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解放前,解放後,縣名由來,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能源資源,旅遊資源,人口,經濟狀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衛生,交通,科技,歷史文化,地方習俗,哲古牧人節,次曲節,民俗禮儀,特產風味,風景名勝,哲古湖,哲古草原,溫泉,恰拉脫崗雪山,世外桃源,佛塔,寺廟,苯教遺址,碉樓遺址,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解放前
吐蕃時期(公元618年—842年)措美屬"約茹”所轄。
13世紀,元朝時大致為雅桑萬戶屬地。
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帕竹地方政權在措美設立了佳孜哲古宗(即後來的哲古宗,現在的措美縣),另外還有達瑪組(相當於縣級行政單位)。
噶廈政府統治時期仍保留了哲古宗行政區劃,統歸洛喀(山南)
基巧管轄。哲古宗的轄區有:哲古、當許、雪拉;達瑪宗的轄區有:波噶、乃西、具巴、路美、當巴、下藏。
註:措美縣圖冊來源
解放後
1952年8月至1956年6月,哲古宗、達瑪宗屬
江孜分工委管轄。
1956年7月1日,山南分工委正式成立後,哲古宗、達瑪宗屬山南分工委轄區。
1959年4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155團進駐哲古,哲古正式解放。
1959年6月12日,哲古宗、達瑪宗合併組成哲古縣臨時縣委,隸屬山南分工委。
1959年7月正式成立哲古縣委、縣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3個區,15個鄉,其中,牧區4鄉、農區11鄉。
1960年設山南專區,將
卡珠鄉從
乃東縣轄區劃入哲古區(即哲古風景區,措美縣轄區)。
哲古縣屬山南專區。
1961年12月25日,從乃西區劃出當巴、達瑪、藏達、下巴4個鄉,組建當巴區委。
1965年11月2日
哲古縣易名為措美縣,縣人民政府駐當許,措美縣區域沿用至今。
1987年撤區並鄉,全縣的行政區劃調整為當許鄉、下藏鄉、雪拉鄉、波嘎鄉、乃西鄉、當巴鄉、路美鄉、具巴鄉、哲古鄉、古堆鄉、扎雜鄉、卡珠鄉12個鄉,46個村委會。
1988年,全縣進行撤區並鄉。宗宗鄉劃入哲古鄉,金珠、玉美鄉劃入當許鄉,德窮鄉劃入乃西鄉,達瑪鄉劃入路美鄉,下巴和藏達鄉合併為下藏鄉。同年底,全縣完成撤區並鄉工作後,全縣共有12個鄉。
1999年,全縣12個鄉合併為兩鎮兩鄉,哲古鄉、卡珠鄉、雜渣鄉合併為哲古鎮;當許鄉、雪拉鄉、玉美鄉、波噶鄉合併為措美鎮;乃西鄉、具巴鄉、路美鄉、當巴鄉、下藏鄉合併為乃西鄉;從哲古鄉劃分古堆鄉並單獨成立古堆鄉。
2000年,措美縣轄2個鎮、2個鄉,16個村。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設市,措美縣屬山南市管轄。
縣名由來
“措”藏語意為湖,“美”藏語意為下游,“措美”即湖之下游的意思。
關於措美地名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措美縣境東北有日米湖,而城鎮在此條湖的下部,因此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因的措美縣位於哲古措(湖)的下游而得名。
這兩種說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經過對多年的口碑資料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認同位於日米湖下部而得名這一說法。
哲古措,漢字曾譯為哲古谿卡、哲古宗、哲古谿直谷、上古谿。舊為哲古谿卡與達馬谿卡轄地,1960年合併兩谿為哲古縣,1965年改稱為措美縣。
措美,藏語意為“湖下”“湖的下游”“湖的南部”。其中所指的湖就是
哲古湖,措美縣在哲古湖的下游。
行政區劃
序號 | 鄉鎮名稱 | 行政村 | 人口 |
1 | | 4個 | 4255人 |
2 | | 5個 | 4800人 |
3 | | 2個 | 1379人 |
4 | | 5個 | 2468人 |
註:本表數據根據中國市縣招商網整理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措美縣屬西藏南山原
湖盆區的高原湖谷區,地處
