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西北部。縣域總面積11650平方千米,轄3個鎮、6個鄉,常住人口27532人(2013年)。縣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

工布江達,藏語意為“凹地大谷口”。縣境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過渡地帶,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平均海拔3600米。屬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東部溫和濕潤,森林茂密,西部寒冷乾燥,為灌木草甸植被。雅魯藏布江支流尼洋河貫穿全境。旅遊景點有巴松措太昭古城巴嘎寺等。

工布江達縣境內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等作物,牧業以養殖藏豬氂牛為主。土特產品主要有蟲草、麝香、松茸等。工業門類有採礦、水力發電、木材加工等。旅遊服務業在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工布江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億元,財政收入6239萬元。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工布江達縣退出貧困縣(區)。

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工布江達縣
  • 外文名稱:Gongbujiangda County、Gongbo'gyamda
  • 別名:工布降達、甲達、扎木達、佳木達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 下轄地區:3鎮6鄉
  • 政府駐地:工布江達鎮果林卡
  • 電話區號:0894
  • 郵政區碼:850300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東南部
  • 面積:11650平方千米
  • 人口:27532人(2013年)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巴松措太昭古城巴嘎寺
  • 機場林芝米林機場
  • 火車站:林芝站
  • 車牌代碼:藏G
  • 行政區劃代碼:540421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草場資源,太陽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古道,公路,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文物古蹟,民間藝術,習俗,節令,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公元1世紀,雅礱悉補野部落第七代贊普長子夏赤逃亡至工布,成為古工布地區的統治者,史稱工噶布王。次子聶赤逃亡到娘布,後成為娘布王,史稱娘尊傑布(娘尊王),古江達地區由娘布王統治。
工布江達縣
7世紀,松贊乾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將其統治區域劃分為五個茹。工布江達屬要茹統治範圍。由於娘布王后裔具有贊普王室血統,根據盟約,工布地區成為娘布後裔傳統世襲領地。
唐鹹通十年(869年,藏曆土牛年),吐蕃政權崩潰,此後西藏陷入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據時期,形成以吐蕃王室後裔以及貴族統治的割據局面。工布江達境內仍由娘布王后裔統治。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藏曆第四饒迥鐵猴年),吐蕃歸附蒙古,藏區設立十三個萬戶。工布江達地區緊鄰止貢萬戶和帕竹萬戶管轄區域,受信仰噶舉教派的止貢萬戶和帕竹萬戶影響較大,但由於地處相對偏僻,遠離統治中心,保持相對獨立。
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中葉,元朝設立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工布江達歸其管轄。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在河州設立西安行都指揮使司,統轄全部藏區。後改設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和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都元帥府,工布江達屬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管轄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藏曆第十一饒迥水馬年),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其後,設江達宗和雪卡宗。因與江達所在地娘布與娘曲(尼洋河)下游的工布地域接壤,無天然大山江河隔開,兩地文化、生活習俗又接近,江達逐漸納入工布地區,稱為工布江達,意即工布之江達。
地勢地勢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藏曆第十五饒迥火牛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在川邊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提出川邊建省構想,並按此構想,提出康、藏以江達劃界。
民國元年(1912年,藏曆第十五饒迥水鼠年),川邊經略使尹昌衡在趙爾豐建立行省構想的基礎上,提出西康建省框架,改江達為太昭,擬定江達為太昭府,後稱太昭縣。由於英國干涉加之國內局勢變化,設立“一府兩縣”的計畫未成事實。
民國二年(1913年,藏曆第十五饒迥水牛年),西藏地方政府設立工布基巧(相當於地區)和江達宗、雪卡宗(相當於縣),宗政權分別駐江達(今江達鄉太昭村)和雪卡(今巴河鎮雪卡村)。
民國十年(1921年,藏曆第十五饒迥鐵雞年),北洋政府設川邊特別行政區,工布江達屬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藏曆第十六饒迥鐵豬年),西康省正式建立,在江達設太昭局,工布江達納入其行政區域。由於當時全國處於抗戰階段,西康省對金沙江以西的縣並沒有實行有效管轄。
1951年5月20日,西藏和平解放後成立波密分工委,工布江達屬波密分工委管轄。
1955年2月25日,波密分工委撤銷,成立塔工分工委,工布江達屬塔工分工委管轄。
1954年,工布基巧改為塔工基巧,設總管一人,基巧府駐則拉宗(今巴宜區布久鄉境內),江達宗、雪卡宗屬塔工基巧管轄。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設立拉薩、塔工等8個基巧辦事處(相當於專區建制);同年6月10日,中共塔工分工委太昭辦事處成立;8月,建立太昭臨時黨委。江達宗雖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轄,但塔工辦事處在境內同時開展工作。同年11月雪巴宗黨委成立。
1957年,西藏機構適當收縮,太昭宗臨時黨委撤銷,黨的工作以辦事處的名義對外開展。江達宗、雪卡宗等西藏地方設立的機構仍然管理著地方事務。
1959年8月,廢除宗級建制,雪巴宗改為雪巴縣,江達宗改為太昭縣,均隸屬塔工專區。
1960年1月,太昭縣改為工布江達縣。
1960年2月,塔工專區改為林芝專區,工布江達縣屬林芝專區管轄。
1964年5月,撤銷林芝專區,工布江達縣劃歸拉薩市,縣機關由江達鄉太昭村遷至峽龍鄉(今工布江達鎮)結定村;撤銷雪巴縣,其雪卡、錯高、朱拉三個區併入工布江達縣。
1986年2月,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工布江達縣復屬之。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屬林芝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代,在太昭設有塘汛、驛站,太昭等地事務主要由駐藏大臣衙門直接管理,其餘地方事務主要由宗政府、寺廟、家族統治。今江達鄉周圍由江達宗管轄,今朱拉鄉部分地方由朱拉寺管轄,今娘蒲鄉由拉如寺、巴嘎寺管轄,今仲薩鄉、工布江達鎮部分地方由阿沛羚卡統治。
工布江達縣
民國二年(1913年,藏曆第十五饒迥水牛年),西藏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宗豁制度,在工布江達境內設江達宗、雪卡宗,今朱拉、錯高、雪卡由雪巴宗管轄,今江達、金達、加興由江達宗管轄,今仲薩、工布江達鎮由阿沛豁卡管轄。
1959年7月,江達宗轄5個區、19個鄉,132個自然村;8月,設立雪巴縣和太昭縣。其中雪巴縣轄雪卡、錯高、朱拉、百巴、尼屋5個區;太昭縣轄4個區、11個鄉,133個自然村,分別為金達區(轄加興鄉、金達鄉、下巴鄉)、太昭區(轄太昭鄉、拉如鄉、金鄉)、阿沛區(轄吉德鄉、幫格鄉、孜嘎鄉)和仲薩區(轄嘎索梅鄉、林則鄉)。
1960年8月,阿沛區更名為峽龍區。工布江達縣轄峽龍、太昭、仲薩、金達4個區。
1961年,太昭區更名為江達區,增設加興區。工布江達縣行政區劃調整為5個區、19個鄉、133個自然村。其中加興區轄松多、白朗羅馬、加興3個鄉,金達區轄中巴、金達、下巴、尼比4個鄉,江達區轄金、太昭、拉如、吾崗4個鄉,峽龍區轄吉德、峽龍、扎瑪、朗嘎4個鄉,仲薩區轄林則、結巴、拉崗、梅4個鄉。
1962年,江達區的金鄉劃分為金鄉、娘蓋鄉;加興區劃分為加興鄉、下巴唐鄉。
1963年,金達區的下巴唐鄉劃為下巴鄉、多青木鄉;拉如鄉遷出成立娘蒲區,轄拉如、布久、吾崗3個鄉。工布江達縣轄6個區、21個鄉。
1964年7月,撤銷雪巴縣,其所屬雪卡、錯高、朱拉三個區劃歸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縣轄9個區、32個鄉。
1965年5月,朱拉區的柳四朗鄉、吉木雄鄉合併為朱拉鄉。
1970年底,工布江達縣建立32個人民公社,129個生產隊;其中牧業公社2個,其中牧業隊12個。
1973年工布江達縣行政區劃
所轄公社所轄大隊
加興區
加興公社
吉朗、加興、下巴唐、學朗、西朗、拉布朗
羅馬林公社
白朗、羅馬林
松多公社
一隊、二隊、三隊
金達區
金達公社
金達、查布、千木、傑麥
中巴公社
得、色江娘、只布、達青、拉榮(牧)、仲榮(牧)
下巴公社
強洛、朗沙、仲堆、甲龍
多青木公社(牧)
一隊、二隊、三隊
尼比公社
桑生、雪、仲村、尼比、旁
江達區
江達公社
江達、公中、米吉、昂巴宗
娘蓋公社
皮康、娘蓋、俄路崗、巴村
公社
唐頂、金、幫嘎崗、朗麥
娘蒲區
拉如公社
拉如、江舉、幫昂
布久公社
通果、峽沙、米瑞、古覺
吾崗公社(牧)
措朗、吾朗、崗朗、吉朗
峽龍區
朗嘎公社
朗嘎、結定、娘當、孜嘎、西日
扎瑪公社
幫格、扎瑪、拉果旁、拉龍
峽龍公社
仲、嘎旦、峽龍、結定、達巴莎、帕朗莎
仲薩區
林則公社
林則、幫達、傑巴
那崗公社
仲薩、那崗、比久
青梅公社
貢巴、梅、巴雄(牧)、阿布朗(牧)
結強公社
結、恰那、牧業三隊
雪卡區
東瑪公社
嘎拉、甲熱、東瑪、拉如、木巴、措久
雪卡公社
雪卡、孜木宗、連巴
仲當公社
得吉、仲當
巴河公社
許巴、丁當、幫久、嘎讓、巴河、歐巴
朱拉區
朱拉公社
吉木雄、扎朗、白拉、比里、賽龍
扎堆公社
扎堆、邦、布如
朗達公社
色章、朗達一隊、朗達二隊
嘎當公社
嘎當、崗登、富、崩嘎
錯高區
結巴公社
結巴一隊、結巴二隊、羅
扎拉公社
扎拉一隊、扎拉二隊、久巴
錯高公社
錯高一隊、錯高二隊、麥措木
1983年,確定4個區6個人民公社19個生產隊(加興區羅馬林公社的羅馬林一隊、二隊、三隊(白朗)、四隊(加色);下巴唐公社的拉讓隊、下巴唐隊、西朗隊、學朗隊和吉朗隊;娘蒲區布久公社的古覺隊、通果隊、峽沙隊;拉如公社的拉如隊、幫昂隊;朱拉區嘎當公社的四隊(巴)、五隊(崩嘎);錯高區結巴公社的一隊、二隊、三隊)為半農半牧生產隊。
1984年10—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恢復鄉、行政村建制。
1986年2月,工布江達縣轄9個區、26個鄉、128個行政村、186個自然村;12月,撤銷9個區,在原區的基礎上建起9個鄉,實行縣轄鄉、鄉轄村體制。
1999年12月,撤銷雪卡鄉,設立巴河鎮;撤銷峽龍鄉,設立工布江達鎮;撤銷金達鄉,設立金達鎮。工布江達縣轄3個鎮、6個鄉,128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工布江達縣轄3個鎮、6個鄉,1個社區、79個行政村。
鄉鎮所轄村居
果林卡社區、結底崗村、達帕莎村、阿沛村、卓木村、賓格村、拉古旁村、扎瑪村、孜嘎村、結定村、娘當村
多其木村、峽索村、強洛村、朗色村、新生村、加龍村、仲榮村、拉榮村、達金村、德村、金達村、扎布村、嘎木村、色江娘村、仲村、旁村
秀巴村、仲當村、堆果村、雪卡村、孜木宗村、東瑪村、拉如村、朗色村、邦久村、叮噹村
錯久村、雜拉村、錯高村、結巴村、羅池村
柳四朗村、扎熱村、吉木雄村、扎堆村、四章村、崩嘎村、嘎唐村、壩村、波村
林則村、那崗村、仲莎村、麥巴村、翁布朗村、巴朗村、結牧村
昂巴宗村、米吉村、皮康村、朗村、吾路崗村、太昭村、唐丁村、幫嘎崗村
拉如村、尼木納村、朝納村、同吉村、崗納村、吾納村、米瑞村
松多村、白朗村、羅瑪林村、西朗村、下巴塘村、吉朗村、加興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西部。東鄰林芝市巴宜區波密縣,北接那曲市嘉黎縣,西毗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南連米林縣朗縣、山南市加查縣桑日縣。縣域地跨東經92°09′一94°25′,北緯29°26′—30°35′,東西長180千米,南北寬71千米,總面積11650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距拉薩市區270千米,距林芝市市區130千米。

