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

藏醫

青藏高原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便以它獨特的方式產生了頗具特色的保養身體、抗拒病毒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古人云:“病因之始潰於腸,沸水能治矣。”藏族地區數千年前,在同各種自然災害和疾病作鬥爭時,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便開始用開水來治療腸胃系統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來止血。有的人認為,藏醫理論是從外地傳來的,他們說藏醫學是從公元七世紀印度的《阿耶本達》和漢地的中醫而創作產生出來的一種學科。為了消除這種誤傳,在這裡需要講講藏醫真正的起源和發展。

敦巴辛饒是最早的藏醫,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也是雍仲本教創始人辛饒彌沃如來佛祖的誕生地。他撰寫了《藏醫九顯論》等一些理論著作。雍仲本教的第一本“醫典”記載,傑布楚西後來成為敦巴辛饒的醫學繼承人,並將敦巴辛饒的醫學論著編纂命名為《多個夢移》,此書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四部醫典》中的宗源書之一。

另據《象雄大藏經》記載:當時已經發明了外科手術術後癒合無需拆線的方法,即在手術中使用動物的筋作為縫合線。很難想像,古象雄就有了這樣先進的手術方法。《象雄大藏經》中的《甘露寶藏四本目》,即《根本醫典藍本目》、《養生藥典白本目》、《療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中記錄了大量的常見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藥用植物的性狀和療效等。據介紹,藏醫體系的形成與《象雄大藏經》中所展示的內容密不可分。至今,藏語中的warura(橄欖)、sletres(苦參)等藥名仍然沿用象雄詞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醫
  • 外文名:Tibetan Medicine
  • 起源:古象雄雍仲本教
  • 最早的藏醫敦巴辛饒
藏醫起源,主要理論,診治方法,診斷,治療,藏醫藥學,詮釋,四部醫典,重要著作,藏醫大師,

藏醫起源

敦巴辛饒是最早的藏醫,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發源地。象雄位於今天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一帶。這個地方是雍仲本教創始人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的誕生地。根據本教的傳說,他誕生有一萬多年。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本教等文化知識並長期精心從事自然界的觀察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任何事物都包含著4種元素:即土、水、火、風這4種最小的分子。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由於這4種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後來他寫出了《宇宙從蛋生》、《藏醫九顯論》、《五行歷算》、《天文歷算》等一些理論著作。
敦巴辛饒敦巴辛饒
雍仲本教的第一本“醫典”記載敦巴辛饒一生娶了9個部落主的女兒做妻子,並生有8個子女。其中一個姓翟的妃子為他在藏曆木猴年生了傑布楚西。傑布楚西後來成為敦巴辛饒的醫學繼承人,並將他父親的醫學論著編纂命名為《多個夢移》。這部書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四部醫典》中的宗源書之一。
它的後記記載了從傑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紀所有繼承人的歷史。敦巴辛饒將《乾酪藥九顯論》傳承給了本教主要繼承人傑布楚西,後來由姆扎扎嘿、色拖傑江、東青吐青、傑察馬瓊依次相傳下來。
象雄大藏經》中記載有關藏醫學的內容時說:象雄時代已經發明了外科手術術後癒合無需拆線,即在手術中使用動物的筋作為縫合線這樣先進的手術方法。。

主要理論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記憶體在著“隆”(氣)(樹圖中藍色)、“赤巴”(火)(樹圖中紅色)、“培根”(土和水)(樹圖中黃色)三大因素;飲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種物質基礎;大便、小便、汗液三種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種物質基礎和三種排泄物的運行變化。“隆”主氣血、肢體活動、五官感覺、食物的輸送分解和生殖機能等;“赤巴”可生髮熱能、調解體溫氣色、管饑渴消化、膽識智慧等;“培根”輸送液體、調解肥瘦、主管味覺、睡眠和性格等。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在於環境、氣候和飲食起居的影響及體內三大因素的失調。其診斷方法亦採用望聞問切,尤其重視舌苔與早晨首次小便的變化。將疾病分為熱症與寒症兩大類,並將病人分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藥物治療分內服和外治兩種。內服藥物採取“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外治有灸療、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貼敷外傷患處等。常用藥是由多種藥物配製的成藥,共有1400多種,其中一部分為青藏高原特產。

診治方法

診斷

藏醫的診斷方法與中醫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中醫的望、聞、問、切,藏醫都有。但藏醫更注重尿診,要求收集清晨起床後的第一次尿做標本,把尿放置在銀碗中加以攪拌,然後觀察尿液的顏色、泡沫、氣味、漂浮物、沉澱物以及外加其他物質後的變化,來判斷疾病。

