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概況,教派介紹,歷史傳承,綜述,發展前期,中期發展,固始汗時期,類別,第一類,第二類,形成時間,傳承文化,主要教法,高僧代表,寺院介紹,教派綜述,青海寺院,西藏寺院,四川寺院,主要法典,主要道場,大昭寺,
基本信息
概況
含義:"古"和"舊"
著名法典:《俱舍論》、《因明論》、《部律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入行論》、《根本智論》、
《回諍論》、《無常觀論》、《解脫道論》。
藏族十明學科: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工藝學【
工巧明】、醫學【
醫方明】、
教派介紹
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
紅教。
在各派中歷史最久,形成於公元11世紀。"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所謂古,是說它的教理是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
吐蕃的舊密咒為主。
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雍仲
苯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8-9世紀,佛教中的密宗從印度傳入西藏,並保持父子相傳的形式。而
雍仲本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二者逐漸結合起來。
這一派別沒有寺院,組織渙散,也沒有系統的教義,更沒有完整的僧伽制度。寧瑪派(紅教)、格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各派,復各依自續派中觀見,雖不敢否定如來藏,卻都以第六意識心,錯會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空性心;而意識為蘊處界生滅之法,是虛妄性之空相,實不可倚,同樣落入常見與斷見中,焉得為真實如如之「空性心」。他們以印派佛教為師,運用該派的經典,建立寺院,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教派。這一教派開始時是沒有名字的,直到後來其它一些教派產生,才由於它的特徵而被稱為寧瑪派。
歷史傳承
綜述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寧瑪派取名為古派或舊派,主要是它繼承了從“前弘期”流傳下來的密教思想以及相關儀軌,俗稱“
紅教”或“紅帽派”,這是依據寧瑪派僧侶頭戴紅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此稱呼不太妥切。寧瑪派認為,該宗派的教法儀軌等均傳承於藏傳佛教“前弘期”的
蓮花生大師。因此,寧瑪派便成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支派別。
發展前期
寧瑪派作為一支獨立的
宗派,也是在“後弘期”中形成的,因為在“前弘期”時沒有宗派之分。由於早期的寧瑪派採取師徒和父子相傳的傳教形式,既沒有形成統一的系統教義,也沒有固定的權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侶組織比較鬆散。雖然寧瑪派的
教義及其傳承比較龐雜,但一般可歸納到三種傳承,即遠者經典傳承,近者伏藏傳承,以及甚深淨境傳承。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初期階段,有三位寧瑪派大師對寧瑪派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三位大師史稱“三素”,即索波切·釋迦瓊乃(1002——1062年)、索璃·喜饒札巴、索·釋迦桑格(1014——1074年)。索波切·釋迦瓊乃從小親近當時的許多密宗大師,廣泛學習寧瑪派教法,逐步學到了各種流行於當時的密法。
比如,索波切·釋迦瓊乃從娘·耶協瓊乃大師前完整地學到了《幻變經》密法,托噶·南喀拉大師又給他傳授了《集經》密法。可見,索波切·釋迦瓊乃基本上繼承了“前弘期”傳承下來的遠傳經典派的全部教法。後來索波切·釋迦瓊乃還特意向大譯師卓彌·釋迦耶希(993——1075年)敬獻一百兩黃金,獲得道果法的圓滿傳授。通過廣泛求教學習和自身的刻苦鑽研,索波切·釋迦瓊乃很快成長為當時的一名精通寧瑪派教法並具有淵博宗教知識的著名大師,特別是他創建鄔巴隆寺,為寧瑪派開闢了一個統一的宗教活動中心。從此索波切·釋迦瓊乃就在該寺開展一系列促進寧瑪派教法儀軌得以進一步完善或發展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宗教活動,使寧瑪派結束以往的的分散格局或無組織狀態,開始走向擁有完整教法儀軌和寺院組織的正規宗派行列。
