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簡介
《虎鈐經》以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為主旨,兼及風角占候、人馬醫護等內容。
許洞認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應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虎鈐經》,明刊本,下同),重視人(主要是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要求將帥應“觀彼動靜”而靈活用兵,做到“以虛含變應敵”。
儘管天時有吉凶,地形有險易,戰勢有利害,如能吉中見凶、凶中見吉,易中見險、險中見易,利中見害、害中見利,就能用兵盡其變。他還認為,要取勝須“以糧儲為本,謀略為器”。未戰之前要“先謀”:欲謀用兵,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陳,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賞罰等。既戰之後,一要善於“奪恃”:
奪氣、奪隘、奪勇等;二要善於“襲虛”:以佯動、誘敵擊其虛;
三要“
任勢”:乘機擊敵懈怠,設伏擊敵不意,乘勝擴張戰果等。還強調“逆用古法”,“利在變通之機”。
該書在體例上,分類編排,按類闡述,匯集的與軍事有關的天文、曆法、記時及識別方位等知識,有許多為過去兵書所少有。此外,還匯集了不少陣法,並創造了諸如飛鶚、長虹等陣。但書中天人感應等荒誕迷信之談,則不可取。
內容簡介
《虎鈐經》是中國宋代著名兵書。“虎”為“虎符”,即“兵符”,“鈐”即“鎖鑰”,《虎鈐經》即為開啟兵符鎖鑰之書,掌兵權者應備之經。
許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論。該書始撰於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現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庫全書》等刊刻本。
《虎鈐經》吸收了《孫子》和《太白陰經》的精華,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據天時人事的變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見解。其中奇謀詭道,凡適於兵家需要,就廣為搜羅,不受“六經”的束縛。該書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兼及風角占候、人馬醫護等內容。
許洞認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應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首先強調人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將帥應“觀彼動靜”而靈活用兵,做到“以虛、含、變應敵”。他指出,儘管天時有吉凶,地形有險易,戰勢有利害,如能吉中見凶,凶中見吉;易中見險,險中見易;利中見害,害中見利,就能用兵盡其變。他還認為,戰爭要以“糧為本,謀略為器”。謀略的運用必須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而謀略的運用本身就包括對軍用的謀劃等廣泛的內容:欲謀用兵,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陣,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賞罰等。在作戰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善於“奪恃”,包括奪氣、奪隘、奪勇等,即創造壓倒敵人的有利條件;要善於“襲虛”,即以佯動等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失去主動,從而保證自己能主動採取行動。要善於“任勢”,乘敵懈怠攻擊;乘敵不意攻擊;乘勢擴張戰果等。
許洞還主張要善於逆用戰法,不要把兵法原則看成僵死的教條,這樣才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該書前五卷理論性較強,以後各卷均為具體戰法和古代行軍作戰的事宜,還包括天文、曆法、記時及方位識別等知識,都是其他兵書所罕見的。書中還記載了“六壬遁甲”、“風雲氣候”、“星辰日月”等迷信的東西,作者雖然也認為這些“遠於人事”,但世有流傳,也“不敢遺漏”,這是不足取的。
作者簡介
許洞(生卒年不詳),字淵夫,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生活於北宋初年。史稱
許洞精通《左傳》,早年潛心著書,直至鹹平三年(1000年)中進士,在雄武軍中任推官(掌司法事務)。因不能與當局苟合,觸怒了知州馬知節,被罷官。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開韜略運籌決策科。
許洞乘機向宋真宗奏獻《虎鈐經》。當時,宋真宗正在急於與契丹議和,該書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只任命
許洞為均州(今湖北西北部)參軍,後又改任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主簿,死於任上。
許洞除著《虎鈐經》外,還有《春秋釋幽》五卷,《演玄》十卷,《集》百卷,但均已失傳。
許洞,字洞夫,北宋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擅長武術,精於兵學,而且文才也很好。一生未受重用,只做過烏江縣主簿。《虎鈐經》的作者為北宋的
許洞。他花了四年時間編寫而成。內容豐富,涉及了古代軍事的各個方面。全書共20卷,210篇。前十卷彙輯《
孫子兵法》到《神機制敵
太白陰經》的論述,並加上了自己的評述,後十卷多為兵家陰陽占卜之說。
版本
《虎鈐經》共有下列版本:明覆宋刻本、李盛鐸明刻本、明抄本、《范氏奇書》叢本、《
四庫全書》叢本和《粵雅堂叢書》本。
四庫提要記載
《虎鈐經》·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
許洞撰。洞字淵夫,
吳興人。登鹹平三年進士,為
雄武軍推官,免歸。尋召試中書,改
烏江縣簿。坐事變姓名,隱中條山。龔明之《中吳紀聞》謂,洞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
歐陽修嘗稱為俊逸之士者是也。是書卷首有洞進表及自序,大意謂《
孫子兵法》奧而精,學者難於曉用。
李筌《太白陰符》經論心術則
秘而不言,談陰陽又散而不備。乃演孫、李之要,而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占有。凡六壬、
遁甲、星辰、日月、風雲、氣候、
風角、鳥情、十八卷各分上下。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仁宗為
守成令主,然武事非其所長;公亮等亦但襄贊太平,未嫻將略。所言陣法戰具,其制彌詳,其拘牽彌甚,大抵所謂檢譜角牴也。至於諸番形勢,皆出傳聞,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剌謬。然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後集具歷代之得失,亦有足資考證者。
《讀書後志》別載
王洙《武經聖略》十五卷,乃寶元中西邊用兵,詔洙編祖宗任將用兵邊防事跡為
十二門,今已佚。南渡以後,又有《御前軍器集模》一書,今以及宣文設奠、醫藥之用、人馬相法,莫不具載。積四年書成,凡二百十篇,分二十卷,名曰《虎鈐經》。大都彙輯前人之說,而參以己意,惟第九卷所載飛鶚、長虹、重覆、八卦四陣,及飛轅寨諸圖,為洞自創耳。其四陣統論自以為遠勝
李筌所纂。其間亦多迂闊誕渺之說,不足見諸施行。
然考《漢書·藝文志》兵家者流,有兵權謀、兵形勢、陰陽諸類,凡七百餘篇。蓋古來有此專門之學,今《漢志》所錄者久已亡佚,而洞獨能掇拾遺文,撰次成帙,不可謂非一家之言。錄而存之,亦足以備一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