地質條件

地層
工布江達縣境內出露的沉積岩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旁多群、上二疊統、下白堊統林布宗群、林子宗組以及第四系。石灰系旁多群廣泛出露於縣域北部,與上覆上二疊統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喜山期花崗岩呈侵入接觸。上二疊統在縣域中部大面積出露。下白堊統林布宗群和林子宗組分布於縣域西南部,出露面積較小。境內的第四系堆積物按成因類型劃分為冰磧物、沖洪積物、殘坡積物和土石流堆積物四種。其中冰磧物礫石卵石漂礫岩屑夾粘土質,有底磧側磧兩種類型,底磧物發育於古冰川溝谷階地及現代河床下部,堆積厚度30—80米;側磧物分布在山前斜坡地帶,呈壟狀堆積,厚約100米。沖洪積物出露於尼洋河、娘蒲曲、錯曲等河谷兩岸階地、漫灘及現代河床地段,以漂石、卵石、礫石和砂泥質為主。殘坡積物分布於溝谷兩岸坡麓及山脊地帶,出露面積廣,厚度一般小於3米,下部為岩屑,上部為腐殖土。土石流堆積物在土石流溝口向下游呈扇狀展布,堆積扇規模、厚度以及地面坡度各不相同。
工布江達境內的岩漿岩主要出露於南部、北部地區,為喜山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侵入於石炭系與上二疊統地層中,呈不規則的長條狀產出,出露面積1530平方千米,岩性為灰色或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塊狀構造,岩石表層弱—中等風化,總體較堅硬。
構造
工布江達縣位於申錯—九子拉—朗呷馬斷裂帶與雅魯藏布江申大斷裂帶之間的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中部,境內發育的主要斷裂褶皺構造有6個。其中錯高斷層近東西向展布,延伸190千米,斷層面北傾,破碎帶發育斷層角礫岩,北盤出露石炭系旁多群,南盤出露上二疊統地層,中段在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岩體中通過,斷層性質為壓性,並被色拉性質不明斷層所截;通木錯一白朗村斷層東西向延伸近50千米,斷面北傾,傾角40°;朗布朗村北逆斷層呈近東西展布,延伸32.5千米,斷面北傾,破碎頻寬度200米,斷層南部有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岩體出露;金達—加興性質不明斷層北東南西向展布,延伸長度40千米;色拉性質不明斷層呈北北東向延伸近20千米,並將錯高斷層截斷;工布江達復背斜的軸線展布於工布江達縣南部至巴宜區百巴一帶,近東西向延伸長85千米,由上二疊統地層組成,北翼北傾,南翼南傾,兩翼傾角均較陡。
境內的新構造運動以間歇式上升為主,具有明顯的繼承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大型斷裂復活併兼有控震活斷層,造就了工布江達縣峰巒疊嶂、高差懸殊、岩石破碎以及乾支流發育差異大的地形地貌特徵。