中期發展
索波切·釋迦瓊乃去世之後,索瓊·喜饒札巴成為惟一的繼承人。他在管理鄔巴隆寺、卓浦寺和札嘉沃修行地三處寧瑪派的活動中心時,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使寺院宗教活動開始走向正規化。比如,他規定每天早晨在鄔巴隆寺舉行宗教活動,正午在卓浦寺舉行宗教活動,傍晚在札嘉沃修行地舉行宗教活動。同時,為了擴大宗教活動規模,索瓊·喜饒札巴親自主持建造了一座九個柱子的豪華佛殿,取名為空行
神殿,裡面塑有42尊佛像及護法神,並在兩面牆壁分別繪有廣略壇城圖案。除此之外,還建立了幾座小殿。此外,索瓊·喜饒札巴在佛教
顯宗理論特別在因明學上有一定的造諧,並具有很強的辯論能力。因而他又成為當時其它新興宗派僧侶在辯經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經過多次辯經,索瓊·喜饒札巴所向無敵,在當時的佛教界贏得崇高榮譽,後來許多辯經對手都一一成為他的弟子。由於當時寧瑪派僧侶大都為居士,他們主要注重於密法的修煉,而不十分關心對顯宗理論的學習。在這種寧瑪派在顯宗理論的辯經方面沒有更多人才的情況下,索瓊·喜饒札巴便成為一枝獨秀,他為寧瑪派在當時其它宗派中樹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貢獻。
索·釋迦桑格,又名秘密怙主·卓浦巴或拉傑欽波·卓浦巴,是索瓊·喜饒札巴的兒子,於1074年也是他父親去世的那年出生。根據有關藏文資料,索瓊·喜饒札巴大師有三位兒子和數名女兒,而且都是修習寧瑪派教法的僧尼,後來唯獨最小的兒子索·釋迦桑格便獲得大成就而成為父親的接班人。索·釋迦桑格主要靠他的母親和舅舅撫養成長,十五歲前在家中一邊學習文化、一邊練就管理家務的本領,因為當時索·釋迦桑格家已是一戶資財極為豐富的富裕大家,需要有人管理。從十五歲開始至十九歲,索·釋迦桑格外出廣拜名師,系統學習佛教理論,特別學到了《集經》、《幻變》和《心品》等寧瑪派遠傳經典部的全部教法,成為繼承和發揚這一傳承的著名人物。總之,索·釋迦桑格將卓浦寺作為自己常住的主寺,進行了大規模地修復和擴建,並在該寺每年舉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動,即春、夏、秋、冬四季法會,為
寧瑪派寺院朝著正規化發展作出貢獻。索·釋迦桑格於1134年安詳地離開了這個充滿歡樂和痛苦的人世間,享年60歲,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圓滿完成了一位宗教職業者肩負的任務或應盡的職責。
經過三位大師的不斷努力,寧瑪派已成為一個有固定寺院、有系統經典、有僧侶組織的完全獨立的宗派,並在當時享有聲譽。這一傳承屬於寧瑪派中的經典傳承,也是寧瑪派中最正統、最權威的傳承,在藏族地區一直流傳至今。
另外,還有一位為寧瑪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這就是寧瑪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隆欽饒降巴。他生於1308年,本名叫智美奧色,十二歲出家,在當時的諸多大師前修學寧瑪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密法;同時,又在
桑浦寺學習《茲氏五論》和《法稱七因明》等顯宗經論。因此,隆欽饒降巴成為當時藏傳佛教界顯、密兼通的著名人物。他的著述頗豐,其中最著名的有“寧提”法類三十五種,即
喇嘛漾提等,以及七大藏論,即《勝乘藏》、《實相藏》、《要門藏》、《宗派藏》、《如意藏》、《句義藏》、《法界藏》。這些論著主要闡揚了
大圓滿法的教義。隆欽饒降巴在晚年還宣講寧瑪派的又一深奧大法,即“空行寧提”,為這一密法的傳播作出貢獻。他於1363年去世,享年56歲。
降欽饒降巴在他的短暫一生中,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寧瑪派的教理教法,而且為寧瑪派培養了諸多高僧大德,為擴大寧瑪派的勢力作出了傑出貢獻。隆欽饒降巴到過不丹,並在那裡建造了一座叫塔爾
巴林的寧瑪派寺院,後來寧瑪派又從不丹傳到尼泊爾。因此,近代許多不丹和
尼泊爾的寧瑪派僧人常到康區的
佐欽寺學習寧瑪派的教法。
