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李衛公(唐代政治家李德裕的別稱))

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李德裕的別稱)

李衛公(唐代政治家李德裕的別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小字台郎,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代傑出政治家、文學家、戰略家,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

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房,胸懷大志,飽讀經史。以門蔭入仕,起家校書郎,遷監察御史,轉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歷任浙西觀察使兵部侍郎、鄭滑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中書侍郎、鎮海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經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為相,受到牛李黨爭傾軋,多次被排擠出京。唐武宗即位後,入朝為相,執政五年。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功績顯赫,拜為太尉,封為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絕唱。唐宣宗繼位後,忌憚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於崖州。唐懿宗即位,追復官爵,加贈尚書左僕射。歷朝歷代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啓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德裕
  • 別稱:李衛公、李太尉
  • 字號:字文饒
    小字台郎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趙郡贊皇
  • 出生時間:787年
  • 去世時間:850年
  • 主要作品:《會昌一品集》等
  • 主要成就:輔佐唐武宗開創會昌中興
  • 官職:太尉
  • 封爵:衛國公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任職台省,出鎮浙西,治理西川,擔任宰相,再遭外放,會昌輔政,貶死崖州,主要成就,軼事典故,牛李黨爭,語慚武相,翰林三俊,丹扆六箴,智破妖言,反對李訓,父子同命,諫君崇道,辭讓官爵,威懾宣宗,食萬羊,八百孤寒,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親屬成員,先世,妻妾,子孫,史籍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德裕自幼便胸懷大志,苦心攻讀經史,尤精《漢書》、《左傳》,但卻不喜參加科舉,後以門蔭入仕,補任校書郎。元和年間,李德裕因父親李吉甫擔任宰相,為避嫌疑而到藩鎮任職,常被各藩鎮闢為幕府從事

任職台省

元和十一年(816年),張弘靖出鎮太原,擔任河東節度使。李德裕被闢為掌書記,歷授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張弘靖卸任回朝。李德裕則實授監察御史,回到台省任職。
李德裕石刻像李德裕石刻像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繼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學士。穆宗尚在東宮時,便素聞李吉甫之名,因此對李德裕非常器重,常讓他起草朝廷的詔制典冊。李德裕還被召到思政殿問對,獲賜紫衣金魚袋,後改授屯田員外郎
長慶元年(821年),李德裕針對當時外戚干政的現象,上疏道:“本朝舊例,駙馬不得與朝廷要員相來往,玄宗年間禁止尤其嚴格。近日駙馬常至宰相與要官私宅,有時泄露機密,交結內外,這是很大的弊病。請陛下宣示宰輔大臣,駙馬等皇親國戚,今後凡屬公務就在中書省會見宰相,不要讓他們造訪私宅。”唐穆宗贊同。不久,李德裕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誥

出鎮浙西

長慶二年(822年),李德裕改任中書舍人,仍充任翰林學士。李逢吉在元和年間便與李吉甫結怨,因此指使黨羽擯斥李德裕,最終李德裕被免去翰林學士之職,改授御史中丞。六月,李逢吉拜相,欲引薦牛僧孺。當時,李德裕與牛僧孺都有拜相的希望,李逢吉擔心李德裕會破壞此事,便於九月將其外放為浙西觀察使。牛僧孺則被授為同平章事,拜為宰相。
李德裕到浙西任職時,正值王國清兵亂之後。前任觀察使竇易直竭盡府庫,供給軍用,致使軍士驕橫,府庫財用拮据。李德裕躬身儉約,儘量減少開支,把節餘的財物全部供養軍隊,儘管所給不甚豐足,將士卻並無抱怨。他革除陳規陋習,以儒家倫理道德教化百姓,並對不接受教育者繩之以法。幾年之內便使得江南弊風盡除。李德裕還依據方誌,整頓當地祠廟,保存供奉前代名臣賢后的祠廟,其餘四郡淫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毀,同時又拆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處,以肅清盜賊。
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繼位。敬宗年少,奢侈無度,雖曾敕令各地不準貢獻,但不久便派使者往各地徵收貢品。七月,唐敬宗命浙西進貢脂朅妝具,共需用銀二萬三千兩,金一百三十兩。李德裕考慮到當時財政困難,向下面攤派又會加重百姓負擔,因而上疏朝廷,講述浙西現狀,請朝廷罷造脂朅妝具。不久,朝廷又命浙西進獻盤絛繚綾一千匹。李德裕再次上疏,以太宗命李大亮停獻名鷹、玄宗禁止在江南捕鴶諸鳥的故事為鑑戒,極力勸諫敬宗要以太宗、玄宗為榜樣,學習漢文帝簡樸的風尚,請求停進繚綾。唐敬宗採納。但當時李逢吉當政,李德裕始終不能回朝。

