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

藏藥

藏藥,藏文名ཏིཔཔའཏེེ ཀམིགིཏསའ。藏藥是在廣泛吸收、融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所形成的獨特的醫藥體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較為完整、較有影響的民族藥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藥
  • 外文名:Tibetan medicine
  • 套用地域:西藏自治區等地
  • 種類:3000種左右
  • 發源地:西藏
  • 用藥規範:《藏藥標準》
  • 分布地點:青藏高原
簡介,藏藥歷史,藏藥資源,藏藥種類,文獻收載,《敦煌本藏醫殘卷》,《月王藥診》,《四部醫典》,《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正確認藥圖鑑》,資源分布,主要藥材,生態環境,理論發展,古代,近代,現代,用藥原則,六味,八性,十七效,對治,“佐苔”,關於佐苔,其他解釋,藏藥分類,炮製加工,

簡介

藏藥歷史

據本教史料記載和有關專家研究論證,《四部醫經》(藏文略)是藏族現存的最早的醫藥專著說該書是擁仲本教創始人辛饒米沃之子傑布赤西(藏文略)所著,成書於公元前1999年。後於公元9世紀藏族著名醫學家宇妥雲丹貢布等人對《四部醫經》進行研究、充實、補充、修訂後,形成藏醫學名著《四部醫典》。
藏藥歷史上有許多經典著述,成為今天研究藏藥的主要文獻和藏藥種類發展的歷史記錄。
月王藥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藥史籍,收載的藥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藥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藥物沿用至今。
《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藥最多的一部大典,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

藏藥資源

現代藏藥套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區以外,還包括青海、四川、雲南和甘肅等省所屬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縣。青藏高原是藏藥的主要產地,據有關單位的調查,藏藥資源有2436種,其中植物類2172種、動物類214種、礦物類50種。青海占據著青藏高原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廣大地區,據調查,省內有藥用資源1294種,其中植物類1087種、動物類150種、礦物類57種。全省常用的幾百種藏藥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據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調查,全州有藏藥資源1000多種;甘孜州1127種中藥資源中有23%為藏醫所用。

藏藥種類

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藥3000種左右,西藏是藏醫藥的發源地,藏藥套用歷史悠久。這一地區常用藏藥有360多種,主要來源於菊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參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藥用屬有:綠絨蒿屬、馬先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和虎耳草屬等。常用藏藥中,含生物鹼的種類約占50%,這些活性較強的成分多見於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莨菪屬、槐屬、龍膽屬和小檗屬等藥用植物。例如,大黃是一味重要的藏藥,青藏高原分布大黃屬植物28種,其中藏藥套用的有21種,藏藥用大黃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種除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之外,尚有藏邊大黃 、喜馬拉雅大黃、塔黃,西藏大黃等,青海、甘肅等地還用波葉大黃;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黃、歧穗大黃、長穗大黃、網脈大黃、心葉大黃、紅脈大黃、卵葉大黃;下品(曲瑪札)有小大黃
塔黃塔黃
藏藥已制定了統一的用藥規範,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等6省區合編的《藏藥標準》,共收載藏藥227種,其中植物類197種、動物類17種、礦物類13種,主要種有:藏茴香、山莨菪、藏黨參、藏紫草、水母雪蓮花、唐古特紅景天、堪巴色寶(阿氏蒿)、曲瑪孜(打箭菊)、達瑪(凝花杜鵑)、野牛心、禿鷲、紫草茸、紫膠蟲等。 藏藥資源豐富,分布在青藏高原藏胞居住的廣大地區,並為很多藏醫藥文獻所收錄。
雪蓮花雪蓮花

文獻收載

藏族是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的一個古老民族。藏族醫藥學的文字記載始於1300多年前。公元8世紀以後流傳下來的藏醫藥文獻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六種:

《敦煌本藏醫殘卷》

(公元8世紀)收載53方133味藥;現能考證的127味中動物藥66味(占52%),植物藥51味(占40%),礦物藥12味(占18%)。

《月王藥診》

(多認為是公元8世紀中葉),醫僧摩訶衍、毗盧遮那翻譯。是較早的一部藏藥史籍,收載440種植物類、260種動物類、80種礦物類的藥物,其中300多種藥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藥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傘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烏頭、喜馬拉雅紫茉莉、纖毛婆婆納、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綠絨蒿、藍石草、烏奴龍膽、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膽、氂牛酥油和糌粑等。