地形地貌

工布江達縣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的過渡地帶,南以岡底斯山脈東延地段郭喀拉日居為界,北以念青唐古拉山脈為界,山脈、河谷呈近東西向展布,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切,屬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地勢總體呈現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的變化特徵,全境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對高差1700—2000米,深切割地段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西部相對高差較小,但絕對高程大,具有高山剝蝕地貌特徵。
工布江達縣全境大致可劃分為山地與谷地兩種地貌類型
山地占總面積的80%左右,在縣域北部、西部和南部廣泛分布,絕對高程在3900米以上,北部山峰海拔大多在5400米以上,南部山峰海拔都在5100米以上。山體岩石主要由花崗岩、砂板岩、碳酸鹽岩等構成,多數山嶺山勢陡峻、基岩裸露,局部發育殘坡積物。海拔5000米以上的分水嶺地帶,大多常年冰雪覆蓋,冰川槽谷冰斗冰川湖冰蝕地貌發育。在同一山脈的南北兩側,因為南坡氣溫偏高,冰雪消融快,故風化剝蝕強度大於北坡,導致南坡溝谷縱坡降一般比北坡大。海拔5000米以下地區在地表水強烈的底蝕作用下,大多形成深切的溝谷,局部發育寬谷和盆地,境內共有大小山溝824條。
谷地主要分布在尼洋河及其日翁、娘蒲曲、錯曲、司馬朗曲等支流沿岸地帶。谷地海拔3300—3900米,按地貌形態與物質組成又可劃分為河床、高漫灘和Ⅰ級、Ⅱ級階地,谷地兩岸支溝口大多發育有洪積扇,堆積物以卵礫石土、碎石土亞砂土為主。

氣候

工布江達縣受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形成了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與西藏大多數地區相比,氣候相對溫和濕潤。縣城年平均氣溫8.3℃,晝夜溫差大於1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5.85℃,極端最高氣溫26.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4℃,極端最低氣溫-19.7℃。境內氣溫垂直變化特徵明顯,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0.74℃。最大凍土深度13厘米。年均無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時數2016小時。年降水日數100—130天,雨雪日141天。縣城年平均降水量640.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808.3毫米(1996年),日最大降水量45.2毫米(1995年)。降水季節分布不均,80%的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乾濕季分明。3月至10月相對濕度為70%,11月至次年2月相對濕度為52%。多年平均蒸發量1359.6毫米。3月至9月幾乎每天14時左右開始颳風。由於縣內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大,小氣候多且變化顯著,故農牧業生產每年均不同程度地遭到冰雹、洪澇、乾旱、雪、霜等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擊。

水文

工布江達縣境內水系發育,支溝眾多,河流總長度1792千米,河網密度0.0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水量豐沛,流域內植被覆蓋度較高,泥沙含量較小,水質優於Ⅱ類水標準。
縣境位於雅魯藏布江Ⅰ級支流尼洋河(尼洋曲、江達河)中上游地段,屬雅魯藏布江流域。尼洋河源於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俄魯多錯,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河流自源頭向東流出,經松多至加興轉向東北流向,通過金達、太昭繞一個較大的弧形後,在縣城復向東流。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99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4.3立方米/秒。尼洋河上游段(源頭至工布江達縣城)長137千米,從海拔5210米降到3430米,落差1780米,河谷表現為起伏地形,階地發育。中游段(工布江達縣至林芝市區)長136千米,海拔高程從3430米下降到3000米,落差430米;河谷寬1—3千米,呈現寬谷地貌;谷地內一級階地發育,高出水面3—5米,二級階地小範圍零星出現,在乾支流匯口處可見三、四級階地;尼洋河較大支流集中於此段。尼洋河支流很多,境內較大支流有巴河、朱拉曲、巴朗曲、娘曲、洞中弄等。
  • 巴河位於縣域東南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麓,西南流入尼洋河,全長101千米,流域面積414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770米。
  • 朱拉曲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山地,西南流經嘉黎縣北部和工布江達縣朱拉、雪卡等鄉鎮,至朗嘎注入幹流,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175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8.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734米。河道彎曲,河谷深切。支流多發育於幹流左岸。主要支流有扎拉曲等。
  • 巴朗曲源出縣域北部山區,西南流折向南流,在百巴附近注入幹流,全長62千米,流域面積168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6.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170米。水系發育,主要支流有吉普曲、司馬朗曲等。
  • 娘曲位於縣域東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側,西南流經娘蒲至太昭鎮注入幹流,全長87千米,流域面積1824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0.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65米。
  • 洞中弄源出縣域東南部山區,北流折向西北流,在鹿馬嶺注入幹流,全長約47千米,流域面積31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30米。
此外,境內還發育大小湖泊461個,溫泉11個。最大湖泊錯高湖(又名巴松錯巴松措)位於縣城以東80千米的錯高鄉高山峽谷地帶,是西藏東部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3469米,湖泊面積26平方千米,呈新月狀,長15千米,寬3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15米。