治理西川

寶曆二年(826年),唐文宗繼位,加授李德裕為檢校禮部尚書。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被召拜為兵部侍郎,裴度還打算推薦他為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因得宦官之助,搶先拜相。他擔心李德裕威脅自己的地位,將他外放為鄭滑節度使。李德裕在浙西八年,雖遠離朝廷,仍常上疏議政,回朝不到十日,又被李宗閔排擠出京。幸虧侍講禁中的鄭覃常稱讚李德裕,儘管李宗閔一黨散布流言,文宗徵召李德裕回朝任職的心愿卻從未斷絕。
成都新繁鎮李德裕塑像成都新繁鎮李德裕塑像
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閔引薦牛僧孺為宰相,凡與李德裕親善的官員,都被排擠出朝廷。同年十月,李德裕改授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使、西山八國雲南招撫使。裴度雖對李宗閔有舊恩,此時也因推薦李德裕,遭到李宗閔的嫉恨,被免去宰相之職,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僧孺、李宗閔一黨的權勢顯赫一時。
當時西川正值南詔入侵之後,民不聊生,而前任節度使郭釗卻因病難以理事。李德裕到任後,著手整頓邊防。他用一個月的時間對當地的山川、城邑、道路、關隘,進行調查研究,並繪製與南詔、吐蕃有關的軍事地圖。同時,李德裕又遣使入南詔,請求南詔遣返被俘工匠。南詔遂將俘獲的僧道、工匠四千餘人放回唐朝。他治理西川兩年,西拒吐蕃,南平蠻蜒,境內安寧,民生略有恢復。

擔任宰相

太和六年(832年),唐文宗召李德裕入朝,拜為兵部尚書,同時將牛僧孺罷為淮南節度使。太和七年(833年)二月,李德裕拜相,加授同平章事,進封贊皇縣伯,食邑七百戶。六月,唐文宗又免去李宗閔的宰相之職,讓李德裕接任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
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患病。鄭注通過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獻藥,而李訓又通過鄭注的引薦,入宮講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為人正直,受到李訓、鄭注的嫉恨與排擠。九月,李宗閔又被召回京師,拜為宰相,而李德裕則罷為興元節度使。他入宮自陳,表示不願出居藩鎮。李宗閔卻表示詔令已經下發,不宜更改。不久,李德裕又改任檢校尚書左僕射、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蘇常杭潤觀察等使,再次出鎮浙西。

再遭外放

李德裕到浙西後,奉詔將宮人杜仲陽(即杜秋娘)安置在道觀。杜仲陽是漳王李湊的養母,因漳王獲罪,被放歸潤州故鄉。太和九年(835年),尚書左丞王璠與戶部侍郎李漢聯名上奏,稱李德裕厚賂杜仲陽,結交漳王,欲圖不軌。唐文宗便召王涯李固言路隨王璠李漢、鄭注等人到蓬萊殿,當面對證此事。王璠、李漢極力證實,路隨卻道:“李德裕絕不會如此。如果真像王璠、李漢所說,臣也有罪。”但李德裕最終還是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事務,而路隨不久也被免去宰相之職。
同年四月,唐文宗患病,宰相王涯召李德裕入京探疾。李德裕卻逗留洛陽,沒有前往長安。而這時,又有人告發李德裕,稱他在西川之時曾徵收三十萬緡懸錢(指以物抵押的貸款),使得百姓困苦。李德裕因此被貶為袁州長史。後來,李宗閔、李漢因結黨被貶,王璠、李訓也在甘露之變中被宦官處死。唐文宗這才對前事有所醒悟,知道李德裕是在黨爭中受到誣陷。
開成元年(836年),李德裕被授為銀青光祿大夫滁州刺史,後改任太子賓客。十一月,唐文宗又任命李德裕為檢校戶部尚書、浙西觀察使,這是李德裕第三次出鎮浙西。開成二年(837年),李德裕又接替牛僧孺,出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