固始汗時期
公元17世紀
固始汗時期,寧瑪派在西藏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五世達賴不僅扶持原有寧瑪派寺院,使多吉札寺、敏珠林寺等擴大其勢力,而且親自創建一座寧瑪派新寺,即尊勝洲寺,在該寺專門傳授寧瑪派教法,還把
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
都松欽巴在山南洛扎建立的拉隆寺改為寧瑪派寺院。另外,自固始汗時期以來,西藏地方政府,每遇戰亂、災害、瘟疫等,都要從
桑耶寺請寧瑪派僧人進行占卜、作法禳解,從而提高了寧瑪派在社會上的地位。
類別
第一類
稱
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
第二類
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我們主要介紹第二類。
形成時間
嚴格意義上的寧瑪派,是11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062)、“小素爾”索爾窮·喜饒扎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釋迦僧格,1074一1134)
三素爾建立寺廟並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
達賴喇嘛支持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
多吉扎寺、
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
不丹、尼泊爾。在近現代,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傳承文化
經典傳承和
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
蓮花生等密教
高僧秘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
主要教法
九乘三部。九乘即
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
阿魯瑜伽(隨類瑜伽)、
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
大圓滿法”。寧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淨,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淨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高僧代表
人物介紹
頂果欽哲仁波切(H.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是岩導主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五位化身之一,智慧心的化身,是不丹國的國師。1910年,仁波切出生於藏東德格的丹豁村山谷附近,為頂果家族的四子;他的家族是第九世紀西藏國王
赤松德貞的皇族後裔。此家族的家園,位於西藏各主要省分最東部之康區的丹豁(Denkhok)山谷,康省由許多小王國所組成,其中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王國是
德格(Derge)。仁波切的
祖父扎西卻翎與父親都是德格王的首相。
頂果欽哲仁波切成就
先後
閉關修行二十年,每天傳法幾個小時達半世紀之久。仁波切每天總是在日出之前醒來,花好幾個小時進行各種各樣的
修持。九點鐘之後開始接見訪客,進行一天的工作直到深夜。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
傳法。他每年主持三四次大法會,每次八至十四天,不分晝夜連續進行。他對所有向他請求開示或心靈指導的人永不倦怠,而且所傳法的深廣程度更是不可思議。仁波切共有二十五大冊著作,心意伏藏共有五冊,他自己的著作就像一套
百科全書。仁波切還作出許多保存、傳播佛教思想傳統和文化的廣大計畫和事業等等。
1985年,仁波切到達中藏,他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希望能夠重建桑耶寺。並強調桑耶寺作為
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同意他的申請。在仁波切的鼓勵下,
