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勖(荀勗)

荀勖

荀勗一般指本詞條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三國西晉時音律學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晉開國功臣。為東漢司空荀爽曾孫。

荀勖少年時聰慧好學。初仕於魏,為大將軍曹爽掾屬。後遷中書通事郎,曹爽被誅,歷任安陽令、驃騎從事中郎、廷尉正等職。又為大將軍司馬昭記室,數進策謀,深見信任,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司馬炎代魏後,封濟北郡侯。後拜中書監、加侍中、領著作。累遷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守尚書令。任尚書令時,核罷省中不稱職之人。太康十年(289年),荀勖去世。獲贈司徒,諡號“成”。

荀勖善於逢迎,當時議論的人都以為他傾覆國家攪亂時局,是孫資劉放之類的人物。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謹慎,每有他所參與的詔令大事,就算已經宣布,他也始終不說,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參與其事。荀勖博學多才,曾與賈充一起修訂法令。掌管樂事,又修正律呂。領秘書監時,曾與張華一起,按劉向《別錄》整理典籍。有文集三卷,今已佚。

基本介紹

  • 本名:荀勖
  • 別稱:荀濟北
  • 字號:字公曾
  • 所處時代:三國→西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去世時間:289年
  • 主要作品:《中經新簿》《從武帝華林園宴詩》《晉正得大豫舞歌》等
  • 主要成就:參與制定晉律,又修正律呂,創圖書四部分類法;西晉開國功臣
  • 籍貫:潁川潁陰
  • 官職:守尚書令
  • 爵位:濟北郡侯
  • 追贈司徒
  • 諡號:成
  • 典故:監令分車、食辨勞薪
人物生平,早而岐嶷,治理有方,出謀獻策,定令修律,建議時政,悵恨失職,主要成就,校正音律,整校典籍,繪畫才藝,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監令分車,善解音聲,食辨勞薪,潛畫太傅,兼有美德,個人作品,親屬成員,宗親,姻親,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早而岐嶷

荀勖是東漢司空荀爽的曾孫,出身於世家名門。荀勖的父親荀肸早逝,荀勖幼年時由舅家撫養。他十分聰慧,十歲時就能做文章。荀勖的堂外祖父曹魏太傅鍾繇曾感嘆道:“這孩子將來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指荀爽)。”
荀勖成年後,博學多聞。正始(240年-249年)年間,他被大將軍曹爽徵辟為掾屬,又改任中書通事郎

治理有方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在高平陵事變中被誅殺。當時曹爽的門生、故吏沒有人敢前往弔喪,唯有荀勖前往,眾人於是也尾隨其後。後來,荀勖被任命為安陽縣令,又轉任驃騎將軍從事中郎。荀勖在任安陽縣令期間,治理有方,百姓為他建立生祠。之後調任廷尉正,又參謀大將軍司馬昭軍事,賜爵關內侯。轉任大將軍從事中郎,領記室

出謀獻策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滿司馬氏專權,想要秘密討伐司馬昭,當時司馬昭的掾屬孫佑等人守在閶闔門。司馬昭之弟安陽侯司馬乾聽說發生兵變,要進閶闔門,孫佑對司馬乾說:“還沒有人進這個門,可以從東掖門進去。”司馬乾進入後,司馬昭責怪他來得太晚,司馬乾將來遲的原因說明後,司馬昭欲將孫佑滅族。荀勖進諫說:“孫佑不讓安陽侯進門,確實應深受責備。然而事情總有順心的不順心的,用刑輕重不能以喜怒為轉移。成倅有罪,刑只及於本人,而孫佑卻要全族誅滅,恐怕天下義士們會有所議論的。”於是只免孫佑為庶人
當時,官騎路遺請求作為刺客入蜀行刺(之前的中郎郭修就成功刺殺了蜀漢大將軍費禕),荀勖對司馬昭說:“明公您以至公之道治理天下,應該舉正義之師來討伐叛賊,用行刺的辦法去除賊,這不是以德服遠人的道理,也不能為四海之人做榜樣。”司馬昭認為這個意見很好。
三國志11的荀勖三國志11的荀勖
景元四年(263年),鍾會在蜀謀反時,訊息並沒有得到證實,只是外人傳聞,司馬昭平素待鍾會甚厚,不相信他會謀反。荀勖說:“鍾會雖然受了您的恩惠,但此人不能看作是得恩而思義的人,應該早作戒備。”於是司馬昭立即出鎮長安。主簿郭奕、參軍王深認為荀勖是鍾會的從外甥,幼年在舅家長大,勸司馬師將荀勖貶出去。司馬昭不聽,並且使荀勖與自己同車陪坐,像原來一樣對待他。
此前,荀勖進言道:“伐蜀應該以衛瓘監軍。”及平蜀後發生鍾會叛亂,有賴於衛瓘才得以平息。
景元五年(264年),鍾會之亂被平定後,荀勖隨司馬昭回到洛陽,並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之事。當時,將要派使者出使東吳,讓諸位文士草擬與孫皓的書信,司馬昭選用了荀勖所作之信。孫皓接書後回報說願意和親通好,司馬昭對荀勖說:“您之前作的那封信使吳國順服,真是勝過十萬大軍啊!”
同年,司馬昭進位晉王,他任命荀勖為侍中,封爵安陽子,食邑一千戶。