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境內大小山脈連綿起伏,地質結構複雜。全縣境內共有大小山脈124座,海拔在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73座,海拔6000以上終年覆蓋冰雪的有9座,最高海拔(打拉日峰)6777.4米。全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海拔3266米,位於當巴村與
洛扎縣交界處,全縣相對高差為3511米。縣城
海拔4242米。
氣候特徵
措美縣屬高原
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為2800小時,年無霜期90天。年平均氣溫為8.2℃,極端最低氣溫-18.2℃,極端最高氣溫30.0℃。年降水量約300—400毫米。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水、冰雹、霜凍、雪災、風沙、乾旱、病蟲害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措美縣共有大小河流18條,大小湖泊38個、水泉15處,全縣水域面積133.114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水面2.57平方公里,
湖泊水面124.544平方公里,水泉面積6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
哲古湖約66平方公里,屬內流湖,補給水源主要靠冰雪融化水泉為主和降水,在夏秋退縮。縣內有4條
外流河,其中最大的是洛扎雄曲,流經當許、乃西、當巴出境,縣境內長約90公里,發源於措美縣西北部的
高山冰川。據措美縣電站測定,7月流量最大,為6-8立方米/秒,1月流量最小,為0.6-0.8立方為/秒。
礦產資源
措美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沙金礦、鉛礦、銀礦、鋅礦、銻礦、金銻礦、粘土、硫、石墨、瑪瑙、煤、
泥炭、硃砂等。已發現的礦種有銅礦、硫磺、水晶等,但尚未進行開採。
生物資源
動物
植物
措美縣境內主要藥用植物有蟲草、貝母、金蠍、黃連、
黃柏、雪蓮花等。主要藥用植物有蟲草、貝母、金蠍、黃連、黃柏、雪蓮花等。
能源資源
全縣有水電站2座,裝機容量為1980千瓦,年發電量為30萬千瓦。
旅遊資源
措美縣旅遊資源豐富。措美縣境內哲古景區集藍天、白雲、草原、雪山、湖泊、野生動物、牛羊群為一體,是一個旅遊資源高度集中的地方,可謂遠離現代污染的純自然絕美的旅遊勝地。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措美縣總人口13529人,其中:
措美鎮4893人、
哲古鎮4685人、
乃西鄉2603人、
古堆鄉1348人。
2003年措美縣人口1.3萬。
2014年措美縣人口1.4萬人。主要民族有藏族和漢族,其中藏族占96%。
經濟狀況
綜述
措美縣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兼有種植業,是一個以牧業為主、農業兼營的牧業縣,是山南地區主要牧業縣之一。
措美縣
林地面積3.5萬畝,主要產蘋果、梨、核桃等。
措美縣
耕地面積1.53萬畝,
種植業主要農作物有
青稞、小麥、蕎麥、豌豆、油菜、蘿蔔、馬鈴薯等。措美縣以家庭經營為主的民族
手工業,主要從事金、銀、銅製品和紡織
氆氌、
卡墊等傳統產品。
2000年末,全縣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11.66萬元,人均達4003.5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47%,比計畫多0.44個
百分點;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468.47元。2006-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8929.2萬元,人均達到6320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3.2%;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1萬元,年均遞增15%,財政自給率達到20%。農牧區二、三產業比重達到30%以上。
