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觀世音菩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台灣,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概述圖片:香港大埔慈山寺觀音像)

時期出典,大乘經藏,民間杜撰,尊號義釋,觀世音,觀自在,觀音道場,典載的道場,傳說的道場,究竟的道場,觀音身相,幻化之相,男女之相,無相之相,觀音法門,般若觀慧門,經懺方便門,行慈運悲,勸念觀音,勸行大悲,佛法根本,

時期出典

大乘經藏

  • 中國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是因為《法華經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來自印度的曇無讖,勸他誠誦普門品。沮渠蒙遜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藥而愈。因此國主在國內廣弘普門品。《普門品》宣說,如果眾生在受苦之時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能讓其得到解脫。
  •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即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寶藏佛即為他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他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他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 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世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以菩薩行廣度眾生。

民間杜撰

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泛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材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這部小說的內容是,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這個故事並不為正統佛教典籍所載,也不被佛教所承認。妙善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其中提到他曾經聽說觀音過去是妙善公主。《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13完整記載了這一傳說。

尊號義釋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兩種最通用的譯法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

自修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嘆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脫境。《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說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嘆並賜名“觀世音”。
明15世紀 夾紵生漆觀音坐像明15世紀 夾紵生漆觀音坐像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說,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任運自在。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所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通指: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系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

觀音道場

典載的道場

大士像 賈師古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大士像 賈師古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餘土):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華嚴經》說,光明山(Potalaka)有菩薩叫觀世音。《華嚴經探玄記》說,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大唐西域記》說,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傳說的道場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慧鍔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群島時,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島上結廬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現在的普陀山洛迦山,是屬於舟山群島的兩個小島。普陀山的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288.2米。現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
西藏普陀宮: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

究竟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並不說有固定道場。佛典說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並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身”。《普門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
普陀山楊柳觀音石碑 傳為閻立本所繪普陀山楊柳觀音石碑 傳為閻立本所繪
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願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為道場。太虛大師說:“清淨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裡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裡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其大智大悲,並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

觀音身相

幻化之相

莊嚴報身:大乘佛教中的“報身”即俗話說的真身,“報身”所呈現的形相是由所造業因的所感果報的外化。《觀無量壽經》說明:觀世音菩薩的身體非常廣大並呈紫金色;頭上圓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薩和無數諸天侍奉;頭冠有一高大宏偉的站立化佛;菩薩面部呈金色;眉間的白色毫毛放八萬四千(表無數)種光明,每道光有無數化佛,每尊化佛化顯無數菩薩;菩薩手臂如紅蓮花色並有八十億光明;手掌雜合五百億蓮華的各種顏色;每個手指能顯示八萬四千猶如印文的畫面,每種畫面有八萬四千色,每種色又有八萬四千光,且光明柔軟(柔軟又譬喻佛法),他用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的千輻輪(一千個輪盤的莊嚴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落腳時便有金剛摩尼花遍滿一切;經中說,觀世音菩薩的身相幾乎和佛等同,除了頂上的肉髻無見頂相(一種極其高大的莊嚴相)不及世尊。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時,跟隨千光王靜住如來修行,聽如來宣說大悲心陀羅尼,當下從初地證到超八地,於是立誓要利益一切眾生並生千手千眼,發願後果然具足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一起震動,十方諸佛一齊放射超日月大光明。千手遍護眾生,千眼遍觀世間,象徵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慈悲和無邊願力。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一百八目,乃至千目、萬目、八萬四千目。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像,一般以42臂喻千手,除本身雙手外,再有20雙,每隻手中各有一眼,每隻手各25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境,包括四洲四惡趣、色慾天等);也有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確實有上千隻手。
位於美國萬佛城的千手觀音像位於美國萬佛城的千手觀音像
隨類應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化,那便是: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身、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法華經·普門品》所舉的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與《楞嚴經》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數,實則應化無量。
兩種六觀音天台宗摩訶止觀》立六觀音,與六道相對應。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傳至日本,天台宗又建立密教的六觀音,即台密所立的六觀音:化導餓鬼道的千手觀音、化導地獄道聖觀音、化導畜生道馬頭觀音、化導修羅道十一面觀音、化導人道的不空罥索觀音、化導天道的如意輪觀音
四臂觀音:喇嘛教的四臂觀音,白色身體代表清淨無瑕的身言意、前兩臂合掌並持如意寶珠、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水晶念珠代表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白蓮代表淨化一切煩惱。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左肩鹿皮表慈悲純正心,頭頂五方佛冠代表五方智慧;金剛坐表穩固的禪定境界。以上六種裝飾為六度萬行成就;坐月盤上表慈悲方便。其下蓮花象徵清淨境界。心咒六字大明咒,加持淨化六道眾生的惡業惡障,走向六成就悉地
四臂觀音唐卡四臂觀音唐卡
二十一度母:喇嘛教視二十一度母為觀音化身。度母有白、紅、藍、黃、綠、黑六色身色。喇嘛教經典載,二十一位度母能救度怨敵、獅子、大象、火、水、毒蛇、盜賊、牢獄、食肉或非人麻瘋病、死神、貧困、親眷分離、國王懲罰、霹靂、事務衰萎所致的16種災難恐怖,還可增加順緣、增長福壽,對有情利益甚大。被尊為世間輪迴中拯救眾生的度脫之母,以及諸佛事業的擔負者或佛母。度母信仰主要流行於藏蒙之地,漢語體系佛教稱多羅菩薩