植被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植被因地形、氣候的影響,植被類型有東西向水平變化和等高環狀垂直分布的規律。
水平分布方面,東部仲薩、雪卡、錯高、朱拉是以喬木為主的森林植被,樹種有高山松高山櫟雲杉冷杉樺樹落葉松等,林旁和水系兩邊有楊樹,陰坡喬木林中懸掛有松羅。中部工布江達、江達、娘蒲、金達等鄉鎮以灌木林為主,局部分布喬木林,樹種有高山櫟、樺樹、大萼杜鵑榆樹隱脈杜鵑等。西部加興鄉以灌木林和灌叢草甸為主,植被低矮,灌叢樹種以高山柳隱脈杜鵑、雪叢杜鵑為主,草本以蒿草類和圓穗蓼、萎陵菜為主。
植被垂直分布方面,縣域東部海拔3300—3700米為天然針闊混交林,陽坡以高山櫟、高山松為主,陰坡以樺樹、雲杉、榆樹為主,海拔3700—4200米為雲杉林,4200—4500米系冷杉林帶,4500—4700米為灌叢林帶,海拔4700—5200米以高寒草甸類植被為主。牧草種類有高山蒿草、苔草長芒草圓穗蓼翻白草狼毒獨一味等。縣域中部尼洋河南坡以樺樹林為主,海拔3700米以下至河谷底部為小灌木及山地草甸類植被,主要植物有水枸子、峨嵋薔薇、繡絨菊、岩生忍冬、苔草、蒿草等;海拔3700—4200米以樺樹林為主,伴有少量高山櫟;4200—4500米以大萼杜鵑、隱脈杜鵑、高山柳為主;4500米以上為雪叢杜鵑、高山蒿草等灌叢草甸類植被。尼洋河北坡主要以高山櫟為主,海拔3700米至河谷底部為高山櫟幼林,伴生水枸子、岩生忍冬、峨嵋薔薇等小灌木;3700—4200米為高山櫟密灌;4200米以上出現高山柳、雪叢杜鵑、高山蒿草、大花蒿草為主的亞高山灌叢草甸。縣域西部河谷農地以上為灌叢林與灌叢草甸交替分布,灌叢有隱脈杜鵑、高山柳,伴生低矮圓柏,4400—4500米是雪叢杜鵑、高山柳、高山蒿草等為主體的高山、亞高山灌叢草甸。

土壤

土壤分布
由於工布江達縣處於高原溫帶季風濕潤氣候向半濕潤氣候過渡地帶,植被群落從東到西截然不同,土壤水平分布也存在許多變化,森林線下的同一海拔高度從東到西出現棕壤和淋溶褐土兩個亞類。在同一海拔高度由於水熱條件和植被的分異,可出現亞高山草甸土和淋溶褐土,東部亞高山草甸土的海拔高度比西部較高。高山寒漠土只分布在西部海拔5200米以上的山脊,而東部同樣高度的山地無此類土壤。因氣候條件的影響,東西兩地的土壤垂直分布特點有所不同,西部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褐土,東部山地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棕壤。
土壤類型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土壤分為8個大類。高山寒漠土面積5974716.9畝,分布於縣域西部海拔5200—5600米的分水嶺脊線或古冰川冰磧台地上,成土年齡短,土層淺薄,土體內多角狀碎石,屬A、C型粗骨土,土壤濕度大,植被稀少;高山草甸土面積5367488.3畝,分布在海拔4800—5200米高山區,加興、仲薩、娘蒲分布較多,分為高山草甸土、高山灌叢草甸土2個亞類;亞高山草甸土面積3016369.5畝,包含亞高山草甸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兩個亞類,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加興區面積較多;褐土面積169124.8畝,只有淋溶褐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在海拔在3300—4100米之間河流高階地、洪積台地和山地的下部;棕壤面積2882484.6畝,主要分布於縣境東南部和西南部海拔3100—4200米之間,絕大部分為森林土壤,森林植被繁茂,包括棕壤和白漿化棕壤兩個亞類;草甸土面積220854.7畝,分布於山溝谷地和低平河漫灘地,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有草甸化腐殖層,包括草甸土、沼澤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三個亞類;潮土面積4491.7畝,主要分布於尼洋河河床一帶,是20世紀60年代後開墾出來的農地土壤,有普通潮土一個亞類,石灰性潮土和非石灰性潮土兩個土屬;新積土面積79473.7畝,由近代非石灰性河流衝擊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於尼洋河河床附近一帶,工布江達鎮面積最大。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尼洋河段年徑流量220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08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6.6萬千瓦;巴河水能理論蘊藏量26.57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3.56萬千瓦;朱拉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9.86萬乾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巴朗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6.2萬千瓦;娘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6.27萬千瓦;洞中弄水能理論蘊藏量4.54萬千瓦。

礦產資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初步勘探的礦產資源有水晶礦、鐵礦、銅礦、金礦、石灰石礦、銀礦、鋁礦、瓷土、彩土等十幾種。
金屬礦
加興鄉日烏多鉛鋅礦點位於加興鄉山脈東段北緣,有礦體10處、富礦體8處,礦化體一般均呈隱狀—半隱狀的脈狀、條帶狀和近鏡狀產出,分布相對連續穩定,礦石品位多數較富,以方鉛礦為主,伴生有黃銅礦閃鋅礦;仲薩鄉強昂多傑銅(鉬)多金屬礦點位於縣城西南21千米處,屬變質型,分為南、北兩個礦化段,南段7個礦(化)體成礦較好,銅、鉬可達工業品位,北段由6個礦化體組成,未達工業要求;峽龍鎮斯弄朗銅鉬多金屬礦化點位於縣城以南12.3千米處,屬斑岩型,有大量的中晚侏羅世葉巴組灰、灰黃色褐鐵礦化石英岩殘塊,面積1—2.5平方米;仲薩鄉安布朗銅鉬多金屬礦化點位於縣城西南21千米處,屬斑岩型,蘊藏於古新世黑雲二長花崗岩體中,有大量爐渣,其分布面積為13厘米—15平方米,厚0.4—1米,爐渣總量約20—25噸;江達鄉江嘎普金礦位於江達鄉東北11千米處,屬斑點型,礦體賦存於白堊紀黑雲二長花崗岩與晚石炭—早二疊世來姑組外接觸帶中,金品位0.15×10-6;娘蒲鄉烏弄金屬礦、貴金屬礦、金礦異常區位於娘蒲鄉多弄村,礦化類型主要為構造蝕變岩型,其次為石英脈型。
非金屬礦
錯高鄉油綠柱石礦位於錯高鄉東南方上埡口西南約800米,為偉晶岩型,礦體產於作拉錯晚白堊紀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體邊緣花崗偉晶岩脈中,礦石呈殘塊分布,面積約0.25—0.3平方千米,綠柱石含量約5%—8%,呈海藍色、淺藍色,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斷面厚1—1.2厘米,長度大於2厘米,可作為高中檔寶石材料;巴河鎮連巴電氣石礦位於巴河鎮以北11千米處,含礦岩石為含長石電氣石岩,其中電氣石占礦物成分的52%—76%、斜長石占25%、石英占3%,及褐鐵礦占10%—14%,礦體厚0.5—1.2米,呈褐色,屬鎂電氣石。

生物資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野生脊椎動物約有63種,其中哺乳類15科41種,如鼩鼱蝙蝠獼猴豹貓猞猁雪豹野豬高原兔藏倉鼠等;鳥類36科202種,如鳳頭鸊鷉鸕鶿斑頭雁白眉鴨喜山兀鷲燕隼藏雪雞高原山鶉白骨頂金眶鴴雕鴞百靈山雀藏黃雀等;兩棲類爬行類6種,如西藏齒突蟾高山蛙喜山鬣蜥拉薩亞種、玉斑錦蛇等;魚類2科5屬7種,如異齒裂腹魚巨須裂腹魚高原裸鯉雙須葉須魚西藏高原鰍等。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唇鹿雪豹馬麝黑頸鶴金雕等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熊棕熊水獺、喜山馬雞(哈曼馬雞)等42種。
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高等植物約有78科159屬335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26屬40種,如西藏卵果蕨鐵角蕨喜馬拉雅耳蕨、薄葉水龍骨紫萁等;裸子植物3科5屬8種,如林芝雲杉西藏紅杉高山松高山柏藏麻黃等;被子植物58科128屬287種,如林芝鳳仙花米林堇菜高山露珠草怒江天胡荽西藏衛矛西藏草莓紅景天江達柳工布杜鵑工布烏頭岩白菜等。此外菌類約有24科53屬105種,其中食用菌類約80多種,如側耳、松茸、猴頭菌、草菇、小白蘑菇、黃傘、鉚釘菇、白蠟傘、大紅菇、青岡菌、露水菌、木耳等。中藥材約有300多種,貴重藥材有冬蟲夏草、貝母、三七、雪蓮花、靈芝菌等。

