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藏豬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分布區域:青藏高原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及產地,保護級別,
簡介
產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方豬種。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的山南、昌都地區、拉薩市和四川省的阿壩、甘孜,雲南省的迪慶和甘肅省的甘南等地。
藏豬分布地區地形複雜,大致分為高山區、半山區和河谷區。高山區海拔3 000米以上,屬牧區,豬常年放牧;半山區海拔2 000~3 000米,屬半農半牧區,豬多放牧,少量補飼;河谷區在2 000米以下,仍以放牧為主,適當補飼。主要採食蕨麻、野蒿、野胡蘿蔔、珠芽蓼、野苜蓿和農作物落谷。藏豬每日放牧10小時,採食時間占85%,全日可採食3.71千克飼草。
外形特徵
體型小。嘴筒長、直,呈錐形。額面窄,額部皺紋少。耳小直立或向兩側平伸。行動靈活,適應高原生態環境。體軀較短,胸較狹,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線較平,後軀較前軀高,臀部傾斜。四肢結實緊密,蹄質堅實、直立。鬃毛長而密,延伸到薦部,長度12~18厘米,冬季密生絨毛。被毛多為黑色,約占83%,少數為棕色。乳頭多為5對。藏豬終年放牧,飼養管理粗放,生長發育緩慢,以雲南省的藏豬體型較大,成年公豬體重36千克,體長82厘米,胸圍75厘米,體高47厘米。成年母豬相應為41千克,88厘米、78厘米和50厘米。
生活習性
藏豬採食範圍極廣採食能力極強。從草本到木本,從根莖到葉果,從地上到地下,從水面到陸地,均可採食。在水草豐茂、食物充裕、敵害較少之地一般滯留時間較長;一旦採食、飲水安全受到成脅或侵害時,豬群便自發性地遷移別處。
生長繁殖
胎生。但由於繁殖能力極低,多人工繁殖。公、母豬混群放牧,任其自然交配,母豬一般產仔一二胎後閹割肥育。頭胎母豬產仔4.6頭,三胎及三胎以上6.4頭,仔豬初生重0.4~0.6千克,2~3月齡自然斷奶,斷奶個體重2~5千克。由於飼養管理差,母豬性野,加上野獸猛禽的侵害,哺育率僅 69.21%。
肥育豬增重緩慢,12月齡體重為20~25 kg,24月齡35~40 kg。宰前體重48.62 kg時,屠宰率為66.6%,胴體中瘦肉率52.55%。
棲息環境
藏豬能適應惡劣的高寒氣候、終年放牧和低劣的飼養管理條件,在海拔2500~3500m的青藏高原半山區,年平均氣溫7℃~12℃、冬季最低-15℃、無霜期110~190天、飼料資源缺乏、每天放牧10小時左右的嚴酷條件下,藏豬仍能很好地生存下來。這種極強的適應能力和抗逆性,是其他豬種所不具備的獨特種質特性。
分布及產地
產區地形複雜。①高山區,海拔3 000 m以上的牧區,豬較少;②半山區,海拔2 000~3 000 m之間的半農半牧區,是藏豬的主要產區;③河谷區為農區,畜牧業以豬為主。
保護級別
專家介紹,藏豬全身都是“寶”,具有肉質鮮嫩、高鈣低脂、營養豐富等特徵。中國加大對藏豬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藏豬純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數量有了一定的增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自治區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就對藏豬資源進行深入調研,並明確了藏豬遺傳基因對畜牧業發展的寶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