《四部醫典》

(12世紀),宇陀·元丹貢布著。收載藥物1002種,其中第2部第20章藥物性能390種,收載方劑400個。
四部醫經》由藍經(藏文略)、白經(藏文略)、花經(藏文略)、黑經(藏文略)四部分組成。藍經主要內容是病理學;白經是藥劑學;花經是診斷學;黑經是臨床學。階布赤西的(四部醫經}與宇妥雲登貢布的《四部醫典》經研究,兩者的內容基本相同,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只是在一些名詞術語上有所區別。
這兩部著作內容相同是符合邏輯的。這是因為:第一,兩者都是藏民族在同一生息地雪域高原上與各種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第二,這兩部醫著都是由藏民族自己編著的本民族醫藥學經典;第三,兩部著作是同一個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和行醫範圍內形成的藏醫藥專著;第四,行醫和醫療對象都是同一個民族。其不同點只有一個,就是兩者的形成時間有早遲之別。

《四部醫典藍琉璃》

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7)著。收載藥物1400種。

《晶珠本草》

帝瑪·丹增彭措(1673~1743?)著。是收載藏藥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藥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 收載藥物2294種,其中植物藥1006種,動物藥448種,礦物藥840種。

《正確認藥圖鑑》

絳久多傑(18世紀後葉)著。圖文並芪,收載藥物580多種。

資源分布

主要藥材

藏藥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這裡具有複雜而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種類,從藏東南的熱帶季雨林到藏北茫茫無際的草原,依次分布著能反映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種類,據資料記載藏區維管束植物種類達6144種,居於全國第四位。有史以來,藏區就是我國藥用植物的一大寶庫,據初步統計,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千種以上,其中冬蟲夏草、貝母、三七、天麻、靈芝等為暢銷國內外的名貴藥材;海南粗榧、紅豆杉、鬼臼、八角蓮、軟紫草、纖細雀梅藤、野百合等為一類有開發潛力的抗癌藥用植物。此外,還有傳統中藥砂仁、鉤藤、秦艽、丹皮、木瓜、重樓、麻黃、桃仁、黃連、柴胡、當歸、黃芪、龍膽、黨參、烏頭、大黃、三顆針、雪蓮花、五昧子等各類藥材。
冬蟲夏草冬蟲夏草
三七三七

生態環境

藏藥的植物種類雖然很多,但各種植物都適應於不同生態環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樣。例如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溫性針葉林,分布於高原的東部和東南部;灌叢植被主要有三種:常綠闊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針葉灌叢;高原草甸植被具有面積大垂直分布高的特點,在高原東南部其下限為針葉林和高寒灌叢林,上限為高山墊狀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米;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崑崙山以南呈連續的大面積分布,海拔在3600~5300米;高山墊狀植被介於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灘植被之間。植物體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墊狀、匍匐狀。墊狀植被既是高山嚴酷的水熱條件、輻射和強風等對植物生長抑制的結果,同時又反映了植物經歷高寒嚴酷生態環境長期自然選擇演化的適應性。墊狀植被分布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溫在4~5℃,夜間仍低於0℃,晝夜差可達20℃,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水熱條件低溫乾旱;還有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本類型分布在高山墊狀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帶之下,廣布於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喀喇崑崙山、祁連山等,具有顯著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其分布高度取決於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線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漸抬升,祁連山在3800米以上,巴顏喀拉山在4700米以上,岡底斯山則在5800米以上。高山流石灘是由於強烈的寒凍與物理風化作用,岩石不斷崩裂,岩塊與碎石沿著陡峭山坡緩慢滑動所形成。在碎石間隙聚積了細質砂粒,為高山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只有那些與嚴酷冰雪和強勁疾風作頑強鬥爭的植物才能獲得特殊的生存條件而定居下來。這種植被是高原隆起的產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卻是征服高山的先鋒植物。這類植物幾乎全部都是藏藥。
雖然藏區植物種類繁多,不少為青藏高原特有或喜馬拉雅一橫斷山系特有,但因長期處於封閉未開發的自然狀態,除藏醫藏藥及部分藥用植物資源外,絕大多數植物資源基本上未得到開發利用。總之,藏區各類植物資源豐富,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豐富的野生資源,將使植物資源的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為振興藏族經濟服務。 藏醫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鬥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藥學體系,湧現了許多醫學賢聖,豐富了藏醫理論,同時又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也出現了發展極其緩慢的局面,直到本世紀下半葉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理論發展

