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書法

藏文書法

藏文書法是藏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大臣吞米·桑普扎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吸納古印度不同文字的優點,結合藏族文化,創造了完善的現用藏文字,隨後出現了八大書法家,形成了八大書法體系。書法家瓊布玉赤對“烏欽”字書法進行了科學的規範,後來成為最廣泛使用的字型,被稱之為“瓊赤”(即瓊布玉赤之書法)。後來“瓊赤”分出“尼赤”派系,盛行於尼木地區。德格藏文書法是在衛藏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立書法體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德昂灑智因源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德昂鄉而得名,傳承至今已200餘年,共有七代傳人。2008年,藏文書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文書法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申報地區:四川德格縣,青海果洛,西藏 
  • 遺產編號:VII-64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民間藝術)
書法簡史,歷史淵源,字型特點,工具原料,書法特點,代表人物,書法名家,古代,現代,傳承意義,

書法簡史

藏文創製年代,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藏文創製於公元七世紀,即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由吞彌桑布扎所創製。另一種觀點認為,藏文產生於象雄即今阿里地區,產生於丹巴辛繞創立雍仲本教時期,即藏文創製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丹巴辛鐃時期的藏文及書體
依照藏文產生於丹巴辛繞雍仲本教時期這一觀點,最早的藏文書體叫達斯蚌益。與達斯蚌益同時代產生了另外幾種藏文書體:拉頗益給、司益、瑪益(瑪爾藏文)。在這幾種書體中,運用最廣、最流行的是瑪爾藏文。瑪爾藏文分為瑪欽、瑪瓊兩種書體。

二、吐蕃時期的藏文及書法
認定藏文創作於公元七世紀這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到了公元七世紀,即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以瑪爾藏文為藍本,參照古印度笈多文創製了新藏文。這就是至今我們所使用的藏文。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西藏的文化古老、悠久、深厚、博大,它誕生在世界屋脊這塊神奇的大地上,具有淳厚的高原氣息、濃重的鄉土特質和明麗的雪域色彩。它的文學、哲學、醫學、音樂、繪畫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這些燦爛文化的背後,都離不開流暢優美的藏文書法藝術。藏族人民歷來十分重視書法藝術,重視書法練習。孩童入學之初的頭幾年,主要是學習書法,打好書法功底。在西藏地區一般是用習字板練習。在習字板上達到一定書寫功底後,才能在紙上寫字。從藏文產生以來至今,先後共出現了烏金、徂仁、白徂和酋體等數十種字型,書寫迅疾、形體優美流暢的酋體,成為最實用、書寫最快捷的書體被廣泛地運用,字型或書法是西藏人民非常重視的一件事,經過刻苦練習,一般有書法功底的人能書寫六七種書體,經過千百年來的沉積,有關藏文書法的書經、筆論,有上百種之多,藏文書法早已成為祖國藝術寶庫中的瑰麗珍品。
藏文書法

