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吳忠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吳忠市人民政府同意,吳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2月23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忠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23日
  • 發布單位:吳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規劃內容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改善供給質量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勝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寧政辦〔2021〕60號)和吳忠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吳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吳政發〔2021〕7號)等檔案政策指導下,為全力推進我市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教育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科學指導下,全市教育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寧夏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師資隊伍,改善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實現快速高質、和諧健康發展。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602所,其中:幼稚園269所,國小264所(含教學點46所),初級中學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普通高中10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高等職業院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共有各級各類學生295843人,教職工19196人。
1.組織建設達到新水平。全市實現教育系統黨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市教育系統幹部師生“四個意識”明顯增強,“四個自信”不斷堅定,“兩個維護”更加堅決。全面落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推進“三化”問題排查整治,堅決防範和清除校園傳教等滲透活動。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開展集中整治“四風”問題專項治理行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已經形成。
2.教育發展再創新輝煌。積極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專項治理工作,完成治理任務16個,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有效提升。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8%,普惠性幼稚園占比為88.59%,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為88.5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為51.48%,順利完成了“50”“80”目標任務。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目標。到2018年,全市五縣(市、區)均順利通過國家教育督導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估認定,進入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行列。到2020年,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1.90%,國中升學率達到97.7%。控輟保學動態清零,2020年全市大班額占比1.02%,基本消除大班額。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到2020年,全市五縣區均通過了自治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評估驗收,實現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4.24%。
3.教育改革深入推進。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必修課”,作為學校思政教育和課堂教學重要內容,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校園宣講學習,全面掀起宣傳教育熱潮。紮實推進“三進”工作,全市19所學校作為“三進”工作試點單位。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利通一小、利通二小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紮實開展勞動教育,推動勞動教育走向常態化、實踐化、多樣化。縱深推進家校合作,我市“12341”親職教育典型經驗在全國首屆親職教育電視電話會議中得到推介和肯定。加快推進教育利青同城化發展,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3組、合作體10組,2019至2020年,選派交流優秀幹部、教師66人。積極開展鹽同紅貧困集中連片地區教育扶貧工作,組建結對幫扶學校18組,近三年,選派優秀支教教師110餘人,組建“區域教研共同體”13組,創建名師工作室20個,累計開展課程交流1000餘節。主動融入銀川都市圈,組建校際共同體5組。“網際網路+教育”促推質量提升,著力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創建網路空間名師工作室69間,平台教師註冊率達到100%,“人人通”空間學生開通率達到80%,建設“線上課堂”450間、“錄播教室”56間、“智慧教室”100間,中國小網際網路接入均達到200M以上。
4.隊伍建設實現新跨越。重視教師擴量增容,積極與編制、人社等部門協調,增加教職工編制164名,簽約公費師範生77名,有效緩解學校教師緊缺狀況。強化教師多元培訓,2020年,充分依託江蘇省淮陰中學、淮安市實驗國小等優質教育資源,藉助“國培、區培”計畫,培訓校長(教師)約6600人次。注重人才建設,成功申報區、市級人才項目5個,對110名市級骨幹教師進行培訓,深入推進“名師”培養工程。狠抓師德師風建設,聯合人社部門,對表現突出的17個單位記集體嘉獎,對41名校長和197名教師記個人嘉獎;組織400名從教30年以上的市級優秀在職教師培訓療養。持續加大對公辦教師有償補課、推銷複習資料等聯動檢查機制,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
5.校園治理再上新台階。狠抓疫情防控工作,嚴格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安排部署,成立工作專班,先後制定“345返程機制”“12項返程保障”等措施,及時研判疫情形勢,完善“三案九制”“12個務必到位”等制度,統籌推進“醫教聯合體”組建、防疫物資設備籌措等工作,全市教育系統無一人感染。持續完善中國小安全管理機制,專職保全員配備、封閉化管理、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城鎮“護學崗”設定四個100%目標基本實現,校園周邊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紮實推進依法治教,學校兼職法治副校長實現全覆蓋。
(二)教育發展形勢分析
“十三五”期間,我市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實現了歷史性躍升。“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市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教育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重點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學前教育保教質量不高、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不足、普通高中辦學特色不鮮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足等諸多問題,更要破解教育管理機制不夠順暢、教育評價指導不夠科學、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校外培訓機構管理不夠規範等難題。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提供更加公平、優質、包容的教育,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推動我市教育實現新的跨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區市黨委決策部署,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為目標,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使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補齊短板弱項,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二)發展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持續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使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3.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要先手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方法、治理現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4.堅持學生全面發展。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標準,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不斷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水平,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5.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把改革創新作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系統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開放水平,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管理更加科學、制度更加完備、結構更加最佳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升,教育質量和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先行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教育公平更加彰顯。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明顯提升,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進一步縮小,特殊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取得重大進展,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發展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教育質量更加優質。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深入人心,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不斷增強。