治療

藏醫採用的治療手段也有多種形式,除了服藥外,還有穴位放血、穿刺術治療腹水,冷暖敷針拔白內障、導尿、熏蒸治療、油脂療法等。這些方法至今仍有臨床套用價值。

藏醫藥學

詮釋

藏醫藥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為藏民族和整箇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藏醫藥學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視。各級藏醫機構積極開展藏醫藥科學研究,蒐集整理近百部藏醫學文獻、專著,在繼承前輩藏醫學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在藏醫史、藏醫藥文獻、醫藥學理論、醫德與師承、藏醫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問世。《四部醫典》(藏漢文版)、《藍琉璃》、《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藏醫診斷學》、《藏醫新劑學》、《藏醫名醫列傳》等32部專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醫學院歷年來共輸送各級各類藏醫藥人才615名。
藏醫藥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每年有大批外國專家、學者到西藏考察藏醫學,美、英、德等國還引進了藏醫藏藥,一些國家派出留學生到西藏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科學,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造福人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醫藥的涵義比較明確,沒有歧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1條規定,要"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 傳統醫藥"。這裡的傳統醫藥就是指中國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多種醫學體系和醫藥知識。

四部醫典

藏醫學的主要醫典是《居悉》(即《四部醫典》),相傳為宇妥·元丹貢布編著。但據《玉妥·雲登貢布》記載,又說此醫典是譯師白若雜納翻譯的作品,雲登貢布對它進行了補充和注釋。目前見到的幾種版本,已不是原來版本了。相傳了十一世紀時,雲登貢布的後裔玉妥.薩瑪吸收《月王藥珍》的精華,對《四部醫典》的內容作了進一步充實。五世達賴喇嘛時期,著名學者第司.桑嘉措對《四部醫典》進行了校對和修訂;十三世達賴喇嘛時,又組織人員對《四部醫典》的文字進行修訂。
四部醫典》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正在研究藏醫學。前蘇聯藝術家出版社曾出版《藏醫圖集》,他們認為《四部醫典》和《藏醫圖集》是舉世無雙的藏醫文獻,對它所引起的興趣遠遠超出了醫學範圍。
藏醫的原理
藏醫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指氣、風)、“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運行、肢體的活動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為五種;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膽汁,在人體內的功能是產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為五種,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動赤巴、視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誕液,在人體內的功能是供營養、長脂肪、調皮膚、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為五種,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嘗味培根、饜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醫認為,以上三種因素的機能如果在人體內維持了平衡,就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藏醫還認為,人體是由七種物質組成的,即:飲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體的五臟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過經絡與其他器官聯繫。

重要著作

藏醫理論系統、完整,醫學典籍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紀宇脫·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該書共分四個部分,內容從基礎理論到各科臨床實踐,包括人體解剖、胚胎髮育、病因病理、治療原則、臨床各科、方劑藥物、診斷與治療器械等等,內容極為豐富。後經歷代藏族醫師的修訂、增補,特別是經11世紀宇脫的14世後代、新宇脫·雲丹貢布的全面修訂,成為現今流行的版本。宇脫·雲丹貢布對藏醫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此受到代代藏醫和藏族人民民眾的普遍尊敬,被列為“吐蕃九名醫”之首,被稱為“雪域醫聖宇脫王”。
紅黃藍分別代表&#39紅黃藍分別代表&#39

藏醫大師

措如· 才郎現為西藏藏醫學院院長,中國高級佛學院教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中國氣功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西藏醫學科委委員,西藏佛教協會副會長,是當今藏醫藥的一代宗師,對繼承和發展藏醫藥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措如. 才郎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走過了七十多個春秋在仍然在藏醫藥學領域耕耘著。措如. 才郎青少年時期刻苦學成的藏醫之術,為藏族同胞解除疾病痛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藏族人民都敬稱他是藏醫始祖玉妥· 雲丹貢布的真正傳人!
措如·才郎在藏藥上的重大貢獻首推挖掘開發出“水銀洗鍊‘坐檯法’”。當時,這門絕技已失傳五十餘年。
措如· 才郎雖然自幼學醫的,但由於西藏特定的歷史文化背境,他同時對佛學也很有研究。最近幾年,他所著《寧瑪教派史略》、《噶巴教派史略》、《堆龍粗朴寺簡史》、《菩提行註疏》、《十相自在註疏》、《菩提道燈注釋》等,對闡述藏傳佛教教義均有很深的見解,能使人從中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