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

《石嘴山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經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2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20日
  • 發布單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概 述
一、規劃背景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寧夏時指出:“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成為“十四五”時期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遵循。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立足國情、著眼大局、面向未來,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交通強國的發展目標。同時,《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交通強國規劃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對新時期交通運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寧夏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
石嘴山作為老工業城市,正處在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轉型發展關鍵期、競爭優勢重塑期,必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交通強國等重大戰略中搶抓機遇,在自治區建設先行區、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中用好機遇,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充分彰顯排頭兵的內涵、充分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充分體現石嘴山的擔當。
編制《石嘴山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石嘴山市爭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排頭兵的重要一環,也是石嘴山市順應經濟格局新形勢、交通發展新要求的重要體現,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交通運輸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規劃》在全面審視石嘴山市綜合交通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以及重點任務,是石嘴山市開展交通運輸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二、規劃範圍與內容
規劃範圍為石嘴山市全境。規劃對象以公路為主,涉及鐵路、水運等其他運輸方式和綜合交通運輸問題,研究內容涵蓋基礎設施、運輸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安全應急、行業治理等多個方面。
三、規劃依據
(一)《交通強國建設綱要》
(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三)《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
(四)《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五)《水運“十四五”規劃》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七)多部門關於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交公路發〔2019〕96號)
(八)寧夏回族自治區關於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寧黨發〔2021〕29號)
(九)《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
(十)《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一)《寧夏回族自治區省道網布局規劃(2015年—2030年)》
(十二)《寧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戰略規劃(2016—2030)》
(十三)《寧夏農村公路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9—2022年)》
(十四)《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20—2025年)》
(十五)《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六)《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農村公路網規劃報告》(2020—2035年)
(十七)《寧夏回族自治區鐵路專用線規劃(2021—2035)》
(十八)《石嘴山市交通運輸“十三五”規劃評估報告》
(十九)《石嘴山市統計年鑑》
第二章 發展基礎
一、綜合交通發展概況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北部,東與鄂爾多斯市相鄰,南與銀川市相連,西依賀蘭山與阿拉善盟毗鄰,北與烏海市接壤,是寧蒙地區重要的節點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石嘴山市已形成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要運輸方式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基礎設施
1.公路
