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學

藏醫學

藏醫藏藥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逐步認識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於治療的經驗;在狩獵過程中,又逐漸知道了一些動物的藥理作用。相傳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醫學
藏醫起源,發展簡史,藏醫原理,隆分五種,赤巴膽汁,培根誕液,藏醫醫德,分支與發展,四部醫典,著名醫家,

藏醫起源

據《玉妥·雲登貢布傳》記載,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種醫學叫《本醫》,當時還沒有系統的理論,主要靠三種療法,即放血療法、火療法、塗摩療法來治病。同時,還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療外傷等等原始簡單的辦法。公元四世紀,天竺的著名醫學家碧棋嘎齊和碧拉孜入藏,傳播了《脈經》、《藥物經》、《治傷經》等五部醫典,對《本醫》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公元六世紀以來,從內地傳來了醫學和天文歷算;七世紀,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了“四百零四種病方,五種診斷法,六種醫療器械”以及四種醫學論著如《門介欽莫》(即《醫學大全》)等。八世紀,金城公主入藏時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如《索瑪拉扎》(即《月王藥珍》)等等。赤松德贊時期,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醫學家,即玉妥·雲登貢布、碧棋列貢、吾巴曲桑、齊齊謝布、米娘絨吉、昌提傑桑、聶巴曲桑、冬門塔傑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雲登貢布最為有名。
藏醫學