不丹國王為此捐助了大筆款項。1990年完成重建桑耶寺的主殿,仁波切應邀為寺廟重新開光,主持了一場隆重的三天開光典禮。
頂果欽哲仁波切的一生,從小即全然投入學習、修行和傳法。無論他在那裡,不分晝夜,他總是用同樣永無止境的慈悲、幽默、智慧和尊嚴,把所有的力量投入佛法所有形式的保存和展現,即使到七十多歲時,仍然充滿了無倦的殊勝精力。 在1991年初,仁波切在印度菩提迦耶傳法的時候,出現了第一次身體不適的徵兆,此後,仁波切做了一些閉關,健康似乎好轉。但到了9月27日傍晚,他請隨從扶他坐直到了清晨時,他呼出了最後一口氣,心已融入絕對的虛空。
頂果欽哲仁波切圓寂
在1991年示寂,並現虹光身成就、身蛻如嬰兒般。他圓寂的時候,除了事先告知弟子,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外;圓寂後,仁波切雙腳一盤,整個身體竟然開始逐漸縮小,從一九五公分一直縮小到三十公分左右。當時原本想縮小到成為一道光逝去,經過弟子們的苦苦懇求,頂果欽哲仁波切才只縮到三十公分的大小。如今一位在1993年
蓮華生大士誕辰(
藏曆五月初十)出生的小孩已被認出是他的
轉世。
開示大明咒
觀世音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佛陀,他為了利益眾生而化現為菩薩。
一切佛都具有同一本質,他們大悲心的表現形式就是觀世音菩薩。
作為諸佛大悲化現的觀世音同時是諸佛菩薩的根源,因為大悲是覺悟的根本。
作為菩薩,觀世音本身即慈悲的象徵,
觀世音即是
佛,觀世音即是
法,觀世音即是
僧,觀世音即是
上師,觀世音即是本尊,觀世音即是空行;觀世音即是
法身,觀世音即是
報身,觀世音即是化身;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即是
蓮花生大士,觀世音即是
度母。更重要的是,觀世音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如同一橋跨越眾多溪流一樣,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總合。
獲得了觀世音的加持即獲得了諸佛的加持,理解了觀世音的本質即理解了諸佛的本質。
在這黑暗的時代,觀世音菩薩曾以蓮花生大士的形象化現於人間。蓮花生大士的智慧、慈悲與神力比其它任何佛都要迅猛有力。
因為他是特別為了利益這個時代的眾生,為了那些熱切祈請者而化現的。
觀世音菩薩化現為各種形式:國王、精神導師、普通男女、野生動物,甚至山巒、樹木、橋樑,總之是應以何身而度即以何身而度。
甚至在炎熱天氣中一陣涼爽的微風、病痛者片刻的安寧都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顯現。
同樣,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哄(OM MANI PADME HUM)是諸佛的智悲在聲音上的顯現它包含了佛法中
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
在各種咒,如明咒(Awareness Mantras)、陀羅尼咒、密咒中,沒有比觀世音的六字大明咒更殊勝的了。持誦此咒(通常稱為摩尼)的巨大益處如同如意寶珠般能滿一切心愿,這在顯密經典中都多次反覆詳述過,據說持誦一遍摩尼等於持誦了整個十二部正法。
寺院介紹
教派綜述
在中國的整個藏族地區共有753座
寧瑪派寺院,從數量上看,它僅次於
格魯派寺院,而大大超過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作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
宗派,寧瑪派在藏族地區有著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除了眾所周知的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桑耶寺等寧瑪派寺院是早在公元8世紀創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區也有不少歷史久遠的寧瑪派寺院。比如,藏傳佛教“前弘期”內產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侶中的比盧遮那大師早在公元8世紀就到今四川
阿壩藏族地區傳教布道,在那裡他一邊翻譯佛經、講授教法、坐禪修定,一邊招收徒弟、建立寺廟、弘傳佛法。正因為有了如此的歷史背景,今日阿壩藏族地區的寧瑪派極為興隆。在這一地區寧瑪派寺院的數量遠遠超過其它藏傳佛教宗派的寺院,這種現象在其他藏族地區是絕對沒有出現過的,說明寧瑪派在阿壩藏族地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是有著一定的宗派勢力。