近年來,石嘴山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幹線為主骨架,縣、鄉、村路為脈絡,外連毗鄰省、市,內通縣、鄉的公路網體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860.1公里,公路網密度5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3公里,普通國省道561.2公里,農村公路2066.6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38.6%。
與區內各市相比,石嘴山市公路里程約占全區公路總里程(36900.9公里)的7.7%,里程規模占比較小;公路網密度54.9公里/百平方公里,略低於全區平均(55.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高於吳忠市、中衛市兩市。
2.鐵路。
截至2020年底,石嘴山市共有鐵路線路15條,包括普鐵2條、專用鐵路13條。其中,包蘭鐵路貫通市境南北,前身為煤炭運輸專線,現為石嘴山市重要客運鐵路線,沿途設有石嘴山站、惠農站兩座客運站。平汝鐵路是用於煤炭運輸的貨運鐵路。
3.水運。
石嘴山市地處黃河寧夏段上游幹流處,黃河寧夏石嘴山段全長108公里,目前尚不具備通航條件。
(一)運輸服務
1.客運。
客運樞紐:截至2020年底,石嘴山市共有公路客運汽車站7個,其中包括一級站3個(石嘴山汽車站、大武口汽車站和惠農汽車站),二級站1個(平羅汽車站),三級站2個(隆湖汽車站和陶樂汽車站),四級站1個(通達客運南站);鐵路客運車站3個,分別為石嘴山站、惠農站和大武口站,其中石嘴山站和惠農站位於包蘭鐵路線上,是目前石嘴山市主要的鐵路客運車站。
公交客運:截至2020年底,石嘴山市共有營運公車324輛(其中新能源公車263輛),公交線路25條(大武口和惠農區22條公交線路240輛公車由國有安道公交公司運營,平羅縣3條線路84輛公車由平羅錦濤公交公司運營),班線客運企業14家,班線客車615輛,客運線路120條。
計程車:目前全市計程車企業13家,計程車2699輛(大武口區1496輛,惠農區772輛,平羅縣431輛)。鑒於石嘴山市計程車擁有量和城市人口規模,自2005年以來,已停止辦理計程車運營許可。
客運量[註:2014年及以後客貨運量的統計口徑調整為營運類車輛,2019、2020年相關統計數據未公布(下同)。]:自2015年以來,石嘴山市旅客運輸總量(不含小汽車,下同)與客運周轉量均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實現全社會客運量624萬人,客運周轉量22840萬人公里。
2.貨運。
貨運車輛:截至2020年底,石嘴山市普通貨物運輸企業449家,普貨運車輛7998輛;危貨運輸企業53家,危貨運輸車輛2178輛。
駕培: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駕駛員培訓學校9所(大武口5所、惠農1所、平羅3所),其中:一級駕校3所(大武口1所、惠農1所、平羅1所),二級駕校5所(大武口3所、平羅2所),三級駕校1所(大武口區);教練車584輛(大武口259輛、惠農105輛、平羅220輛),教練員542人(大武口256人、惠農108人、平羅178人)。
機動車維修與檢測: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機動車維修企業846家(大武口344家、惠農166家、平羅336家),其中:一類維修企業4家(大武口2家、惠農1家、平羅1家),二類維修企業22家(大武口12家、惠農6家、平羅4家),三類維修企業820家(大武口330家、惠農159家、平羅331家);機動車檢測機構11家(大武口6家、惠農3家、平羅2家)。
貨運量:2015年以來,貨運量及貨運周轉量呈現出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2018年石嘴山市實現全社會貨運量4188萬噸,貨物周轉量271538萬噸公里。
二、“十三五”規劃實施評估
“十三五”時期,石嘴山市圍繞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市三大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推動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交通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運輸服務品質不斷提升,運輸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各項工作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為推動產業、民生、生態三大轉型和全市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支撐。
(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1.公路建設成績斐然。
“十三五”期大力推進幹線公路與農村公路建設,基本形成“四縱三橫”(縱一:G110;縱二:G6;縱三:G109;縱四:G224;橫一:S303;橫二:S302;橫三:S301)幹線公路網路,公路網密度、二級以上公路占比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域內通達能力顯著提升,三縣區及工業園區實現了一級公路互聯互通,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良好的交通運輸支撐。
幹線公路。“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規劃幹線公路項目29個,比“十二五”時期規劃項目提高181%,涉及里程達515.5公里,比“十二五”時期提高448%。截至2020年底,共協調實施幹線公路項目29個,新建改建公路里程323.64公里,累計完成投資55.70億元。其中,石銀高速公路石嘴山至平羅聯絡線、京藏高速改擴建(石嘴山段)項目、S301線(現S302線)太西鎮至寧蒙省界段公路、G110線麻黃溝(蒙寧界)至正誼關橋段公路、G244線苦水溝(寧蒙界)至高仁段公路、S302線京藏高速至G109線段路面改造工程、G110正誼關至紅果子段改造工程項目等8個自治區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涉及新建改建公路總路程249.0公里,總投資52億元;S301線紅果子段工程、惠農區濱河大道延伸段工程、高新區格林蘭德場外路工程、G110線崇崗段路面改建項目、G110線大武口至暖泉段改擴建工程等市政府投資21個項目全部建成,涉及新建改建公路里程74.6公里,完成投資3.70億元。
農村公路。“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22.25公里,完成投資2.55億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2066.6公里,其中縣道110.4公里,鄉道765.4公里、村道1190.8公里。縣道、鄉道、村道的優良路率分別達到73.1%、60.4%、57.4%,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為89.3%,農村公路鄉鎮和建制村全面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兩通”脫貧攻堅目標。