定令修律

泰始元年十二月(266年1月),晉武帝司馬炎受魏帝曹奐禪讓,建立西晉。改封荀勖為濟北郡公,但因為羊祜辭讓自己的封爵南城郡侯,於是荀勖也跟著辭讓,降為濟北郡侯。又被拜為中書監,加侍中,領著作事,與車騎將軍賈充等人共同制定律令。
泰始七年(271年),向來與賈充不和的侍中任愷河南尹庾純推薦賈充鎮守關中,以抵禦叛亂的禿髮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荀勖對馮紞說:“如果賈公遠放外任,我等在朝會失勢。現在太子的婚事未定,如果讓賈公的女兒成為太子妃,那賈公自然會留在京師任職了。”於是荀勖與馮紞找機會在武帝面前稱道:“賈充的女兒才色絕世,如果納入東宮,必然能扶助未來人君,就像《詩經 關雎》所歌頌的后妃之德一樣。”於是太子的婚事就這樣定下來。荀勖因此被時人譏諷為奸佞諂媚之徒。
許久後,荀勖被加授為光祿大夫。荀勖曾掌管音樂,他所修訂的音律流行於世。不久,任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一起按照西漢劉向的《別錄》整理古籍。又立書博士,設定博士弟子,教習書法,以鍾繇、胡毋敬的書法為規範。
鹹寧元年(275年),荀勖與太保何曾及已故的太傅鄭沖等人都得以列名受祭。
鹹寧五年(279年),王濬上表請求伐吳時,荀勖與賈充堅決諫阻,認為吳國還不可以討伐,司馬炎並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而伐吳果然成功。次年,司馬炎論荀勖專管詔命之功,封其一子為亭侯,食邑一千戶,並賜荀勖絹千匹。又封其孫荀顯為潁陽亭侯。汲郡古墓中的古文竹書被發現後,司馬炎下詔讓荀勖編撰整理,撰成《中經》(即《中經新簿》),交由秘書監保管。