男女之相

觀世音菩薩,在隨類應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本身的大菩薩相,是大丈夫相。比如《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現女相。但到後來,特別是妙善公主的傳說流行以來,漢地的觀音形像越來越趨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學者,則直稱觀音為東方的女神。
明代 騎犼觀音明代 騎犼觀音
佛教所說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種內心特性具有類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現為日常行為中即是愛,比如母親對於兒女的愛是深重和無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認為:世間的愛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愛的無我擴大。印順法師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被塑造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為觀世音菩薩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世音應現女身,擴大無私的大愛,泛愛廣大眾生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

無相之相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楞嚴經妙心疏》說,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

般若觀慧門

耳根圓通法門:在《楞嚴經》卷六中,觀世音菩薩對“耳根圓通”的法門要義作出詮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關心與傾聽世間的悲苦,而又能不執著於世間的聲色。《楞嚴經》的“耳根圓通”,被普遍歸於禪定的修發慧觀法,聖嚴法師針對初修者又命名為“聞音聲法”。
法鼓山農禪寺祈願觀音殿法鼓山農禪寺祈願觀音殿
該法門的修法與次第,初修共分四個步驟:①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而讓聲自來。②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任何雜念現前。③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④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歷歷分明,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有異於小乘滅盡定
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心經》的“五蘊皆空”,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達到“般若實相”的境界。《心經》開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環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稱之為心念或識。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作用,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佛教認為,如果眾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嗔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嗔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觀自在菩薩以甚深智慧力,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故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經懺方便門