古代

丹巴西繞是最早的藏醫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發源地。象雄位於今天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一帶。這個地方是雍仲本教創始人登巴西繞的誕生地。根據本教的傳說,他誕生有一萬多年,但實際上他同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同一個時代的,也就是公元前657年藏曆木鼠年誕生的。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本教等文化知識並長期精心從事自然界的觀察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任何事物都包含著4種元素,即土、水、火、風。這4種最小的分子,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由於這4種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後來他寫出了《宇宙從蛋生》、《藏醫九顯論》、《五行歷算》、《天文歷算》等一些理論著作和打卦驅鬼等一些冊子。本教的第一本“醫典”傳說登巴西繞一生娶了9個部落主的女兒做妻子,並生有8個子女,其中一個姓翟的妃子為他在公元前637年藏曆木猴年生了傑布楚西。傑布楚西後來成為登巴西繞的醫學繼承人,並將他父親的醫學論著編纂命名為《多個夢移》,這部書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四部醫典》中的宗源書之一。它的後記記載了從傑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紀所有繼承人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聶赤贊布提出六個疑點,一位叫孜拉嘎瑪躍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藥,說明了毒可成藥、以毒攻毒的醫理。此時還出現了名醫傑普赤西,他研製的“吐迥旺日”藥丸,也是運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論;到了4世紀的拉妥妥日時期,採用了寒病熱治、熱病寒治的治療醫理。此時還出現了著名藏醫師通格妥覺堅,他從父親嘎啟比奇處學習了印度醫學,豐富了藏醫理論和實踐。從史料記載看,當時通格妥覺堅這樣的醫師,已經能夠在莫龍袞巴扎的眼睛上開刀動手術;仲年德烏患了毒龍麻風病後,為了避免傳染家人,獨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說明那個時代的醫師及其醫療技術及預防疾病的手段等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到了公元7世紀,藏醫的醫藥理論和醫療實踐相結合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此時藏王松贊乾布基本統一了西藏高原,同唐朝聯姻修好,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當時有漢地的摩訶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譯師達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攜帶的《醫法大論》譯成藏文並予以厘定,這是藏文譯成的第一部漢醫醫典,可惜此書早已散失,但其精華部分均收輯於西藏的醫學名著《四部醫典》之中。松贊乾布為了藏醫的繼承和發展,挑選了一部分藏家子弟學習醫典,為藏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8世紀初,贊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進藏時攜帶了眾多醫典。其中漢地大乘和尚與西藏澤師毗盧遮那共同翻譯了《月王藥診》(亦澤《醫法月王論》),它是現存最早的藏醫學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贊時期,出現了“四方名醫”、“遠方九太醫”等名家,使藏醫得到空前的發展。在諸多名醫之中,玉妥寧瑪·雲丹貢布的名聲最響,成就最大。他曾親赴藏區各地,收集民間醫藥的驗方,並加以研究,還赴尼泊爾、印度等國,研習醫理,同時迎請中醫及尼泊爾、印度醫生入藏,吸收優秀的醫學文化。在此基礎上,玉妥寧瑪·雲丹貢布撰寫了《四部醫典》這部舉世聞名的藏醫典籍,標誌著藏醫獨具特色體系的完成。到了13世紀初,玉妥寧瑪之後裔玉妥瑪·雲丹貢布在研習藏醫醫典的同時,學習中醫《月王藥診》及印度的醫學八支理論,對《四部醫典》進行補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規範。
到了14世紀,出現了南北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採取不同治療方法的強巴派及蘇卡派,推動了藏醫藥理論的發展。此時各地醫生紛紛著書立說,湧現了許多優秀的醫典及《四部醫典》註疏。
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非常重視藏醫事業的發展,曾創建了哲蚌寺索日卓翩林、日喀則索日常松堆白林、布達拉宮拉旺角、桑普尼瑪塘等藏醫學校。五世達賴喇嘛的第司桑結嘉措,為藏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689年他完成《四部醫典釋論·藍琉璃》一書;1690年編著了《秘廖續補註》一書;1703年完成了《醫學概論·仙人喜筵》一書,這些著作成為許多醫生治療的參考依據和研習醫術的最佳典籍。第司桑結嘉措還根據《月王藥診》和自己所著《藍琉璃》、《醫學概論》以及強巴派醫學理論、倫頂朗傑多吉所傳《續義釋論》等內容加以補充和整理,首創醫學唐卡掛圖79幅。第司桑結嘉措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1696年他創建了藥王山日齊卓翩林醫學院,培養了一批醫學人才,他們著書立說,傳播醫理,飲譽全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藏醫發展的較高水平。
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藏醫學也有一定的發展。此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藏學家,諸如噶瑪吉美吉森格、喇嘛吉美赤列、太醫烏堅丹增嘉措、多吉堅贊、扎康基巧堪布強巴土旺、恰布巴當曲班丹、欽饒羅布大師等。他們編著醫書,傳授醫理,推動了藏醫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些醫學家之中,欽饒羅布大師功勳最為顯著。他曾廣拜名師,研習顯密經典、天文歷算,熟諳《四部醫典》為主之醫典,撰寫了《根本續植株·醫學海藏》、《藥草標本集要·奇妙金穗》、《接生法·利眾月寶之鑑》、《後續總義·打開經典之匙》、《後續切脈查尿補註》、《放血療法總義·童子語飾》等十幾本著作。

