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古代著名大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戰國時名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國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至西晉時期,司農丞李楷家於平棘南(在今河北趙縣西封斯村一帶),定居於此,分東祖、西祖、南祖三大房,此為趙郡李氏主支,後族人遷徙至趙郡各地,主要聚居於趙郡平棘(石家莊市趙縣)、贊皇(石家莊市贊皇縣)、高邑(石家莊市高邑縣)、柏仁(邢台市隆堯縣)四縣,趙郡李氏是東漢以來山東望族,故又稱“山東舊族”,亦謂之“三巷李家”,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唐末隨同其他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說,趙郡李氏勢力達到頂峰,共有17人出任宰相,出身趙郡贊皇西祖李氏的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輔佐唐憲宗、武宗等帝王創造了晚唐時期的“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其中李德裕歷仕四朝,被後人譽為“萬古良相”。

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兩家,即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故言李氏“出趙郡、隴西二望”。

基本介紹

趙郡李氏,簡介,起源,發展,祖房,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漢中房,

趙郡李氏

簡介

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
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平棘(今河北趙縣)。

起源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國柏人(今邢台隆堯)。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
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為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前243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前234年、前232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29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之前,開創了趙郡李氏,因而趙郡李氏歷來人口眾多。其後世子孫支庶繁多,現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敘述如下。

發展

在秦末漢初,趙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發展。
廣武君李左車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這三兄弟為趙郡李氏第四代,此時已經是漢高祖一統天下時。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漢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長卿,官拜諫議大夫。李岳之子李秉義,字世范,當上了潁川太守。潁川在今河南境內,出於任職之便,李秉義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原來在河北的趙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為河南趙郡李氏的開端。
潁川的趙郡李氏自其開基始祖李秉義之後,不斷發展。李秉義有三子:李翼、李協、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將軍,他又生有三子:李謨李道、李朗。李謨,字道謀,為臨淮太守,有哆、華、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讓,官至上黨太守,其子李護,官至酒泉太守。李護生有三子:武、昭、奮。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書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贊、脩、奕、龍。老二李脩,字伯游,為後漢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諒李叔李訓李季。老大李諒,字世益,是後漢時趙國相,其子李膺,字元禮,為東漢大臣,其品行高雅,教授常千餘人,荀爽也高興地為他駕車,士子都把他的接見認為是躍龍門,被稱為“天下楷模”,先後任青州刺史、度遼將軍、河南尹,官至司隸校尉,因謀誅宦官事敗,而死於獄中。
李膺有三子:壤、瓚、瑾。老三李瑾為東平相,後來為避難復居於趙。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獎、碩。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四子,李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李機字仲括,位國子博士;李隱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並尚書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時謂之四括。李機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晉朝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趙王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徙居於趙郡的平棘。
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棨、李勁、李睿,這五個兒子形成三大房系,從而使平棘趙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
趙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李楷的五個兒子,定居在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趙郡李氏的東祖;李棨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祖房

南祖房

前述李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輯字護宗,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李敦先徙居於柏仁,因子孫甚微,而與李晃一起南徙故壘。李晃,字仲黃。他這一支流回到趙地後,其後人有自趙郡徙於管城(今陝西南鄭)的,於是在陝西南鄭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李熙,北魏時與東祖李靈,西祖李詵被朝廷徵召,即為高允徵士頌里的名士三李。李晃這一支世系,有子名李義,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司空長史。李義有子李吉,為東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聰,官至尚書郎。李聰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書侍郎,孫李義深為東魏大丞相府記室參軍,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陽夏太守,學涉經史,有當世才用。義深兄弟七人,多有學尚。義深弟李同軌,是一代儒學大師,典修儀注,為國子博士,學綜諸經,多所治誦,經義素優,辨析兼美。弟李稚廉聰敏好學,時征責文簿,應機立成,恆先期會,為諸州準的。義深族弟李神威,幼有風裁,家業《禮》學,又善音樂,撰集樂書近百卷。族人李翥,弱冠以文章知,待詔文林館。義深子李騊駼有才辯。子李政藻,明敏有才幹。其後唐代有李至遠,少秀晤,能治《尚書》《左氏春秋》,未見杜預《釋例》而作《編記》,大趣略同。復撰《周書》,起后稷至赧,為傳紀,令狐德棻許其良史。弟從遠清密有學。至遠子畲,少聰警,從遠子岩,善草隸。騊駼七代孫李藩,雅容儀很好學。騊駼七世孫李固言,議事論政的時候頭頭是道,言辭清晰,很有條理,文章也很好。騊駼五世孫李叔慎,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慎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時拜為宰相。騊駼五世孫李陽冰,篆書寫得很好,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南祖之後,有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譙(今安徽亳縣治),於是在安徽亳縣一帶也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其後有唐代李敬玄,博覽群書,特別擅長五禮。曾孫李紳於詩特有名,鄉賦之年,諷誦多在人口,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從弟李紓少有文學。南祖房名宰相有李藩、李固言、李日知、李敬玄、李紳、李元素。《新唐書》中皆有記載,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名相滿門,世代榮顯。

