礦物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錄,如
莽草、
天竹黃等。
經濟
沈括在
三司共一年八個月,主要成就有兩點:①改革
鹽鈔法。熙寧年間,宋廷採取
榷鹽政策,對
解鹽實行官賣,為增加鹽稅收入,政府不斷抬高鹽價,各地民怨不斷。熙寧九年十一月,沈括奉詔改革鹽法,提出四點整改意見:限定印鈔數量、統一池鹽東西路價格、制鈔權收歸三司,各地方統一鹽價。②改革鑄銅法。神宗時,錢幣鑄造達到高峰,錢幣的數量也大幅提高,但並不能解決北宋日益嚴重的錢荒問題。對此沈括提議:穩定鹽鈔價格,達到以鈔代幣的目的;增加貨幣種類,將金銀納入貨幣流通,可惜神宗並沒接受。沈括還提出了“錢利於流”的貨幣理論。他認為,錢如果藏之不用就是死錢,要使錢
增值就必須投放到
流通領域。因此沈括主張加速貨幣流通,通過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的增值來達到穩定幣值的目的,這一發現比西方早很多年。沈括還注意到貿易來往中的
順差和
逆差問題,主張根據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調節貿易額來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
軍事
熙寧七年(1074年),沈括在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攻讀兵書,精心研究
城防、
陣法、
兵車、
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並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套用在軍事科學上,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中有近20個條目與軍事有關,記述了沈括親歷的一些戰事、古代名將的戰例、古代的一些戰爭攻防手段與策略,如“
赫連城”特點介紹、戰棚的作用分析等,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軍事研究資料。
藝術
沈括是樂律行家,據《宋史‘藝文志》載,沈括還撰寫過《
樂論》、《樂器圖》、《三樂譜》、《
樂律》等著作,可惜巳佚。《夢溪筆談》中與音樂相關的記述有40多條,研究並闡述了古代音樂的
音階理論;記述了沈括對唐宋
燕樂的研究心得,如燕樂起源、燕樂二十八調、唐宋大曲的結構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譜等;並考證了部分樂器的形制、用材、流布與演變。
沈括在書畫收藏與鑑賞方面也是行家。他撰寫過《圖畫歌》,用歌詩的方式,對兩晉至宋代50多位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進行品評,語言精練、視角獨到,得到了著名書畫家
米芾等人的高度評價。
其他
一記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詳細記述了慶曆年間布衣
畢昇發明活泥字印刷術的全過程及字印的下落,這種活泥字印刷術被譽為“沈存中法”。比德國人
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二記錄了能工巧匠
喻皓的高超建築技術,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
木經》的部分內容,為中國建築科技史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史料。
人物評價
脫脫:①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②沈括博物洽聞,貫乎幽深,措諸政事,又極開敏。
紀昀: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鐘律尤所究心。
祖慧:沈括是一位具有很強敬業精神、工作認真務實、能夠體恤民情的良吏。但他卻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家應有的膽識與果敢堅毅。
席文: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沈括是最多才多藝的人物之一。
李約瑟:①(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②(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三上義夫:①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國出了這樣一個。我把沈括稱做中國數學家的模範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當的。②(古代)日本的數學家沒有一個比得上沈括。
主要作品
據《
宋史·藝文志》記載,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
夢溪筆談》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
清夜錄》,醫藥著作《
良方》《
蘇沈良方》,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2011年五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
楊渭生教授點校、輯佚《
沈括全集》,全書八十五卷(含附錄一卷),一百一十萬字,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收集沈括著作最齊全的版本。
軼事典故
明於治軍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總領鄜延路軍務,駐守延州。宋廷為確保西線安全,加派
禁軍駐防,並多次賞賜,但沒有賞賜地方軍隊。沈括認為賞賜不均,會引起邊防變亂。於是假傳朝廷旨意,犒賞地方軍隊,並上報朝廷。神宗對此極為滿意,降詔允許沈括酌情處理類似緊急事件。
元豐四年(1081年)十一月,鐘諤率軍行至
鹽州,天降大雪,軍糧不繼,殿直劉歸仁率部三萬人南逃,湧入延州邊塞,邊民大為恐懼。有人建議沈括緊閉城門、派兵征討,沈括認為這些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只是因為饑寒才做了逃兵,派兵征討是自相殘殺,只會導致軍心不穩。就派人在延州東郊搭設營寨,餞勞逃奔而來的士卒。十天后,三萬叛軍全部收回,劉歸仁也被斬于軍前,完美的處理了軍隊叛亂問題。
獨具慧眼
據《夢溪筆談》記載,沈括在開封
相國寺見到
高益的一幅壁畫,內容為
樂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們都詬病彈
琵琶的樂工撥錯了弦,管樂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畫上撥的卻是下弦。沈括經過仔細觀察後,認為高益畫的沒錯。他指出,弦樂跟管樂不同,演奏管樂時,手指按在什麼音,就發什麼音,是同時的;琵琶則不同,只有當手指撥弦之後,才會發音,動作是早於聲音的。正因為這樣,彈琵琶的樂工的手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足見畫家布置巧妙,匠心獨運。
揭發蘇軾
沈括大
蘇軾五歲。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進入
史館,與在
昭文館的沈括同在
崇文院任職。熙寧二年(1069年),沈括支持變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蘇軾與
司馬光等一起,則持反對意見,變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對立。
據南宋
王銍《元祐補錄》記載,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兩浙農田水利,時蘇軾任杭州
通判。沈括到了杭州,與蘇軾談論舊情,把其新作抄錄了一份。回到京師後,沈括就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詳細的“注釋”,交給了皇帝,揭發蘇軾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
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
何正臣、
李定上表彈劾蘇軾,
烏台詩案爆發。次年,蘇軾被貶黃州,牽連親友三十多名,涉及詩詞一百多首。當然,沈括不是事件的主謀,但據說沈括正是始作俑者。此事
李燾亦引入《
續資治通鑑長編》,但對其真實性持懷疑態度。
錯評唐詩
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末,
白居易與朋友結伴遊
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
大林寺桃花》。沈括讀到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道:“既然‘四月芳菲盡’,怎么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艷,才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後,很有感慨地說:“都怪我讀書不仔細,經驗太少啊!”