2.鐵路建設穩中有進。
“十三五”期間,積極配合推進鐵路工程建設。高速鐵路方面,配合開展呼包銀蘭客運專線(包銀高鐵)前期工作研究,協調推進高速鐵路在“十四五”期開工建設;專用鐵路方面,富海工礦品鐵路專用線、晟晏鐵路專用線、然能達鐵路專用線等鐵路專用線相繼投入使用,申銀特鋼鐵路專用線、礦業集團鐵路專用線等已陸續開展設計工作,包蘭線惠農站至東烏鐵路聯絡線工程已完成預可研報告編制,為物流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便利條件。
3.樞紐體系逐步完善。
客運樞紐方面,積極推進石嘴山市城鄉公共運輸樞紐總站項目,包括停車場、充電樁、公交客運候機換乘樞紐、智慧公交調度中心、維修保養車間等配套工程建設,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依託包銀高鐵建設,協調推動惠農高鐵站、石嘴山高鐵站綜合客運樞紐前期研究工作,構建集公路客運、產業物流集散、旅遊集散、公交、出租、公共停車、商業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
貨運樞紐方面,協調推動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推進保稅物流中心通過驗收,為陸港經濟區及周邊企業開闢便捷、高效的進出口快速通道,填補自治區沒有保稅物流中心的空白。不斷完善惠農陸路口岸服務功能,全面推廣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標準版,實現全部業務上線運行;大幅壓縮整體通關時間,不斷提高口岸服務水平,推動物流集散發展創新提升。
(二)服務水平逐步提升
1.客運服務。
引導發展“網際網路+客運”服務模式,支持發展定製客運,寧夏石運運輸有限公司投入120輛7座商務車,建立“石嘴山出行”調度服務中心,開通大武口至河東機場,惠農至河東機場、銀川火車站線路,提升客運出行便捷水平;開通海燕村、惠農區沿河、紅柳崗、永平、樂土嶺村等多個村莊預約回響式農客服務,實現客運出行由“站對站”向“門到門”轉變,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
推進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完成兩個市轄區城市公交和大武口至平羅、惠農兩條城際客運班線的國有化改革,新建、改建公交站亭540個,41個電子站牌投入使用,形成城區公交線網覆蓋、輻射周邊和暢通縣際主要通道的城鄉公交新格局,便民惠民水平不斷提升。
2.貨運服務。
深化公路貨運治理,規範公路貨運行為。持續加強源頭治理工作、強化路面執法治理、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共檢測車輛3897412輛,卸載車輛2515輛,卸載貨物41485噸,處罰3246輛;對67家(平羅縣30家、惠農區21家、大武口區16家)貨運源頭治超企業重新進行公示;註銷(3年沒審驗)普貨500輛,註銷危貨69輛(不含平羅)。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加快淘汰更新老舊貨車,推動道路貨運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目前全市有新能源貨運車輛(含危貨車)2852輛。
積極推動多式聯運示範項目,提升公鐵聯運質量。加大“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力度,支持引導富海物流開展國際貨櫃多式聯運示範工程,依託“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特色農業”、大宗礦產品交易、保稅倉儲等功能區塊,開展“一港三線”(富海多式聯運樞紐港,三條示範線路)的多式聯運工程,開通示範線路3條,進一步最佳化貨物運輸結構。
積極發展網路道路貨運,推動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大力發展網路貨運經營等新業態,引導企業規範發展網路道路貨運,推動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和轉型升級。寧夏晟元物流有限公司和寧夏華泰物流有限公司被確定為自治區第一批無車承運人示範企業,支持晟晏集團等道路貨運企業加強平台建設,目前晟晏集團星月安順運輸公司和晟元物流有限公司正在申請平台線上服務能力認定。
推動郵政快遞業穩步發展。積極推進“快遞進村”三年行動計畫,實現郵政建制村通郵100%覆蓋,京東、順豐品牌行政村快遞直派100%覆蓋,“四通一達”快遞公司“抱團進村”入駐42個村莊,覆蓋率達21.6%。
3.維修駕培。
積極探索創新“智慧型機器人教學”新途徑。開展機器人教練系統和計時培訓系統的互聯互通工作,前後共投放“小丫教練智慧型教學”教練車10輛,實現科目二培訓結業2270人,考試合格2160人,考試合格率為95%,比普通培訓考試合格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大大節約了培訓成本。
提升汽車維修行業信息化水平。實施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制度,完成全市34家二類以上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對接及數據上傳工作,推廣完成161家三類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對接任務,不斷完善維修數據採集和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汽車維修服務滿意度。實施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制度,嚴格按照“三檢合一”工作要求,完成普通貨運車輛綜合性能檢測13950餘輛次,“三檢合一”12500餘輛次,異地審驗4800餘輛次,上傳數據11350餘輛次,上傳率達91%。
(三)智慧交通逐步建設
取消惠農主線省界收費站,與全國併網切換圓滿成功。2020年1月1日零時,惠農主線省界收費站實現不停車收費,切實解決了省界擁堵問題,實現與全國併網切換。截至2019年底,石嘴山市共建設ETC門架系統24套、ETC車道27條,升級改造ETC車道13條、ETC/MTC混合車道27條,ETC發行9萬戶,發行比例占機動車總量的73.8%。
推進落實網際網路城市建設任務,智慧公交取得長足進展。建成智慧公交調度中心,配套公交一卡通系統、電子站牌發布系統、可視化公交調度系統、智慧型車載系統、站台人員密集採集系統、智慧公交ERP系統、駕駛員酒精檢測系統、圖像數據採集系統、數據中心、AR實景指揮調度系統以及智慧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投入運營,為智慧交通建設奠定重要基礎。截至2020年底,已安裝電子站牌41個,發放全國公交一卡通2.1萬張。