近代

1916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指示下成立了拉薩醫學院,任命欽饒羅布大師為院長。欽饒羅布廣招弟子,傳播醫理。先後有來自藏區各寺廟、各軍營、咒師傳承以及青海、康區等地學員,還有來自不丹、錫金、拉達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其親傳弟子多達千餘名。1959年原拉薩醫算院正式改為西藏藏醫院,任命77歲高齡的欽饒羅布大師為藏醫院院長。
但在十四世達賴統治下的西藏地方政府官辦的幾所藏醫機構設備十分簡陋、規模很小,那時候的藏醫藥事業集中表現在拉薩的藥王山和醫算院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這個機構里醫生和學徒加在一起也只有73人,整個機構的總面積只有367平方米一個小小的門診部,一年的門診量只有1萬人次,生產藏藥2500公斤。而且這主要是為上層統治者服務的,廣大農奴則根本無權享用。加上私人診所和農牧區的民間藏醫,整個西藏的從醫人員還不到500人。在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西藏, 無論是創建不久後又被解散的哲蚌寺、日喀則、布達拉宮拉旺角、桑普尼瑪塘等藏醫學校也好,還是後期的藥王山利眾院及拉薩藏醫院也好,其生源均來自於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在寺僧人。後來為了藏軍的需要,於1939年根據西藏地方政府的指令,在原有的僧人學員的基礎上招收了來自藏軍營的學員。因此在這二所醫學院生源中除極個別的來自社會上的學員外,其餘均來自於各大寺院和藏軍軍營,專為寺院和藏軍培養醫務人員,未能面向全社會。二所醫學院醫師的生活來源也只能靠寺院莊園的收入及布施,來自軍營的學員也只能靠軍餉。那時在西藏龐大的農牧區幾乎沒有一所象樣的醫療機構,患了病想赴城鎮治病,卻被沉重的負擔所困,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若遇傳染病大流行,廣大的藏族下層人民則只能聽天由命。據資料統計,西藏在1951年前的150年間,僅天花就先後流行過四次。1925年的一次天花流行,在拉薩一地就死亡7000多人。1934年和1937年的兩次傷寒流行,拉薩又死亡5000餘人。農牧地區的民眾患病,除了用一些土方法進行治療外,就只好舉行法事、打卦占卜、祈禱禳災。而那些貧病交加的農奴們,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現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藏醫藥事業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9年5月,西藏人民政府把原來的藥王山醫學院和藏醫院合併。1961年9月恢復拉薩藏醫院的名稱,委任欽饒羅布大師為院長、其高徒強巴赤列為副院長。將原有的綜合門診擴充為內科、外科、婦兒科、針灸科、配藥室等,把原來以培養醫學人才為主的藏醫院,逐漸發展為以醫療、培養人才兼舉並重,完成了培養學員、門診醫療、農牧區巡診、採藥製藥等任務。1965年建成藏醫門診大樓及擁有32張病床的病房,這是藏醫歷史上的第一所分科門診醫院和第一個住院病房。1965年藏醫專家合作編寫了《藏醫藥初探》一書,還對300多種草藥和生藥材注以國際通用名稱。
此時一些老醫師根據醫典理論和親身經驗,在胃病、腎病、痛風病、感冒、腦溢血、腎型水腫、婦女病等方面撰寫文章,在醫術上和理論上進行總結。