2013年末,全縣生產總值20218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6.7%。其中,第一產業2231萬元;第二產業8103萬元;第三產業9884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000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692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7.7%。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1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380.3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8.92%。
2014年末,措美縣生產總值2513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2013年相比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62萬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2742萬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9928萬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7.1%。
第一產業
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260元;年均遞增9%,其中現金收入達到60%,農牧民民眾的生活質量有所改善,貧困人口下降到0.5%。
2013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3383.9噸,蔬菜產量916噸,油菜產量412噸,比2004年增長2.2倍;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已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達到了4230元,比10年前增長近2.5倍。
2013年,措美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2萬元,比2012年增長4%。
第二產業
2013年,措美縣完成投資35692萬元,比2012年增長31.75%。其中:國家投資19367萬元;援藏投資540萬元;招商引資3810萬元;民間投資11979萬元。
2014年1-10月份措美縣在建項目97個,建設項目總投資57454萬元,2014年計畫總投資45978萬元,自開工累計完成投資51633萬元,2014年完成投資38887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95.66%,比2013年增長23%。
國家投資項目有84個,2014年完成投資10823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87.81%;招商引資項目2個,2014年完成投資3000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00%;援藏投資項目8個,2014年完成投資5350萬元,超額完成年度計畫的175.41%。
第三產業
2013年措美縣共有18戶,106人參與旅遊服務行業。接待遊客2.1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6.6%,實現旅遊收入31.7萬餘元,比2012年增長25.2%。
措美縣2014年上半年勞務輸出2134人,勞務創收725.43萬元,人均創收3399元。
社會事業
衛生
措美縣包蟲病發病率較高,其中哲古鎮哲古村發病率高達15.94%,已超過我國包蟲病高發地四川省石渠縣;同時,該縣民眾對包蟲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在被問卷調查的122人中85.25%的民眾不清楚包蟲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和預防方式。措美縣疾控中心已完成對哲古鎮完小、古堆鄉完小518名0-16歲兒童的篩查。
交通
措美縣公路建設始於1959年,當時為簡易公路。到1989年縣境內有了3條主要公路,總長度達385公里。其中鄉級公路10條,全長220公里。到1999年全縣境內9條主要公路,總長度達430公里。其中鄉級公路8條,全長311公里。
科技
2015年5月23日至29日,措美縣組織開展了以“創新創業·科技惠民”為主題的2015年科技宣傳周活動。
科普進農村: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知識講座、發放科普資料等形式為廣大農牧民提供了各類科普知識,技術培訓人數150人次,發放科普資料達400多冊。
歷史文化
扎扎服飾
