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

一種通過臨床驗證的治療方法,在世界各地的早期醫療歷史上大都有所謂的放血療法。

中醫的放血療法是以針刺某些穴位或體表小靜脈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療方法。操作時,先行皮膚常規消毒,選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速刺速出,針刺入一般不宜過深。常用於中暑、頭痛、咽喉腫痛、疔瘡、腰痛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血療法
  • 類型:臨床研究的治療方法
  • 方法:以針刺穴位放出少量血液
  • 療法難度:簡易
起源,現狀,

起源

中醫的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
放血療法
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
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套用,現在的一次性點刺針更適合臨床套用和百姓大眾的自我治療方式。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
西方的放血療法的理論基礎是源自古希臘的醫聖希波克拉底和伽林,說人的生命依賴四種體液,血,粘液,黑膽汁和黃膽汁,這四種體液對應空氣,水,土和火,和中國的“金木水火土”接近,多了個“氣”少了“金木”。
古希臘人認為血在四種體液中是占主導地位的,伽林大夫認為血是人體產生的,經常“過剩”,正如中醫里滋陰派講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一樣,中醫滋陰,古西醫於是就放血。伽林還和把人體皮下的動靜脈血管和身體各個內臟器管聯繫起來,所謂“相表里”,得不同的病,就在“相表里”的血管上開口子放血,例如放右臂靜脈的血治療肝病,放左臂靜脈的血治療脾臟的病。

現狀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放血療法基本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還有少量採用,如中醫或藏醫還存在採用放血療法的情況。西醫中,利用醫蛭吸吮臃腫塊附近的淤血,也還是一種常規的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