另外,寧瑪派的前身即
吐蕃佛教在公元8世紀也陸續傳入今雲南
迪慶藏族地區。這一地區寧瑪派寺院在數量上雖然位居第三,但時間最久。
青海寺院
吐蕃佛教於公元9世紀中傳入今青海藏族地區。公元841年吐蕃贊普
朗達瑪發動滅法運動時,三位藏族僧人(藏·饒賽,約·格瓊,瑪·釋迦牟尼)為了使吐蕃佛教不受滅絕之災,攜帶不少佛教律藏經典逃至今青海東部的藏族地區,並在今黃南藏族自治州的
尖扎縣以及海東地區的
循化、化隆、互助、樂都、
西寧等地傳教,培養佛教門徒,並建立了一些寺廟等宗教活動中心,如
丹斗寺、白馬寺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建立。寧瑪派寺院不僅遍及青海省的整個藏族地區,而且數量較多,僅次于格魯派寺院。
西藏寺院
從寧瑪派寺院的整個分布情況來看:西藏自治區境內有344座;四川省
甘孜及阿壩兩地有262座;青海省的藏族地區有135座;甘肅省的藏族地區有8座;雲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州有4座。從這些數字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西藏和四川是
中國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比較集中的兩大地區。從時間上看,寧瑪派寺院除了極個別是在“後弘期”內逐漸建立起來的。因而寧瑪派寺院在其創建過程中也曾受到藏傳佛教其它宗教寺院的影響。 不少寧瑪派寺院無論在建築規模上,還是在組織戒律上都可以與其它宗派的寺院,甚至與格魯派的寺院相媲美。比如,四川甘孜地區的噶托寺、佐勤寺、白玉寺,
協慶寺,以及西藏
山南地區的桑耶寺、敏珠林寺、多傑札寺等均屬於此類寺院。
四川寺院
位於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白玉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
噶陀寺是一座歷史比較悠久的寺院,這座寺院是由寧瑪派歷史上號稱“三索”中的卓浦巴大師的一位再傳弟子嘎當巴·德協(1127——?)高僧於13世紀中葉主持創建的。藏傳佛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士曾與其弟子在該地修行並親自開光加持十三次,被稱為“第三大金剛座”,也被稱作寧瑪派的發源地,現今國內外很多寧瑪派的高僧大德都屬於噶陀的法脈。該寺最興隆時占地約1平方公里,設有經堂48座、辯經堂42座、坐經堂5座、僧舍513套。尤其有三座著名的佛殿,第一殿置有從印度運來、高9.4米之銅塔;第二殿供奉高8米的
釋迦佛銅像;第三殿為密宗殿。寺院還擁有印經房11間,當時裡面保存藏、
梵文經書達9000餘種。在教法傳承方面,以傳授屬於西藏敏珠林一派的“南傳”教法儀軌,同時兼習寧瑪派中的遠傳經典派的教法體系,寺院主持以轉世
活佛的方式來接任相承。總之,噶托寺已是一座設施齊全、結構完備、規模較大的正規寧瑪派寺院。解放前,噶陀寺一直受到
德格土司的支持和供養,因而得到不斷地發展壯大,在藏區享有較高的聲譽,歷來前往該寺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後也未倖免,遭受到了破壞。經多位
高僧大德發心修復、建造,現已逐漸煥發出昔日的輝煌,香火十分興隆。自2007年開始,噶陀寺在直美信雄仁波切主持下,開始建造噶陀“十明佛學院”,建成後將成為目前為止最大的佛學院。
1675年,一位名叫仁增貢桑喜饒的高僧在今四川甘孜白玉縣城附近創建了又一座著名的寧瑪派寺院,即白玉寺。該寺的最大特點在於它同藏傳佛教帕主噶舉的瑪倉巴支派在教法儀軌上有一定的聯繫,故在佛教顯密教法的傳授以及修習等方面與寧瑪派其它寺院有所差別。比如,白玉寺的
寺主雖然也是以活佛轉世的方式來選定擔任,但是歷輩轉世活佛,即噶瑪洋賽活佛都要前去噶瑪噶舉寺院德格八蚌寺,在司徒活佛座前受戒。需要說明的是,八蚌寺為德格土司的家廟,在德格土司的轄區有著特殊的地位。不難看出,在白玉寺內出現噶舉派和寧瑪派在教法儀軌方面相結合的現象,有其特殊的
政治文化背景。白玉寺歷來一直以寧瑪派寺院的身份自居,它有眾多的寧瑪派屬寺。根據有關資料,白玉寺在四川的阿謦 和甘孜地區,西藏昌都的江達一帶,青海的
果洛等藏區擁有一百多座寧瑪派屬寺。這說明白玉寺在整個藏族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宗派勢力。
主要法典