會昌輔政

開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繼位,將李德裕從淮南召回朝廷,拜為宰相,授其為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唐武宗不理朝政,屢次出獵游幸,至深夜方才還宮。李德裕加以勸諫,被冊拜為司空。會昌元年(841年)四月,李德裕奏請改撰《憲宗實錄》,命史官刪除父親李吉甫在元和年間不善的事跡,遭到時人非議。
此前,回紇被黠戛斯擊敗,部族分散各地。會昌元年(841年)八月,回紇嗢沒斯部到天德軍請求內附。天德軍使田牟監軍韋仲平貪求邊功,想聯合吐谷渾沙陀党項等部落,乘勢出擊。朝臣大多表示贊成,李德裕則竭力反對。他認為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功,如今嗢沒斯率部來降,秋毫無犯,應予以安撫。即使需要出擊的話,天德軍兵力不足,一旦交戰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們騷擾邊境,即可調動各道兵馬討伐。朝廷採納了李德裕的建議,賜給嗢沒斯部糧食二萬斛。
會昌二年(842年),回紇烏介可汗要求唐朝執送嗢沒斯,並索要糧食、牛羊,被拒絕後又提出借取天德城。朝廷不許,烏介可汗便率軍越過杷頭峰(今山西包頭附近),進犯大同雲州等地。李德裕詳細地分析了回紇的情況,建議唐武宗出兵征討。唐武宗遂徵調許州蔡州汴州滑州等六鎮兵馬,任命劉沔為回紇南面招討使張仲武為東面招討使,李思忠(即嗢沒斯)為西南面招討使,並命三將在太原會師。
贊皇縣的李德裕塑像贊皇縣的李德裕塑像
當時回紇大肆劫掠,党項、退渾等部落都不敢抵拒。李德裕制定了奇襲烏介可汗、奪回太和公主(唐憲宗之女,和親公主)的策略,並推薦猛將石雄,唐武宗便將方略告訴劉沔。劉沔命石雄率三千騎兵為先鋒,自己率大軍繼後。石雄在夜晚利用地道奇襲烏介可汗牙帳。烏介可汗身受重傷,倉皇而逃。劉沔也率大軍趕到,在殺胡山大破回紇軍。太和公主得以回朝,李德裕也因功進位司徒
會昌三年(843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逝,其侄劉稹欲效仿河朔三鎮,要求襲任節度使。李德裕力主出兵征討,道:“澤潞鎮深處國家內陸,與河朔三鎮情況不同,不能讓他們效仿河朔。劉從諫跋扈難制,多次脅迫朝廷,如今病死,又將兵權交給劉稹。如不討伐澤潞,朝廷何以號令四方?如授劉稹為節度使,各藩鎮必效仿其所為,從此天子威令何在?”他又道:“劉稹依仗的無非是河朔三鎮,只要魏博成德不出兵相助,必能平定劉稹。陛下可遣使告訴二鎮,讓他們出兵攻取山東三州。”唐武宗贊同。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果然奉詔出兵。
此前商議出兵征討澤潞時,朝臣都上表勸諫,請朝廷同意劉稹襲任節度使,宰相之中也有認為不宜出兵的。李德裕道:“如果師出無功,一切罪責由我一人承擔。”何弘敬王元逵出兵後,李德裕又奏道:“貞元、太和年間,朝廷伐叛。各藩鎮出兵方才離開邊境,軍餉便由國家負擔,藩帥便因此逗留不進。有的甚至與叛軍密謀,奪取一縣或一柵寨,便以為大捷。陛下可曉諭何弘敬、王元逵,只讓他們收取州郡,不要攻打縣邑。”唐武宗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時晉絳行營節度使李彥佐行動遲緩,並請求朝廷增援。李德裕上奏武宗,認為李彥佐顧望不前,沒有討叛之意,並建議由石雄取代李彥佐。王元逵進擊堯山,擊敗叛軍援兵,李德裕則立即奏請武宗,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以激勵眾將。後來,昭義大將李丕投降官軍,很多人都認為李丕是在詐降。李德裕道:“用兵已有半年,一直無人來降。現在李丕來降,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須給予優厚的賞賜,以鼓勵再來投降的將士。只是不能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地方。”
同年十二月,河東橫水戍卒發生譁變,攻占太原,驅逐節度使李石,並推都將楊弁為首。唐武宗見劉稹尚未平定,河東又發生動亂,憂慮不已,便命中使馬元貫到太原觀察虛實,馬元貫卻接受楊弁的賄賂。會昌四年(844年)正月,馬元貫回朝,稱楊弁兵多將廣,物資充足,卻被李德裕詰問得啞口無言。李德裕奏道:“楊弁小賊,絕對不能寬恕。如朝廷兩處用兵,國力不支,那么寧可先放過劉稹。”他請武宗下詔,命王逢與王元逵分道進兵,會於太原。河東監軍呂義忠得知,當日便率榆社戍軍,誅殺楊弁,平定叛亂。
同年閏七月,李德裕聽取降將高文端的建議,築夾城圍困潞州,斷絕固鎮寨水道,並招降洺州守將王釗。八月,唐軍先後收復邢州磁州。昭義軍將領郭誼、王協遂殺死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李德裕對武宗道:“劉稹稚子,年幼無知,昭義軍之所以敢對抗朝廷,郭誼等人才是罪魁禍首。現在勢窮力孤,又殺死劉稹,以圖賞賜。這種人若不誅除,何以懲治惡人?”武宗贊同,命石雄進入潞州,將郭誼、王協等人械送京城。
唐武宗繼位後,破回紇,平澤潞,用兵五年。期間籌謀決策,選用將帥,徵調兵力,起草詔令,指揮調度,全都由李德裕獨自決斷,其他宰相併無參與。澤潞之亂平定後,李德裕因功兼任太尉,進封衛國公,食邑三千戶。

貶死崖州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逝,由李德裕攝冢宰。宦官擁立皇太叔李忱為帝,是為唐宣宗。唐宣宗素來厭惡李德裕,親政次日便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職,將他外放為荊南節度使,加授檢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德裕執政多年,位重功高,時人聞其罷相,無不驚駭。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職銜,貶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
李德裕在三亞的雕像李德裕在三亞的雕像
大中元年(847年),宰相白敏中崔鉉指使黨羽李鹹,檢舉李德裕輔政時的過失。李德裕因此被貶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事務。後來,白敏中又指使前永寧縣尉吳汝納進京訴冤,稱李紳誣奏其弟吳湘贓罪,李德裕枉法附會李紳,致使吳湘冤死。唐宣宗命複審此案,李德裕再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李德裕從洛陽由水路南行,趕赴潮州。當他到達潮陽後,又貶崖州司戶參軍
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李德裕在崖州(今海南海口東南)病逝,終年六十三歲。鹹通元年(860年),右拾遺劉鄴上奏唐懿宗,稱讚李德裕輔政時的功勳,請求對他加以追贈。唐懿宗遂恢復李德裕太子少保、衛國公的官爵,並追贈他為尚書左僕射。