歷史淵源

藏文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會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達斯奔益。在它的基礎上雍仲本教的創始人丹巴辛繞時期出現了大瑪爾文和小瑪爾文,還產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那時已有了書法藝術,並產生了藝術流派。
公元七世紀中葉,吐蕃英主松贊乾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瑪爾文為藍本,並參照古印度的古巴達文創製現行的藏文,並確定了烏金(楷書體)和烏梅(行書體)兩大書體。
在吐蕃王朝時期,先後產生了八大烏金體。吞米桑布扎創製的烏金體叫蟾蜍體。其後陸續出現了列磚體、串珠體、稞體、騰獅體、雄雞體、魚躍體和蜣螂體等。烏梅體則產生了丹體和黎體兩大流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贊普赤德松贊時期出現了獨特的密文體、伏藏體、幻妙體等專門用於書寫密宗內容或用於伏藏的書體。字型多達40餘種。赤德松贊時期的高僧努·桑傑益西也獨創了一種新書體。
大約在前弘期和後弘期之間,大書法家瓊布玉遲參照繪製壇城的坐標原理規定了烏金體每個筆劃的位置、走向及長度,並一一定名,從而實現了烏金體的規範統一。從那時到今天,雖然烏金體書寫流派有好幾派,然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遠。
前弘期至後弘期之間約100年,其間出現了帕薩體。
後弘期以來,藏文書法藝術得到了很大發展。隨著弘法,大量的編譯、謄錄經卷客觀上促進了藏文書法藝術、制墨工藝和造紙技術的提高。每有大部頭經卷的謄抄工程,便會邀請當時的那些書法高手共同謄錄。比如,十二世紀中葉,大譯師仁青桑布在組織修訂並補譯佛經時,邀請了全西藏最著名的書法家們,用蘭靛紙和複合紙抄寫了幾十部經文,並要求卷與卷、部與部書體一致。十三世紀,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修成薩迦南寺。寺內大殿西牆內修起了經書牆,動員全藏區的書法家、謄錄師來抄寫佛經,“砌”成了由8萬多部經書組成的經書牆。
上述這類謄錄活動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提高。白徂體是專門用於書寫經卷的烏梅體,也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新的書體。白徂體又分有斜挑、無斜挑和朱徂體。
正如前述,烏金體中瓊體、尼體和康區體的相繼出現,也是刻板經書的需要。特別是瓊體又成為金寫佛經,尤其是《甘珠爾》、《十萬頌》、《丹珠爾》的最主要、最莊重的書體,書藝達到了最精美的程度。薩迦王朝時期產生了彎腿朱匝體。不僅薩迦法王發布的政令是用這種書體書寫,甚至碑刻文也用這種書體。噶丹頗章時期,政令則採用長腿朱匝體書寫。到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娟秀的短腿朱匝體成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書體。徂同體、徂仁體、徂瑪酋、酋體、酋欽等是後弘期出現的書體。徂同體、酋體等又分雄體、拉體和尼體以及伊體等。
書寫迅疾、形體優美流暢的酋體和酋欽體(大草)是後弘期,特別是上世紀和本世紀書法藝術的一大成果。酋體和酋欽已成為最實用、書寫最快的書體被廣泛地運用。後弘期書法藝術繁榮的一個顯著例證是多種書家體的出現。覺羅體、恰羅體、貴羅體、多丹體、央丹體、仁布體、美妙體、八思巴體等等,都是後弘期以來的歷代大譯師、學者或書法家創新的藏文新書體。
從藏文產生以來至今,先後共出現了上面書體。其中常有的有烏金、徂仁、徂同、朱匝、白徂和酋體等。特別是酋體運用最廣。
藏族歷來十分重視書法藝術,重視書法練習。孩童入學之初的頭幾年,主要是學習書法,打好書法功底。習字之初從徂仁體開始。並且在西藏地區一般是用習字板練習。待習字板上達到一定書寫功底後方準其在紙上習字。一般有書法功底的人能書寫六七種書體,其目的在於能夠視情而書寫不同書體。字型或書法作為文人的臉面,人們很重視書寫藝術。舊時文人致書他人,多含顯示自己的書法功底之意。
按照傳統的學科分類法,書法是屬於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個小分支。工巧明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科,幾乎統括了自然科學的一切領域。當然,醫學、歷算不包括在其中。紙張的製造、各種墨汁的研磨調製也是包括在工巧明中。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為治學最高目標的藏族學者,自然把書法作為學識功底加以研習並在各自的論著中加以闡述或作專著加以論述,其中必涉及造紙工藝。

字型特點

藏文文字結構的特點是,以基字為中心,五個前加字一定要寫在前邊,十個後加字寫在後邊,三個上加字寫在它的上邊,四個下加字寫在它的下邊,二個又後加字寫在後加字的後邊。其書寫順序是依基字的前加、後加、再後加的次序逐步進行。藏文的讀音在藏、青、甘、川、滇的廣大藏族聚居區雖有差異,但書寫形式各地卻是統一的。就其書體種類而言,主要分為楷書和草書兩大類。楷書要求運筆輕重適度,疾徐得當,剛柔相濟,使結體既顯示嚴謹茂密,又不失之呆滯。草書分為初學體(藏語稱“嘎卡”)、舞步行書(藏語稱“堆篩”)、長足行書、短足行書、半草體和草體幾大類。實際上,前幾類也可列為行書。
藏文書法
和漢字書法學習的程式一樣,初學藏文書法,都從楷書入手。藏文的三十個字母中,有九個屬於“長腳型”(即下部筆劃延伸較長),如果把一行作三等分,“長腳”必須寫至下部邊線,其它非“長腳”字母則分別居一行之上中部。再如把一個字母所具的寬度納入與橫行的三等分相等距離的豎三等分中,就好比把一個字母裝進了一個很小的“九宮格”,字母筆劃在這一“九宮格”中的各個部位各有名稱,或稱“眼”、“肩”,或稱“腹”、“足”,各具特色。藏文書法中,楷書是“有頭”一類的,重在字型一定莊重嚴謹。學習楷書的步驟是,先將三十個字母寫穩定後,再練習寫五個反體字母和四個元音符號,最後,學寫前後上下的加字。如此循序漸進,直到每一個字、每一行以至通篇都寫得結構嚴謹,工整熟練了,才算符合楷書書寫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之後,才可以學寫草書。
藏文草書的要求複雜一些。講究每幅書訣作品通篇的氣韻追求氣勢流走、跌宕有致。每一字母的“長腳”以及相當於隔音符號的“,”(轍)皆須直中見曲,以致“曲如半弧”。_相鄰字母和相鄰音節要一氣貫通,諫其疏密有致,既不顯游離訟弛,也不感緊湊憋氣。對一於元音字母和下加字母牡則要求位居每行之上者不現懸離,位居每行之下者不覺垂吊粗要給人以渾然一體之感。從表面看,藏文是遠較漢文更為簡單的拼音文字,但要攀登其書法藝術的高峰,卻並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恆,朝夕研習才能有所成就的。
藏文書寫姿勢不同於漢文。漢文書寫一般要求_挺胸端坐,兩足著地,紙鋪桌上,懸肘進行。藏文書寫則是盤足端坐,紙摺疊夾於左手食指和小指之間,仰掌於膝並直對左乳,右手執筆,要求以姆指和食指鉗住距筆尖一寸左右的部位,執筆要鬆緊適度,中指以下應適當伸縮,掌心留下能夠容納一鴿蛋的空間(這一點倒和漢字書寫執筆方式相近乏)。