建議時政

當時,朝中議論讓王公們都到封國就職,武帝以此事問荀勖,荀勖回答說:“諸王公多已任都督之職,若使其回封國,則都督地方之任廢棄。按封國治理,必然分割郡縣,人心戀眷鄉土,必因此而心意不順。封國都要置軍隊,官兵還要供封國使用,守邊的軍隊就會不足。”
司馬炎讓荀勖再作考慮,荀勖又陳述說:“如果按照詔書仿效古代諸侯選拔人才,使軍務與政令合一,在封國地域都督軍務,那詔書旨意是對的。至於將固定的封疆割裂開,而又親疏不同,這當然也是好的。然而使舊土割裂,恐怕會發生動盪,必使人心急促生變。我審慎思慮,私下認為還是應依原制不動。若遇到某種情況,不得不轉移封地,只要不至於分割土域,損奪封國之利,是可以相宜行事加以節度的。五等封國行於遠古,今日實不成制度,只是虛名,事實上和舊時的郡縣鄉亭的封制無異。若匆忙改變,恐怕將成遺憾。當今先解決大的問題,五等制的問題可以在以後再裁定。凡事雖有經久而更加完善者,但臨時有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也不可忽視。”武帝認為荀勖的意見允當,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聽從他的意見。
朝中又議論裁減半數州郡縣官吏,以支援農業生產,荀勖提出意見認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日蕭何曹參為漢相,懷清靜之心,百姓有‘蕭何為法,覯若畫一’的歌謠,這是清心之本。漢文帝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幾乎不用刑法,這是省事的結果。漢光武帝合併吏員,縣官國邑設定官吏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這是省官。魏太和年間,派遣朝廷使者四出,精簡天下吏員;正始年間,也曾合併郡縣,這是省吏。現在想要尋求根本,就應該以省事為先。處在官位上的人,一定要使他們知道蕭何之心,來輔佐國家,大行教化。重義行,崇和睦,使以邪道得寵者不得居官位,則虛偽之行自然消逝,浮華之人會畏懼縮斂。重敬讓,尚知足,令賤者不妨害貴者,少者不欺凌長者,疏遠者不離間近親,新識者不離間舊友,小者不加於大者,淫行不破義舉,則上下相安,遠近之人互相信任了。官位不能以鑽營的手段得到,榮譽不能靠朋黨吹捧求得,則是非就會弄清,官人不會受迷惑了。去掉奇技,抑制異說,好改變舊規以僥倖獲非常之利者必加重刑,則官守其職,民心不會見異思遷了,事存則政繁,政繁則功廢。在位的官吏孜孜不倦,守職司者日夜不懈,雖是才智短淺之人,也能盡其職守。上下信任如金石之堅,即使有小過失,也不會妨害國家大政,應該忍耐寬容。簡省文牘案卷和細碎繁苛的條文,法令的施行,一定易於人民接受。得益如盼陽春,避罰如畏雷電。不能使細碎條令煩擾百姓,並為百官所輕慢,不能朝令夕改,使百姓厭惡,如此則官吏竭誠盡職,百姓擁護國家法令。分職務而設官,委託政事以求成效。君子競爭向上存於心而不以力相爭,估量自己的才能接受職位,謀不出其位,則官無分外之業,政事少有奸詐了。這些都是我所說的省事之本。若無多事之弊,雖不省吏,天下人也認為是省吏了。如果想要省官,我認為九寺之職可合併於尚書蘭台的事應交付三府。然而現行制度已歷多代,為世人所習慣,所以很久以來有這種想法而未敢提出。至於省事,還是以求實為善。若只作籠統的規定,都減少一半,恐怕文武眾官、郡國職責及事之興廢各不相同。凡發號施令,典則允當者可以使民安,無規律而雜亂者會使政道壅塞。凡到職臨事的人都要精察得失。使忠信明察的官長,裁決適中的舉措,列條上奏。然後全面斟酌,宜省者省,則令下必行,不可動搖。如不這樣,恐怕只是迷惑視聽,會造成前面省去,後面恢復,或更加繁雜,這也不能不重視。”
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道:“荀勖聰明通達,辨識天命所歸,有佐命創業之功,兼有博學多識之才。久任內職,功勳卓著,諮詢朝政,謀略允當。應登大位,以輔助朝政。現在以荀勖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開府辟召掾屬,中書監、侍中、濟北侯職務封爵不變。”
當時太尉賈充、司徒李胤都相繼去世,太子太傅職務又空缺。荀勖於是上表陳說道:“三公和太子太傅之職,應有恰當人選。如果讓楊珧為太子太傅,一定符合聖意。尚書令衛瓘、吏部尚書山濤都可擔任司徒。如果認為衛瓘新任尚書令不便改任,那山濤就更為合適。”司馬炎採納了這些建議。
太康四年(283年)秋季,各州郡發生水災,兗州一帶尤其嚴重。荀勖上奏認為應該設立都水使者。
此後門下啟通事令史伊羨、趙鹹為宮中舍人,掌管法令條文。司馬炎下詔就此事詢問荀勖的意見,荀勖說:“當今天下幸賴陛下聖德,使得四海統一,可望大道興隆,教化和睦,垂訓於將來。而門下官員上有程鹹、張惲,下有此類人物,想要以繁法苛令治國,這是我不能理解的。漢朝的張釋之勸諫漢文帝,認為獸圈嗇夫不宜被任用;邴吉停車,闡明調和陰陽之理。此二人難道不知道小吏也可施恩惠,只是更重視朝廷教化的推行。當年魏武帝讓中軍司(應作中軍師)荀攸掌管刑獄,魏明帝時就將這一職務交付內常侍。據臣所知,明帝時只有劉泰所任的通事等官,不過與殿中官是一樣的。又論者都說應省官簡事,而要求增加管理的人又相繼而來。很多人說尚書郎太令史不親手起草文書,都委託給書令史及幹事,真是吏多就互相依賴。增設掌文法的官職,恐怕只能會干擾台閣大臣的工作,損耗他們的精力,臣私下認為是不可行的。”