主要成就

李德裕在會昌年間擔任宰相,輔佐唐武宗,開創會昌中興。他的政績主要有:
  • 反擊回鶻:回鶻以供養太和公主為名要求借取天德軍,並侵擾唐朝邊境。李德裕堅決予以反擊,他徵調六鎮兵力,讓石雄奇襲烏介可汗,並將太和公主奪回。
  • 平定澤潞:會昌年間,劉稹請求襲任澤潞節度使,但李德裕堅決反對。他採用分化瓦解的方略,孤立澤潞鎮,同時又徵調成德、魏博、河東等藩鎮兵馬,合兵進攻澤潞,最終平定澤潞之亂。
  • 加強相權:李德裕提出“政歸中書”,保證宰相確有輔弼之權,但又認為宰相在位時間不宜過長,建議限制宰相的任期。他還恢復了中書舍人參與台閣常務的權力。
  • 抑制宦官:李德裕提高相權,便不可避免的限制了宦官的權力。他還曾與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商議,不許監軍宦官干預軍政,並限制其衛兵人數。終武宗一朝,宦官始終不能幹政。
  • 裁汰冗官:李德裕認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簡冗官,誠治本也”。他為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命吏部郎中柳仲郢裁減州縣官吏,罷斥冗吏兩千餘人。
  • 儲備物資:李德裕曾建議設定備邊庫(後改名為延資庫),戶部每年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使司、鹽鐵使司每年分別儲入錢帛十三萬緡匹,到第二年則減少三分之一,各道進奉的助軍財貨也一概儲入,並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 禁毀佛教:在會昌滅佛中,李德裕的態度堅定而嚴厲。當時五台山僧徒多拒絕還俗,逃奔幽州。李德裕向幽州節度使張仲武施壓,張仲武只得嚴禁“游僧入境”。主客郎中韋博認為毀佛太過,也被外放為靈州道節度副使

軼事典故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中唐時期牛黨、李黨兩派士大夫進行的朋黨之爭,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憲宗時期開始,到宣宗時期才結束,前後將近四十年。《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牛黨領袖是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而李黨的領袖則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唐憲宗年間,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科考時批評朝政。考官認為二人符合選擇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憲宗。宰相李吉甫得知,認為牛李二人揭露他的短處,便在憲宗面前哭訴,稱二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遂將考官降職,牛李二人也未得到提拔。不料朝野譁然,爭相為牛僧孺等人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憲宗只得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宰相。朝臣從此分為兩個對立派,這就是牛李黨爭的開端。但當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貶謫外地。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懷恨在心。而牛僧孺則很同情李宗閔。此後,牛僧孺、李宗閔與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與士族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牛黨得勢,則打擊李黨,李黨得勢,也排擠牛黨,兩派之間明爭暗鬥。唐文宗面對兩派的黨爭,不禁嘆道:“平定河北藩鎮之亂容易,而想平息朝中黨爭卻很難啊。”
李德裕與牛僧孺
李德裕鎮守西川時,吐蕃維州(故址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守將悉怛謀降唐,率部眾投奔成都。維州地處險要,是蜀地控制吐蕃的關鍵之地,被吐蕃稱為“無憂城”,此前韋皋用盡計謀也無法奪回。李德裕命虞藏儉率軍鎮守維州,並向朝廷陳述占據維州的重要性,建議攻打吐蕃,得到朝臣的贊同。牛僧孺卻因與李德裕有隙,上言反對道:“吐蕃疆域廣闊,幅員萬里,失一維州,無損國力。如今唐蕃和好,約定罷減邊防戍守兵力,我們怎能失信。吐蕃在原州蔚茹川蓄有戰馬,如出兵直取平涼原,三日便能抵達鹹陽橋。到時長安危急,即便西川收復一百個維州,又有何用?李德裕的建議,徒使我國丟棄誠信,有百害而無一利。”唐文宗遂命李德裕將維州歸還吐蕃,並將悉怛謀等人全部送還,結果悉怛謀等人都被吐蕃殘忍殺害。李德裕也因此深恨牛僧孺。
李德裕接替牛僧孺擔任淮南節度使時,牛僧孺將軍府事務交給副使張鷺,當即入朝。當時淮南府庫有八十萬緡錢,李德裕卻奏稱只有四十萬,而被張鷺用去一半。牛僧孺向唐文宗申訴,諫官姚合魏謨也彈劾李德裕,稱他挾怨中傷牛僧孺。唐文宗將奏章壓下,命李德裕審察核實。李德裕奏道:“藩鎮交接時,按慣例要預留府庫的一半儲備,用來防備災害,供給軍費,當初王播段文昌崔從等人交接時都是這樣做的。崔從病死在任上,牛僧孺接任,他所預留的數目在歷任節度使中是最多的。”他自劾待罪,唐文宗最終未予追究。
李德裕與李宗閔
李德裕擔任兵部尚書時,京兆尹杜悰曾向李宗閔建議,讓他與李德裕修好。杜悰道:“李德裕擅長文學,卻不是科舉出身,常為此而不快。若讓他主持科考,必喜出望外。”李宗閔卻不同意。杜悰又道:“那您就推薦他為御史大夫。”李宗閔同意,杜悰便去拜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大喜,連連請杜悰轉達對李宗閔的感謝。但李宗閔卻又與給事中楊虞卿商議,終止了這項計畫,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機會。
牛黨人物楊虞卿、楊汝士楊漢公、張元夫、蕭澣等人相互勾結,依附權貴,干涉有司事務,為士人大肆求取官職以及進士身份,唐文宗對此非常憎恨。李德裕拜相後,將他們貶為地方官。後來唐文宗又談起朋黨問題,李宗閔道:“朝廷中誰在朋黨,我很清楚,所以不授予楊虞卿等人好的官職。”李德裕反駁道:“他們以前擔任的給事中中書舍人的職務難道不夠好嗎?這又是誰給他們授予的職務?”李宗閔聞言失色。
李德裕與李珏、楊嗣復
文宗去世時,宰相李珏支持太子李成美楊嗣復則支持安王李溶,但宦官仇士良卻矯詔擁立武宗。武宗繼位後,在仇士良的慫恿下,將李珏、楊嗣復貶出朝外,後又遣使赴貶所,命二人自殺。李德裕認為武宗剛剛即位,誅殺大臣會導致人情不安,李楊二人雖是牛黨骨幹,他仍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連上三狀,極力論救。他道:“李珏、楊嗣復如果真有罪惡,就請陛下再加重貶。如陛下實在不能容忍,也應先進行審訊,弄清罪狀,再殺不遲。”武宗開延英殿問對,李德裕又極力勸阻,說明利害關係。武宗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都推辭道:“我希望陛下赦免楊嗣復和李珏,以免二人死後,百官都認為冤枉。陛下不批准,臣不敢坐。”武宗最終同意赦免楊嗣復、李珏,下令追還使者,只是將二人再次貶官。
李德裕與白敏中
唐文宗欲任命白居易為宰相,並詢問李德裕的意見。白居易與牛僧孺交好,李德裕對他素來厭惡,便道:“白居易年老多病,恐不堪擔負朝廷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唐文宗雖任命白敏中為翰林學士。但唐宣宗繼位後,李德裕失勢。白敏中卻趁機極力排擠李德裕,並指使李鹹揭發李德裕的罪行,使得李德裕被貶為閒官。白敏中也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成員。

