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充(東晉文學家)

李充(東晉文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約生於西晉末年,卒年上限不早於公元349年,下限大約在362-365年。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漢代李通,江夏(今湖北安陸)人,官至五品中書侍郎。其思想集中體現於《論語注》、《學箴》等著作之中,表現為以儒為本、刑名之學、兼綜道玄的特徵。作為文學家,李充的文學頗有成就,曾有為數不少的作品流傳後世。李充《翰林論》是文體論在東晉發展的重要表現,對後世文學批評和總集編撰有重大影響。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充
  • 所處時代:東晉
  • 出生時間:不詳
  • 主要成就:文論家
人物簡介,生卒年,家世,仕途,思想,成就,目錄學成就,

人物簡介

李充字弘度,江夏人。晉成帝時丞相王導召他為掾。轉記室參軍。又曾任剡縣令、大著作郎,奉命整理典籍。後遷中書侍郎,逝世於任上。
李充李充
李充好刑名之學,深抑虛浮之士,曾著《學箴》,以針砭當時人“越禮棄學而希無為之風”。不過他對老莊學說並無貶斥之意。自稱要“引道家之弘旨,會世教之適當”。他的文學思想主要見於《翰林論》。此書本是總集,共54卷,至唐初僅存3卷,只是錄其評論。留存至今的只有佚文8則,是清人嚴可均從《初學記》等類書中輯出的。從這些佚文看來,他只是較簡略地論說各種文體的不同要求,並舉出某些作家為典範。他比較注重文采,對孔融曹植潘岳陸機等人均甚讚賞;只是對“表”與“駁”認為“不以華藻為先”。大約因為他的議論較簡略,所以《文心雕龍·序志篇》批評他說“《翰林》淺而寡要”。
李充的詩,以《玉台新詠》所錄《嘲友人》為最有名。其中如“良辰不我俱,中闊似商參。爾隔北山陽,我分南川陰。嘉會罔克從,積思安可任。目想妍麗姿,耳存清媚音。修晝興永念,遙夜獨悲吟”諸句,寫相思之情頗為真切。 李充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論語注》10卷、《翰林論》54卷、集22卷。今存詩3首,其中兩首隻有類書所引佚句,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他的辭賦和文亦多系類書中保存的零星佚文,只有少數幾篇較完整,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生卒年

《晉書·李充傳》稱:“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矩,江州刺史。充少孤,其父墓中柏樹嘗為盜賊所斫,充手刃之,由是知名。”未記載其生卒年,但知其性格頗有剛勇強悍的一面。
關於李充的生年,學界有兩種看法:王運熙認為李充生於東晉初年;曹道衡則認為李充生於西晉末年。曹先生說:“據《晉書》的《華軼傳》、《應詹傳》、《溫嶠傳》和《王敦傳》記載,則從懷帝永嘉年間(307—312年)起,歷任的江州刺史都有姓名可考”,直到虞亮兼任江荊豫三州刺史,而虞亮卒於鹹康六年。據張可禮先生《東晉文藝系年》考,李充在鹹康四年出任丞相王導掾,可見李充父李矩任江州刺史當在華軼之前。《晉書·中宗元帝紀》載:“江州刺史華軼不從,使豫章內史周廣、前江州刺史衛展討禽之。”《世說新語·儉嗇》劉孝標注曰“永嘉流人名曰:‘衛展字道舒,河東安邑人。祖列,彭城護軍。父韶,廣平令。展,光熙(306年)初除鷹揚將軍、江州刺史’。”可見李矩任江州刺史在衛展前,即306年之前。而《晉書·惠帝紀》載:“(永平元年)秋七月,分揚州、荊州十郡為江州”。永平元年即公元291年,這一年始有江州刺史之職,李矩任江州刺史應在這一年之後。因此,李矩任江州刺史當在291年—306年之間。據《晉書·李充傳》所言,李充少喪父,由上推之,李充當生於公元291—306年間。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建東晉,可以確定李充生於西晉末年。
李充的卒年,據曹先生考證“大約不會早於永和末年至昇平年間(335—360年);甚至也可能活到隆和、興寧年間(362—365年)或更後”。張可禮《東晉文藝系年》根據《資治通鑑》考,李充於鹹和四年(338年)六月任王導丞相掾,李充卒年不早於338年。《晉書·李充傳》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猨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晉書·褚裒傳》:“永和初,復征裒……進號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固辭開府”,“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遠近嗟悼,吏士哀慕之。”永和五年即公元349年,李充出任剡縣令當不早於公元349年。至於李充除剡縣令,《世說新語·言語》第80篇另有記載:“李弘度常嘆不被遇。殷揚州知其家貧,問:‘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遂授剡縣”。此處所言舉薦李充的是殷浩而非褚裒,殷浩當時任揚州刺史。《晉書·孝宗穆帝紀》載:“(永和二年)三月丙子,以前司徒左長史殷浩建武將軍揚州刺史”。《資治通鑑》載:“永和二年……褚裒薦前光祿大夫顧和、前司徒左長史殷浩;三月,丙子,以和為尚書令,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永和二年即公元346年,此年殷浩出任揚州刺史。《晉書·殷浩傳》:“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揚州,以俟浩。服闋,征為尚書僕射,不拜。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遂參綜朝權。”“及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過欲遂蕩平關河,於是以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晉書·孝宗穆帝紀》記載,永和五年(349年)四月“石季龍死,子世嗣偽位”。由上推斷,殷浩揚州刺史是在公元346-349年間,並在此間舉薦李充任剡縣令。《晉書·李充傳》與《世說新語·言語》第80篇之記載,無法考證孰對孰錯,但不管是褚裒舉薦還是殷浩舉薦,李充出任剡縣令的時間都不會晚於349年。據唐張彥遠集《法書要錄》記載,李充母衛夫人卒於永和五年(349年),而《晉書》本傳稱李充母去世後,李充服喪三年,又出任大著作郎,由此推知李充卒年上限不早於352年。李充為大著作郎之後,“刪除煩重,以類相從”,作《晉元帝四部書目》定需幾年時間,所以李充卒年下限參照曹先生看法,當於隆和、興寧年間(362—365年)。
李充李充