悵恨失職

司馬炎素來明白太子司馬衷愚鈍懦弱,恐怕以後給國家帶來禍亂,於是派荀勖與和嶠前往觀察情況。荀勖回來後極力讚揚太子有德,而和嶠卻認為太子還是老樣子,於是天下人尊敬和嶠而鄙視荀勖。司馬炎將要廢黜賈南風時,荀勖與馮紞等進諫請求,賈南風才沒有被廢,當時議論的人都以為荀勖傾覆國家攪亂時局,是孫資劉放之類的人物。
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謹慎,每有他所參與的詔令大事,就算已經宣布,他也始終不說,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參與其事。族弟荀良曾勸荀勖說:“您失去眾人的信賴,給別人做了好事就應該說出來,那樣對您懷德感恩的人就會多了。”他的女婿武統也勸說道:“應為自己的事經營安置一下,以便有人歸附擁戴您。”荀勖都沉默不應。回來對兒子們說:“作為人臣不守密則失掉自己的身份,樹私黨則背公事,是應該深為警戒的,你們也會官路亨通,應當懂得我的用意。”很久之後,朝廷以荀勖為守(代理)尚書令。
荀勖長期在中書監之位,專管機密之事。失去此職後,心中悵恨不滿。任職時有人前往祝賀,荀勖說:“奪了我禁苑中鳳凰池的官署,諸位怎么還來祝賀我!”但在尚書令任上,還是盡職盡責。考試令史以下的官吏,核實其才能高低,那些不熟悉法令條例,不能解決疑難處理事務的人,當即就被遣出。他在職一月多,就因為母親去世而上繳印綬請求辭職,司馬炎不許,派散騎常侍周恢傳達旨意,荀勖這才奉詔履行職責。
荀勖久管機密之事,才思敏捷,能揣摩人主心思,不觸犯人主之意,所以能始終受到皇帝寵信,保存其爵祿。
太康十年(289年),荀勖去世。司馬炎下詔追贈其為司徒,賜棺木、朝服一具,錢五十萬,布百匹。又派遣代理御史持節護喪,賜諡號“成”。

主要成就

校正音律

十二笛律
荀勖曾經掌管宮廷樂事,曾研製笛律12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274年)領秘書監後,與中書令張華等依照劉向的《別錄》(見《別錄》、《七略》)整理宮內藏書。荀勖的管口校正數是早期聲學的重大成就之一,《晉書》和《宋書》的《律曆志》中都有較多的記載。

整校典籍

荀勖由於工作繁重,上書辭去樂事,專心致力於圖書的校勘編次。他們用了大約6年時間,對10萬餘捲圖書進行整理復校,以黃絹抄寫,青白絲綢包裹,仿魏秘書郎鄭默所編的宮廷藏書目錄《中經》(又稱《魏中經簿》)編成《中經新簿》,又稱《晉中經簿》。
晉代音律學家荀勖晉代音律學家荀勖
據阮孝緒《古今書最》所記載,該書共16卷,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隋書·經籍志》記為29945卷)。這部目錄共分甲、乙、丙、丁四部,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其甲部記六藝及國小(相當於《七略》的六藝略,收錄經部書);乙部記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數術(相當於《七略》的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略,收錄子部書);丙部史記、舊事、 皇覽簿、 雜事(將《七略》中春秋類目以外的史書,收錄於此);丁部記詩賦、圖贊、汲冢書(相當於《七略》的詩賦略,收錄集部書)。其中汲冢書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鹹寧五年 (279)在汲郡(今河南汲縣)古墓中發現的古文簡牘文獻。此外,又集佛經目錄,附於四部之後。
荀勖的《中經新簿》現已失傳。根據文獻記載,《中經新簿》雖然只記書名、卷數,對撰寫人略作釋語,並無提要,著錄方法也比較簡單,但由於它根據《七略》以後300年中的學術變遷,各類圖書數量的增減和庋藏的方便,因襲鄭默的《 中經 》,將經、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獻分類格局,構畫出四部分類法的雛形,對中國目錄學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繪畫才藝