發展簡史

自有了人類就有了醫療活動。在遠古,藏族祖先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和掌握了豐富的自我保健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在藏族史書中記載有"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藥是開水",這充分說明了藏族祖先們在惡劣環境中吃野果、生肉導致消化不良,自有了火以後人們知道,燒開的水有助於消化,可見藏醫學是從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祖先的自我保健和醫治疾病的方法愈加豐富起來,為藏醫藥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500~400年象雄時期(西藏最早的古象雄王朝,今西藏阿里一帶〗,據本教史書記載,此期雍仲本教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祠子傑布赤西專事醫療,成為西藏第一個專事醫療的醫生,廣傳《醫療四部論》,廣醫天下百姓之疾,並著有《毒藥療法》。這充分說明了本醫的興起,為早期的藏醫藥學打造雛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公元前100年以後,隨著西藏農牧業生產較大的發展,藏民祖先發明了青稞釀酒法和牛奶中提取酥油的技術,於是也就出現了用酒糟治外傷及用融酥油止血的治療方法。祖先們當時雖然沒有酒精的概念,但在酒糟中的酒精殘餘起到傷口消毒和保護作用,可見此期民間醫療經驗愈加豐富起來。
公元7世紀初,文成公主嫁入西藏,隨帶中醫醫療技術傳入西藏,對藏醫藥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寶貴的基礎。隨後的公元8世紀各鄰國名醫入藏,傳授醫學,與藏醫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促進了藏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公元8世紀,藏醫學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宇妥寧瑪·雲丹貢布在西藏堆龍宇妥崗地方誕生,他3歲文學,6歲時隨父學醫,先後,走遍西藏各地,廣泛搜尋和研究民間醫方,總結民間醫學經驗,並多次週遊中原五台山和印度、尼泊爾等地,拜國內外名醫為師,汲取國內外醫藥學的精華,匯集古藏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結合祥雄醫學撰寫了舉世聞名的藏醫學巨著《四部醫典》,藏醫簡稱《居希》,從而形成了藏醫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居希》分為4個部分,即“本續”(雜居)、“釋續”(協居)、“訣竅續”(門阿居)、“後續”(其瑪居)。其中“本續”綱領性地論述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法;“釋續”詳細論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法則、治者醫師、藥物等,其中藥物主要從珍寶藥、土藥、石藥、樹木藥、精華藥、濕生草類藥、旱生草類藥、動物類藥8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藥物的性味、功效、配方;“訣竅續”主要講述了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後續”主要講述治療疾病單元里的湯、散、丸、酥油丸、煅粉、膏、藥酒、珍寶配劑及草藥配劑等10種藥物劑型,5種下引藥章節中記載了清油療法、下瀉、涌吐、滴鼻、緩瀉和猛瀉等劑型類內容。總之,從這個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藏民族特有的藏醫藥學體系。該書成為當時人們公認的醫學根據與依據,並源用至今。
同期,由7位太醫所著的《度母草本》問世,該書主要論述了草本類植物藥的生境、形態、功能主治等。大譯師毗如贊納所著《秒本本草》中收錄了174種藥材,並詳細論述了藥材的形態、性味、配方,其中記載了部分只有西藏地區生長的特有藥物。這兩本著作為現存最早的藏本草學專著,標誌著7世紀時期,藏藥學走上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公元12世紀,宇妥薩瑪·雲丹貢布多次拜訪國內外名醫,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尤其把宇妥寧瑪·雲丹貢布撰寫的《四部醫典》視為珍品,解答其中的奧秘,並以規範的文字修訂增補。《四部醫典》原版種所缺的許多內容,由宇妥薩瑪更具西藏地理環境將《月王藥珍》種的許多內容融匯到《四部醫典》種,在原有的200多種藥材基礎上增加了一百多種,並在“釋續”(協居)中記述單味藥物380種,同事編撰了《草藥生態標本》《草本》等書籍。宇妥薩瑪·雲丹貢布為藏醫藥的繼承和發展獻了畢生精力。
1230年誕生了大聖鄔堅巴從實踐中檢驗藥物性能與功效,並成功地發明了8種金屬與非金屬的煅制工藝及“水銀洗鍊法的奧秘”。從此,產生了藏醫對重金屬進行特殊加工的技術。之後,從貢追·雲丹加措直到中原“門孜康”藏醫星算學院第一人院長欽饒羅布等歷代名醫,在繼承前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了改進,成為現今的專利技術。
1248年出生的著名學者、藏藥學家噶瑪·壤瓊多吉撰寫的《藥名薈萃》,詳細論述了930多種藥物的性味功效,並從10種寶石類藥物開始闡述樹類藥、草藥、動物藥的分類及功能。這部著作在當時是一部最全面的本草學著作,人們也把他當做一種標準的藏藥本草學而廣加運用。
14世紀初,藏醫藥學逐步形成了南北兩大學派,即強巴盒蘇卡兩大學派。兩大學派都把《四部醫典》作為總綱領,進行各自不同的研究,並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會變了各派的論著。強派創始人強巴·朗傑札桑針對西藏西部和北部的地理環境、氣候、生活方式等特點,研究出了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撰寫了《醫典注釋》,新創藥劑法,而且在藥物鑑別方面也有獨到的創新。蘇派代表人物蘇卡爾·囊尼多吉大師主要針對西藏南方的濕熱氣候以及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特點,創製了許多具有蘇派特點的藥物,並以大量的實踐經驗總結為依據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有《醫學千萬舍利》《廣論藥物》《甘露寶庫》等,確為切底實踐者。
公元17世紀,5世達賴為了弘揚藏醫藥學,整理歷代遺著,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藏醫藥人才,於1696年在拉薩藥王山建立了醫學利眾學院,並下令以帝司·桑傑加措為代表的藏醫藥學家重新整理大量的藏醫藥學文獻。帝司·桑傑加措案5世達賴的旨意,探究強、蘇兩派的不同觀點,撰寫了融兩派醫理為一體的《四部醫典注釋藍琉璃》,成為《四部醫典》的最完整、最系統、最系統最標準的注釋著作。他還按照這些注釋組織全藏名畫家繪製了79幅《四部醫典唐卡》,成為祖國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其中繪有藥物掛圖9幅,包括進1000種藥物。此期,醫學博士達莫門·洛桑曲扎也撰寫了關於《四部醫典·釋續》藥物詳釋專著,有關珍寶藥物的《格言白琉璃串》,關於水銀加工實踐《讀者心愿滿意》等著作。從此,藏醫藥在西藏、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公元18世紀初,蒂瑪·格西單增彭措不辭艱辛,奔波於西藏和內地、印度等地,潛心研究藏醫藥學,他所撰寫的《晶珠本草》成為舉世公認的藏藥本草學巨著。該書對915種基本藥物進行分類,對2294種藥物的性味、功效以及異名等作了詳細闡述,成為當時最完整的藏藥本草學專著,被稱為集藏藥汁大成者。《晶珠本草》不僅在西藏,而且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內蒙古等地的醫生們也推崇其為標準“本草”而廣泛使用。
公元19世紀末,為了培養新一代藏醫藥人才,十三世達賴下令從西藏各地招收學員,任命藏醫藥學星算學大師欽繞洛布為院長,在拉薩創辦“門孜康藏醫星算學院。該校先後培養了1000多名藏醫藥專門人才,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各地都有了民間藏一醫生的格局。欽繞洛布院長還撰寫了《草藥標本·措其年羅》《神奇金穗》《生藥標本如意寶瓶》《配藥功能匯聚》《甘露配方寶瓶》《藥味配劑表》等著作,為培養學生、治病救人投入了畢生的經歷為藏醫藥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藏醫藥的搶救、繼承和發展,使古老的藏醫藥這一優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枯木逢春、雨後春筍般的良好發展機遇。子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藏相機擴建和建立了藏醫醫療、教育機構,搶救、整理了藏醫藥珍貴古籍文獻,規範了藏醫診療技術,使藏醫獨特的診療手段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藏成藥以其可靠的療效,安全、無明顯毒副作用等特點,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隨著人們對藏醫藥醫療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藏醫藥的生產廠家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藏藥走出區內,走向國內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藏醫原理