草場資源

工布江達縣的草場多分布在山谷地帶及海拔4800米左右的高山上,按放牧季節的不同分為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截至2000年,境內天然草場總面積800.89萬畝,其中三級草場4.81萬畝,四級草場12.01萬畝,五級草場50.45萬畝,六級草場733.62萬畝。天然草場中可利用面積741.42萬畝,其中山地草場面積714.31萬畝,平地草場面積27.11萬畝,冷季草場面積333.09畝,暖季草場面積386.01萬畝,四季草場面積22.32萬畝。全縣草場理論可載1977836個綿羊單位,實際載畜量868573個綿羊單位。
按草地類型劃分,高寒草甸類草地是最主要的草地類型,草地毛面積640.40萬畝,淨面積620.02萬畝,分布於海拔4400—5300米的高山地帶;山地草甸類草地毛面積44.08萬畝,淨面積42.80萬畝,分布於海拔3500—4500米中山及亞高山地帶;溫性乾草原類草地毛面積6.09萬畝,淨面積5.66萬畝,分布於尼洋河兩岸高階地及山坡地帶,是基帶草地類型;低平地草甸類草地毛面積7.77萬畝,淨面積7.03萬畝,分布於尼洋河低平的河漫灘及朱拉、錯高鄉的河溪寬谷低洼地域。

太陽能資源

工布江達縣城年太陽總輻射為4539兆焦耳/平方米。年內變化呈單峰形,5月份最大,為546.1兆焦耳/平方米;12月份最小,為212.6兆焦耳/平方米。春季最大,為1422.2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小,為728.3兆焦耳/平方米。
工布江達縣年太陽總輻射空間分布工布江達縣年太陽總輻射空間分布
工布江達縣年太陽總輻射高值區位於加興鄉、金達鎮、娘蒲鄉和工布江達鎮,總輻射在538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最高可達6803兆焦耳/平方米;低值區分布在錯高鄉,以及尼洋曲及其支流的峽谷區,總輻射小於4997兆焦耳/平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工布江達縣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總戶數(戶)總人口(人)男性人口(人)女性人口(人)
1962年
1961
8329
3954
4375
1972年
3150
14492
7003
7489
1982年
3355
18762
9339
9423
1990年
3446
20841
10370
10471
2000年
5470
24971
12597
12374
2010年
7356
29929
15061
14868
截至2013年,工布江達縣常住人口27532人,從業人員14354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773人。

民族

工布江達縣基本屬於單一的藏族居住區,藏族門巴族珞巴族是世居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工布江達縣有藏族人口27988人,占總人口的93.51%;漢族人口1634人,占總人口的5.46%。此外還有回族231人,土族25人,撒拉族19人,門巴族16人,珞巴族4人,滿族東鄉族各3人,苗族2人,彝族白族土家族普米族各1人。

經濟

綜述

農牧業是工布江達縣的經濟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起步。進入21世紀後,旅遊業興起。2004年,工布江達縣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2013年,工布江達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3億元,比2012年增長21.3%;財政收入完成62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7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2.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200元,比2012年增長15.5%;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6380元,比2012年增長15%。牧業農業採礦業、旅遊服務業成為工布江達縣主導產業。

第一產業

工布江達縣屬半農半牧地區。1959年以前,境內實行封建農奴制,生產資料基本歸“三大領主”(地方官府、寺廟及上層僧人、貴族)所有,農牧業生產極為落後,基本是靠天種植和靠地養畜。1959年實施民主改革,把生產資料分配給農牧民和原貴族領主,實行個體所有制。60年代辦起人民公社,實行集體所有制。1970年農牧業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80年開始推行農牧業生產責任制。1984年後實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土地歸戶,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長期不變)。2013年,工布江達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12854人;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2.0097億元,比2012年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4516億元。
農業
工布江達縣境內種植的農作物以青稞小麥為主,大麥豌豆油菜蕎麥扁豆馬鈴薯蔓菁(圓根)、玉米等為輔。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和山溝中,以台田和坡地為主,土質以沙質土壤為主。1959年糧食平均畝產133斤,1960年開始大面積開荒。1972—1977年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修築梯田、園田和台田。七八十年代以後逐漸推廣良種。2013年,工布江達縣耕地面積2997公頃,全部為旱地,有效灌溉面積292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325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91公頃,總產量7350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24公頃,產油菜籽842噸;蔬菜產量7.1萬噸。糧食作物中,穀類播種面積2250公頃,總產6368噸;豆類播種面積12公頃,總產77噸。實現農業產值7953萬元。
牧業
工布江達縣境內飼養的牲畜以為主,其中氂牛、藏豬、黃牛數量最多,綿羊山羊犏牛次之。氂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鄉鎮,黃牛主要在中東部鄉鎮,藏豬主要在東部鄉鎮。除養殖外,狩獵一直以來在牧業中亦占有一定比例。1959年境內有74個牧場,牲畜總數50252頭(只、匹),絕大多數為野外放養。1966年開始改良部分畜禽品種。70年代初鼓勵農牧民養豬,提倡圈養。1976年,工布江達被確定為西藏綿羊改良重點規劃縣。90年代起發展規模養殖業。1993年,農業部將錯高鄉劃為藏豬原種保護區,縣養豬場建成。到2000年,工布江達縣形成氂牛養殖帶(加興、金達、娘蒲、仲薩、錯高、朱拉等鄉鎮)、綿羊養殖帶(加興、金達、娘蒲、仲薩等鄉鎮)、藏豬養殖帶(錯高、朱拉、巴河等鄉鎮)三大養殖帶。2003年開始發展藏豬、藏雞特色養殖業。2011年,藏豬養殖業被確定為工布江達縣主導產業,氂牛養殖業為主培產業。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達縣牲畜存欄15.88萬頭(只),其中大牲畜10.91萬頭,羊0.75萬隻。2013年肉類總產量2260噸,其中牛肉1464噸,羊肉50噸;奶類產量5111噸,其中牛奶5091噸;綿羊毛產量28噸;牛皮產量7202張,羊皮產量2138張;實現牧業產值1.1955億元。
林業
1959年前,林木屬“三大領主”所有,民主改革後收歸國有。1962年成立雪卡林場。1965年縣林業站成立。1972年,縣農牧局設林業科。1981年起實施林業“三定”政策(穩定林權、劃定自管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1984年成立縣林業局。1999年,林業政企分開,成立縣木材經銷公司。2000年,工布江達縣有用材林17.78萬公頃,以高山松、雲杉、冷杉、柏樹和闊葉用材樹為主;經濟林150畝,主要有核桃樹、毛桃樹、梨樹、桃樹、蘋果樹、杏樹等,水果年產量118噸;此外還有薪炭林1193公頃,防護林13.22萬公頃,特種林7043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3643.5萬立方米。2013年,工布江達縣實施義務植樹造林360畝,重點區域造林1561畝,森林撫育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97%,實現林業產值707萬元。
採集業
工布江達縣山高林密,地廣人稀,生物資源豐富,採集中草藥、菌類等一直是農牧民的重要經濟活動之一。20世紀80年代出現挖蟲草專業戶。2002年,工布江達縣實現蟲草現金收入1751.42萬元,松茸現金收入144.9萬元。