(四)綠色交通成果豐碩
開展多式聯運示範工程,促進貨物運輸節能減排。貫徹落實國務院、自治區《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加大“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力度,石嘴山富海物流“東部沿海—寧蒙地區(石嘴山)—中阿國家”線路成為全國第二批貨櫃公鐵海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開通示範線路3條,有效降低貨物運輸能耗排放,促進節能減排。
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倡導公眾出行綠色低碳。全市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最佳化公交線網,開通三縣區城際公交線路5條,淘汰更新老舊車輛393輛,投放新能源公車238輛,實現2轄區公交國有化統一經營,促進城市公交健康穩定發展。
(五)平安交通保障有力
加強監管能力,落實主體責任。修訂完善安全責任制度,指導危貨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明確政企雙方主要職責。強化重點營運車輛、“兩客一危”動態監管,指導重點營運車輛安裝衛星定位系統,落實安全監督。依託警運聯管、多部門聯動機制,深入開展道路運輸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整治亂象問題,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督促汽車站嚴格執行“三不進站、六不出站”、安全例檢、出站查驗等制度,並督促指導客運企業開展應急演練。
強化風險防控,消除安全隱患。組織開展“春節”、“兩會”、“五一”、“端午”、“開齋”、“古爾邦節”、“國慶”節前安全大檢查以及安全生產百日專項活動。聯合公安、網信開展跨部門“雙隨機”安全檢查,督促企業整改。建立全市危貨運輸企業分級分類台賬“一張圖一張表”,為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監管提供基本資料。加強公路工程質量監督檢查,開展公路質量監督檢查20餘次,完成公路檢測里程58.3公里,保障公路運行平穩安全。
(六)行業治理成效顯著
深化行業改革,加大行業惠民力度。持續落實“放管服”改革措施,將客貨、維培和車載終端簽章等業務集中辦理,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限。貫徹落實“三檢合一”改革政策,完成全市8家綜檢測站升級改造工程,全面實現普貨車輛“一次上線、一次檢測、一次收費”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證照分離”試點改革工作,印發《關於印發實施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相關管理辦法》,推動涉企經營許可事項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大力推廣“先培後付,計時收費”駕培新模式,落實推進智慧型機器人教學試點工作,投放“小丫教練智慧型教學”教練車10輛,推進駕培維修行業創新發展。
強化行業治理,提升行業治理水平。完善交通運輸新業態發展制度,制定完善《石嘴山市計程車改革實施意見》、《石嘴山市網約車實施細則》及《關於加快石嘴山市道路貨運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多項制度規範行業秩序。開展多部門協作源頭治超工作,與28家源頭治超企業簽訂《石嘴山市道路貨物運輸源頭企業治理超限超載工作責任書》,有效遏制超限超載行為。建立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管聯合機制,推行信用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
加強行業管理,保障市場繁榮有序。加強預防性養護,推進精細化養護,全面提高公路管養能力,路況性能明顯提升。購置綜合道路洗掃車、裝載機等養護設備,提高了機械化養護作業水平;堅持日常養護和動態排查相結合,定期複查,確保列養公路完好暢通,實現縣道、鄉道、村道優良路率分別達到73.1%、60.4%、57.4%。
三、存在問題
(一)綜合交通體系尚不完善,綜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石嘴山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鐵路為主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滿足客貨出行需求,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客貨出行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綜合保障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鐵路方面,境內尚無高速鐵路,包蘭鐵路雖承擔部分客運功能,但發車頻率低,速度慢,且鐵路樞紐遠離市區,市民出行不便。鐵路專用線數量較少,鐵路物流通道不暢,企業貨物運輸效率較低;公路方面,南北和東西向路網分布不均勻,對外通道不暢。農村公路等級較低、路況較差,不能較好地服務產業發展。樞紐方面,客、貨樞紐等附屬設施功能滯後,無法滿足人民高質量出行需求。
(二)路網布局存在薄弱環節,路網規模效益有待最佳化
路網布局方面。對外連線不暢,受賀蘭山和黃河地理條件限制,石嘴山市南北向公路網密度大、等級高,東西向路網則相對密度較低,且無高等級公路,通行條件較差,與相鄰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方向的連通受限。黃河兩岸交流不便,境內黃河全長108公里,黃河公路橋僅有三座,無法滿足黃河兩岸密切往來需求。部分路段仍未全線貫通,烏瑪高速石嘴山段尚未建成;S302線、S303線在境內斷頭,省際出口尚未完全貫通;偏遠地區農村公路尚未成網,“斷頭路”問題仍然存在。
道路等級方面。全市公路里程主要以三級以下公路為主,農村公路總量較大。其中,高速公路約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4.1%,一級和二級公路約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34.6%,三級和四級公路約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61.1%。路網整體等級偏低,承載能力較弱,服務水平較低,公路網的整體規模效益有待提高。
