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菊拼音名:Dǎ Jiàn Jú,別名:韃新菊。生於高山草甸,分布於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箭菊
- 藏藥名:阿夏塞爾郡
-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甸
- 性味:苦,寒
- 拼音名:Dǎ Jiàn Jú
- 分布區域:分布於青海、四川、雲南等地。
簡介,分布,性狀,鑑別,功能與主治,原形態,
簡介
打箭菊
藏藥名:阿夏塞爾郡
拼音名:Dajianju
英文名:FLOSPYRETHRITATSIENENSE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甸。
炮製:除去雜質。
性味:苦,寒。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除去雜質,晾乾。
化學成份:花序含黃酮類,胺基酸,有機酸,此外,醛酮、生物鹼呈陽性反應。
分布
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直徑約10mm。總苞半球形,苞片多數,3~4層,條狀披針形,外層背面密被白色長柔毛。可見花序梗存留,具縱棱,密被白色絲光毛,脫落呈紫色。舌狀花一層,舌片多皺縮,展開後長約13mm,上面橘黃色,背面橘紅色,先端3淺齒裂;管狀花深棕黃色,兩性;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畫筆頭狀,黃棕色,子房下位,無冠毛。體輕,質軟。氣香,味微苦。
鑑別
(1)本品粉末棕黃色。花粉粒多見,圓球形,直徑24~28~31μm,棕黃色,具3個萌發孔;萌發溝明顯,外壁邊緣具刺。花粉囊內壁細胞多見,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具點狀、條狀或螺旋狀增厚的壁。非腺毛眾多,彎曲,柄部細胞3~6個,扭轉或不扭轉,內含黃棕色物質。苞片的下表皮細胞呈多角形,壁薄,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腺毛生於花冠外表面,腺頭由2~8個細胞組成,柄部細胞2個,極短。
(2)取本品粉末2g,加2%碳酸鈉溶液25ml,振搖,放置30分鐘,濾過。濾液用稀鹽酸酸化(pH4~6),用乙醚15ml萃取,分取乙醚液,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移置試管中,加甲基紅指示劑1滴,即顯紅色。
功能與主治
散瘀,止痛,斂“黃水”。用於黃水病,腦震盪,瘟疫病,太陽穴痛以及跌打損傷和溫熱瘡瘍。
原形態
川西小黃菊 多年生草本,高7-25cm。根狀莖上有殘存葉鞘;地上莖1-數個簇生,被白色有光澤的茸毛。基生葉或莖下部葉具與葉片近等長的葉柄;基生葉多數,長圓形,長1.5-7cm,寬1-2.5cm,二回羽狀分裂,裂片條形或鑽狀;莖生葉互生,羽狀深裂,裂片細條狀鑽形,羽軸上下基本等寬;最上部不裂或近於不裂;全部葉被疏的長柔毛或幾無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直徑1-2cm;總苞片約4層,全部苞片邊緣黑褐色或褐色膜質;舌狀花,橘紅色或橘黃色,舌片先端3齒裂;管狀花筒狀。瘦果長約3mm,有5-8條突起的縱肋,冠毛冠狀;筒狀花的冠毛小,呈不等大的圓耳狀,或無冠毛。花果期7-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