第二產業

工布江達縣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起步晚,以紡織、縫紉、皮革、陶器、鐵器、木器、石器、編筐、造紙等手工業為主,並持續至今。1962年成立雪卡林場,採伐原木並加工,此後各鄉相繼成立木材加工點。1964年至1986年先後修建了30多箇中小型等水電站,規模較大的有六〇六電廠、仲薩水電站等。1977年全縣有社辦企業32家,以多種經營的形式生產手工製品。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起步。90年代有3家建材廠,生產磚瓦、塗料、石灰等產品,不久即停產。1993年至1996年成立5家鄉鎮木材加工廠。1998年起陸續成立礦產資源小型開採點。2007年,雪卡、老虎嘴水電站開工建設。2011年起整合小型採礦企業,招引大型國企開發礦產資源。2013年,工布江達縣有採礦企業3家,探礦企業16家,新設定探礦權19個,採礦業實現產值5800萬元、財稅收入230萬元,帶動民眾增收246萬元,採礦業成為支柱產業;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2.7671億元,工業總產值776萬元。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西藏和平解放前,境內的太昭、下巴溝處於西藏連線內地的交通要道上,商賈雲集,農牧商品交換較活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境內時常舉辦物資交流會。1960年縣貿易公司成立,11個鄉成立供銷社;1964年縣供銷聯社成立;以國營商業為主,供銷合作商業為輔,個體商業為補充的社會主義商業體制逐漸形成。80年代初開放集市貿易和私營商業。90年代後,縣內所產松茸、蟲草、羊毛開始銷往內地和海外。到2000年,全縣有私營商業網點265個,從業人員504人。2009年,工布江達縣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展家電、家具下鄉;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95萬元。
旅遊業
1993年,巴松措景區營業,並配套建設度假村。1994年,工布江達縣旅遊局成立,旅遊業開始起步。1999年成立縣旅遊開發領導小組。2000年,縣旅遊開發公司和縣旅遊風景區管委會成立。2004年起舉辦巴松錯工布民俗旅遊文化節。青藏鐵路開通和林芝機場通航後,工布江達縣旅遊收入由2006年的2149萬元猛增至2007年的6030萬元。2008年後受“3·14”事件影響,旅遊業下滑,2011年起恢復增長。2014年,工布江達縣共接待遊客56.38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11.15%;旅遊總收入6844.96萬元,比2013年增長6.68%;農牧民民眾參與旅遊增收470.94萬元。
工布江達縣
金融業
1957年,太昭縣郵電局開辦匯兌業務。1959年,中國人民銀行太昭縣支行成立。1961年12月,始建信用合作社,至1970年底,全縣9個區均建立起信用合作社及相應的社管會。1971—1975年,雪卡區設有六〇六銀行分理處。1994年起,縣郵電局開辦郵政儲蓄業務。199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工布江達支行改為中國農業銀行工布江達縣支行。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達縣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95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5609億元。

交通

古道

從唐代起,江達地區就是吐蕃溝通內地的要道。蒙古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官員進藏,打通一條由四川到拉薩的驛道。至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境內有三條古道:
  • 由四川至昌都、嘉黎,途經江達(今江達鄉江達村)、鹿馬嶺(今加興鄉羅馬林)、烏蘇江,過墨竹工卡抵達拉薩,全程長約4700千米,其中工布江達境內長約190千米;
  • 由邦噶達(今加查縣)過扎門、達勒卡、吉里(今工布江達鎮結定村)、作里(今仲莎鄉)至太昭,全長約210千米,現為民間貿易小道;
  • 由冬久過碩拉松山至結巴、則松、那卻、隴卡至太昭,全長約240千米。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太昭設驛站塘汛糧台,並派官兵守衛,江達成為入藏和出藏的重要官道。清代境內設有常多、寧多、江達、鹿馬嶺四個驛站。民國七年(1918年),在江達宗境內所設立程站有鹿馬嶺、經大(今金達)、江達、拉如、常多五站,江達是江達宗五站中的中心程站。

公路

20世紀50年代,境內開始修築公路。1965年,有鄉村公路50餘千米。到1978年底,全縣5個區、20個公社、85個大隊通車。80年代中後期實行全民修路。截至2014年,工布江達縣農村公路里程771.822千米,其中村道占511.242千米,行政村通達率和鄉鎮通暢率均達到100%,實現鄉鄉通油路;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國道為主幹道、縣鄉公路為主體,以鄉村公路為基礎的縣域公路網。
318國道(川藏公路)在與巴宜區交界處K4304+700入境,向西經巴河、仲薩、縣城、江達、金達、加興等地,至米拉山頂K4484+500處出境,境內長179.8千米。境內縣鄉道路主要有娘蒲公路(縣城—娘蒲)、巴錯公路(巴河鎮—錯高鄉)、拉榮公路(318國道K4402.85處—拉榮村)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民主改革之前,境內教育基本由寺廟壟斷。江達村於1906年興辦江達義學(後改為江達漢文國小堂),1909年成立江達蒙養院,均於1912年停辦。1951年,阿沛·阿旺晉美在阿沛村創辦阿沛國小。1956年成立太昭國小。1959年至90年代中期開辦掃盲夜校。1961年成立9所民辦國小。1964—1965年、1976—1977年縣內短期辦起過幼稚園。1983年成立縣機關幼稚園。1976年,縣國小設國中部。1991年,縣國小改名為縣中國小。1994年成立縣中學。1998年成立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到2000年,工布江達縣有完小9所,民辦國小65所,在校學生3566人;有中學1所,在校生478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4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截至2013年,工布江達縣有國小在校生2826人,中學在校生1050人,中國小入學率均達到98%以上。

醫療衛生

歷史上,工布江達民間藏醫以南派為主,醫師巡回醫療。1959年,太昭宗衛生院成立,1960年更名為工布江達縣衛生院,實行西醫和藏醫診療。1964年縣衛生院搬遷至果林卡,更名為縣人民醫院。1968年農村開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設立村級衛生室。1972—1974年,各區相繼成立衛生院。1978年開展地方性甲狀腺腫普查普治和食鹽加碘工作。1985年成立縣衛生防疫站。1986年成立縣婦幼保健站。1993年起實施農牧民免費醫療制度。1998年試點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999年全面推廣。2000年,工布江達縣有醫院1所,衛生院9所,村衛生室128個,個體診所6個,醫藥公司1家。截至2012年,工布江達縣有鄉鎮衛生院9所,實現一村設一個衛生室、配備兩名村醫的目標;孕產婦住院分娩率74.4%,嬰兒死亡率13.8‰。