東祖房

東祖睿,字幼黃,為高平太守,封江陵寧公。其子李勖,為頓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頤,為高陽太守,封武安公。李頤有四子:勰、系、奉、曾。李勰恬靜好學,有聲趙魏間。子李靈北魏神麚年間,太武帝征天下才俊,與族叔李詵,族弟李熙,博陵崔綽,范陽盧玄,渤海高允等俱被徵,事在高允《高士頌》,拜中書博士,以學優被選為帝師,教授皇帝經學。曾孫李瑾淳謹好學,從弟李元忠為北齊的奠基人之一,元忠子李搔少聰敏有才藝,曾采諸聲別造一器號曰八弦,時人稱有思理。靈另一曾孫李渾,參禪代儀注及修撰《麟趾格》,博通國典朝章在魏收之上。子李湛,涉獵文史有家風。渾弟李繪中書侍郎,儀貌端偉,神情朗雋。素長筆札,尤能傳受,每次文武百官集會的時候 ,總是先讓他發言,音詞辯正,風采卓然。繪弟李緯少聰慧有才學。當時北齊都城鄴下為之語曰:"學則渾、繪、緯,口則繪、緯、渾。"四人均出任過聘梁使,時人稱為四使之門,梁武帝目為趙李人物今實居多。靈侄孫李宣茂,為中書博士。宣茂弟叔胤,著作佐郎,其妻因為不願侄子博陵崔巨倫的盲姐嫁給寒族(南北朝士族不與寒門聯姻),而將她嫁給自己的兒子李翼,崔氏與李翼書詩數十首,辭理可觀。宣茂曾孫李德饒,少聰敏好學,弱冠仕隋參掌文翰。宣茂孫李公緒性聰敏,博通經傳,雅好著書,撰《典言》十卷,又撰《質疑》五卷,《古今略記》二十卷,《玄子》五卷,《趙語》十三卷,並行於世。弟李概少好學,編修國史,撰《戰國春秋》及《音譜》並行於世,與清河崔瞻、潁川荀仲舉(北齊書文苑傳記載)為莫逆之友。公緒孫李守素,唐初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尤工譜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閥閱,莫不詳究,當時號為“行譜”,是譜學大師。 靈六世孫李知本涉經術,事親篤至,與弟知隱雍順。勰弟李系,子李順博涉經史,有才策,知名於世,拜中書博士,北魏侍中、鎮西大將軍、太尉公、高平王、謚曰宣王。長子李敷性謙恭有文學,遷散騎常侍、南部尚書、中書監,領內外秘書,襲爵高平公,朝政大議事無不關。敷弟李式學業知名,弟李弈美容貌有才藝,敷兄弟敦崇孝義,家門有禮,至於書記皆合典則,為北州所稱美。式子李憲,清粹善風儀好學有器度。子李希宗,儀貌雅麗,涉獵書傳有文才,以人望兼美而深見禮遇,其二女李祖娥為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長子李祖升,容貌好有文學。弟弟李祖納,擅長經史。李希宗的弟弟李希仁,有學識。李希仁弟李騫,博涉經史,文藻富贍,所著詩賦碑誄,別有集錄。李騫弟李希禮修起居注確定禮律。子李孝貞少好學,能屬文,與從兄儀曹郎中騷、太子舍人季節、博陵崔子武、范陽盧詢祖為斷金之契,北齊時與安平李德林,范陽盧思道,河東薛道衡皆以辭藻著聞,爰歷周、隋,鹹見推重。李稱一代俊偉,薛則時之令望,握靈蛇以俱照,騁逸足以並驅,文雅縱橫,金聲玉振。待詔文林館以美於詞令,敕與中書侍郎李若、李德林別掌宣傳詔敕,所著文集二十卷,行於世。孝貞六世孫李端,唐代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號“大曆十才子”。詩才工捷,閨情詩清婉可誦。少時居廬山,依皎然讀書,意況清虛,酷慕禪侶。彈琴讀《易》,登高望遠,神意泊然。詩更高雅,於才子中名響錚錚。其叔李嘉祐天寶七年進士,授秘書正字。上元中期,出為台州刺史。大曆中期,又為袁州刺史。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等人友好。工詩,詩風麗婉,有齊梁風。劉辰翁評論道:“ 李袁州(嘉祐)中興高流,與錢(起)、郎(士元)別為一體,往往涉於齊梁。綺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如‘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朝霞晴作雨,濕氣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端子李虞仲也善做詩。孝貞弟李孝基,亦有才學風詞甚美。弟李孝威,有學識修起居注。四世孫李華,唐代開元二十三年進士擢第。天寶中,登朝為監察御史。累轉侍御史,禮部、吏部二員外郎。作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善屬文,文體溫麗。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族子李翰文章精密。族子李觀寫文章,當時人認為與韓愈不相上下,同為龍虎榜同年進士。順從弟李孝伯少傳父業,博綜群言美風儀,北魏宣城公,時稱有一孝伯足理天下。孝伯兄李祥學傳家業,位中書博士。子李安世幼而聰悟美容貌,提出均田之制。子李枿(一作瑒)涉歷史傳,頗有文才。弟李謐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起初拜國小博士孔璠為老師,幾年後,孔璠回過頭來拜他為師。弟李郁好學沈靖,博通經史,為國子博士,令郁問名儒徐遵明其《五經》義例十餘條,遵明所答數條而已。謐子李士謙,詣學請業,研精不倦,遂博覽群籍,與博陵崔廓為忘言之友。系九世孫李嶠、十二世孫李絳,都是唐朝名宰相。李嶠(644-713),字巨山,高宗時進士。他幼時失去雙親,傳說他曾夢見一個人給他留下兩支筆,此後,他便有了文辭,15歲能通五經,20歲就中了進士。李嶠歷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為官清正。