工具原料

《丹珠爾經.工巧部》專門記載了:書寫藏文的工具是竹筆,為了便於書寫不同的字型,分為圓竹筆和三棱竹筆。是採用高原上生長的一種箭竹,製作圓竹筆將其風乾後削制;三棱筆則需要煙燻制比較柔軟時削制。墨汁則是採用高原柳樹枝放進銀制的制碳筆筒,煅燒,冷卻後得到。由於後來藏族的唐卡畫顏料製作的技術嫻熟以後,書寫藏文的顏料從單一的墨汁,發展到金,銀,硃砂,綠松石,等製作的顏料。最有特色的是書寫藏文的八寶墨是用金、銀、珍珠、珊瑚、百海螺、紅樹汁、硃砂、綠松石、研磨而成,使藏文書法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藏文書法
藏文是硬筆即竹筆寫的。竹筆分為圓竹筆和三棱竹筆,不論是哪一種均選用質地堅韌的竹子,將其風乾後削制。特別是用以製做三梭竹筆的竹子,還需炊煙燻制。藏文《丹珠爾經·工巧部》中有專門論述製做筆、墨、紙和刀等的卷函,也有單獨論述四寶的專著。在這些著作中對筆、墨等的選材、製作或研磨,工藝要求等作了詳細論述一從墨的種類而言,有黑、紅、藍、黃、白、灰、褐等,從原料來講有碳質的和金銀、珊瑚、珍珠等八及汞礦等。
竹筆書寫藏文的這一特點,要求初學書法者在較長的時間內用習字板練字,以打好書寫功底。因為習字板表面較粗糙,在習字板上練習好了,就能打出書寫基礎。書寫的方向是從左至右,書寫格式有嚴格規定,以尺犢為例,上下行文,平行行文。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的行文及書寫格式都不一樣,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書體,以至公文、書信的摺疊封口等也有講究。

書法特點

1、竹筆書寫藏文,也稱硬筆書法。要求初學者在習字板上,從左至右,以尺為列,平行行文,猶如一條直線串起一排排藏文,工整嚴謹;
2、藏文文字結構特點是,以基字為中心,五個前加字一定要寫在前邊,十個後加字寫在後邊,三個上加字寫在上邊。
3、藏文的讀音是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的語音作為基礎音,雖然廣大藏族聚居區有差異,但書寫形式各地卻是統一的。
4、藏文書寫的姿勢有別於其他書法,藏文書寫一般是盤足端坐,左手食指和小指掌紙,仰掌放在膝蓋上,並直對心臟;右手執筆,姆指和食指握住距筆尖一寸左右的位置,掌心中空書寫遊刃有餘。
5、藏文書法所用的紙張均是天然的原料,多用狼毒草根製作的藏紙;尤其以德格印經院的藏紙最為權威。

代表人物

查·巴智(1925—2009)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9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桑格達傑(1972—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2012年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嘎瑪赤列(1953—)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書法名家