(三)運輸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運輸服務質量有待提升
客運服務方面,公交覆蓋範圍不均,部分重點鄉鎮尚未有公交線路覆蓋,公交運營效率不高,市民對早高峰和晚高峰班次加密、開通夜班公交等需求比較迫切,運營調度有待最佳化,公共服務水平有待加強;城鄉客運發展不均衡,農村客運班線客流嚴重萎縮,運營效益大幅下滑,農客線路班次減少,部分地區客運班線通返未通,運營服務保障能力不能滿足民眾個性化出行需求;樞紐換乘效率較低,各運輸方式樞紐銜接不夠順暢,“零換乘”“一體化”客運樞紐體系尚未形成。
貨運服務方面,貨物運輸效率有待提升,貨物運輸企業分布零散,經營規模小,運輸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規模化、集約化運輸生產模式;全市專用貨車和廂式貨車占比較低,多式聯運、無車承運、城市配送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尚未廣泛套用,貨運運力結構亟待升級;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農村物流發展水平較低,農村物流發展水平不能滿足農村物流發展需求;貨物運輸信息監控交流平台功能尚不完善,交通行業信息化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四)智慧交通建設起步較晚,驅動引領作用尚未顯現
交通運輸領域的智慧型化建設總體滯後。公共出行方面,城市公交調度、計程車管理、客運服務信息共享等方面尚未全面開展智慧型化建設,智慧型調度、智慧型出行等信息化服務水平不高。運輸管理方面,雖已建立對重點營運車輛和“兩客一危”建立監管管理平台,但各信息平台功能單一,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零材料”、“一表可辦”線上審批制度尚未完善,部分管理流程仍採用人工管理、紙質化檔案手段,市民獲取信息和辦理業務難度較大。管理養護方面,仍以人工巡查和目視探查為主,公路管養質量和數位化水平較低,農村公路尚未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道路橋樑狀態無法及時監測更新,創新養護運行機制有待完善。
(五)管理體系機制尚不健全,行業治理水平仍需提高
管理機制方面,公路養護資金缺口逐年加大,養護資金短缺問題仍然突出,道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形成。公路管養方面,農村公路管養責任尚未落實,縣、鄉、村三級養護機制不健全,管養責任劃分不明確;公路管理機構運行經費和人員經費未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保障,公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形成;公路橋樑定期檢測制度和養護經費落實不到位,對大橋、特大橋不能及時進行科學性檢測評定和養護,橋樑安全隱患得不到及時整治。
行業治理方面,安全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當前公路安全隱患路段仍一定程度存在;公路服務設施體系尚不完善,路域環境仍有較大整治改善空間;早期建成的農村公路路面結構標準低,安全防護工程不完善,抗災能力弱;質安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創新不夠,監管的覆蓋廣度和深度不足。現代化運輸監管手段亟需豐富,傳統守株待兔式固定超限檢測站技術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治超的要求,智慧型化、數位化治理方式有待普及推廣。現場執法人員人力十分有限,部分幹線公路尤其是農村公路超限勢頭有所抬升,迫切需要通過非現場執法手段加大對超限超載違法行為的威懾力,延伸時間和空間的監管範圍。
第二章 形勢需求
一、發展形勢
(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力建設,要求石嘴山市奮力擔當時代新使命,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寧夏時提出“‘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指示,為寧夏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黃河流域先行區建設重在探索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雙輪驅動”,既要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又要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石嘴山市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保障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中當標兵、走在前、見實效。“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堅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引領全市交通運輸業發展,統籌推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保障黃河寧夏石嘴山段全長108公里長久安瀾,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為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石嘴山提供有力支撐。
(二)交通強國戰略全面部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構建,要求石嘴山市補齊交通運輸短板,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2019年9月,《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圍繞基礎設施、交通裝備、運輸服務、科技創新、安全保障、綠色發展、開放合作、人才隊伍、治理體系九大方面統籌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力爭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強支撐。