在措美縣境內有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叫“扎扎服飾”,它的由來有一個久遠而美麗的故事。
相傳,一次
文成公主到
瓊結加瑪宮,品嘗了扎扎牧民敬獻的牛羊肉及
糌粑油糕後,讚不絕口,並答應到扎扎草原作客。公主到扎扎草原後,牧民們載歌載舞,爭先恐後地向公主敬酒,草原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美酒四處飄香,酒歌到處迴蕩。牧民們與公主連續喝了三天三夜,少女們圍著公主,有的陪公主說話,有的躺在公主的懷裡撒嬌。少女們大醉,敬酒的把酒灑在公主的肩上,公主的頭髮也被弄散,立即變成了像編了66條髮辮的髮式。
松贊乾布處理完拉薩的各項事情,回到山南,得知文成公主在扎扎草原,隨即趕到。公主聞聲大喜,來不及整理頭髮,反穿了濕透的衣服,去迎接贊普。扎扎婦女看到了文成公主此時的服飾,紛紛效仿。
關於反穿花
氆氌服飾的由來,還有一個久遠而悲壯的故事。相傳,松贊乾布去世後,
文成公主因悲痛過度而神經失常,反穿了花氆氌製成的衣服在草原上奔走。有一次,她來到扎扎,被婦女們看到了,紛紛效仿。
阿媽羌母舞
措美縣阿媽羌母舞是一種宗教舞蹈,廣泛流傳於措美縣扎扎村,此舞是具有獨特藝術色彩的地方性舞蹈。表演時人數有一定的限制,身著反穿型服飾,帶上獨具地方特色的面具,以敲鼓和搖奏繞鈸為節奏,以豐富的感情色彩支配身體動作,英武豪放、穩重大方,並且每次表演所有演員都要輪流演出。
地方習俗
哲古牧人節
哲古牧人節已列入為雅礱文化節系類活動之一,一般為每年8月25日-29日在哲古湖畔隆重舉行。期間,來自四面八方成千上萬的遊人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哲古湖畔,欣賞著這裡獨有的藍天、白雲、湖泊、以及廣袤無垠的草原,領略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雅景。
註:圖冊資料來源
次曲節
每年藏曆五月十日至十一日,措美縣在瑪悟覺寺舉行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宗教節日(次曲節)。
瑪悟覺寺“次曲節”活動內容主要有:
一、跳神活動。跳神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藏語稱之為“羌姆”,是僧人頭戴面具,身著彩色艷麗的服飾,用手勢和動作表達各種佛教寓意,期間由僧人用舞鈸,嗩吶等伴奏。瑪悟覺寺的“次曲節”本用以紀念藏傳佛教祖師蓮花生大師,而後旨在威嚇邪魔,祈禱人間太平、風調雨順。瑪悟覺“羌姆”已申報國際級非物質遺產。
二、賜福活動。“次曲節”是在節日期間人們以轉經、煨桑等方式開展宗教活動祈求平安,祈求社會和諧。
民俗禮儀
1、敬獻
哈達。贈送
哈達是藏族較為常見的一種禮節,“敬獻哈達”之意是:“神的光輝,縈繞的祥雲,神靈的化身,它表示與神同在,幸福無邊,吉祥如意”。最早哈達是宗教禮儀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貴的供物,也是僧侶們相互或向高僧、活佛敬獻的禮物。但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把這種神聖的禮物,廣泛流傳於民間。如拜訪師長、探訪親友、喜慶佳節、迎賓接客、文明禮節等都用哈達,哈達成為了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紐帶。
2、遇人問好。藏族是好客的民族,平常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相遇要問好問安,藏語稱“格里陪”。對陌生人來訪也要熱情接待。
3、出門當天不掃家門。家人要出遠門,沒有出發之前把家打掃乾淨,其走後的這一天不能打掃,以表一路順風。
4、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尊老愛幼是藏族人民的一大美德,藏族的家庭非常關心、尊敬、照顧老人。
特產風味
“甲黔”彩靴
翹尖彩靴,在扎扎村方言稱為“甲黔”。扎扎的“甲黔”彩靴很有名,每逢過節的時候,措美縣境內的農牧民幾乎都穿這種彩靴。彩靴底厚、皮面結實、看著美觀、穿著舒服。其製作工序複雜、工藝考究、精巧、搭配的色彩艷麗、繡出的花紋或圖案精緻,具有防寒保暖、結實耐穿等特點。“甲黔”彩靴式樣別致,左右可互換穿,地域特色鮮明,蘊含著深厚的扎扎牧民服飾文化。“甲黔”彩靴在舊西藏就已經很有名氣,措美特有,已申報西藏自治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甲黔”彩靴從用途可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由紅色面料組成,用料很講究的,是當地最高政教首領專用的;一種是由黃色面料組成的,是當時高僧大德們穿的;“甲黔”彩靴的鞋底鼻子的鼻子翹起來,在運動時有防跌跤的作用,一般的俗官穿的“甲黔”彩靴還分兩種,一種是平底,一種仰尖,這種靴子是四品以上的官員穿的。因此,當時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穿著“甲黔”彩靴,出入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是,連看門人和警衛都不會阻攔和盤問的。
