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略安撫使
- 出現時間:隋代
- 所屬:古代的官名
- 後改名:經略
【經略安撫使】有安撫使、經略使、宣慰使、宣撫使等名稱,是中國古代的官名。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
安撫使是中國古代官名,為由中央派遣處理地方事務的官員。隋代曾設安撫大使,為行軍主帥兼職。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經過戰爭或受災地區,稱安撫使。宋初沿之,為諸路災傷...
老種經略相公指种師道,小種經略相公指种師中。這兩人是北宋名將種世衡的孫子,都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也就是書中稱的“經略相公”。宋朝時“相公”原本是...
宋皇祐四年(1052)置司於桂州,設經略安撫使1名,由知桂州余靖兼,掌西南25州軍政。駐軍因時而異。常駐半將2500人,殿前推鋒軍500人。次年,駐侍衛司步軍雄略2...
據《中國歷代官制詞典》,經略是經略使或經略安撫使的簡稱。經略使是唐邊州軍事長官,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始於沿邊重要地區設定,掌管地方軍隊。其後常以節度使兼任。...
後又任命李憲為熙河﹑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兼制置使,不久又罷。崇寧四年(1105),為奪取河湟地區,曾任命宦官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
當時本路經略安撫使司向上奏告說:當地熟戶的蕃官牛裝呈來事狀,請求讓劉滬的兒子或兄、弟接管水洛城政務。朝廷準奏,派他弟弟劉淳擔任水洛城兵馬監押。 [2] ...
舊置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統秦州、隴州、階州、成州、鳳州、通遠軍,凡五州一軍,其後割通遠軍屬熙河,凡統州五。縣四:成紀,上。...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位於象鼻山水月洞,宋乾道九年(1173)刻,正書,149厘米×215厘米。范成大乾道九年來任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酷愛桂林山水,尤其鐘愛水月洞...
南宋紹熙元年(1190),《五瘴說》由廣西經略安撫使朱唏顏跋文、石俛書寫,刻在山水秀麗的桂林龍隱崖。1963年郭沫若游桂林,登榕樹樓,特為梅摯《五瘴說》吟詩一首。...
《宋史》本傳載張孝祥於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歸,途徑岳陽,故有《過洞庭》之作。“應”,因也,杜甫詩...
後又依舊職調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鹹淳六年(1270)正月,召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十一月,進資政院學士,兼參知政事,卒於官。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
宋慈卒於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9年)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享年64歲。宋理宗親自為其書寫墓門,憑弔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後來宋慈的墓地遷至福建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
次年,以樞密院都統制任金州知州,兼金、房、開、達州經略安撫使,鎮守川陝東部,成為南宋川陝防線三帥府之一。紹興十四年(1144年),拜檢校少保。 紹興十五年(...
紹興(宋高宗年號,公元1131—1162年)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
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
楊政於北宋末年從軍,後成為吳玠部屬,參與和尚原、饒風關、仙人關三次大戰,在抗金戰爭中屢立功勳,累官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川陝宣撫使司都統制。紹興...
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代最高統治者接受了唐代毀於方鎮的教訓,在地方諸路不設一元化的最高長官,而是實行分權而治的策略,在諸路分別設定經略安撫使司,由文臣...
”高宗皇帝對這個意見很感興趣,又復任王庶為顯謨閣待制,並任他為荊南府知府、湖北經略安撫使,後又升為顯謨閣直學士。主政兵部 ...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位於象鼻山水月洞,宋乾道二年(1166)刻,行書,253厘米×162厘米。張孝祥在乾道元年來桂,任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他與好友張維深愛象鼻山...
紹興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
徐榮叟 字茂翁。福建浦城人。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官秘書郎、江東提點刑獄、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嘉熙四年(1240年),擢右諫議大夫,奏陳楮幣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