語慚武相

李德裕幼年時便姿質不凡,唐憲宗對他非常讚賞,常把他抱坐在膝上,李吉甫也常在同僚面前稱讚兒子的敏辯。宰相武元衡召見李德裕,問道:“你在家都看些什麼書?”想藉此試探他的志向,李德裕卻緘默不言。次日,武元衡將此事告訴李吉甫,嘲笑不已。李吉甫回家責備李德裕,李德裕答道:“武公身為宰相,不問治國之道,卻問我所讀何書,這是成均禮部該管的事。武公所問不當,我因而不答。”武元衡得知,不禁大慚。

翰林三俊

李德裕早年擔任翰林學士時,與同院的李紳、元稹交情深厚。三人都以文才著稱,被時人稱為“三俊”。

丹扆六箴

唐敬宗少年繼位,游幸無常,荒廢朝政,李德裕特進獻《丹扆六箴》。《丹扆六箴》分為:
  1. 《宵衣箴》,規勸敬宗勤政愛民,上朝不要太少太晚。
  2. 《正服箴》,規勸敬宗遵循法度,服飾不要雜亂而不合制度。
  3. 《罷獻箴》,規勸敬宗禁止各地奉獻,不要向地方徵求珍寶古玩
  4. 《納誨箴》,規勸敬宗虛心納諫,不要侮弄和拋棄百官的忠直上言。
  5. 《辨邪箴》,規勸敬宗辨別忠正奸邪,不要信用小人。
  6. 《防微箴》,規勸敬宗提高警惕,不要輕率外出遊玩。
六篇箴文都是在諷諫唐敬宗。敬宗雖未完全採納李德裕的意見,仍命韋處厚草詔,嘉許李德裕。

智破妖言

寶曆年間,亳州一帶傳說出產聖水,患病之人喝下便能痊癒。自洛陽到江西等數十郡,百姓都爭相捐錢取水,使其獲利上千萬錢。訊息傳來傳去,越渲染越跟真的一樣。李德裕這時正鎮守浙西,便在大市場召集百姓,命人用鍋裝滿聖水,並放五斤豬肉進去煮。他道:“如果真是聖水,豬肉應該不起任何變化。”不久,豬肉都被煮爛。從此人心稍定,妖言隨即平息。
張大千繪《李德裕見客圖》張大千繪《李德裕見客圖》

反對李訓

唐文宗欲任命李訓為諫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反對道:“李仲言(李訓本名)過去所為,我想陛下都知道,這種人怎能安置在身邊。”文宗道:“難道不允許他改正錯誤?”李德裕答道:“李仲言的過錯,出自內心,怎能改得了!”文宗又道:“李訓是李逢吉舉薦的,朕不想食言。”李德裕道:“李逢吉身為宰相,卻舉薦奸邪,貽誤國家,也是罪人。”文宗無奈,欲另授官職。李德裕仍不同意,王涯卻表示贊成。不久,文宗任命李訓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打算駁回任命。李德裕對王涯道:“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王涯卻對鄭肅、韓佽道:“李公剛才對我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李訓的任命因而得以通過。李德裕知道後,驚道:“我如果不同意你們二人封還敕書,肯定會當面對你們說,何必叫別人轉達!況且給事中行使封駁權,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嗎?”二人懊恨而去。