1974年,在編纂《國家醫藥辭典》時,將西藏歷史長、療效佳的藥丸“嘉齊敦巴(鐵末之七)”、“阿卡久阿(沉香十五)”、“吹湯日布”等收入辭典。同年成立了以藏醫院老藏醫為主的8位成員組成的藏醫研究小組,該小組在收集、整理“文革”期間失散和毀壞的古代藏醫典籍的基礎上,開始總結藏醫對幾種疾病療效明顯的臨床經驗,通過藏醫療法和西醫檢驗相結合的診治疾病的辦法,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1975年,藏醫院研究小組為當時的赤腳醫生編寫發行了《新編藏醫配方》一書。1976年和1977年,中央衛生部先後兩次派遣藏醫工作小組和攝製小組,拍攝了兩部《西藏的醫學和藥物學》科教片。工作組的兩位成員和藏醫學家強赤列先生通力合作把第司桑結嘉措時期的80幅彩色醫學掛圖及附錄4000多幅照片,編輯為漢藏合璧的4本畫冊,成為集藏醫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價值連城的珍品。為了統一藏藥的配量,西藏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新疆六省、區於1977年分別在拉薩和西寧召開會議,對174種單科藥和290種配方進行定量,為以後藏藥的生產、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藏醫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4月,由著名醫師土丹次仁、強巴赤列分別擔任主編及副主編,開始撰寫《中國醫學·藏醫藥分冊》。同時組織專門人員搶救和出版珍貴醫典,相繼出版了《四部醫典》及其注釋《藍琉璃》、《秘訣補註》等典籍。
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西藏要大力發展藏醫及天文歷算的精神,1980年9月1日,原拉薩藏醫院正區更名為西藏藏醫院。從此,西藏藏醫院成為醫療、教學、科研、製藥、歷算的中心。此後藏醫內科在高血壓疾病療法和針灸科在兒童經疾病治療等臨床研究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
1981年以後,西藏各地、縣相繼成立了藏醫院(科),在自治區的7個地市中,有5個地區建立了地區級藏醫院;在75個縣中,5個縣設有縣藏醫院,70個縣的縣醫院中設有藏醫科,如:山南地區藏醫院、昌都地區藏醫院、日喀則地區藏醫院、那曲地區藏醫院、昌都地區藏醫院、以及貢覺縣藏醫科、申扎縣藏醫科、八宿縣藏醫科、江孜縣藏醫科等。西藏藏醫院還先後5次舉辦進修班,培養了基層藏醫醫務人員200餘名。
日喀則地區日喀則地區
1981年9月,在拉薩召開了中華醫學會藏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論經驗交流會。大會收到與會專家和醫師提交的數十篇有關醫史、理論、臨床實踐、各種藥方、科研成就等方面的文章,為繼承發展藏醫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83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六屆一次會議期間,著名藏醫學者強巴赤列被選為知識分子和藏醫代表。同年7月在拉薩召開了第二屆藏醫及中醫協會經驗交流會議,提交了80多篇論文。
1983年8月在拉薩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醫中等專業學校,多年來培養了許多優秀醫務工作者。
1985年,人民政府決定,給予1959年前在藥王山和歷算院通過考試者藏醫專科學歷;對畢業於日喀則吉吉那噶醫藥學校以及默珠林、彭波那蘭陀講經院學過醫算並畢業者也給予專科學歷,並隨之提高了這些老藏醫工作者的待遇,體現了人民政府對老藏醫工作者的關懷。
1985年8月,西藏藏醫院住院部正式竣工。該住院部是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1100多萬元修建而成,共有病床150張。
1987年8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彩色漢藏對照《四部醫典》唐卡掛圖,為挽救這一祖國醫學珍寶,做出了貢獻。
1988年夏季,為藏醫院中青年醫生傳授了《醫學概論·仙人喜筵》一書,為繼承和發揚這一醫學史上的文獻,開創了一條路子。