荀勖多才藝,善書畫,曾畫堂外祖鍾繇像,使鍾會兄弟看後悲傷不已。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品其畫為中品下,有《大列女圖》、《小列女圖》,今已不存。

人物評價

鍾繇:此兒當及其曾祖。
司馬炎:勖明哲聰達,經識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久典內任,著勛弘茂,詢事考言,謀猷允誠。宜登大位,毗贊朝政。
房玄齡:①公曾,慈明之孫;景倩,文若之子,踐隆堂而高視,齊逸軌而長騖。孝敬足以承親,周慎足以事主,刊姬公之舊典,采蕭相之遺法。然而援朱均以貳極,煽褒閻而偶震。雖廢興有在,隆替靡常,稽之人事,乃二荀之力也。至於斗粟興謠,逾里成詠,勖之階禍,又已甚焉。②安陽英英,匪懈其職。傾齊附魯,是為蝥賊。③時議以勖傾國害時,孫資、劉放之匹。
李淳風:勖於千載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數既宜,聲韻又契,可謂切密,信而有徵也。
司馬光:勖有才思,善伺人主意,以是能固其寵。
郝經:荀勖、馮紞諂附於充,夤緣勢位,沽銜小慧,協圖大奸,立賈后、出齊王,深樹禍本,宋邵雍有言:“晉室之禍不在於石勒長嘯上東門時,在荀勖夕陽亭之一語。”嗚呼!既亡魏又亡晉復亡中國,既覆賈氏,又覆荀氏,小人患失一至此哉。
張溥:荀成侯學古而佞者也。史責其援朱均以二極煽褒(缺字)而偶震。至於斗粟興謠逾里成詠階禍已甚誠,無辭焉。勖博文明識牛鐸諧樂,勞薪炊飯鹹能辨之。茂先倫匹也。顧其文采則謝弗如泰。始中興傳張同造詩歌,荀尤少味,始嘆班固明堂寶鼎不可復作。獨其條問列和表,正笛聲樂家之論,盡稱為優。其他簡牘亦云清令蓋晉初之文。羹玄尚存,雕幾未及,名人吐辭簡直近理。江左文士盛談茂先散珠太沖橫錦若,二荀者流忽而不言。不幾,乘大輅,笑椎輪乎無惑乎。六朝體制追時為工,登高望之,旗靡則亂也。東漢荀氏後多顯人。景倩、既讓,文若公曾。尤愧慈明,何其子孫,位通而德儉也。已是名克家然乎。
唐長孺: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無事業可稱,何曾、荀勖在歷史上更是奸妄之徒。

軼事典故

監令分車

荀勖擔任中書監時,和嶠任中書令。按典章制度,自古以來中書監、中書令都同乘一輛車。但是和嶠瞧不起荀勖的阿諛品行,於是公車一來,和嶠就搶著登車,不給荀勖座位。荀勖只能另外找車才得以去官署,以後中書監、中書令各自擁有馬車就是從此開始的。

善解音聲

荀勖善解音聲,時論稱他是“暗解”。他曾在路上聽到趙地商人的牛鈴聲,識辨其中音律。掌管音樂之後,音調不能協調,對人說:“如果得到趙地的牛鈴音調就會協調了。”立即下令讓郡國都送牛鈴來,果然得到了音調和諧的牛鈴,調好了音律。荀勖負責調整律呂,修正雅樂。每到朝廷大會,宮廷之中作樂,由荀勖調整的宮商,沒有不諧韻的。當時阮鹹妙賞,被稱為“神解”。每到公會作樂時,心裡都感覺不協調。因為沒有一句話稱讚荀勖,被荀勖所記恨,於是出其為始平太守。後有一位農夫在耕作時,得到周朝時的玉尺,就是天下的正尺,荀勖拿來試著以校檢自己修正過的鐘鼓、金石、絲竹,都發現短了一黍,才佩服阮鹹的神識。