父子同命

李吉甫五十一歲時出鎮淮南,五十四歲時被徵召回朝,再次拜相。而李德裕出鎮淮南,入朝復相的年齡都與父親一模一樣。

諫君崇道

唐武宗崇信道教,道士趙歸真很受寵信。李德裕進諫道:“趙歸真是敬宗朝的罪人,陛下不應該親近這種人!”武宗不以為然的道:“朕只不過是在無事之時和他談論道教,以便消除煩惱而已。至於朝政大事,我肯定是要和你們這些宰臣商議的。”李德裕再諫道:“小人趨利,就像飛蛾撲火。聽說近十多天來,趙歸真的府門前,車馬擁擠,不少人看他得陛下的寵愛,爭相去和他交結。希望陛下深加戒備。”可惜武宗未能聽取。

辭讓官爵

澤潞鎮平定後,李德裕被拜為太尉,進封趙國公。他極力推辭,道:“自開國以來,僅有七人被拜為太尉,就連郭子儀都不敢接受太尉之職。裴度當了十年的司徒,也未被拜為太尉。臣不敢受封。”武宗道:“我只恨沒有官職來獎賞你的功勞,你就不要推辭了。”李德裕又道:“臣的父親曾封趙國公,嫡長孫出生時便取表字為三趙,意思是要把這個爵位傳給嫡子嫡孫,而不傳給旁支庶子。臣先世都曾居住在汲(古地名,在今河南衛輝),希望陛下封我為衛國公。”唐武宗允諾。

威懾宣宗

唐宣宗素來厭惡李德裕專權,他即位之時,李德裕主持冊封典禮。大典完成後,宣宗對左右內侍道:“剛才靠近我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我一眼,都讓我緊張的毛髮直豎。”

食萬羊

宣宗繼位後,李德裕以太子少保之職,分司東都事務,並向一個僧人探問前程。僧人說他會遭貶南行萬里,但還能回還,並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萬隻羊,現在還差五百沒吃完,所以一定能夠回來。”李德裕嘆道:“師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間,曾做夢走到晉山,看見滿山都是羊群,有幾十個牧羊人對我說,這是給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記著這個夢,沒有告訴過別人!”十幾日後,振武節度使米暨遣使前來,饋贈他五百隻羊。李德裕大驚,將此事告知僧人,道:“這些羊我不吃,可以免禍嗎?”僧人道:“羊已經送到,已是歸你所有。”不久,李德裕果然被貶到萬里之外的崖州,並死在那裡。後人便用“食萬羊”表示聽天由命,不必強求富貴。

八百孤寒

李德裕在任時,愛才如渴,常提拔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深受愛戴。他貶官崖州時,有人作詩懷念:“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後人便用“八百孤寒”形容人數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

