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一面(梵名Ekadaśa-mukha)觀音,六觀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羅道的一切眾生,全稱為十一面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梵名的意譯為十一最勝,或十一首,有時又稱為大光普照觀音。由於形像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為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名號,是由其神咒而來。該神咒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為十一億佛陀所說,威力甚大。
咒語版本
北周耶舍崛多與闍那崛多共譯的《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中咒語如下: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南無若那娑伽羅 毘盧遮那耶 多他伽多耶 南無阿利耶跋路 吉帝攝婆羅耶 菩提薩埵耶 摩訶薩埵耶 摩訶伽樓膩伽耶 南無薩婆哆他伽帝毘耶 阿羅訶陀毘耶 三藐三佛提毘耶 多侄他 唵 陀羅陀羅 地利地利 豆樓豆樓 壹知 跋知 遮離 遮離 缽遮離 缽遮離 鳩蘇咩 鳩蘇摩婆離 伊利彌利脂致 闍羅摩波那耶 冒地薩埵 摩訶伽 盧尼迦 娑波呵
唐玄奘譯的《十一面神咒心經》中咒語如下:
敬禮三寶。敬禮聖智海遍照莊嚴王如來。敬禮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敬禮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悲者 怛侄他 闇(一)達羅 達羅(二)地[口+履]地[口+履](三)杜嚕杜嚕(四)壹[齒+來](去聲呼下同)伐[齒+來](五)折隸折隸(六)缽羅 折隸 缽羅 折隸(七)俱素謎(八)俱蘇摩伐隸(九)壹履弭履(十)止履止徵(知里反,十一)社(時賀反)摩波隸耶(夷何反,十二)戍(輸律十)陀薩埵(十三)莫訶迦嚧尼(上聲呼)迦(十四)莎(去聲呼下皆同)訶(十五)
唐不空譯的《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中咒語如下:
曩謨囉怛曩(二合下同)怛囉(二合下同)夜(引)也 曩莫阿(引下同)哩夜(二合下同)枳穰(二合引)曩 娑(引)誐囉 吠[口*路]者曩 尾喻(二合)訶囉惹(引)也 怛他(引下同)櫱多(引)夜囉訶(二合下同)帝 三藐三沒馱(引)也曩莫薩嚩怛他櫱帝毗庾(二合)囉訶(二合)毗藥(二合下同) 三藐三沒馱(引)毗藥(二合) 曩莫阿(引)哩夜(二合)嚩路枳帝濕嚩(二合下同)囉也冒地薩怛嚩(二合引下同)也 摩訶薩怛嚩(二合)也 摩訶迦(引下同)嚕抳迦(引下同)也 怛儞也(二合下同)他(引下同) 囉娜囉娜囉 地哩地哩度嚕度嚕 壹知(陟爰反下同)嚩知 者隸者隸 缽囉(二合)者隸 矩蘇銘矩蘇摩 嚩[口*(隸-木+上)] 壹里弭里 止里止致 惹(引)羅么跛曩也 跛羅么 秫馱 薩怛嚩(二合) 摩訶迦(引)嚕尼迦(引) 娑嚩(二合引下同)訶(引下同
其他版本
南無·怛那他亞亞
nān-mō dā-nā tā yā-yā
南無·阿唎亞迦那
nán-mó ā-lī-yā jià-nā
薩嘎啦般若迦那
sǎ gà lā beī-ruō-jià-nā
侞哈啦迦亞噠他噠他亞
rù hā lā jiā yá dā-tā dā-tā yā
啊啦哈唄三呀三菩他亞
ā lā hà beī sāng-yā-sanā bù-tā-yā
南無·薩唎咓噠他嘎嘚悲唵啦哈那唄
nán-mó sā-lī-wā dā-tā-gā-deī beǐ àn-lā-hā-nā-beī
三呀三卟嘚悲
sǎng-yà-sǎng bū deī beī
南無·阿唎亞阿咓卟嘚悲
nán-mó ā-lī-yā ā-wā bū deī beī
數咓啦亞菩提薩啦咓亞
shù-wā-lā yá pū-tī sà-lā-wà-yā
摩訶薩啦咓亞摩訶嘎嚧尼噠亞
mā-hā sā lē wā yā mā-hā gā lū nī dā yā
噠嗝亞他唵他喇他喇體厘體厘圖嚧圖嚧
dà-gē-yā tā ōng tā-lā tā-lā tī-lī tī-lī tū-lū tū-lū
伊嘀威伊嘀迦嘞迦嘞卟喇迦嘞卟喇迦嘞
yī-dī-weī yǐ dī jiá-leì jià-leī bū-lā-jià-leī bū-lā-jià-leī
咕粟咩咕粟咓哇厽伊唎秘唎吉體唑哈啦喇叭麽呀娑哈
gū-sū-meī gū-sū-wā wā leí yī-lī mī-lī jì-tī zuò-hā-lā lā-bā mā-yā xīu-hā
-------------------------------------------------------------------------------------------------------------------------------------
註解:
1、此版本據音像作品編輯,作標示發音用,非原咒文的漢譯版。
2、一般咒文都會有固定的句式: 怛侄、他唵( 也有被譯為:達地雅他、嗡/爹呀他、嗡/哆地夜他)。這樣會發現《往生咒》和《藥師心咒》里都有這句話。而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即說咒曰: 唵………(末尾通常會用薩婆訶、娑哈來結束。)