食辨勞薪

荀勖曾在晉武帝座上用飯,對在座的人說:“這飯是受過勞苦的柴燒成的。”在座的人都不相信。武帝派人問廚師,廚師說:“是用舊車腳燒的飯。”舉世之人都佩服他的明智多識。

潛畫太傅

鍾會是荀勖的堂舅,但二人的關係不好。荀勖有一把寶劍,價值百萬,常在鍾會母親鍾夫人處放著。鍾會擅長寫信,於是模仿荀勖的筆跡,寫信給鍾夫人把劍取去,拿走以後就不還了。荀勖知道是鍾會做的,但沒有辦法,只能任憑他拿走,思考如何報復鍾會。後來鍾會和鍾毓斥資千萬修建了一棟宅子,建成後,布置甚為精美華麗,還沒有來得及搬家。荀勖非常擅長作畫,於是偷偷前往,在宅中畫鍾繇的樣子,衣冠相貌栩栩如生。鍾會和鍾毓入門後看見此畫,非常悲傷哀痛,此宅於是被空置。

兼有美德

荀勖代任尚書令時,晉武帝司馬炎曾對他說:“魏武帝說:‘荀文若荀彧)提拔善者,不提拔起來不休止;荀公達(荀攸)斥逐惡人,不趕走他們不罷休。’兩位令君(荀彧和荀攸都擔任過尚書令,並受人尊敬,所以稱其為“令君”)的美德,希望您兼而有之。”

個人作品

荀勖在典校圖書後,根據魏國秘書郎鄭默編撰的《魏中經簿》目錄,更撰為《中經新簿》(一作《晉中新簿》)。《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3卷,已佚。
全晉文》收錄有《浦萄賦》、《讓樂事表》、《薦李胤為司徒表》、《薦三公保傅表》、《讓尚書令表》、《讓豫州大中正表》、《奏校試笛律》、《奏條牒諸律問列和意狀》、《奏諫用伊羨、趙鹹為中書舍人》、《甲乙問議》、《王昌前母服議》、《又陳遣王公之國議》、《省吏議》、《為晉文王與孫皓告書》、《答王琛書》、《上穆天子傳序》等作品言論。《晉詩》收錄有《從武帝華林園宴詩》、《三月三日從華林園詩》等。明人張溥輯有《荀公曾集》,將其作品以賦、表、奏、對、議、書、序、樂歌、詩等分類。

親屬成員

宗親

  • 曾祖
荀爽,東漢司空,與七位兄弟並稱“荀氏八龍”。
  • 祖父
荀斐,東漢射聲校尉
  • 父母
父親:荀肸(xī),早逝。
母親:鍾氏,鍾會的堂姐妹,荀勖母。
  • 子嗣
據《晉書·荀勖傳》記載,荀勖有十個兒子,其中較為出名的是荀藩荀組和荀輯:
荀輯,嗣子,官至衛尉
荀藩,官至司空。
荀組,官至太尉,領豫州刺史東晉時任太尉,領太子太保
  • 女兒
荀氏,嫁給武統。
荀氏,嫁吳王司馬晏,生晉愍帝司馬鄴
  • 孫子
荀畯,荀輯子,嗣子。
荀綽,荀輯子,西晉司空從事中郎,後任石勒參軍。
荀邃,荀藩子,西晉時拜散騎常侍,東晉蘇峻之亂時與王導等於石頭城侍奉晉成帝,戰後獲贈金紫光祿大夫。
荀闓,東晉官至御史中丞、侍中、尚書。
荀奕,東晉官至散騎常侍、侍中。
  • 曾孫
荀識,荀畯的弟弟荀息之子,因荀畯無子而為嗣子。
荀汪,荀邃之子。
荀達,荀闓之子。

姻親

鍾繇,荀勖的堂外祖父。
鍾會,荀勖的從舅,其母鍾氏的堂兄弟。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荀勖形象與正史相似。參相國司馬昭軍事,勸其不要用刺客刺殺姜維,應趁蜀國君臣不和,起兵滅蜀,司馬昭聽從其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