同時,2021年2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為加快交通強國建設,圍繞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五大目標布局更加具體的建設任務,為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間,石嘴山市全面貫徹交通強國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發展要求,著力補短板、重銜接、優網路、提效能,努力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三)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完善全球化運輸網路,要求石嘴山市暢通內外開放通道,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服從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務實合作,大踏步從內陸發展腹地走向開放發展前沿。打開開放通道,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通東向南向出海、西向北向出境通道,大力發展公鐵海多式聯運,推進寧夏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開闢和增加國際國內直飛航線、直達航班,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構築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合作,加強黃河“幾”字彎協同發展,深化與周邊省區的交流合作,以對內開放帶動對外開放,推動對內對外一體化開放、聯動化發展。“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將持續加強北向開放通道建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穩定運行中歐班列寧夏—蒙古—俄羅斯線;加強與天津港、連雲港、青島港互通協作,培育發展公鐵海聯運,暢通向東出海通道;強化與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基礎設施連通方面的合作共建,協同推進構建沿黃城市群快速通達的區域路網體系,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增強交通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培育形成區域發展增長極。
(四)“交通+”融合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要求石嘴山市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發展,培育壯大交通運輸發展新動能
2021年1月,《交通運輸部關於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發揮好“交通+”優勢,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活力,在規範中進一步促進道路定製客運、網路預約出租汽車、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等的發展。引導即時寄遞發展。規範網路貨運發展,推廣無人配送、分時配送,推動物流組織模式創新。鼓勵高速公路服務區根據自身特色和條件,適度拓展文化、旅遊、消費以及客運中轉、物流服務等功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支撐擴大內需戰略,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保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好先行。“十四五”時期,結合石嘴山交通發展實際,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以農村物流站場資源共享、運力資源共用、信息資源融合為重點,完善縣、鄉、村三級節點服務網路,努力提高農村物流網路覆蓋率和整體服務水平,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推進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交通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強化交通網“快進慢游”功能,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銜接,完善公路沿線、服務區、客運樞紐等旅遊服務設施功能,形成交通帶動旅遊、旅遊促進交通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五)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持續建設,要求石嘴山市持續深入做好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各項工作,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2019年,多部門印發關於《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實施補短板、促發展、助增收、提服務、強管養、重示範、夯基礎、保全全“八大工程”重點任務,提出到2025年,農村交通條件和出行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連線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路,建管養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治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的發展目標。2021年,《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形成“規模結構合理、設施品質優良、治理規範有效、運輸服務優質”的農村公路交通運輸體系,“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的發展目標。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滿足新時代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是支撐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建設交通強國的應有之義。“十四五”時期,石嘴山市持續深入做好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各項工作,努力建成布局合理、連線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路,實現“人便於行、貨暢其流”,有效支撐交通強國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現代經濟體系。