家世

李充的祖先可追溯到漢汝南太守李通。《三國志·魏書》載:“李通字文達,江夏人也。以俠聞於江、汝之間。”李通為人正直,勇猛善戰,受到魏文帝曹丕讚賞:“昔袁紹之難,自許、蔡以南,人懷異心。通秉義不顧,使攜貳率服,朕甚嘉之。”據其本傳,李通有兩子:李緒李基。李基在李通死後襲爵,封奉義中郎將,其兄李緒封平虜中郎將。李充祖父李秉李緒子。李充伯父是李重。《晉書·李重傳》載:“李重字茂曾,江夏鐘武人也。父景,秦州刺史、都亭定侯。重少好學,有文辭;早孤,與群弟居,以友愛著稱。”由此可見李重可能是長子,李秉早亡,由李重照顧諸弟。李重勤奮好學,很早就以文辭知名,“弱冠為本國中正,遜讓不行”。因有才學,又“以清尚稱”,一直受到重用。“鹹寧中為始平王文學,遷太子舍人,轉尚書郎。太熙初遷廷尉平。李重子式,字景則,“有美名”,“以平隱著稱”,“官至侍中鹹和初卒”。李式擅長書法,尤善楷隸。李氏家族從李通至李重未有善書法的記載,李式善書法,且頗有名氣,可能是受衛夫人影響。《法書要錄》稱:“(李式)衛夫人之猶子也。甚推其叔母善書”。據《三國志·魏志·李通傳》和《全晉文》考,李重有三個弟弟:李嶷李尚李矩李矩就是李充之父。《世說新語·言語》第80篇注引《晉中興書》曰:“(李充)祖康(秉)父矩皆有美名”,可見李矩在當時也頗有名氣。
李充母為河東衛氏才女衛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妹妹),恆之從女”,世稱衛夫人,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庾肩吾《書品》列其書為中之上品,李嗣真《書後品》列為上之下品。張懷瓘《書斷》稱其“隸書尤善規矩,鐘公云:‘碎玉壺之水,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唐人書評》云:“衛夫人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其書法成就在歷代都受到稱讚。衛夫人先祖可追溯到漢代衛暠。《晉書·衛瓘傳》載:“漢明帝時,(暠)以儒學自代郡征,至河東安邑卒,因賜所亡地而葬之,子孫遂家焉。”衛暠子覬孫瓘皆是著名的書法家,其後代亦有書法家風。衛瓘有子恆、岳、宣、裔,恆有子璪、玠。衛玠是當時清談的高手。《晉書·衛瓘傳附恆族弟展傳》雲衛展衛恆的族弟。《世說新語·儉嗇》第六篇載:“衛江州在尋陽……李弘范聞之曰:‘家舅刻薄,乃復驅使草木。’”衛江州即衛展,李弘范應為李弘度,指李充,可知衛夫人是衛展的妹妹。《法書要錄》亦云:“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而《全晉文》曰:“鑠字茂猗,河東安邑人,廷尉衛展女”《世說新語》成書距衛夫人生活的年代較近,出錯幾率較小,因無從考證,暫以此說為準。由此,衛夫人是衛恆的族妹,那么衛夫人之父應該是衛瓘兄弟。衛家自衛覬以來盡出書法高手,到衛夫人已是第四代,衛夫人一女流之輩,成就不遜他人,令人欽佩。李充擅楷書乃是受其母影響。
李充子顒,據《晉書·李充傳》記載:“(顒)亦有文義,多所著述,郡舉孝廉。”《隋書》記載顒為“樂安亭侯”。據《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記載,李顒曾著《周易卦象數旨》六卷、《古文尚書集注》十卷、集十卷。