1684年第五世達賴喇嘛
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命其弟子寧瑪派高僧
白瑪仁增大師(1625——1697)前往康區傳教,在康區又得到林蔥和德格兩大土司的鼎力支持,於1685的在德格東北不遠處建立佐勤寺,第一代活佛,自此轉世相承。後來佐勤寺得到從清朝中央政府到地方勢力以及周邊國家不同程度的支持,其發展之規模、速度等各個方面皆超過噶托寺和白玉寺,成為
西康地區最著名的寧瑪派寺院。根據四川省檔案館藏檔案,“清雍正九年(1713年)果親王來康時,特贈鍍金佛像100餘尊。第三代任寶卿系達賴姨表兄弟,得西藏資助創設講經院。
不丹國不僅派僧人前來學經,而且禮聘該寺大喇嘛擔任國師。第五代任寶卿獲不丹國的損獻,開辦高級部講經院,免費為深造者提供食宿。
竹慶寺因有種種特殊援助,發展神速,成為
四川藏區寧瑪派之三大主寺之一”。這便是佐勤寺之所以如此興隆長盛的主要客觀因素,在主觀方面佐勤寺也做了不少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工作。比如,佐勤寺在教學方面,參照
格魯派在系統學習佛教顯宗理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開設了必修的十三部顯教經論課程,它們分別是《俱舍論》、《因明論》、《部律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 《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入行論》、《根本智論》、《回諍論》、《無常觀論》、《解脫道論》。這十三部經論相當于格魯派寺院裡學習的
五部大論,同時進修隆欽饒降巴等寧瑪派著名學者的論著。
因此,佐勤寺逐漸變為甘孜、阿壩地區乃至整個藏族地區系統學習寧瑪派教法的中心寺院,甚至成為一座深造佛教知識、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學府。解放前,佐勤寺常住寺僧一般在五六百人左右,而且“它的聲望似乎也超過了前藏的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各地寧瑪派僧人也常到這個寺院求學,不丹和尼泊爾的的寧瑪派僧人也往往來這裡求學的。”可以說,佐勤寺不僅在中國藏族聚居地區贏得很高聲譽,而且在周邊國家享有崇高的威望。佐勤寺僅在中國藏族聚居地區就擁有一百多座寧瑪派屬寺,這些寺院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甘孜二地,以及青海玉樹等地區。
主要道場
協慶寺
協慶寺位於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康藏
德格縣內,是密宗寧瑪派(紅教)六大
道場之一(六大道場: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朵康的協慶寺、竹慶寺、
噶陀寺、白玉寺)。全稱“協慶丹尼達吉林寺 ”,協慶寺約在1731年建成,協慶寺現位於四川省
甘孜州德格縣竹慶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顯密經論並舉,是注重寧瑪派
大圓滿法實修的道場之一,至今法脈傳承從未間斷,該寺迄今為止,已有眾多大圓滿成就者。早在公元1685年,執教政於一體的五世
達賴喇嘛,曾封大成就者夏朗冉江巴丹畢加參執掌朵康地區的政教大權。夏朗冉江巴尊者在大圓滿定中獲得蓮師之授記,要他在一座形如獅子的山上建寺廟。故尊者於公元1698年在一處叫“崗龍山”的地方建成了最早的協慶寺,取名為“協慶鄔金曲宗”。尊者主持寺廟中一切弘法利生之事務,從而成為第一世協慶夏朗冉江巴丹畢加參
仁波切。
西藏自治區作為藏傳佛教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這裡不同宗派的眾多寺院在整個藏族地區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寧瑪派也不例外,如多傑札寺和敏珠林寺,不僅在西藏自治區境內而且在中國的整個藏族地區也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多傑札寺
多傑札寺位於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噶縣境內的
雅魯藏布江北岸的一座山崖腳下,規模不大,遠處望去,寺院與山崖非常協調,極為壯觀。該寺最初由一位名叫扎西多傑的後藏沒落貴族於公元16世紀末葉創建,據說寺院背面的山崖中曾出現過一個自然形成的質地為綠松石的