從1989年4月開始,用藏醫手術和西醫相結合進行了一些中小型手術,為藏醫手術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1年9月舉行了生藥材鑑別活動。與住年不同的醫院和人數大有增加,日喀則、山南、那曲等地區藏醫院的院長應邀參觀學習。
該鑑別會上那曲藏醫院介紹了長期以來藏北採集的藥用礦物100多種。使此次鑑別的藥物(包括植物、動物、礦石等)多達600多種,在藏醫史上十分罕見,為藏醫藥材的不斷豐富,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年12月,在全國優秀醫學歷史成就展暨評選優秀醫學工具書時,藏醫《四部醫典》唐卡掛圖榮獲金牌、《<四部醫典>植株·如意寶庫》獲銀牌、《歷輩雪域醫學大師傳記》獲優秀獎。
1992年6月, 在瑞士紅十字會的協助下,創立了山南瓊松贊藏醫學校。在此之前在該會的資助下,創建了日喀則邊雄藏醫學校。這二所學校生源全部來自西藏邊遠偏僻地區,完成6年的學業之後,返回原籍,從事醫療工作。
90年代以來,西藏藏醫學者多次去國外進行醫學交流,如1990年3月,著名藏醫學家措如·次朗大師和強巴赤列先生赴日本進行學術訪問。1992年12月,著名藏醫學家強巴赤列一行三人赴美進行學術交流等。在交流中雙方就人類醫學方面的一些奇特現象和共同關注的醫學問題,以及藏民族在高原生存的情況等諸多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增加了雙方的醫療技術和醫學理論等方面的了解,促進了學術交流。
西藏神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於1992年正式建成,其前身為西藏聶拉木藏藥廠,屬集體企業。是首批獲得國家GMP質量認證的藏藥成品藥的生產廠商。
藏醫不單為藏民族治病,也為中國各族人民治病,甚至為國外患者治病。1992年11月,西藏山南地區藏醫院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了北京藏醫院。1994年底,他們又在天津河東區中醫院開設了藏醫門診。藏醫獨特的秘方,精湛、良好的療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國內外廣大患者的好評。北京藏醫院自1994年開診來,天津河東區中醫院藏醫門診開診近兩年來,先後診治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患者30萬人次。德國、義大利、以色利等30多個國家的醫務工作者還到這裡參觀和學習。
1993年9月,《國家藥物辭典》編委會、中央衛生部藥物標準辦公室及西藏、四川、雲南、新疆等地的藥物檢驗所的代表相聚在拉薩,召開了中國藏藥標準工作會議,總結了藏藥厘定標準工作,對具有悠久歷史、療效顯著的藏藥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了論證。
1994年8月,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會後江蘇省決定承擔援藏項目中的藏醫院製藥廠的擴建工程,撥款5300萬元(約合660萬美元)作為建設費用。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藏醫事業的重視和關懷。
總之,藏醫是具有悠久歷史、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一門科學,是藏族人民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與各種疾病長期鬥爭所形成的民族醫學,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門。今天它與諸多先進的醫療體系相借鑑和結合,已經並將更好地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強巴赤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09年1月7日,西藏5億元扶植藏藥等優勢產業發展。