3.教育服務更加有力。學校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大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充分保障學位供給,逐步落實標準校額、標準班額運行。培養造就大批適應先行區建設和九大重點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4.教師隊伍更加最佳化。教師配備補充途徑進一步拓寬,中國小教師年齡、學科、性別結構持續最佳化,教書育人能力素質明顯提升。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全面推進,中職和高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提升,青年後備人才梯隊不斷完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隊伍不斷壯大。
5.教育治理更加高效。科學規範精準高效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更趨完善。教育綜合改革持續發力,學校辦學自主權有效保障,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健全,教育治理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精細化、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教育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6.“網際網路+教育”融合發展。建成“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體系,建設成果廣泛套用,校園智慧型化水平持續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技術套用能力明顯增強,教學模式發生深刻變革。
7.終身學習體系更加完善。實現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調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互融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親職教育密切配合,基本建成方式靈活、資源豐富、學習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每一位學習者都有機會接受更加適合的教育。
三、主要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鑄魂育人工作,全面提升德育教育質量。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校、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工作。加強“三進”教材建設,用好、用足、用活教材,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加強“四史”教育,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擔當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推進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發展,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教育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科體系、教育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大中國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體化體系,引導廣大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強思政師資隊伍,遴選擴建一批名師工作室。落實思政課教師配備要求,實施思政課教師隊伍後備人才培養計畫,加強思政課教師示範培訓,開展思政課社會實踐專項工作,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學校思政課建設聯盟的重要作用,完善“同城發展+校際協同+學校推進”的三級備課和教研機制,利用VR、AR等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常態化推進大中國小“三進”工作一體化集體備課、交流研修、示範課巡講、教研成果巡禮等活動,不斷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加快推進“五育並舉”工作,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推進體教深度融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使每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落實區、市、縣、校四級體育競賽制度,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教育學生養成科學健身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預防近視,降低學生近視率,強健體魄。加強學校美育工作,聚焦“教會勤練常展”,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使每名學生掌握1-2項藝術技能,實施學校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支持中國小建設一批高水平藝術團隊。加強學校勞動教育工作,把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各學段,最佳化綜合實踐課程結構,開足用好勞動課時,培育一批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和實踐基地,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引導學生崇勞愛勞尊勞。加強綜合實踐學校建設,促進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課程有機融合。強化創新素養教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養。積極開展身心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師生身心健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國防教育和學生軍訓工作,強化學生法制教育,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3.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工作,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家長會、家長活動開放日、家訪等活動,落實《親職教育促進法》,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人理念,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進社區家長學校、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統籌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設定,加大對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益設施開放力度,免費向學生開放,豐富校外教育資源。支持建設吳忠市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中心,鼓勵學校擴大教育服務範圍。
目標任務1: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課”網路精品課100節,打造“紅領巾學黨史”網路精品隊課100節,培育選樹德育示範國小100所,培育德育骨幹教師100名,培育優秀班主任200名;培育傳統體育特色學校100所,建設高水平藝術團隊100個,打造勞動精品課50門,遴選培育勞動教育示範學校150所,命名掛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00個,創建1-2個全國勞動教育實驗縣(市、區);培育家庭服務指導示範學校50所,優秀家長學校50所。
(二)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
4.學前教育普惠提質發展。啟動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推進學前教育加快發展,積極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縣創建工作。努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認真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工作,加快公辦幼稚園建設,辦好農村幼稚園,完善以普惠性幼稚園為主體、公辦幼稚園為骨幹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強化科學保教,不斷規範幼稚園辦學行為,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積極推廣優質資源和典型經驗,堅決糾正國小化傾向。