金剛杵,因而寺院取名為多傑札寺,“多傑札”是藏語音譯,意為“金剛崖”。多傑札寺自創建以來,特別是在17世紀得到五世達賴的大力扶持,有了長足發展,最盛時住寺僧侶竟達二千多人,這在寧瑪派寺院中為數不多,說明多傑札寺曾在歷史上有過興隆長盛的時期。
該寺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會以後,國家撥專款進行了維修。現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多吉扎·江白洛桑活佛,亦常去該寺主持佛事活動,寺廟的管理工作也做得較好。多傑札寺有29名出家僧侶,其中只有二名老僧,分別是77歲和71歲,其餘都是年輕僧侶,最大的30歲,最小的只有16歲。可見,多傑札寺的僧侶結構為年輕型,而且僧侶中除了一人來自
日喀則仁布縣外,均為本地山南地區貢噶縣人。
該寺有嚴密的管理機構,即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簡稱寺管會,由一名主任、兩名副主任、三名委員組成,並有具體的分工。因而無論是寺院的經濟管理、宗教活動,工作安排皆井然有序。在教法傳承上,多傑札寺經寧瑪派“北傳”支系的祖寺自居,在整個藏族地區擁有許多屬寺,大都又在四川藏族地區。尤其是多傑札寺與四川甘孜德格縣境內的著名寺院佐勤寺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因為這兩座寺院同屬寧瑪派“北傳”支系,在教法義理、宗教儀軌等方面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多傑札寺在教法儀軌的套用特別在佛學知識的掌握等方面遠遠落在佐勤寺之後,因而多傑札寺時常從佐勤寺聘請高僧前來擔任親教師、以此來提高多傑札寺全體僧侶的宗教文化水準。總之,多傑札寺作為西藏自治區境內最有盛名的兩座(另一座為敏珠林寺)寧瑪派寺院之一,不僅在西藏地區的信教民眾中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在整個藏族地區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此值得說明的是,多傑札寺的寺主歷來是通過活佛轉世的方式來繼位,其活佛尊號為“仁增欽摩·多傑札”。該寺寺主活佛已轉世至第十世,即上述仁增欽摩·多傑札江白洛桑活佛,其全名為“仁增欽摩·多傑札·江白洛桑晉美南卓嘉措”現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這從一個側面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政府對多傑札寺的關心和厚望。
敏珠林寺
敏珠林寺位於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札囊縣札切鄉境內,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兩大寧瑪派主寺之一,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寧瑪派“南傳”支系的教法而聞名於整個藏族地區。敏珠林寺是曾經擔任過第五世達賴喇嘛經師的著名伏藏大師德達林巴,於1676年倡導建立起來的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寧瑪派寺院。
該寺院除了弘傳寧瑪派“南傳”支系的教法儀軌之外,主要研習藏族十明學科而著稱於世。而十明學科概括藏族整個傳統文化體系,是由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工藝學【工巧明】、醫學【醫方明】、聲律學【聲明】、邏輯學【因明】和佛學【內明】共十個不同的學科組成。值得提出的,敏珠林寺是在寧瑪派重宗教實踐、輕理論學習的宗派氛圍中,獨闢蹊徑,不僅重視對佛教理論知識的全面掌握,而且深入系統地學習和研究藏族傳統文化,即十明學科,並在這一領域取得巨大成績。從而使敏珠林寺在整個藏族地區成為一座獨一無二的、超越宗教文化範圍的全面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學府。
解放前,在整個藏族地區慕名前來求學的藏族僧人絡繹不絕,特別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俗官也常到敏珠林寺學習藏族文化知識。所以,敏珠林寺對繁榮和發展藏族傳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遠遠勝於對寧瑪派自身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比如,敏珠林寺在