當時來俊臣陷害狄仁傑等人,李嶠極力為狄仁傑等人鳴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貶為潤州司馬。李嶠不僅官至中書令,而且還善詩文,他以文章與同鄉蘇味道齊名,而被合稱為“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為一代文雄。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採過之。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今集五十卷,《雜詠詩》十二卷,《單題詩》一百二十首,張方為注,傳於世。《李嶠集》流傳至今。 李絳,字深之。憲宗時進士,曾多次上書直諫,自知言切,必遭禍殃,焚署內奏稿,等待帝問罪。帝果然大怒,絳從容對答,說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這是臣有負於陛下;倘若陛下只願聽順耳的話,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負於臣下,一句話說得憲宗怒氣全消。李絳先後任監察御史、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禮部尚書、華州刺史、御史大夫、東川節度使、山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東祖之後還有一位李諤,是隋朝的南和公,好學善屬文。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李爽的玄孫李珏,在唐文宗時,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棨與弟勁,共稱西祖。李勁,字少黃,為晉朝治書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書侍郎,曾孫李詵,北魏時和東祖李靈,南祖李熙一起在被徵召的天下才俊中。詵從侄李秀林中書博士,子李徽伯,家世並以學業自通,徽伯子李子旦曾說:"棄文尚武,非士大夫之素業。"徽伯女李昌儀艷且慧,兼善書記,北齊文襄帝高澄的妃妾(有可能是蘭陵王高長恭的生母)。族人李普濟與李皦均學涉有名。李暉賓,美容貌寬和沉雅,太學博士。李山儒,少而清立學涉群書。李盛的九世孫唐代李乂,年十二,工屬文,中書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內名。"乂事兄尚一、尚貞孝謹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盛另一九世孫唐代李自挹,據《太平廣記》記載,當時武后寵臣來俊臣棄故妻,奏逼娶太原王慶詵女,侯思正亦奏請娶趙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商量,宰相們都認為有損國體(五姓士族不與他姓為婚)。盛十世孫唐代李懷遠,好學善屬文,在武后時為宰相。盛八世孫李嗣真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嗣真與同時學士劉獻臣、徐昭俱稱少俊,號為"三少"。撰《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老二李隆為北魏之阜城令,十一世孫唐代李巽,少時好學。隆十世孫唐代李棲筠,好讀書知識廣博,寫文章敏捷遒勁確切,天下士人都很推重。子李吉甫為名宰相,孫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憲,少好學,能屬文。年二十七,為太常博士,該洽多聞,尤精國朝故實,沿革折衷,時多稱之。德宗時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職,又在憲宗時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曾向憲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專橫,頗有政見。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節度使,於高郵縣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頃,受民愛戴。此後再次入相,多有建樹。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吉甫子李德裕,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西漢書》、《左氏春秋》。明辯有風采。文學方面成就斐然,前人稱其“文學過人”、“盛有詞藻”。他“往在弱齡,即好詞賦”(《進新舊文十卷狀》),《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雜賦》2卷,現存賦總計32篇,可稱中晚唐辭賦大家。朝廷的書詔大手筆都是由他來製成,文武兩朝為相,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等職,是“牛李黨爭”李派首領,主張削弱藩鎮勢力。宣宗時,遭牛黨打擊,死於崖州貶所。有《次柳氏歸聞》及《會昌一品集》傳於世。 李吉甫父子為西祖房門庭,增輝添彩。
上述趙郡李氏三房,千百年來,名人輩出,門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趙郡李氏還有另外三房,分別是:遼東李氏、江夏李氏、漢中李氏,現分別給以勾述。