註:“甲黔”彩靴圖冊來源
藏獒
措美縣古堆鄉是
藏獒的原生地,古堆鄉有“藏獒之鄉”之稱,藏獒是當地牧民和牲畜的忠實夥伴和保護神。藏獒的嗅覺很靈敏,辨別和生存能力強。古堆鄉的藏獒個大,可與一頭毛驢相比,性情兇猛,可與虎豹相鬥取勝,它是牧民的好朋友。
黃蘑菇、白蘑菇
哲古草原上還有成片的
黃蘑菇和成圈的
白蘑菇。當七、八月份草原上野花爭芳鬥豔時,黃蘑菇、白蘑菇也紛紛鑽出地面與野花和綠草比美,尤其是卡珠等地的黃蘑菇,人們撿了這些
黃蘑菇,用
酥油或豬肉罐頭燒起來吃,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羊肉及酥油、細奶渣
哲古的牛羊肉及酥油、細
奶渣。哲古草原上成片地生長著一種特殊的
野蔥,牛羊吃了這種野蔥,其肉質格外細嫩、鮮美,其奶的味道也格外醇香。所以製作出來的酥油、優酪乳味道都格外醇濃,在拉薩市場上哲古的牛羊肉、酥油、細奶渣常常是
脫銷商品。
風景名勝
哲古湖
縣境內共有22座大小湖泊,其中位於縣駐地
哲古鎮東北部60公里在處的
哲古湖面積最大,約為66平方公里,海拔4600米
,屬內流河
,水源主要靠冰雪融化水為主。“哲古”藏語意為“彎刀”,因湖的形狀像一把彎刀,故命名為“哲古湖”。
湖的周圍是千畝草原和連綿起伏的雪山。
註:哲古湖圖冊來源
哲古草原
哲古草原位於措美縣縣城東北部50公里處,距山南地區行署所在地澤當鎮78公里,距瓊結縣藏王墓50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哲古草場面積364萬畝,是山南地區的純牧區,冬季草場載畜量可達18萬頭(只),草原上隨處可見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盤羊、黑頸鶴、丹頸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黃羊、銀狐、猞猁、水獺、旱獺、灰鴨、斑頭雁等。這些野生動物結伴而行,少則20餘頭,多則上百頭,氣勢十分雄壯,極具觀賞價值。
註:哲古草原圖冊來源
溫泉
哲古湖旁有一處地下溫泉,常年溫度40℃左右,已建成一個60平方米的溫泉浴地,配有淋浴、木桶浴等設施。洗溫泉浴還能治療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
恰拉脫崗雪山
恰拉脫崗雪山位於措美縣西南
乃西鄉恰雜村境內,最高峰海拔6785米,恰雜村素有“麥雄”的別稱,其意為水資源豐富、地域性的小氣候。
雪山旁有一處神湖叫“古如拉錯”意為蓮花生靈魂湖,傳說如果你能虔誠膜拜這座湖就能看見前世今生。該湖只能騎馬或步行到達。
世外桃源
據乃西村的村民講,在乃西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
世外桃源,那裡雪山環抱,山下有一個湖,名叫“雍措”。
佛塔
“噶唐蚌巴奇”塔位於措美縣城東南方向3.8公里處(東經91°26'29.68″北緯28°24'04.93″),措美鎮波嘎村北側,修築於當許西岸的二級高地上,海拔約4010餘米。
該佛塔在十年文革風雨中,因面積較大的原故,除了塔頂被損壞之外,整體建築沒有受到頗大的損壞。2005年根據當地信教民眾的信仰需求和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縣民宗局及時上報至上級文物行政部門,經批准後,在自治區文化廳、西藏社科院文物專家的指導下,於2006年對“噶唐蚌巴奇”塔的塔頂及整體進行全面修繕。
據2007年9月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名為《當許噶塘蚌巴奇塔古苯教文書彙編》圖書記載:“噶唐蚌巴奇”塔修繕時發掘出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苯教文書、醫書、吐蕃王朝期間的古文經書以及各種文物。
寺廟
當許位於縣南部的當許河畔,海拔4200米。位於縣城東側2公里處的莫吾覺寺,坐落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
寧瑪派著名寺廟。
措美最為有名的寺廟是瑪悟覺寺和乃西寺,均屬
寧瑪派。
1.瑪悟覺寺