仕途

《晉書》本傳載:“(李充)辟丞相王導掾,轉記室參軍”,“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闋,為大著作郎。……累遷中書侍郎,卒官。”,李充的仕歷非常清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做丞相王導幕府,第二階段是做征北將軍褚裒參軍,後除剡縣令,第三階段是為母服喪三年後出任大著作郎,制《晉元帝四部書目》,累遷中書侍郎,卒官。
李充李充
張可禮先生《東晉文藝系年》據《資治通鑑》考,李充於鹹和四年(338年)六月任王導丞相掾,並著《學箴》。王導於第二年七月去世,李充在此之前轉為記事參軍。這是李充仕歷的第一個階段。李充仕歷的第二個階段大約開始於345年,是年褚裒任征北將軍,之後引李充為參軍。後李充因家貧,苦求外出,除剡縣令。據唐張彥遠集《法書要錄》記載,李充母衛夫人卒於永和五年(349年),李充服喪三年,其仕歷第二個階段到此結束。服闋,李充為大著作郎,開始他仕歷的第三個階段,這也是他告別幕僚和縣令等卑微的官職,進入仕途最輝煌的階段。李充所任著作郎在晉官品中為第六品,掌管國史編撰。藉此,李充得以對古代典籍“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編纂《晉元帝四部書目》,創製經、史、子、集四分法,並為後代襲用。
李充後累遷中書侍郎,中書侍郎由魏置通事郎發展而來,晉代沿用,居第五品,職能是為皇帝起草詔令,相當於漢代的尚書郎。“魏、西晉時中書監、令承受、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擬成詔令,呈皇帝批准後頒下。職任機要,地位不高,但頗清貴,多用文學之士,亦為宗室起家(入仕)之階梯。”李充任此職,可見其才學受到重用,地位已經明顯提高。

思想

李充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注》、《尚書注》、《周易旨》、《釋莊論》、《翰林論》等著作中。這些著作大多亡佚。從現存殘篇看,李充思想以儒為本、好刑名之學、兼綜道玄。
李充以儒學為根本的思想特徵集中體現在《論語注》中。《隋書·經籍志》載:“《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論語釋》一卷,李充撰”;《新唐書·藝文志》載:“李充注《論語》十卷”;《清史稿·藝文志》載:“晉李充《論語集注》二卷”。今已不見李充《論語注》之完本。梁代皇侃作《論語義疏》時輯錄一些李充的注釋,成為現在研究李充《論語注》的重要資料。李充在《論語注》中常稱孔子為“聖人”,對孔子十分尊重,樹立其誨人不倦的儒者形象。除尊孔外,李充還重視儒家仁、義、德、禮等思想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功用。孝、義、禮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李充對之十分重視,於此顯示李充思想中儒家觀念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晉書·李充傳》稱李充“幼好刑名之學,深抑虛浮之士。”“刑名之學”是李充重要的思想特徵之一,主要表現為反對虛浮的社會風氣,反對名不符實之人。最能體現李充“好刑名之學”思想的是其《學箴》。《學箴》產生的社會背景是時人尚虛浮之風,其弊日盛。李充在序言稱:“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眾”,認為出於真心實踐仁義的人越來越少,利用仁義謀取名利的人越來越多,故“懼後進惑其如此,將越禮棄學而希無為之風”,“略言所懷,以補其闕。引道家之弘旨,會世教之適當,義不違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李充作此文之目的,就是要抑制當時的虛浮之風,為後進之士指出一條道路來。《學箴》體現出李充主張維護儒家仁義施行的思想,更體現出李充反對名不符實的社會現象,憎惡以假仁義謀名利的不道德行為。《晉書·李重傳》稱李重“遷尚書吏部郎,務抑華競。”李重在奏論中曰:“案如《癸酉詔書》,廉讓宜崇,浮競宜黜。”可見李重也反對浮虛之風,李充“刑名”思想與之一脈相承。《世說新語·品藻》中李充稱讚李重“雅正”,足見其對李重的尊重與敬仰。李充任大著作郎期間,“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密閣以為永制。”《隋書·經籍志》也稱“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作《晉元帝四部書目》工程浩大,需忍住寂寞,淡泊名利,藉此可以看出李充具有務實精神,躬身實踐其“好刑名之學,深抑虛浮之士”之思想。
李充李充
李充生於西晉末年,玄學已經經歷了鼎盛時期,“名教”與“自然”、齊一儒道等問題在郭象那裡得到解決。李充思想中的玄學思想,體現出“名教”與“自然”調和的儒道合一的特點。除受儒家、刑名、玄學思想影響,李充還很重視道家思想。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曰:“《御覽》五百九十七引充《起居誡》,自言家奉道法,知其好道家之言。”李充對《論語》、《尚書》、《周易》等儒家經典和道學名著《莊子》頗有研究,並“注《尚書》及《周易旨》六篇、《釋莊論》上下二篇。”因對儒道名著的熟稔,李充常用老、莊思想詮釋《論語》。儒道會通的思想在李充《論語》注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成就