用藥原則

藏醫學理論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其性、味、效亦源於五行。五行(土、水、火、氣、空)中土為生物生長之本源;水為生長之汁液;火為生長之熱源;氣為生長運行之動力;空為生物生長之空間。五行缺一,生物則不能生長。這就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境的統一關係。同時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藥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藥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藥物味鹹;水氣偏盛的藥物味苦;火氣偏盛的藥物味辛;土氣偏盛的藥物味澀。 藏醫在臨床上用藥是根據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辯證主方。

六味

即甘、酸、鹹、苦、辛、澀。藥物的六種味對於治療疾病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總的來說,甘、酸、鹹、辛能治隆病;苦、甘、澀味能治赤巴病;辛酸、鹹味能治培根病。 還詳細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過量的過失。例如:甘味具有增強體力、補氣固本,榮潤膚色,延年益壽,開竅舒胸,生肌愈瘡,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過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陽氣等過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陳青稞及乾燥地區之畜肉外,多數甘味易於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魚、羊肉、蜂蜜卻對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藥味經過消化後之變化:藥物入胃,通過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權原有之味發生變化。如甘鹹兩種藥物,經過初步培根消化後,則化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後,仍然化為酸味。苦、辛、澀三味在後期等火風消化後,轉化為苦味。經過消化後的藥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與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與隆病;苦味能治培根與赫巴病。

八性

即重、潤、寒、鈍 、輕、糙、熱、銳。藥性“生、潤、寒、鈍”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

即藥物具有柔、生、溫、潤、穩、寒、鈍、涼、軟、稀、乾、燥、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 每種藥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須根據十七效的對治配伍主方。

對治

就是兩兩相對,其性相反,一為藥性,一為病性。如寒與熱,寒性病用熱性藥治之,熱性病用寒性藥治之。

“佐苔”

關於佐苔

佐苔”作為藏藥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又有人譯作:佐太、佐台、坐苔等),很多人對其都不是很了解。“佐苔” 是藏語“仁青歐曲佐珠欽木”的簡稱。“關於“佐苔”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6世紀的印度。相傳南印度婆羅門有一位大師將其煉製成功,並傳說他因為長期服用此藥而修成正果。後來,在公元13世紀後半葉,中國西藏大成就者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的弟子仁親貝,遠涉尼泊爾、印度學成並翻譯了600多年前那位印度大師煉製“佐苔”的遺著,歷盡艱辛,他終於將所有的煉製密法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傳入西藏。
在藏藥各名貴成分中,“佐苔”尤其重要。“佐苔”製作過程非常嚴格,需要舉行專門的藏傳佛教儀式,對製作人員也有嚴格的身份要求,保證“佐苔”的正宗,另外也體現製作大師對佛祖的絕對虔誠。其整個製作過程非常複雜,歷時漫長。藏醫經典《四部醫典》(玉妥.雲登貢布著又譯作玉妥.元丹貢布)對此有大篇幅的記載。故是否含有“佐苔”,經常成為藏民們判斷是否是正宗藏藥的標準。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佐苔”含有金、銀、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能夠強免疫力,健體強身。曾經,它每克價格高達1000元人民幣。
藏藥廠煉製成功的“佐苔”藏藥廠煉製成功的“佐苔”
據國外研究報導,“佐苔”工藝已經在其發源地印度失傳。仙露藏藥(西藏昌都藏藥廠)地處西藏內地,長期進行“佐苔”製作,還保留著完整的製作工藝,因為這是其生產藥品中必不可少的成分,2009年,這項工藝已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他解釋

“坐檯”是藏語“仁青歐曲佐珠欽木”的簡稱。“做”是煉製,“台”指灰、粉末,意思是煅燒成灰。“坐檯”是歷代名藏醫通過對劇毒水銀特殊炮製加工成的無毒、具有奇特療效的藥品,被雪域人民稱之為藏藥中的至寶。藏藥“佐太”中除去汞外還含有八種金屬、八種礦物和數百種原輔料,它是一種具有藏藥傳統代表性的特殊炮製技術
“坐檯”被稱為藏藥中的“寶中寶”,是歷代名醫把珍貴的礦物質經過難度極大的特殊加工炮製後,煉製成具有奇特療效的甘露精華之王,簡稱“坐檯”。“坐檯”對中風偏癱、神經損傷、心臟病等疑難雜症均有奇特的療效。而無病則滋補強身。