瑪悟覺寺位於措美縣東北側的瑪悟覺山腰上,海拔4500米,於公元12世紀中葉,由藏傳佛教寧瑪派伏藏大師娘·尼瑪維色(又稱阿達·娘尼瑪維色)始建,阿達·娘尼瑪維色在
藏傳佛教後宏期被尊稱為“上下伏藏二師”之一。
時至娘·尼瑪維色之心傳弟子吐色·卓瓦袞之時進入鼎盛時期。
五世達賴喇嘛執政後,該寺被指定為噶丹頗章地方政府直屬寺廟,封給眾多封地,可直接聽命於
布達拉宮。
噶廈政府執政之後,該寺同
薩迦寺、
敏珠林寺並列成為“噶廈地方政府三
大法寺之一”。從修建至今,始終傳承藏傳佛教寧瑪派。截至解放之前,已傳21代赤欽活佛,皆為世襲活佛。瑪悟覺寺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後宏期被譽為藏南朝聖古道第一剎。 該寺傳承藏傳佛教寧瑪派,寺廟主供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菩薩、
金剛部金剛手和
蓮花部觀世音。
“藏南朝聖古道”歷史悠久,瑪悟覺寺恰為“藏南朝聖古道”第一關,據傳“藏南朝聖古道若未經瑪悟覺寺,就仿佛掉了衣領的藏獒”。該寺在藏南朝聖古道上所占的位置較高。藏南朝聖古道沿途的“幽、奇、驚、險、奧、深”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是信教者一生中夢寐以求且必經的朝聖古道之一。
2.乃西寺
乃西寺位於措美縣乃西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5公里處,海拔約在3800米。
乃西寺別稱“西追拉康”,由伏藏大師古如曲旺始建於公元13世紀末,始終傳承寧瑪派。18世紀初,敏珠林寺對乃西寺進行了維修並將其歸為屬下,成為敏珠林寺在措美一帶的主要附屬寺,每五年派一任堪布住持直到民主改革前。解放前,該寺實有僧人8名,皆可娶妻生子,妻子雖被成為尼姑,但不入寺學經,而是在家務農,僧人宗教節日餘外,一般不著袈裟,僧舍於民宅混合,與居民無不大異。20世紀20年代,在噶廈和敏珠林寺的資助下,該寺得到了第二次維修擴建,形成了現有的建築規模。
苯教遺址
1.拉莎朵仁祭壇
措美縣扎扎祭壇遺址,又稱“拉薩朵仁祭壇”,位於措美縣扎扎村東南約5公里處,距縣城85公里,藏文意為“神聖的長石”。傳說
松贊乾布最初把都城建在扎扎草原上,親手立下了這塊建都奠基石,“拉薩朵仁”實際應為西藏原始時代曾經盛行一時的巨石文化遺留,石柱是吐蕃時代出現的石碑的雛形,它豎立在建築物的中央,使建築具有不同特徵。該遺址附近有一片墓地,墓葬冢堆均為礫石堆砌,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其中方形冢堆11座,圓形冢堆17座。這些墓葬規模都較小,經過科學的挖掘、整理,考古學家認為這裡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墓葬。
2.拉莎朵仁墓群
拉莎朵仁祭壇遺址附近有一片墓地,墓葬很小。經過發掘,為
吐蕃早期墓葬。一墓冢里,有的骨架頭與身體分離,可以確定是祭墓冢。
3.當許古堡遺址
4.當巴宗遺址
當巴宗遺址位於措美縣當巴村,建於公元13世紀。宗所在的山腰內有一條取水的地道,地道口就在宗山院子中間,道口為圓形,直徑0.6米,進洞後高1.2—1.8米,地道底為一水井,這口水井是戰時用的。宗政府周圍建有一道高1.2米、寬1米的護城河,河寬2米。
碉樓遺址
西藏境內的碉樓遺址主要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的林芝、山南、日喀則等。措美縣境內是高碉建築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分布在該縣境內高碉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全用石塊砌建,另一類是土夯築成。主要分布於措美鎮玉美村、小扎扎、乃西鄉乃西村、路美村、下藏村、當巴村、達瑪村、古堆鄉扎西松多村西麥組等地。
著名人物
夏仲·次仁旺傑
公元18世紀措美縣出現的一位西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撰寫了西藏第一部長篇小說《勛努達美》。1728年,
頗羅鼐任命他為地方政府
噶倫,從此他成為頗羅鼐最得力的助手。其間,他完成了護送被放逐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從拉薩到
理塘這段路程的任務,得到
乾隆皇帝的讚許,親自下御筆,批准他為噶倫,並賜予他
扎薩克一等
台吉的頭銜。1733年11月,他又完成了《
頗羅鼐》一書的撰寫;1743年他負責安排
準噶爾使團到拉薩訪問事宜,表現良好,再次得到皇帝的嘉獎。1763年10月6日,病逝於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