李充生活於東晉明帝時代,故里在今安陸和雲夢一帶。他是東晉多才多藝的文學家、目錄學家和書法大家。少時貧困,奉母至孝,為人性情剛烈,好打抱不平。初為剡縣令,因母喪辭官,後歸朝,官拜大著作郎,至中書侍郎。因其治學嚴謹,其學問淵博精深,亦善辭章文賦。充任大著作郎時,他深感傳世典籍混亂,遂以西晉荀勗的分類為基礎,調整了荀勗的四部分淚,以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進一步完善了四部分類法,直到《隋書·經籍志》最後定型。李充一生所著甚豐,有《尚書注》、《翰林論》和文集二十二卷等,原書均已失傳。今僅見嚴可均《全晉文》輯有《翰林論》、《太平御覽》載有《吊嵇中散》等佚文。
李充奠定圖書分類學的基礎是魏晉以後文學創作的發展,這時的文人們也開始注意文章總集的編選,這些選家往往通過文體源流和作家作品的論述,通過文章的去取體現他們的文學觀點,因此這些總集同樣具有文學批評著作的價值。現在已經散佚的西晉摯虞《文章流別集》和東晉初李充的《翰林論》,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的總集。劉勰文心雕龍》評李充的《翰林論》為“疏而不切”。東漢以後,諸子學說衰落了,作為實用技術的軍事天文、數學、機械醫學等也統統受到鄙視,因此,這幾類著作日益減少。魏、晉以來,個人文集及總集、選集的編纂日益興盛,這些選集,尤其是別集,雖然主要是文學作品,但決非僅有詩賦,也有政論、奏表、雜文等攙雜在裡邊。由於這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由學術文化性質決定的分類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張,以適應文化學術的發展變化了。首先站出來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的荀勗。荀勗根據三國魏鄭默所編的《中經》更撰《中經新簿》時,把圖書分成了四個部類:甲部六藝、國小;乙部諸子、兵書、兵家、數術;丙部史書、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這就基本構成了後世的“四分法”。而李充作《晉元帝書目》,更是對荀勗的乙、丙兩部位置進行了對調,這樣,就基本上確定了後世經、史、子、詩賦順序,李充也就成了目錄學的奠基人之一。由於李充等人首倡的經、史、子、集分類法與當時學術發展狀況與趨勢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兩方面目錄學家的承認。
李充還寫得一手精妙的楷書,因書法修養高深,與東晉王羲之等書法高手甚為友善,他們一幫書法家經常在上虞曹娥江畔、東山腳下,舉行酒宴書法之樂。永和九年,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李充等一幫文人學士與王羲之一家人少長鹹集,坐於“曲水”岸邊之亂石,飲酒賦詩,各抒懷抱。凡不能詩者,各罰酒三觥。四十一人共得詩三十七首,編為一輯曰:蘭亭集。李充的《吊嵇中散文》等。《吊嵇中散文》一文,情真意切,悲憫之氣感人至深,為東晉悼文中的佳品。
李充李充

目錄學成就

東晉著名目錄學家、藏書家、文學家。字弘度。江夏(今湖北安陸)人。家貧少孤,勵志於學。成帝時任記室參軍。永和初(345),征北將軍褚哀引為參軍轉剡縣令、升大著作郎、中書待郎等職。東晉初,國家重視收藏圖書,在任大著作郎時,受命以西晉荀勖所撰《中經新簿》為藍本,校對現在所藏之書,僅存3 014卷,遂又整理舊籍,編成《晉元帝四部書目》。他在荀勖《中經新簿》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又刪除浮穢,以類相從,總設眾篇之目,以五經為甲部,史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唐《隋書·經籍志》依其經﹑史﹑子﹑集分類,類分四部的名稱由是確立。自此之後,無論史志﹑官籍或私藏書目率皆依循不改,是中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創始人,並一直為後世襲用,在中國目錄學史和分類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該書目已佚,今從《古今書最》輯錄中可看出體例。長於書法,精於文學,著有《翰林論》(一說為李軌所著)、《論語注》、《尚書注》、《周易旨》、《釋莊論》及詩、賦、表頌240篇,文集14卷。今多已不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