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人鑄鑒
- 外文名稱:Ancient people do mirrors
- 作品別名:古人造鑒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沈括
原文,翻譯,注釋,作者,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原文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選自 沈括(宋)——《夢溪筆談》
翻譯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造成平的,小鏡子造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小的鏡子不能把人臉全像照出來。所以做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照出(收進)人臉全像。(造鏡子時)要反覆測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這樣的工藝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一旦得到古時的鏡子,一律刮磨使鏡面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型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注釋
鑄:製造。
鑒:鏡子。
則:就,便。
令:使,讓。
微:略微。
而:卻,但是,錶轉折。
納:獲得。
比:一旦。
師曠:春秋時期著名樂師。
所以:……的原因
故:所以,因此
全:完全,都
差:略微
原:推究
作者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一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人物生平
書香世家
自幼好學
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十八歲至南京,對醫藥產生興趣。
蒙恩入仕
今屬江蘇)主簿,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頗有政績。
嘉祐八年(1063年),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治平三年(1066年),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裡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與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
熙寧五年(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曆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
陣法》。還多次出使,視察了很多地方。
熙寧九年(1076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因為受到牽連以及詩案敗露等原因,照例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
熙寧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
問責被貶
元豐五年(1082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因為與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鄜延道副總管曲珍等人貪功冒進,不聽隨行內侍李舜舉勸告,在死地築城,釀成永樂城慘敗,損失軍人2萬,民夫無算,高永亨、李舜舉等都壯烈犧牲,並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後良好的統一形勢被葬送。此事沈括雖非首罪,但他畢竟負有領導責任,加之在戰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貶為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從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結。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
歸隱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