5.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工作,著力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著力縮小義務教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加大義務教育公共資源配置,按照各縣(市、區)城鎮化進程進度,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尤其是要加快城區中國小校建設,及時增加學位供給,為消除義務教育“大校額”“大班額”提供硬體支撐,按照自治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按時高質完成推進任務,落實推進目標。探索實施集團化辦學,完善強校帶弱校新校、城鄉學校對口支援等辦學機制,持續推進鹽同紅對口幫扶、利青教育同城發展等工作,深化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建設套用,讓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6.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貫徹落實自治區高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精神,深化國中畢業暨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完善國中學業水平測試考試制度,《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課程均納入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考試採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開卷和閉卷相結合,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一門課程,全面發展。聚焦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有序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加強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保障,支持學校建設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等,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額。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為學有所長搭建成長通道。
7.特殊群體教育充分保障。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基礎能力,加快資源教室建設。加強普特結合,推進融合教育發展,建立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教育安置方式,按照“全覆蓋、零拒絕”的要求,力爭讓每一個殘疾少年兒童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要進一步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圍,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按照相對就近入學原則,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並納入當地政府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與當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進一步落實縣(市、區)和鄉(鎮)人民政府屬地責任,建立家庭、學校、政府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促其健康成長。
8.推進“雙減”“五項管理”工作落地見效。按照國家和自治區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相關規定,持續規範校外培訓和五項管理工作,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深入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構建教育良好生態,逐步形成校內外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斷提高作業管理水平、課後服務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努力做到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全面加強校外培訓和“五項管理”從嚴治理工作,認真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的“營轉非”“學轉非”“備改審”工作,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和親職教育投入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人民民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目標任務2:利通區、鹽池縣、青銅峽市、紅寺堡區先後完成“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縣”創建任務,創建率達到80%,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達到95%,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達到90%,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5%,標準班額達標占比達到85%;鹽池縣、青銅峽市先後完成“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任務,創建率達到4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培育打造自治區普通高中特色學校3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6%;選樹“五項管理”示範校100所,課後服務示範校100所,創新素養示範校100所。
(三)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9.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能力和辦學水平。實施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推動全市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實施“雙優”計畫,結合本地實際,著力打造一批服務我市的畜牧獸醫、乳品工程、葡萄酒釀製等優質專業,每所中職學校重點辦好1-2個專業群。各縣(市、區)將縣域內職業教育資源統一納入中職學校調配使用,深化普職融通,發揮好中等職業學校“控輟保學”作用。實施自治區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畫,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集中力量辦好服務“9+1”重點特色產業的專業群,辦好寧夏奶產業學院。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和“1+X”證書改革,開發對接自治區重點產業的課程教材和X證書,建立技能類職業資格和職業學校學歷雙向貫通培養通道。
10.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能動性,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主動對接“9+1”重點特色產業培訓項目,主動和企業進行對接,按照企業、市場人才需求,設定特色技能專業或短期技能培訓,加大公共實訓資源開放共享力度,建設一批“廠中校”“校中廠”,學校、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定期定點在企業開展實訓實習,積極對接相關企業安置當年畢業生及時就業。同時,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培訓等教育服務需求,提升職工的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
目標任務3:中職學校重點辦好1-2個專業群,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集中力量辦好服務九大產業專業群,積極開展“1+X”證書制度改革;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達到55%。
(四)提升教育服務先行區建設能力
11.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畫。建立健全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機制,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紅寺堡區建設全國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嚴防輟學新增反彈。深化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鹽紅同地區結對幫扶、利青教育同城發展等教育幫扶工作,不斷提升鄉村及薄弱學校辦學質量。加強對鄉村學校管理的監管,辦好確需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繼續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強化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努力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面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12.最佳化基礎教育布局。圍繞自治區“一帶三區”總體布局和我市發展規劃,最佳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科學制定“十四五”中國小校布局規劃,完善中國小、幼稚園布局規劃制度和布局調整機制,推動建立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學校布局。適時撤併符合撤併條件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推動鄉村學校相對集中辦學。加快中國小、幼稚園建設,尤其要加快學位相對緊張城區學校建設,確保基礎教育學位供給充足。全市規劃新建幼稚園30所、新增學位約1萬個,新建國小7所,新增學位約1萬個、新建初級中學12所,新增學位約2萬個、新建普通高中學校4所,新增學位約1萬個。建立和學校布局規劃相統一的教育用地保障機制,嚴格執行聯審聯批和優先保障制度。按規劃、規範落實城市新建居住區配套學校(含幼稚園)建設制度,確保與居住區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目標任務4: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動態清零;全市規劃新建中國小、幼稚園53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分別新增學位約1萬、3萬、1萬,確保基礎教育學位供給保障充分。