持名法門:普門品》承諾:“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認為觀世音菩薩具有廣泛利益眾生的大威神力,所以勸眾生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依《普門品》說明,觀世音菩薩可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若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法門,也被認為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
大悲咒持誦:大悲咒出於《大悲心陀羅尼經》,共八十四句。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八地。並受命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佛前,無量法會中,重聞此咒。因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祗物、污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除十五種惡死。《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誦持此咒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大悲懺:大悲懺》為宋代知禮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編制的儀軌。它包含《大悲咒》及經典核心思想,同時也涵蓋了安置道場、結界供養、入懺啟懺,懺悔觀行的種種儀式。誦大悲咒僅需幾分鐘,拜一部大悲懺則需要兩個鐘頭左右。《大悲懺》是佛法中的事門,也是一項共修法門。作為一部觀音法門,它指涉了觀音證覺的般若涅槃,也指涉了觀音的慈悲與方便。它要求高度的專注與禪定,如果是獨修獨懺,並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達。在拜懺過程中,由於梵唄唱誦儀軌不斷持續舉行,即使心念偶爾流轉飄忽,也敵不過眾多虔心專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強而有力的共懺主流。在集體懺悔共修所帶來相互震撼與交響中,滌淨一己內外的垢惡與罪障
密宗陀羅尼密宗,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字是hrīḥ,梵文:ह्री。與阿彌陀佛種子字相同。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有六字大明咒,準提咒,大悲咒,十一面神咒等。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在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教的傳入而到漢地,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被收入《禪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咒。準提咒在顯宗里也被收錄為十小咒內,《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說,誦持準提陀羅尼,能得到光明獨照。所有罪障盡皆消滅。壽命延長。福德智慧增進。並得致諸佛的庇護。生生世世遠離諸惡趣。迅速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果。準提咒印能夠滅除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淨,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縱然不斷酒肉、妻子。但依法修持。無不成就。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首先由耶舍崛多譯出,比84句大悲咒的譯出早約一百年。此咒在玄奘譯出《十一面神咒心經》達到頂峰,後來在中土就漸漸沒落了。

行慈運悲

勸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表示菩薩普救世間的廣大悲行。三界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世音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時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皆獲清涼。眾生信仰觀世音菩薩,即渴求菩薩的甘露水,息滅內心的熱惱。佛教勸誡,觀世音菩薩確有令眾生熱惱變清涼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脫之道),如時時虔誠的禮念觀音,能得菩薩的悲心救護。
因為觀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換心理,佛教認為信仰觀音應真心懇切,而不是苦難當頭才臨時抱佛腳。只有平時忠實真誠,才能和菩薩大悲願力相應。唯有平時奉行菩薩言教,才能增長清淨功德資糧。好比人在病時信任醫師診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卻醫生囑咐,這樣自然不會有長久健康。不但生病時需要療養,無病時更需維持和促進健康。信仰觀音菩薩,也應在平時忠實奉行。這樣才能常得楊枝甘露的灌灑,常得沒有熱惱的清涼。

勸行大悲

觀世音菩薩行大悲,也教眾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脫。佛教承諾,若至誠奉行菩薩言說,能解脫現生苦惱,獲得人生應有福樂。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薩的無邊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華嚴經》中善財童子請教觀世音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說:在無量法門中,我修學了大悲行解脫門。起初我漸漸的學行大悲,經過長久學習後,終於深入大悲法門廣度眾生,成就無邊的清淨功德,而得無上解脫。善財!我行大悲的一貫目的,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使他們免除怖畏。
高麗至治3年 徐九方 楊柳觀音像高麗至治3年 徐九方 楊柳觀音像
佛教告誡眾生,欲得菩薩護念,無有恐怖,應修學菩薩的大悲法門。行大悲者凡見人類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願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眾生,即是菩薩的悲心。佛教認為悲心是每一眾生本來具有的,但眾生心境狹隘,不能擴大同情成為大悲心。眾生被煩惱所惑,被自私情見所圍,不能現起平等悲心。常人以為自己與親屬朋友才有關係,根據佛法的緣起義說,人與人甚至與他道的眾生,無始以來都曾有過密切關係。能作如是觀,自能同情一切眾生,成為平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極為強調悲心,視悲心為佛法的根本。《佛說法集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因為大乘的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的悲心發動。悲心人皆有之,而沒有菩薩的廣大,但能通過不斷修學發揮悲心,成為無窮的深廣。沒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報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因緣。所以經中總是說“大悲為上首”。一切清淨功德都以大悲為領導。擴大同情而成為菩薩的平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緣起正觀,觀察人與人間的關係,則不難發現到自身與眾生的關切,而能體察一切眾生的苦痛。這是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價值觀,也是諸大宗派的共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