藏醫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指氣、風)、“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分五種

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運行、肢體的活動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為五種;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膽汁

就是膽汁,在人體內的功能是產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為五種,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動赤巴、視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誕液

即誕液,在人體內的功能是供營養、長脂肪、調皮膚、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為五種,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嘗味培根、饜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醫學
藏醫認為,以上三種因素的機能如果在人體內維持了平衡,就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藏醫還認為,人體是由七種物質組成的,即:飲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體的五臟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過經絡與其他器官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人體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有密切關係,各項生理功能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受到影響。藏醫的診斷,採用“望、摸、問”的方法,切脈時,同樣以“寸、關、尺”配屬五臟六腑,而且十分重視“尿診”。治療時,除使用植物、動物、礦物等藥物外,還配以穿刺、放血等療法。胚胎學是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紀,藏醫就開始了對胚胎學的研究,並初步記述了人體的胚胎髮育,《四部醫典》中詳細記述了胚胎髮育的整個過程。《五部遺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記載:“胚胎首先要經歷魚期,其次要經歷龜期和豬期”。藏醫對人體發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要早於外國學者。

藏醫醫德

藏醫學除了具有悠久的歷史之外,還有著十分豐富發醫學道德.大致有以下幾點,如:
藏醫胚胎圖藏醫胚胎圖
一、對病人要一視同仁
《玉妥·雲登貢布傳》中說:“把六方俗世的眾生,視為自己的父母”“愛護他人勝於愛護自己,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不加敵視”。
二、醫生要有高尚的品質
應該對貴賤使藥無別,扶貧濟困,不論男女,美醜,不貪女色,不得謀取私利,要捨棄自私和貪婪、狡詐。
三、對病人的病情要保守機密
如《玉妥.雲登貢布傳》中說:“醫生不應在沒有進行適當的診斷時,就猜測是什麼病,只有在診斷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才向病人透露疾病的情況,應該告訴病人他是否能復之。”
四、醫生在技術上要精益求精
雲登貢布曾經指出:當還不甚了解病情時,就想試掌握病人的生命而去進行操作,是可鄙的;缺少知識而又沒有有關的經驗,卻對病人提出許多勸告和解釋的人,也不是好醫生。用治寒的藥去治療?>熱病,或者相反的人,都是江湖醫生。老玉妥常說,作為一個好醫生,如果你輕易傷害一個病人,你的罪過和殺死一個人是一樣大的。
五、醫者之間要互相尊重
《臧醫學·誓約》指出:“正在接受醫藥訓練的人,對自己的老師應當給予極大的關心,把他當成一個神來看待。與同學必須保持良好的關係,互相友愛、互相尊重、互相關心。”

分支與發展

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十五世紀以後,藏醫逐漸形成了北方和南方兩大派。北方派稍早於南方派,以強巴·南傑查桑為代表,南方派則以舒卡·年姆尼多吉為代表,他們分別總結了北部高寒地區和南部河谷地帶的多發病及其治療的經驗,各有特點。十八世紀以後,著名醫學家第瑪·旦增平措廣泛收集藥物標本,編著了《晶珠本草》,收載藏區藥名兩千餘種,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及功能等均講述得十分詳細。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創辦了“門孜康”(醫算局),廣招門徒,教授醫藥理論,對藏醫藏藥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 藏醫學的主要醫典是《居悉》(即《四部醫典》),相傳為玉妥·雲登貢布編著。但據《玉妥·雲登貢布》記載,又說此醫典是譯師白若雜納翻譯的作品,雲登貢布對它進行了補充和注釋.如今見到的幾種版本,已不是原來版本了。相傳了十一世紀時,雲登貢布的後裔玉妥·薩瑪吸收《月王藥珍》的精華,對《四部醫典》的內容作了進一步充實。五世達賴喇嘛時期,著名學者第司·桑嘉措對《四部醫典》進行了校對和修訂;十三世達賴喇嘛時,又組織人員對《四部醫典》的文字進行修訂。 《四部醫典》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正在研究藏醫學。前蘇聯藝術家出版社曾出版《藏醫圖集》,他們認為《四部醫典》和《藏醫圖集》是舉世無雙的藏醫文獻,對它所引起的興趣遠遠超出了醫學範圍。
四部醫典四部醫典

著名醫家

玉妥·雲登貢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時期最傑出的醫學家,曾擔任過贊普的御醫,是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廣泛蒐集和研究民間醫方,總結民間醫藥經驗,還多次赴內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拜中外名醫為師,曾邀請著名中醫學家東松(即韓文海)、印度醫學家新提嘎瓦、尼泊爾醫學家達瑪錫拉克什米爾醫學家庫雅巴等來藏研討學術。他結合中外醫學成果,編著了三十多部醫學論著從而形成了藏醫的一整套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