人物評價

李湛: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諸部,肅清全吳。化洽行春,風澄坐嘯,眷言善政,想嘆在懷。卿之宗門,累著聲績,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果能激愛君之誠,喻詩人之旨。在遠而不忘忠告,諷上而常深慮微。博我以端躬,約予以循禮。三復規諫,累夕稱嗟。置之座隅,用比韋弘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
李德裕半身像李德裕半身像
李商隱: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
劉昫:① 德裕以器業自負,特達不群。好著書為文,獎善嫉惡,雖位極台輔,而讀書不輟。② 德裕特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扞難,功流社稷。及昭肅棄天下,不逞之伍,鹹害其功。③ 臣總角時,亟聞耆德言衛公故事。是時天子神武,明於聽斷;公亦以身犯難,酬特達之遇。言行計從,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載一時。觀其禁掖彌綸,岩廊啟奏,料敵制勝,襟靈獨斷,如由基命中,罔有虛發,實奇才也。語文章,則嚴、馬扶輪;論政事,則蕭、曹避席。罪其竊位,即太深文。所可議者,不能釋憾解仇,以德報怨,泯是非於度外,齊彼我於環中。與夫市井之徒,力戰錐刀之末,淪身瘴海,可為傷心。古所謂攫金都下,忽於市人,離婁不見於眉睫。才則才矣,語道則難。④ 公之智決,利若青萍。破虜誅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闕,骨葬南溟。嗚呼煙閣,誰上丹青?
孫光憲:愚曾覽太尉《三朝獻替錄》,真可謂英才,竟罹朋黨,亦獨秀之所致也。
范仲淹:李遇武宗,獨立不懼,經制四方,有相之功,雖奸黨營陷,而義不朽矣。
孫甫:① 德裕所與者多才徳之人,幾於不黨。但剛強之性好勝,所怨者不忘,所與者必進,以此不免朋黨之累。② 李德裕自穆宗至文宗朝,歷內外職任,奏議忠直,政績彰顯,遂當輔相之任。然為邪佞所排,不克就功業。及相武宗,英主始盡其才。③ 李德裕以傑才為武宗經綸夷夏,屢成大功。振舉法令,致朝廷之治。誠賢相矣!
宋祁:① 當國凡六年,方用兵時,決策制勝,它相無與,故威名獨重於時。2、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雖至大位,猶不去書。其謀議援古為質,袞袞可喜。常以經綸天下自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是時王室幾中興。② 元和後數用兵,宰相不休沐,或繼火,乃得罷。德裕在位,雖遽書警奏,皆從容裁決,率午漏下還第,休沐輒如令,沛然若無事時。③ 漢劉向論朋黨,其言明切,可為流涕,而主不悟,卒陷亡辜。德裕復援向言,指質邪正,再被逐,終嬰大禍。嗟乎!朋黨之興也,殆哉!根夫主威奪者下陵,聽弗明者賢不肖兩進,進必務勝,而後人人引所私,以所私乘狐疑不斷之隙;是引、跖、孔、顏相哄於前,而以眾寡為勝負矣。欲國不亡,得乎?身為名宰相,不能損所憎,顯擠以仇,使比周勢成,根株牽連,賢智播奔,而王室亦衰,寧明有未哲歟?不然,功烈光明,佐武中興,與姚、宋等矣。
歐陽修:贊皇文辭甚可愛也。其所及禍,或責其不能自免,然古今聰明賢智之士不能免者多矣,豈獨斯人也歟!
司馬光:論者多疑維州之取捨,不能決牛、李之是非。臣以為昔荀吳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吳弗許,曰:“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惡也,人以城來,吾獨何好焉!吾不可以欲城而邇奸。”使鼓人殺叛者而繕守備。是時唐新與吐蕃修好而納其維州,以利言之,則維州大而信大;以害言之,則維州緩而關中急。然則為唐計者,宜何先乎?悉怛謀在唐則為向化,在吐蕃不免為叛臣,其受誅也又何矜焉!且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義也,匹夫徇利而亡義猶恥之,況天子乎!譬如鄰人有牛,逸而入於家,或勸其兄歸之,或勸其弟攘之。勸歸者曰:“攘之不義也,且致訟。”勸攘者曰:“彼嘗攘吾羊矣,何義之拘!牛大畜也,鬻之可以富家。”以是觀之,牛、李之是非,端可見矣。
蘇轍:唐自憲宗以來,士大夫黨附牛、李,好惡不本於義,而從人以喜慍,雖一時公卿將相,未有傑然自立者也。牛黨出於僧孺,李黨出於德裕,二人雖黨人之首,然其實則當世之偉人也。蓋僧孺以德量高,而德裕以才氣勝。德與才不同,雖古人鮮能兼之者,使二人各任其所長,而不為黨,則唐末之賢相也。……僧孺南遷於循,老而獲歸,二子蔚、叢,後皆為名卿。德裕沒於朱崖,子孫無聞,後世深悲其窮,豈德不足而才有餘,固天之所不予耶?
范祖禹:① 自唐失之河朔,或討伐之,或姑息之,不聞有文告之命,戒勅之辭也。是也兵加而不服,恩厚而愈驕。李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鎮,如運之掌,使武宗享國長久,天下豈有不平者乎。② 裴度之相憲宗,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為唐賢相,大中以後無能繼之者。
海南五公祠中的李德裕塑像海南五公祠中的李德裕塑像
張叔椿:汲黯在而淮南寢謀,德裕用而三鎮率使。
葉夢得:① 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遠過裴晉公,錯綜萬務,應變開闔,可與姚崇並立,而不至為崇之權譎任數。② 唐人房喬、裴度優於德量,宋璟張九齡優於氣節,魏鄭公、陸贄優於學術,姚崇、李德裕優於材能,姚崇蔽於權數,德裕溺於愛憎,則所勝者為之累也。
胡寅:武宗用李德裕為相,唐室幾於中興。
洪邁:① 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祐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② 李德裕功烈光明,佐武宗中興,威名獨重。
朱熹:德裕所言雖以利害言,然意卻全在為國;僧孺所言雖義,然意卻全濟其己私。且德裕既受其降矣,雖義有未安,也須別做置處。乃縛送悉怛謀,使之恣其殺戮,果何為也!
趙秉文:肅代有一顏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陸贄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還,唐衰矣。
胡三省:牛僧孺患失之心重,李德裕進取之心銳,所謂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
許浩:然(藩鎮)亦乘人君之暗懦、宰相之凡庸耳,有君如憲宗武宗,相如裴度李德裕,則剪殪而芟劉之不遺餘力矣。後之人君覽此,其亦拔禍本,攬權綱,任賢輔,惜名器,庶不成此厲階也。嗚呼!萬世之炯鑒哉!
王世貞:余嘗怪唐中興以後,稱賢相者獨舉裴晉公,不及李文饒,以為不可解。後得文饒《一品集》讀之,無論其文辭剴鑿瑰麗而已,即揣摩懸斷,曲中利害,雖晁陸不及也。文饒佐武宗,通頡戛斯,破回鶻,平太原,定澤潞,若振枯千里之外,披膽待燭,百萬之眾,俯首而聽,一言之指麾,國勢威,主威震,既不啻屣裴公而上之。
張燧:唐至文宗之朝,可謂衰弱矣。武宗既立,得一李德裕相之,而威令遂振。德裕初為相,即上言日:“宰相非其人,當亟廢罷。至天下之政,則不可不歸中書。”武宗聽之,號令紀綱,鹹自己出,故能削平僭偽,號為中興。
王夫之:① 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元稹佐之,以擊李宗閔、楊汝士,長慶元年進士榜發,而攻訐以逞,於是朋黨爭衡,國是大亂,迄於唐亡而後已。②李德裕自以門蔭起家,遠嫌疑而名位亦伸,既有以謝薦紳之怨怒;其知貢舉,榜發而有“相將白日上青天”之譽;迨其貶竄,而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之思;持此以摘發奸私而快其誅鉏,何求而不克乎?幸而德裕之於唐,功過相半也,使德裕而為溫體仁之奸,唐亡於其手而眾且欣戴焉。③李宗閔、牛僧孺攻李吉甫,正也;李德裕修其父之怨而與相排擯,私也。乃宗閔與元稹落拓江湖,而投附宦官以進,則邪移於宗閔、稹;而德裕晚節,功施赫然,視二子者有薰猶之異矣。④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仇士良挾定策之功,而不能不引身謝病以去。唐自肅宗以來,內豎之不得專政者,僅見於會昌。德裕之翼贊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⑤唐之相臣能大有為者,狄仁傑而外,德裕而已。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
王士禎:① 唐牛、李之黨,贊皇君子,功業爛然,與裴晉公相頡頏,武宗之治幾復開元、元和之盛,其黨又皆君子也。② 李衛公一代偉人,功業與裴晉公伯仲。其《會昌一品制集》,駢偶之中,雄奇駿偉,與陸宣公上下。別集《憶平泉》五言諸詩,較白樂天、劉夢得不啻過之。
蔡東藩:① 回鶻殘破,嗢沒斯誠心內附,而烏介復劫主橫行,忽服忽叛,幸李德裕建以夷攻夷之策,於是強虜退,帝女歸,朔方仍得安定,乃知為政在人之固非虛語也。文宗有一德裕而不能用,此其所以齎恨終身歟。② 武宗之討澤潞,全由李德裕主謀,故本回於德裕規劃,敘述較詳,當時前敵諸將,非真公忠無二,經德裕操縱有方,能令悍夫怯將,並效馳驅,決機廟堂之上,轉移俄頃之間,中使不得關說,武人樂為盡死,即裴度杜黃裳諸相臣,恐亦未之逮也。
李岳瑞:守成之主,其仁柔庸暗者無論已;即有英武睿哲之令辟,奮然欲拯衰弱為富強,然苟任之不得其人,則雖有大有為之志,而終絀於輔相之無才,以齎志而莫之伸者,比比是也。於乎!宰相之所系,顧不重哉!吾於漢晉之間,得一人焉,曰諸葛忠武;於有唐中葉,得一人焉,曰李衛公。……衛公生於唐室積弱之秋,而慨焉有致君堯舜之想;觀其氣折逆奄,明周萬事,合智謀忠勇之士,以盡其材;用危困瘡痍之卒,以致其武;至於誠能動物,所糾所斥,退無怨言,叛將遠人,鹹革面洗心,靡敢有貳,則自諸葛忠武而後,規模氣象,惟公有焉!不幸端陵早世,光王立於閹人之手,不得志之徒,比肩而起,合君臣上下中外之力,以甘心於公,投老南荒,孤寒下淚,菉葹盈室,輔頰誼騰。公之志節功名既埋沒於鑠金之口舌;而易代之後,謗史流傳。新舊《唐書》,舉沿曲筆;當世大賢,如司馬涑水者,徒以仇視荊公之故,遂並公而貶之,而千古無復真是非矣!嗟乎!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區區異議之口,曷足為衛公輕重?