文化事業

1960年,工布江達縣城始有電影放映場所。1961年,縣廣播站和縣電影隊成立。1967年成立縣新華書店。1979年成立縣圖書館。1984年建成縣電視台。1986年建成衛星地面接收站。1994年,縣廣播站和縣電視台合併成立縣廣播電視台。1996年,縣調頻廣播和有線廣播開通,縣有線電視台建成。1999年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截至2012年,工布江達縣有鄉鎮文化站9個,農家書屋79個,寺廟書屋20個,廣播覆蓋率達到98.42%,電視覆蓋率99.1%,實現了廣播電視“戶戶通”和“長期通”。

歷史文化

宗教信仰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藏傳佛教教派主要有寧瑪派紅教)、噶舉派格魯派黃教)。此外還有少數農牧民信仰苯教
教派傳入時間境內代表性寺廟
寧瑪派
約13世紀
拉龍寺、德慶寺、錯宗寺等
噶舉派
約12世紀
古布宗寺、巴嘎寺等
格魯派
約16世紀中葉
朱拉寺、扎西曲林寺、日嘎寺、拉如寺等
1959年前,境內有大小寺廟42座。民主改革和“文革”期間,大部分寺廟被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陸續退回寺廟物資,修復部分寺廟。1988年有大小寺廟18座,僧尼118人。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共有寺廟10座,日追8座,拉康1座,僧尼155人。

文物古蹟

據全國第三次文化普查結果,工布江達縣共有6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個。
古建築
扎西曲林寺、朱拉寺、拉如寺、德慶寺、錯宗寺、拉龍寺、古布宗寺、貢堆崗日追、日嘎寺、巴嘎寺、通果寺、古覺拉康、嘎多崗日追、幫日日追、阿沛莊園、阿沛管家莊園、秀巴村古堡群、雪卡村古堡群、下巴唐古堡群等
古遺址
太昭古城遺址、關帝廟遺址、度母廟遺址、觀音廟遺址、經堂遺址、白塔遺址、鸚哥嘴、肺崖洞等
古石刻
萬善同歸碑、藏經山“六字真言”石刻、“八大靈塔”石刻等
古墓葬
清軍墓群等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古蹟以藏傳佛教各教派寺廟為主,多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對部分寺廟進行了修復或重建。境內古堡群建於吐蕃王朝時期,由片石和木板砌成,呈八角柱狀,可用於瞭望、防禦和傳遞敵情(點狼煙),古堡周圍駐紮兵營。藏經山“六字真言”石刻分布於唐蕃古道兩側山上,為過路人自髮雕刻,以祈禱行人吉祥如意、一帆風順。

民間藝術

舞蹈
工布江達縣流行“婆”和“果諧”兩種鍋莊舞。“婆”在工布地區又稱“工布婆”,唱歌時拉手成圈,男女一唱一和,分慢板和快板兩大段;舞蹈動作中有模擬張弓的“射箭步”、飛鳥展翅的“雀躍步”等。“果諧”是人們圍著酒缸或篝火起舞,男女各站一邊分班歌唱,從左向右圓圈踏步起動;再由“諧本”(組織者)帶頭跳“諧個”(歌頭),隨後進入快速集體歌舞,重拍起舞,頓地為節,節奏鮮明。境內的錯高村流傳有“梗羌姆”舞(“羌姆”舞的一種,“梗”意為神的使者或傭人,“羌姆”意為跳神),一般在每隔三年的藏曆正月十五演出;“梗羌姆”又分“扎布”和“喜瓦”兩種,“扎布”歡快熱烈,“喜瓦”穩健豪放,表演時二者穿插進行;表演程式分三大段,第一段國王和傭人出場,第二段分九小段,第三段所有觀眾上場,和演員一起說唱、跳舞並暢飲。
戲曲
1959年前,境內上演的藏戲以廣場戲為主,無伴奏,只有一鼓一鈸和人聲幫腔伴唱。後逐漸對唱腔、劇本、舞蹈、面具等都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和發展。其中覺木隆派創新較多,表演熱鬧歡快,唱腔、舞蹈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在各派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也是工布江達縣境內最常見、最受歡迎的一種藏戲流派。
民歌
工布地區的民歌以情歌、酒歌、勞動歌為主。情歌有《情深》《疑慮》《永不變心》《魚水情》《思念》等;酒歌針對不同對象各有不同,如《吉祥不見見吉祥》《母親》等;勞動歌有《蓋房歌》《地上的太陽》《東方紅》《喜洋洋》《寒夜的鴿群》等;其他類別的民歌有《四大神山》《寶山上》《美酒》等。
民間文學
工布江達縣境內流傳的神話傳說主要有《格薩爾王》《扎西和卓瑪的故事》以及湖心島的“桃抱松”、“哈達沉底”、生肖樹三大奇觀的傳說;民間詩歌以反映新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為主,如《白天生產晚開會》《歌唱總路線》《毛主席思想永遠照在我們心坎上》等。

習俗

飲食
工布江達縣農牧民主食以面、糌粑為主,早上喝酥油茶。奶製品有乳酪、優酪乳、奶渣等。冬季11月底製作風乾牛羊肉。逢年過節時,用上等酥油、新鮮細奶渣和紅糖製成“煺”食用。美食名吃主要有燒烤藏香豬、牛肉湯包、松茸辣椒醬、“旁貢”(捂肉)、“曲瑞”(煮牛羊肉,加入碎乳酪、糌粑和作料)、“帕薩麻枯”(奶渣、酥油、紅糖拌入麵疙瘩)、小麥烤餅、蕎麥餅、藏香豬臘腸、牛髓湯、生魚片、煮牛舌烤羊排、無情牛肉湯(無情草燉牛肉)、扁米油茶等。
服飾
縣內除娘蒲、加興、金達的牧民穿著藏北那曲牧區服裝外,其他地區皆著工布藏裝,傳統節日盛裝多種多樣。男子佩戴用狐狸皮或氈子製成的“工布甲夏”帽以及耳環、金戒指和鍍金手鐲,女子戴棕色氆氌或彩緞製成的“桑林夏木”、金銀耳環、項圈和嘎烏(佛盒),系銀腰帶、銀鏈子和銀鈴,走動時琤瑽作響。藏裝以“古秀”、“曲巴”(藏袍)、“薩爾薩”(羊羔袍)為主。“古秀”原為農奴主女主人的盛裝,民主改革後進入平常百姓家,分男女式,無領無袖。“薩爾薩”為冬季盛裝。男式藏鞋有“那祖”和“達松”兩種,做工精細。
住房
西藏民主改革前,農奴石木結構平房,人畜混居。民主改革後,農牧民住進以片石砌成的藏式碉房,多為二層,上層住人,有客廳、臥室、經堂和衛生間,下層關牲畜。江達以西地區牧民原住氂牛帳篷,20世紀90年代起搬入牧民定居點,碉房屋頂為平頂;江達鄉及其以東地區雨水較多,為“人”字型屋頂。
禮儀
工布江達縣藏族人在各種節慶以及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場合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磕頭一般是朝佛像、佛塔和活佛磕頭,有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之分。喝茶是日常禮節,客人進屋坐定後需等主人將酥油茶捧到面前再接過去喝。逢年過節時到他人家中作客,主人兩手捧酒送至客人手上,客人用手指彈3下以示敬天、敬地、敬自己,客人喝一口,主人添一次,連續三次,最後一口氣喝完,即“三口一杯”。

