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

朔望

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 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朔望
  • 依據:月亮的軌跡
  • 最新計算出處:《皇極曆
  • 最新計算作者劉焯
  • 朝代:隋代
概念,另釋義,

概念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幾乎和太陽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為照不到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是看不見的。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 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滿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月球呈光亮的圓形,叫作滿月或望月。從朔到下一次朔或者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稱為一朔望月,約為29.53059日。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因為月球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都是不均勻的,二者之間也沒有簡單的關係。因此,每兩次朔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最長與最短之間約差13小時。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把包含朔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並以朔日作為一個朔望月的開始。在曆日的安排中,通常為大小月相間,經過15~17個月,接連有兩個大月
朔望
東漢以前的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後來稱作“平朔”東漢前後發現了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後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首次載有這種修正算法的曆法,是劉洪創製的《乾象曆》。隋代劉焯的《皇極曆》,才把日行也有遲疾(就是地球繞日運動不均勻性的反映)的因素考慮到“定朔”的計算中去。

另釋義

1.同時這也是兩個極端,“無月為朔,滿月為望”。表達了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渴望、希望之情,同時也說明了大自然不變的規律,由無到有,由有到無,生生不息,生生不滅!
2.文言文中朔望意為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如百官朝參如朔望(各級官員仍然在每月初一與十五上朝參見)(《明史 張寧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