個人作品

根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李德裕著有《次柳氏舊聞》一卷、《文武兩朝獻替記》三卷、《會昌伐叛記》一卷、《上黨紀叛》一卷、《異域歸忠傳》二卷、《西蕃會盟記》三卷、《西戎記》二卷、《英雄錄》一卷、《御臣要略》、《西南備邊錄》十三卷、《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姑臧集》五卷、《窮愁志》三卷、《雜賦》二卷。
李德裕《金松賦》(懷禪微刻)李德裕《金松賦》(懷禪微刻)

親屬成員

先世

  • 祖父
李棲筠,官至御史大夫,封贊皇縣公。
  • 父親
李吉甫,憲宗朝宰相,封趙國公。

妻妾

劉氏,李德裕髮妻,隨他貶居海南,大中三年(849年)八月在崖州病逝。
徐盼,潤州丹徒人,長慶二年(822年)被李德裕納為妾室,大和三年(829年)在滑州病逝,時年二十三歲。

子孫

  • 兒子
李椅。
李渾,官至比部員外郎。
李燁,早年曾入汴宋幕府,後歷任立山縣尉、郴縣縣尉。
  • 孫子(女)
李氏,李燁之女,嫁宰相劉瞻。其子劉贊,後梁時任崇政院學士
李殷衡,李燁之子,後梁時期曾任右補闕,後在南漢擔任禮部侍郎同平章事
李延古,李燁之子,歷任集賢校理、司勛員外郎衛尉主簿。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列傳第一百五》

影視形象

1997年《玉人簫》,張維智飾演李德裕。
《宮心計》中的李德裕《宮心計》中的李德裕
2009年《宮心計》,劉丹飾演李德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