藏文書法上取得的輝煌成績是人人皆知的。這一書法派別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藏族書法家,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藏族書法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18、19世紀內出現許多貫通十明學科並在藏族傳統文化上有造詣的寧瑪派高僧,這與敏珠林寺一貫在藏族地區倡導或造就研習藏族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不無關係。由此可見,這種濃厚文化氛圍是敏珠林寺的一大特色。
敏珠林寺共有53名僧人,其中老僧5人,都在45歲至74歲之間;其餘均為新僧,最大的34歲,最小為17歲。在53名僧人中除兩名分別來自
措美縣和桑日縣外,皆是本地札囊縣人。寺院管理機構與多傑札寺一樣,設寺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會組成,並行使民主管理。敏珠林寺在提倡或發揚學習藏族文化優良傳統方面,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
桑耶寺
至於桑耶寺。今日由寧瑪派、
薩迦派和格魯派三大宗派主持。在寺內設有寧瑪派和薩迦派兩家的護法殿,分別供奉著兩派最神聖的護法神。這表明了寧瑪派和薩迦派同時不僅擁有教派權力,而且擔負著維護桑耶寺的尊嚴和威信不受侵害的使命。然而,桑耶寺在宗教儀式方面則不分主次,無論寧瑪派、薩迦派還是格魯派均享有平等的權力。例如,在桑耶寺內舉辦宗教活動時,主要採納信教民眾(施主)的意見來選定某派的宗教儀軌。可以說,從寺院自身的角度看,桑耶寺沒有鮮明的宗派觀念。
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的藏傳佛教寺院。從歷史上看,大昭寺是
松贊乾布時期興建的第一批佛殿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應該是一座寧瑪派寺院。由於大昭寺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得到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修繕保護,而且寺內供養著聞名遐邇的
釋迦牟尼佛像,它在廣大藏族信教民眾心目中占有神聖的地位。因而大昭寺實際上已成為凌駕於藏傳傳佛教諸多宗派之上的一座聖殿,已經沒有宗派之界線。
需要說明的是,1409年
宗喀巴大師在大昭寺內成功地舉辦第一次聲勢浩大的傳昭大法會,即大祈願法會,後來格魯派將舉行這一大型法會的傳統繼承下來,並延續至今。經此為契機,格魯派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大昭寺的日常主管者。雖然大昭寺以
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成為格魯派主要管理的一座寺院或聖殿,但就大昭寺本身來說,根本沒有宗派之概念。大昭寺裡面不僅供奉著各宗派的護法神、主尊佛,而且安置著特別是在宗派眾多高僧大德的塑像或壁畫,外面四周還建有各個宗派的殿堂,一年四季香菸不斷。各個宗派在大昭寺內隨時可舉辦自己的宗教儀式或活動,每年均有數以萬計的藏族信教民眾來此朝拜,也吸引著海內外大批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桑耶寺、大昭寺和
昌珠寺,雖然都是融多種宗派為一爐的綜合性寺院,但是在廣大寧瑪派信徒包括歷代高僧大德觀念中,則有一種堅定不移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上述三座寺院始終是寧瑪派的祖寺,在寧瑪派這一宗派領域占有頗為重要的地位。
綜觀中國藏族地區的七百多座寧瑪派寺院,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寧瑪派在中國藏傳佛教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勢力,它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僅次于格魯派而在廣大藏族信教民眾中特別在藏族民間有著很強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