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含義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
解脫的離垢清淨。
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
自性清淨。
清淨,[qīng jìng],佛教和道教都極為重視的個人修為境界。本體是清潔純淨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潔淨,不受邪惡和外擾。做到外在的清淨不難,但要達到內心的清淨就不易了。
佛教認為,遠離惡行的過失,遠離煩惱的污染,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就是真正的清淨。
《俱舍論》卷十六:“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佛教修行的兩種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兩教教義比較,道教顯然更注重外在身的動與靜(從外而至內),這也是一種究竟的清淨之道。而佛教開宗明義,直指人心,唯人心清淨而動靜皆清淨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