(五)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1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落實中國小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建立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師培養培訓的首要內容,將理想信念放在師德教育首位,引導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恪守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鑄牢教師思想政治根基。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整治行動,健全師德師風表彰獎勵制度和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機制,加強師德典型宣傳,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強化師德考評,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評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嚴格查處師德失范行為,實行師德“一票否決”。關心關愛教師心理調適,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
14.最佳化教師配備補充。全面推進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探索跨區域、跨學科、跨學段轉崗機制,探索鄉村體育、藝術等專業教師走教和中國小思政課教師巡講機制,探索“一師多校、跨校聯教、聯校網教”等模式,推動區域內優質教師資源共享。通過公開招聘、定向培養、區外在編在崗教師回流等方式,繼續加大中國小教師補充力度,推動區域內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探索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屬於政府職責範圍且適宜通過市場方式提供的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建立通過調、轉、聘等多種方式補充教師獎補機制,確保各類幼稚園、寄宿制學校等運轉良好。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大力開展區際和鄉村教師交流,加大優秀幹部教師輪崗交流力度。落實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制度,完善新聘教師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限制度,推動鄉村師資有效提升。推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區域教育急需的緊缺教師,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逐步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推動優秀人才高質引入。
15.提升教師能力素養。逐年提高教師培訓經費投入,完善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模式和課程,提升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統籌區、市、縣、校四級培訓項目精準實施和選單培訓,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打造精品高端培訓,杜絕重複低效培訓。構建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結合,集中培訓與校本研修互補的培訓模式,將培訓學分與教師管理相結合,形成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新常態。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網際網路+教育”的信息技術套用培訓,開展教師“智慧型手拉手”活動,大幅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探索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制和中國小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實施“千名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壯大教學骨幹名師隊伍,打造拔尖領軍人才隊伍。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培養打造教學名師,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推動職業院校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支持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專項培訓。
16.保障教師待遇和地位。落實中國小教師工資增長長效聯動機制,完善績效工資考核分配發放辦法,向一線和教育教學實績突出的教師傾斜,落實校長津貼、班主任津貼和寄宿制學校績效工資。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點的薪酬制度,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實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相關政策,按自治區統一規劃,進一步最佳化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健全教師榮譽表彰制度,每年通報表揚一次,定期表彰獎勵一批。擴大鄉村教師療養規模,建立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榮休制度,為退休教師頒發榮譽證書。
目標任務5:培養師德師風建設示範學校100所,培養推送教學名師150人,領航書記校園長20人,卓越教育人才3人。區、市、縣級骨幹教師比例分別達到6%、9%、15%。
(六)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17.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深化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推進落實機制,克服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強化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工作。建立分層分類教育評價制度,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強化教育過程性評價,逐步扭轉“五唯”教育評價觀。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負責的教育評價監測機制,完善評價結果運用。
18.落實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落實自治區中考改革精神,將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納入中考體育考試範圍,增加中考體育科目分值,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
19.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改革。健全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充實教育督導力量,配齊配強各級督學,理順督導管理體制,逐步構建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新體系。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辦法,全面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督導評估,適時組織教育重大重點工作的專項督導。強化學校督導評估,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完善中國小(幼稚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督促指導學校規範辦學行為,提升辦學治校能力。強化督導、評估、監測結果研究與運用,落實通報、約談、考核、問責機制。
20.推進教研科研工作改革。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建立專兼結合、區域協同、城鄉聯動的教研工作機制,遴選一批學養深厚、理念先進、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專兼職教研員。強化教研員專業引領作用,建立教研員包片區、包學校、包學科、包教師、包質量、下課堂的工作機制,深入開展技術教學融合、創新素養教育、數字教材套用、跨學科學習、實踐性教學等新領域研究,強化課程育人、學業質量、教學評價、減負增效等重點領域研究,提高一線教師實踐反思和教學改進能力。
21.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進一步健全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辦學體系、差別化扶持體系和長效監管體系。健全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機制,支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發展,合理控制民辦義務教育辦學規模,不再審批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和學科類培訓機構。完善民辦教育法人治理,健全學校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落實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加強學校收費、退費監管,規範民辦學校資產和財務管理。完善規範社會力量誠信辦學的政策措施,建立黑白名單制度,依法依規懲治違規辦學行為。
目標任務6:培養推送自治區優秀教研員10人,吳忠市積極推進所承擔幼小科學銜接改革、區域聯動教研管理改革和學業水平分級檢測改革的試點工作,各縣(市、區)積極推進各自承擔的基礎教育質量提升改革試點工作。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
