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如觀音
- 外文名:Avalokitevara
- 別名:觀音菩薩、觀音大士
- 職業:菩薩
- 信仰:佛
- 主要成就: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 象徵:慈悲和智慧
- 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來歷,釋義,詩讚,願力,道場,
來歷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的由來概述 觀音菩薩(或稱觀音大士),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就充分說明了中國民眾崇敬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盛況,以及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的深遠影響。印度的菩薩和中國民眾結緣最深的,莫過於觀音,中國民眾對她的崇信遠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直到今天,觀音菩薩依然深受廣大民眾的虔信和膜拜,繼續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遇到種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於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達到了極高極圓滿的境界。《涅盤經》稱:“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觀音菩薩也同樣具有這種神通,即以目觀塵世苦難眾生的呼救聲,而前往解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難眾生,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觀音”又名“觀自在”,見唐玄奘所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無所不能,了無障礙。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以“觀世音”(或“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傳入與發展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淨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淨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里,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在頻生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於失望甚至絕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這樣的救世主。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基辛說:“宗教強化了人類應付人生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即死亡、疾病、饑荒、洪水、失敗等等。在遭逢悲劇、焦慮和危機之時,宗教可以撫慰人類的心理,給予安全感和生命意義,因為這個世界從自然主義的立場而言,充滿了不可預料、反覆無常和意外的悲劇。”中國民眾信仰觀音菩薩原因即在於此。但是,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 中國佛教對觀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現 在編造觀音菩薩的新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觀音”的由來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 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 “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 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邊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覆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 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唐玄類法師《大唐西域記》卷三曰:“(阿縛盧積低溫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縛盧枳低,譯‘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後世學者通過比照經義或考證原典,一般認為舊譯不謬;尤其從佛法角度而論,二譯相輔相成,體現了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 一、從側重有別論:觀世音,是說世間眾生遭遇災難不祥, 若一心稱念菩名號,菩薩觀照無遺,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高苦得樂,此從“悲”立名。觀自在,是說菩薩因地修行, 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反聞自性,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爾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從“智”立名。 二、從圓融一體論:觀世音,是以能觀之智,觀照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妄聞,反聞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義。觀自在,正是因觀知眾生苦難,以大神通,隨機往救,自在無礙,此具“悲”義。 具體地說,“觀”是主體的妙智,始終如一;“世音”是客體的境界,有著前後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薩所具的“聞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聞一切眾生的稱念祈求之音。合而論之,每一名號同時兼具了悲智、因果的雙重義蘊。這正符合了菩薩道的基本原則;修自利之功德,是為著圓成利他的事業;做利他的事業,是為著莊嚴自利之功德。
釋義
觀世音菩薩,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 思想。據《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記載,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 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讚嘆或誹謗等所動,生起貪、嗔、痴、愛、惡等煩惱,促成殺、盜、淫、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若能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擾、影響,就能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 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過觀世音菩薩,並能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即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 《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而《法華經》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至於「觀自在菩薩」,是唐玄奘法師之譯,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譯本,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 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而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惡鬼,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2. 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3. 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潤喉,他和所騎之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此時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在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麼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作用。」(見《太虛全書·雜藏》五五一頁)。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於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慧型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亦名觀自在。或有人說: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並不盡然。或說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觀世音,更不可信。其實,觀世音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觀世音,而《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世尊則名之為觀世音自在。 綜合起來,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由來,諸經有三種記載如下: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迦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覆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卷三曰“(阿縛盧積低溫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縛盧枳低,譯‘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後世學者通過比照經義,考證原典,認為從佛法角度而論,二譯相輔相成,體現了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 一、從側重有別論:觀世音,是說世間眾生遭遇災難不祥,若一心稱念菩名號,菩薩觀照無遺,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高苦得樂,此從“悲”立名。觀自在,是說菩薩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反聞自性,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爾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從“智”立名。 二、從圓融一體論:觀世音,是以能觀之智,觀照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妄聞,反聞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義。觀自在,正是因觀知眾生苦難,以大神通,隨機往救,自在無礙,此具“悲”義。 具體地說,“觀”是主體的妙智,始終如一;“世音”是客體的境界,有著前後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薩所具的“聞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聞一切眾生的稱念祈求之音。合而論之,每一名號同時兼具了悲智、因果的雙重義蘊。這正符合了菩薩道的基本原則;修自利之功德,是為著圓成利他的事業;做利他的事業,是為著莊嚴自利之功德 佛教神話任務.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像坐於雲中蓮座上,立左膝,作乘雲飛行之狀。《三藏法術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證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使一如。”故一如觀音,亦是修養
達到最
高境界之法相。
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觀音指點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傳說此觀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經,三藏經歷饑渴、刀兵、牢獄、情愛、鬼怪九九八十一難之後仍信念不滅,誓取真經。誠心終感動菩薩,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觀世音菩薩,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 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讚嘆或誹謗等所動,生起貪、嗔、痴、愛、惡等煩惱,促成殺、盜、淫、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若能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擾、影響,就能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 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過觀世音菩薩,並能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即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 《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而《法華經》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至於「觀自在菩薩」,是唐玄奘法師之譯,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譯本,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 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而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惡鬼,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
詩讚
法性一如觀世音 大悲如海性圓澄
慈音無遮開沉惑 直趣覺海不二門
願力
一如觀音護佑:苦盡甘來,功成名就。
道場
三亞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