家有悍婦
沈括的第二任妻子張氏,淮南官吏張蒭之女,驕蠻兇悍,經常責罵沈括,甚至拳腳相加;在秀州時,張氏還常去官府控告他。有一次,張氏發脾氣,竟將沈括的鬍鬚連皮帶肉扯將下來,兒女們抱頭痛哭,跪求母親息怒。在張氏的虐待下,沈括在定居夢溪園的第四年生了一場大病,此後身體越來越虛弱,常自嘆命不久矣。
張氏暴病而亡,友人都向沈括道賀,恭喜他從此擺脫了張氏的折磨。而此時的沈括卻終日恍惚,精神已頻臨崩潰,一次乘船過
揚子江,竟欲投水,幸好被旁人阻攔。不久,沈括也因病離開人世。
史籍記載
年代 | 作者 | 書名 | 篇目 |
---|
宋 | 李燾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卷兩百二十八——卷三百三十三 |
元 | 脫脫 | 宋史 | 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 |
清 | 畢沅 | 續資治通鑑 | 卷六十九——卷七十二、卷七十六、卷七十七 |
家族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長輩 | 曾祖 | 沈曾慶 | 曾任吳越國營田使,入宋後官至大理寺丞 |
祖父 | 沈英 | 早逝,未仕 |
外祖 | 許仲容 | 曾任太子洗馬 |
伯父 | 沈同 | 鹹平三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有二子振、扶 |
父親 | 沈周 | 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一生共在十三處任職,廉潔自律,頗有惠政 |
母親 | 許氏 | 蘇州吳縣人,許仲容之女。惇行孝謹、相夫教子,頗為賢惠 |
舅舅 | | 字洞天,北宋軍事家,歷任雄武軍推官、均州參軍,著有《 虎鈐經》等 |
配偶 | 原配 | 不詳 | 約卒於治平三年,生平待考 |
繼室 | 張氏 | 淮南路轉運使張蒭的女兒 |
平輩 | 兄長 | 沈披 | 曾任宣州寧國縣縣令、河北沿邊安撫副使 |
姐姐 | 不詳 | 但知沈括有一姐,生平待考 |
子嗣 | 兒子 | 沈沖 | 生平待考 |
(沈括家族資料參考來源:周生春《沈括親屬考》,祖慧《沈括評傳》等) 後世紀念
夢溪園
沈括晚年的故居
夢溪園,位於鎮江市夢溪園巷21號,據史志記載,夢溪園原面積約十畝左右,內有岸老堂、蕭蕭堂、殼軒、深齋、遠亭、蒼峽亭等建築,還有一條溪水流經園內。沈括居此八年,死後歸葬於杭州,夢溪園遂逐漸荒蕪。
南宋寧宗年間,
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曾修葺維護。後夢溪園數易其主,原貌已蕩然無存。
1985年,市政府在原址附近,初步修復了夢溪園。修復後占地2畝,由兩幢青磚平房和一方庭園組成。前幢為清代修建的
硬山頂平瓦房,坐東朝西,門上端嵌有
茅以升題寫的“夢溪園”大理石橫額,內置沈括正面畫像、沈括摩崖題銘拓本和“夢溪”古石碑。後幢為清式廳房,坐北朝南,正中是沈括全身坐像,兩側陳列著比西歐早四百年的地磁偏角的記載,以及反映沈括一生科學成就的實物和圖片等。
沈括墓
據《
錢塘縣誌》、《
杭縣誌稿》等文獻記載,
沈括墓位於
安溪鄉太平山下。1983年,
餘杭縣文物普查,在太平山南麓發現了
沈括墓。墓穴由磚砌而成,內有北宋青瓷花碗及熙寧、元豐、元祐錢幣;墓穴南30米為二尊
石翁仲,一倒一立,手執笏,但頭部已被毀;另有
墓道、墓碑頭。
1986年,沈括墓被列為餘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列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9月,沈括墓完成第一期修繕工程,重建了墳墓,立了墓碑,鋪設墓道,除原翁仲外,增設了石馬、石羊等設施。
沈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