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圩田
基本解釋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周圍築有土堤的稻田
詳細解釋
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系由漢以前的圍淤湖為田發展而來,至唐代已相當發達。關於圩田的最早記載,是《越絕書·吳地傳》中的“鹿陂”。
宋 楊萬里 《圩田》詩:“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祐傳》:“辟濱海圩田數萬頃,民名之曰‘蔡公田’。” 清 魏源 《秦淮鐙船引》:“圩田熟收船價低,驚魂甫定歌喉愴。”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圩田--又叫圍田。在低洼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澇,可以常保豐收。這是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參閱《文獻通考·田賦六》。
簡介
1、也叫
圍田,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地勢低洼,地面低於汛期水位,甚或低於常年水位。圩田起源於唐代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稱已經很普遍。圩田的建造維修都需要花費大量費用,一般農戶承擔不起,多由政府或者是有實力的大地主來完成。同時,圩田的規模很大,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圩田,每圩方圓幾十里,如同大城。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常種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
圩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向自然作鬥爭的重要創造,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圩田的過度開發,也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
2、地名。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孟興莊鎮西南,西接湯溝,南臨北六塘河,稻米產區。
圩田
有土堤包圍能防止外邊的水侵入的稻田。
意義
圩田起源於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稱已經很普遍。所謂圩田,主要在河灘、湖濱淺水之處築堤,用堤圈圍出土地。這樣圈圍起來的田叫做圍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興起最早開始於南朝,唐代範圍擴大。圍堤和圩岸的建造維修都要花費大量費用,一般農戶承擔不起,大多由政府組織修建或由有實力的地主修建。圍田或圩田都是化湖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內的水造成田。圩田對促進唐代農業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種植高產的水稻,這樣更鞏固了江南的經濟地位,江南的農業逐漸發達起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田。每方圓幾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時,田得到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