22.加快信息化建設及套用。認真實施新一輪吳忠市“網際網路+教育”行動計畫,加快推進信息網路、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套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融合創新。開展基於大數據的因材施教,探索個性化精準教學,構建智慧教育教學環境,普及智慧型教學助手,開展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探索課內與課外、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開展“三個課堂”教學教研,實現學生高效學習、深度學習,改革教與學的方式,高質量建設中國小校線上教育教學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探索網際網路人才培養模式、網際網路教育服務模式、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模式,逐步實現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推進信息技術和智慧型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教育信息化套用覆蓋全體師生和全部學科。
23.提升師生學習能力水平。大力開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廣人工智慧新技術套用,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吳忠智慧教育研究中心,開展教師和校長信息素養提升活動,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套用精準培訓,順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套用能力。在基礎教育學校完善信息技術課程和創新素養教育類課程建設,分學段開設人工智慧、機器人、編程等課程學習內容,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數位化學習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
目標任務7:培養“網際網路+教育”示範校50所,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2.0達標率達到100%。
(八)完善教育治理體系
24.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健全教育法規實施機制,依法明確政府管理教育的權責範圍,規範教育行政程式,確保教育行政權力合法、合理、有效行使。加強教育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建立健全教育執法工作機制,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加大對侵害民眾利益的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完善教育普法機制,開展全員法治培訓,全面提升教育系統人員法治素養。
25.提升校園綜合治理能力。推進平安校園建設,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齊抓的校園治理工作機制,有效解決校園治理突出問題。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快中國小校章程建設,完善符合基礎教育特點的學校管理制度。加強校園人防物防技防,實現中國小(幼稚園)封閉化管理和專職保全配備、一鍵式報警器、視頻監控系統與公安聯網、護學崗四個100%工作目標。完善教師減負機制,嚴格落實教師減負十項措施,從嚴控制面向學校、教師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和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落實《中國小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保障教師依法實施教育懲戒。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設定學校醫務室、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設定心理諮詢室,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或心理諮詢師。加強醫校協同聯動,積極開展衛生健康學校創建。推動兒童青少年健康危害因素篩查與干預,提升在校兒童青少年素質。
26.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嚴格落實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兩個只增不減”。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動態調整公辦幼稚園和普通高中收費標準。加強經費績效管理,完善“誰使用、誰負責”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健全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強化教育內部審計監管,加強預算安排事前評估、執行監控及預決算事後監督,提高經費精細化管理水平。
目標任務8:創建衛生健康學校150所,實現中國小(幼稚園)封閉化管理和專職保全配備、一鍵式報警器、視頻監控系統與公安聯網、護學崗四個100%工作目標。
(九)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27.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全面推進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建設,整合資源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逐步構建縣、鄉、村三級辦學網路,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把老年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點任務,建設一批鄉鎮老年人學習場所。完善職業學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機制,面向在職員工、退役軍人、進城務工人員、轉崗人員、城市化進程新市民、城鄉待業人員、殘疾人、高素質農民等社會群體,發揮線上教育優勢,為學習者提升學歷和獲取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更加便捷的線上課程,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目標任務9:推進城鄉教育機構建設,開展社區教育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勞動年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
(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28.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定期研究審議教育重大事項,協調解決教育重大問題。全面實施中國小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真落實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領域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29.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黨建工作的精準指導,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行動,持續開展學校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和黨員的評星定格,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覆蓋率實現100%。探索完善公辦中國小黨組織書記配備機制,突出抓好學校黨組織“五個一”標準化建設。加強黨務思政工作隊伍培訓,提升專業化水平,暢通職業化發展通道。加強黨建帶團建帶隊建,推進團教協同育人,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加強“網際網路+智慧黨建”雲平台的運用,實現黨建工作資源數位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多樣化、學習常態化、督導實時化。
30.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鎖緊壓實管黨治黨責任鏈條。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體系,深化運用“四種形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刻把握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規律,定期專題研究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持續加強廉潔教育,推進“清風校園”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政治生態。
目標任務10:開展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提升行動,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覆蓋率實現100%。
四、組織實施
(一)建立落實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和巨觀指導,建立政府負責、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的規劃落實機制,進一步落實政府推進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責任,協調各部門齊心協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確保各項教育工作任務落實落地。
(二)加強監測評估。健全規劃實施常態化監測評估機制,堅持開展規劃年度、中期和終期評估工作。建立規劃實施的預警機制,加強監測評估分析,提高監測評估分析結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及時為規劃實施提供預警服務。
(三)建立公開制度。建立規劃實施公開制度,及時公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接受社會各方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將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評價作為重要評估依據。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廣泛宣傳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動員全社會支持教育發展,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四)強化結果運用。將規劃執行成效納入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建立縣級動態監測和專項督導的長效機制。定期開展規劃執行專項督導,嚴格實行督導結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督導結果作為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