遼東房

遼東房始祖李齊,是李璣的少子,也就是說李齊與創立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齊行三。李齊在趙國當上國相,他把家開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縣)。至李齊的十三世孫李寶時,又把家遷徙到襄平(今遼寧遼陽)。李寶,字君長,曾任後漢元菟都尉職。李寶把家遷到了襄平,於是在今遼寧遼陽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李寶兒子李雄,曾任車騎長史職。李雄之子李亮,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為河內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晉朝官至司徒,封廣陸侯。李胤子李固,為散騎侍郎。李固子李志,為陽平侯,襲廣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孫為李根,李根為後燕中書令。李根的九世孫,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傑出代表。李泌,字長源,是唐德宗時的名宰相。少聰敏,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於詩,七歲能賦詩,談論國家大事,是位神童。曾與肅宗同坐輦車,出入宮中,人們指著輦車說,穿黃衣的是聖人(指肅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歷任參謀軍事、翰林學士、楚州刺史,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幾度仕宦,幾度潛隱,在相位期間,曾多次上諫德宗。李泌死後,其子李繁撰有《鄴侯家傳》流傳於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從李就上溯兩世是漢代酒泉太守李護,而李護則是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孫。也就是說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李就,為後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他由於做官的緣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昌),於是在今湖北武昌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江夏李氏始祖李就,傳至東晉李矩,為江州刺史。從兄李重少好學,有文辭。李矩有子,名李充,文學家,善楷書,世鹹重之,為中書侍郎,經史子集分類即從充始,母親衛夫人王羲之書法老師。於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為永制。充注《尚書》及《周易旨》六篇、《釋莊論》上下二篇、詩賦表頌等雜文二百四十首,行於世。《晉書王羲之傳》記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王)羲之同好。子李顒,亦有文義,多所述作。充從兄李式,有美名,善楷隸,曾任東晉侍中。李充下傳八世,為李元哲,元哲徙居廣陵(今山西廣陵縣),這樣在山西廣陵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唐代李善,知名學者,江都(今揚州)人。博學淹貫古今,為《文選注》,敷析淵洽,居汴、鄭間講授,諸生四遠至,傳其業,號"《文選》學",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子李邕,讀書一目十行,擅長行書書法,被稱為翰林六絕,即文學書翰等六事過人,文章天下聞名,學有本源,文有根底,是文壇宿老,獨步有唐四十年。舊唐書記載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邕文名天下,時稱李北海。盧藏用曾經說邕的文章如同干將、莫邪難與爭鋒。李元哲下傳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憲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孫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李鄘,字建侯,進士出身。初為李懷光幕屬,當李懷光於河中反唐時,李鄘將李懷光軍隊的虛實及作戰方案透露給朝廷,後被李懷光察覺,責問他,李鄘從容不迫,詞氣激昂,三軍為之感動。河中平,李鄘先後任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書右丞、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刑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淮南節度使門下侍郎、戶部尚書,為政顯著。 李磎,字景望,進士出身。先為戶部郎中,分司洛陽。當時黃巢起義攻陷洛陽,李磎懷抱尚書大印,避之河陽,當洛陽留守劉允章受黃巢義軍脅迫,派人前來索印時,李磎堅決不給。後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學,博學多通,文章秀絕,家有書萬卷,世號“李書樓”。子李沇也有俊才。

漢中房

漢中房出自漢朝東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後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護的長子)。李武之孫李頡,為後漢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這樣李頡成為漢中大房的始祖,今陝西南鄭一帶也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李頡定居漢中後,其家族不斷繁衍。李頡之子李郃,官至司徒。李郃生子李固,為太尉,少好學天下學子慕名而至人言是皆為李公而來。李固十三世孫李德林,博陵安平人,官至隋朝內史,封安平公,幼聰敏,年數歲,誦左思《蜀都賦》,十餘日便度。高隆之見而嗟嘆,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為天下偉器。”年十五,誦五經及古今文集,日數千言。俄而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善屬文,辭核而理暢。學富才優,文誥之美,時無與二。子李百藥,博涉多才,詞藻清贍,是北齊書的作者,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後宋朝人為區別蕭子顯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李德林之孫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時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藥之子,七歲解屬文。李百藥被貶至桂州,七歲的安期隨父行,途中遇盜賊,欲殺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願以自身代父受刃。賊被感動了,於是放了他的父親。李安期在太宗時任符璽郎、主客員外郎,在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檢校東台侍郎、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漢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藥、李安期,祖孫三代,三世掌制誥,權重如山。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孫都有眾多的傑出者,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為如此,趙郡李氏的名聲遠揚。趙郡這個地方,也成為有名的郡望。趙郡李氏的後裔,無人不為自己的門庭而感到榮耀無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