節令

工布江達縣絕大多數農牧民都過藏族的傳統節日藏曆新年,從藏曆十二月二十九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春播節(播種節、試種節)在正月某個吉日舉行,由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女牽牛、扶犁、施肥、撒種,祈禱土地神保佑莊稼豐收;其後村民喝酒、唱歌、跳舞。藏曆四月十五日薩嘎達瓦節(放生節)是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圓寂的紀念日,人們為了吉祥長壽,在這一天放生魚、牛、羊、馬等動物。藏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為林卡節,人們身著盛裝,到林卡遊玩、野餐。
工布新年(工布節)、錯高轉湖節和“曲果”節是工布江達縣特有的節日。
巴河鎮朗色、許巴、嘎讓、丁當4個村在藏曆十月初一過工布新年。傳說七百多年前霍爾向藏東南進犯,工布王帶領工布男子出征,時值九月,為讓將士過完年再出征,於是將新年提前到十月初一。此後工布地區形成了在藏曆十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與其他地區的藏曆新年相比,工布新年具有明顯的林區特色,有“趕鬼”、請狗吃飯、吃“結達”、背水、祭豐收女神等習俗。
錯高轉湖節在藏曆正月十五和四月十五舉行,正月十五僧尼民眾在大壩子上誦經、祈禱、煨桑。四月十五日各地信徒聚集於此,豎立新經桿,舉行佛事活動,順時針繞湖一圈;人們在樹枝上掛滿“風馬”和小經幡,跳傳統舞蹈“庚”,各村舉行民間舞蹈比賽。
每年藏曆六月初四的秋收時節,工布江達鎮結定村都要舉行“曲果”節。村民先舉行“曲果”儀式(背經書轉田),再由德高望重者持九宮八卦圖沿著“聖跡”走在前,後跟手持經幡和土地神畫像、敲鼓吹號的男青年以及唱著預祝豐收的“嘛呢”之歌的女青年。隨後到嘎多崗寺繞寺三圈,住持向隊伍人員獻哈達,隊伍圍著經幡邊唱邊跳,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幸福,再將經書送入寺中,再吃野餐、跳鍋莊。

方言

工布江達縣屬藏語衛藏方言區,縣內方言有4個聲調(高平調、高降調、低升調、低降調),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字母;句子基本結構是“主賓謂”,人稱代詞單複數,很少使用敬語,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及部分英語、印地語借詞。
工布江達縣地處高山峽谷地帶,環境比較封閉,境內形成許多土語,大體有阿沛土語、娘蒲土語、朱拉和巴河土語、錯高(巴松)土語4種。其中阿沛土語主要分布於仲莎鄉、江達鄉、工布江達鎮一帶;娘蒲土語主要分布在娘蒲、加興、金達一帶,多以藏北語溝通;朱拉、巴河土語主要分布在朱拉鄉和巴河鎮,朱拉河一帶的居民均使用朱拉土語;錯高土語是衛藏方言一種獨特的土語,僅錯高鄉當地人及巴河鄉部分居民使用,縣內其他地區民眾很少能聽懂。

風景名勝

巴松措巴松錯、巴松木錯、錯高湖
巴松措
巴松措,藏語意為“三岩湖”,位於錯高鄉境內,距縣城83千米,是紅教的一處著名神湖和聖地。湖面平均海拔3465米,呈新月狀,總面積37.5平方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米以上。湖泊四面環山,原始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湖心扎西島上有錯宗寺、“桃抱松”等景點。湖邊還有“求子洞”、“蓮花生修行洞”、“格薩爾王試箭處”、雪卡村古堡群等景點。每年藏曆四月十五舉行錯高轉湖節。
太昭古城
太昭古城位於太昭村,清代由驛站、兵營發展為城市,清代末期城中人口眾多,店鋪林立。景區恢復建設了太昭宗政府、太昭古驛站隘口等古建築,新建太昭古城博物館,是集吃、住、游、購、娛等旅遊要素和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紅色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秀巴古堡
秀巴古堡
古堡群位於秀巴村,建於唐朝後期,包括高低不同的5個堡壘,堡壘之間相隔30至50米,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古堡高約50至60米,由片石和木板砌成,中空,無頂,外觀十二稜柱狀體,內為八角形。古堡頂層有望孔,可用來觀察或防禦。古堡還可以燃放狼煙向遠處傳遞信息。古堡周圍有石砌的營房環繞,易守難攻。
巴嘎寺(帕嘎寺)
巴嘎寺
巴嘎寺位於娘蒲鄉境內,始建於五世達賴時期,屬格魯派寺院。寺中曾存有宗喀巴的衣帽鞋襪等遺物,寺後的帕嘎神山形似多吉帕姆女神,山腰處的多吉帕姆女神肚洞處有“神洞”之稱,洞下方有“多吉帕姆撒尿洞”和“帕嘎神泉”等景點。
阿沛莊園
阿沛莊園
阿沛莊園位於縣城東8千米處,是清代工布地區頭人阿沛家族世居地,為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占地數十畝,由九座碉房組成,總建築面積5317平方米,主房為五層,宏大雄偉。主房周圍喇嘛經樓、貴族樓、娛樂樓、傭人房林立。莊園內建有西藏最早的果林,占地10畝。

著名人物

噶瑪巴·德銀協巴(1384—1415), 娘布龍波娘達(今工布江達縣境內)人,第五世噶瑪巴。7歲受沙彌戒, 18歲受比丘戒。明永樂五年(1407年)抵京,向朱棣講經說法。皇太后去世後,德銀協巴為其超度。永樂七年(1409年)到達拉薩楚布寺。永樂十三年(1415年)圓寂。
蘇卡·洛珠加布(1509—1584),原名次旦傑,生於工布地區,南派藏醫學創始人之一。從小在布達拉宮學醫,出師後到工布娘布鄉廣收門徒,著有《四部醫典註疏》《甘露寶庫》《藥味鐵鬘》等20多部醫學著作。
阿爾布巴·多吉傑布(生卒年不詳),生於工布地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平定準噶爾之役中立下戰功,被清廷授予貝子之銜。不久升任西藏地方政府噶倫。西藏地方政府將其出生地封為阿沛,阿沛家族由此繁衍壯大。雍正六年(1727年)阿爾布巴因權爭聯合另兩個前藏噶倫合謀殺害首席噶倫康濟鼐,引發“阿爾布巴之亂”。次年以謀反罪被誅。
阿沛·阿旺晉美阿沛·阿旺晉美
阿沛·阿旺晉美(1910—2009),出生於墨竹工卡甲瑪鄉霍康家族。1934年被征入貴族子弟兵營。同年入贅阿沛家族。1936年後任昌都糧官、民事法官、孜本、噶倫、昌都總管、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1年作為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談判首席全權代表,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1952年後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秘書長。1965年後任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1979年後任西藏人大常委會主任、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是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三至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五至七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三屆、八至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9年12月23日在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