3、“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出自《大悲咒》;“南無·怛那他亞亞,南無·阿唎亞迦那”——出自《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這兩句是完全一樣的,只是翻譯的不同(畢竟是音譯),也正是開頭這兩句,導致人們誤以為這是大悲咒藏語和梵語的不同版本,這是錯誤的。其根本是不一樣的兩篇咒文。
這兩句大致含義是:禮敬三寶!禮敬聖者!只屬於開頭的禮敬用語。如同我們寫演講稿,開頭一般都會寫上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也可以理解為,此乃制式內容。
4、詞語解釋(以下漢字僅作標示發音用,並非為原文漢字詞語)
1、南無:梵語或印地語中為:讚美、讚頌的意思,宗教引申意義為:皈依。
2、般若迦那:般若揭諦——揭諦真言。揭諦者,超脫妄執之義。般若: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
3、三呀三卟嘚悲: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卟嘚悲:英文音譯為Buddha,漢語為佛陀。
4、摩訶:漢語譯為:偉大的;大智慧。
5、娑哈:等同於薩婆訶。梵音發音為Svaha(威氏注音)。沒有固定的解釋,根據不同語境而表現不同意義。
功德簡說
根據《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記載:“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為一切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欲除一切眾生病故,為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欲除滅故,欲除一切橫病故,欲除一切諸噁心者令調柔故,欲除一切諸魔鬼障難不起故。” 由此可知此神咒之廣大功德勢力。十一面觀音在六觀音之中,主救濟、破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求福現世利益。
據經文所載,十一面觀世音在無量劫以前,從“百蓮華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受持此咒,即證無生法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誠清淨如法持誦,必可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感應,且獲得十種殊勝的利益:
一、身常無病
二、諸佛攝受
三、財寶衣食受用無盡
四、能伏怨敵而無所畏
五、能令眾生皆生慈心
六、蠱毒鬼魅不能中傷
七、一切刀杖所不能害
八、水不能溺
九、火不能燒
十、不受一切橫死
復得四種功德勝利。
一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
二者終不墮諸惡趣。
三者不因險厄而死。
四者得生極樂世界。
若能依教相應、如說修行,即能除滅重罪,所求如願,並積聚無量功德,由此可見本咒之大威神力。
大悲咒
現在很多人把“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與84句的“大悲咒”搞混了,究其原因在於台灣的音樂製作人,據說此“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是宗南嘉楚仁波切最先以唱頌的方式普傳於台灣的,後來台灣的音樂出品商也把此咒製作成歌曲,因為說“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很少人知道,所以就改了個名“梵唱大悲咒”,再則84句“大悲咒”在漢地很普遍,一說“大悲咒”誰都知道,這樣有利於他們銷售,以至於使很多人搞混“聖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與84句的“大悲咒”。
傳譯
“十一面神咒”約在公元564年間首先由耶舍崛多譯出,並開始流傳。要比84句415字的千手觀音的“大悲咒”(公元650~660)早約一百年。當時,修行此咒且獲得法益的人非常多,其發展約在公元656年間,並由玄奘大師譯出《十一面神咒心經》達到頂峰之後,此咒在中土就漸漸沒落了。相傳梁武帝時期,寶志和尚(公元418至514年)即是十一面觀世音的化身。
此咒漢字音譯所出自的經典有四種:
1《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北周耶舍崛多與闍那崛多共譯。(公元564年;北周武帝)
2《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唐阿地瞿多譯。(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3《十一面神咒心經》,唐玄奘譯。(公元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
4《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唐不空譯。(公元746-774年;唐玄宗;天寶年間)
唱片資料
曾由愛華唱片以《梵唱大悲咒》為名製作過 ,可見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