古代

吞米桑布扎: 藏文創製元老,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吞米桑布扎在邏些(拉薩)東部曾科郎多神殿(今墨竹工卡縣尊母蔡寺廟)的石壁上,親筆書寫了藏王松贊乾布的頌詞,所寫字形生動均勻,好似青蛙在石壁上跳躍,後世稱他的字型為蟾蜍體。
努.桑傑益西:赤德松贊時期的高僧努·桑傑益西也獨創了一種新書體。看上去就像長勢茂盛的青稞,後世稱為棵體。
昂仁青八:芒松芒贊時期(公元650—676),書法家昂仁青八的字被譽為“如磚頭並列”,後世稱為列磚體。
巧嘎朴澤:都松芒贊時期(公元676一704),他的字像雄雞鳴曉,後世稱雄雞體。
本協臧默:赤松德贊時期(公元754一797),所寫的字像串起的珍珠,後世稱串珠體;
澤窪雲登:牟尼贊時期(公元797一804),寫的字猶如魚游紙上,後世稱魚躍體;:擦學喇嘛:赤祖德贊時期(公元815一841),寫出了雄獅體;
卓·涅赤:公元十世紀末居住在青海藏區的他,研究藏文經書和碑刻文字,改進了藏文書寫的筆法,創造出“中新體”;
灑安旦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德昂僧人灑安旦增創立德昂灑智字型。
阿日班澤:公元二十世紀德格著名大學者,在撰寫和鐫刻印經板的過程中創立康區體;
洛曲:公元二十世紀德格著名大學者,八邦寺堪布。創立了兩種字型,瓊體和尼體;

現代

嘎松多吉:他的字以烏梅體和酋欽體以及藏文篆書在藏區影響很大。他是噶瑪噶孜唐卡畫派裝裱傳承人,在裝幀唐卡的基礎上創立了噶派藏文書法裝幀,讓藏文書法和裝裱完美結合,康巴地區,雲南地區,阿壩地區均採用他的裝幀手法。1996年國際藏文書法大賽上獲得美術組一等獎。他寫的字溫文而雅,深受人們的喜愛。
多智:他的字以烏金體和酋體在藏區影響很大。寫成的《藏文字帖集縮寫法初學明鑰》,成為青海名族學院、西南名族學院、青海教育學院、四川省藏文學校、甘孜州以及阿壩州部分中國小的書法教材。
葛嘎:康巴地區著名大仁波切和藏醫,他的字以徂同體和拉體以及梵文在藏區影響很大。德格竹欽一帶,他以書法和文字宣揚慈善和真善美,2009年國際書法大賽上獲得美術2等獎,深受人們喜愛。
巴智: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德昂僧人灑安旦增創立德昂灑智字型。距今200年,共有7代傳人,巴智為第七代傳人。
久美次成:擅長“珠穆朗瑪簇通體”2011年,應北京藏學中心邀請,參與藏研中心“珠穆朗瑪”藏文字型開發研究課題組工作,寫成珠穆朗瑪簇通體字模。
拉巴才讓:西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秘書長,精通烏金體、烏梅體、梵文、草體等書法體,在西藏影響廣泛。
密納:康巴著名大仁波切,他的字擅長尼體和伊體及梵文,由於書法作品題材廣泛,建造了三樹諾林圖書館作為藏文書法研究和收藏中心。1992年國際藏文書法大賽上獲得美術2等獎。
耷瓊培:他在多年的努力學習中獲得從州到省多個書法獎項。在不斷繼承接受傳統書法知識和技巧外,還對古今藏文書法進行研究和收集,突破和創新。耷瓊培的多個作品中‘藏文書法大全’和‘三十字母象形文’以唐卡形式在多個城市進行展覽。撰稿編輯《藏文書法寶庫》一書。
澤仁翁加:西南名族大學教授,精通藏文和梵文。著有《藏文書法字帖》《藏文文法中屬格詞組與具格詞組的使用》《論藏語言文學實踐中的屬格詞組與具格詞組的使用》、《關於藏文書法藝術中的幾點思考》。
巴地:他的字以烏金體和酋體在藏區影響很大,四川省藏校教授。寫成的《藏文烏金體》幾乎成為整個藏區的樣稿,在1 9 8 9年9月獲得全國藏區藏文書法一等獎。
旦珠澤仁:擅長美妙體,創作藏文書法作品1 0 0餘幅在1 9 8 9年9月獲得全國藏區藏文書法優秀獎, 並在1 9 9 4年春節在甘孜州州府康定舉辦藏文書法個人展。由於字型立體感和圖形感極強,現代在電視以及網路名稱使用極廣。

傳承意義

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人民民眾日常生產生活結合起來,與發展產業、帶動就業結合起來,堅持走生產性保護、參與性保護的路子,在發動民眾參與體驗中強化非遺保護理念,普及非遺保護知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傳承價值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致富能力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力度,積極推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展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做好非遺技藝及傳承人的宣傳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