藏藥分類

藏藥按八性、六味、十七效來分細類。八性將藏藥分為輕、重、潤、糙、銳、鈍、涼、熱八種性質;六味將藏藥分為甘、酸、苦、辛、鹹、澀六種味道。他們認為,甘可滋補,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膽,辛能除濕去寒,鹹能溫胃去虛,澀可調合諸味;十七效將藏藥歸納出柔、重、溫、潤、穩、寒、鈍、涼、軟、稀、乾、乾枯、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如“龍”病中有種病的性質屬“輕”,表現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醫則採用“重”效能的藥物去治療。余此類推。

炮製加工

藏醫歷來就非常重視藏藥的原材選料,在藏藥藥材的炮製中,對礦物藥材的炮製最為神奇。通過特殊的炮製方法,鐵屑在植物藥水中浸泡3-5天,就會變成黃泥一樣的物質。黃金經過炮製後,也能變成黑色的金炭,成為珍寶類藥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各種名貴藏藥的炮製煉術的工序十分嚴謹,是一項高難度技術。特別是製造甘露精華之王“坐檯”的煉丹工藝技術。
已有兩千多年的煉丹歷史來看,能煉出“坐檯”的人物,只有少數最有歷史影響的名醫。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拉薩藏醫院和藥王山的極少數名醫才能煉出“坐檯”,其餘全藏區都已失傳。西藏和平解放後,由於黨和政府極為重視少數民族的醫藥衛生事業,長期給予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使藏醫藥醫療設施條件和生產加工條件有了很大發展。
全藏區的藏醫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起來,面臨失傳的這項絕技很快就得救,並在全藏區逐步建立藏醫醫療機構的同時,各種製藥工藝技術通過培訓、進修、師帶徒、邀請交流等各種手段繼承下來。 藏藥材加工炮製是根據臨床治療,配製的需求,對藥物進行各種加工炮製,炮製的目的是去除雜質和非藥物部分,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改變或緩和藥物的藥性和藥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便於配製製劑,貯存等。 常用炮製方法有:
1、 火製法;火製法包括煅、燙、炙熬五種方法。
(1) 煅,例如:海螺直接置於火上煅燒或將大蒜放入罐好,口封好,放在明火上間接煅燒。
(2) 燙,如羚羊角砍成細條,埋入沙中並燒火加熱,待藥角產生微黃並變軟時取出備用。
(3) 炒,如自然鹼直接放入鐵鍋中拌炒或將刀豆,放入鐵鍋中,加細沙拌炒。
(4) 炙,如熱煉過的寒水石加等量的藏北方塊自然鹽拌炒後,再倒入青稞酒加蓋蓋好悶泡過夜後,取出曬乾備用。
(5) 熬,如甘草等植物藥切碎,放入鍋中煎熬,提取三次汁後,再過濾藥液放回鍋中,不時攪拌,熬至藥液粘性為止。
2、 水製法:水製法有洗、淘、泡三法。
(1) 洗,即洗淨藥物所含的雜質。
(2) 淘,即將藥物放入清水中反覆淘洗,待藥沉澱後,倒去上面浮水,取了下面的沉藥備用或將入清水中反覆淘洗,將水面上浮上來的雜質除去後的藥物,跟水一起流下來,沉澱在下面的石子倒掉,藥物再清洗後曬乾備用,這種辦法多用於各種種子的先料。 (3) 泡,如將鐵等物質泡於訶子一起,泡拌一定時間待其溶化後,曬乾備用。
3、 水火合製法:水火合製法有淬、煮、蒸三法。
(1) 淬,如將寒水石塊放在高溫中燒藥,然後立即放入牛奶中淬火後完全溶化的白色藥泥,曬乾後備用。
(2) 煮,如將“馬錢子”去毛後放入牛奶中煮後洗淨曬乾備用。
(3) 蒸,如將不用去毒處理的肉類藥物蒸熟後涼乾備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