二、發展要求
(一)補齊交通運輸短板,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是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向西突破賀蘭山自然屏障,打通西部省界對外通道;向東建設黃河跨河通道,實現黃河兩岸協調發展;在南北傳統大通道上,進一步爭取、協調新建國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通道,完善傳統南北通道運輸方式,提升通道活力。二是推進綜合、立體客運樞紐建設,利用區位優勢,強化公鐵樞紐功能,協同推進城際公交建設,構建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三是以“建、養、管、運”為核心,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補齊農村公路發展短板,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任務,推動農村公路改造升級,加快產業融合,提高農村公路覆蓋範圍、通達深度和通暢水平。
(二)加快運輸服務升級,促進運輸服務提質增效
一是提升客運服務安全便捷水平,積極發展旅客聯程運輸,提升客運出行便捷化;大力推進城際客運多樣化、城市客運品質化、城鄉客運一體化,構建覆蓋範圍廣、服務品質優、服務功能全的客運出行體系;推進交通發展與旅遊深度融合,提升旅遊出行服務水平。二是促進貨運服務集約高效,加快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積極發展先進運輸組織模式,促進物流運輸集約高效;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路,壯大培育冷鏈物流體系,持續擴大貨物運輸體系廣度和深度。三是提升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服務區、“司機之家”等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推進維修駕培行業最佳化升級,提升道路服務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
(三)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增強智慧交通引領作用
一是推動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升級,加快推進先進技術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套用,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基本狀態、運行狀態、運輸組織調度等信息採集,提升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養護等過程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水平。二是提升公共出行智慧型化水平,促進交通與旅遊、商務等業態數據開放共享,支持定製公交、智慧型公交、網路預約計程車等新業態發展,倡導“出行即服務(MaaS)”的出行理念。三是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勵、支持、引導各類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推進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和物流供應鏈快速匹配,進一步促進物流降本增效。四是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數位化轉型,推進大數據在政務服務、客貨運輸監管等方面的套用,提高行業管理智慧型化水平。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交通全面發展
一是促進行業節能減排,積極推進碳達峰交通運輸行動,調整最佳化運輸結構,促進不同運輸方式各展其長、良性競爭、整體更優;倡導綠色出行,積極推廣套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運輸裝備;積極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二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鐵路、公路和市政道路統籌集約利用線位、橋位等交通通道資源,提升通道岸線資源利用效率;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科學規劃、選線選址,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用地效率;推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廣套用節能環保先進技術,提升交通設施環保水平。三是加強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加強交通建設生態保護,處理好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敏感區的關係,因地制宜推廣生態型污水處理技術,強化污染防治的源頭管控。
(五)築牢交通安全防線,提高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一是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提高基礎設施、載運工具安全防護水平,加大公路、航道、樞紐場站等基礎設施安全設施投入力度,持續推進船型標準化、車型標準化及老舊車船更新改造,提升運輸設施和運輸裝備安全性能和本質安全水平。二是完善安全生產體系,強化依法治理,完善安全生產法規體系、責任體系、信用體系等體系建設,加強安全生產形勢分析研判和安全生產工作調研,構建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和隱患治理雙重預防控制機制,推進建立完善跨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安全”手段,加強預警預防。三是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完善應急救援機制,加大應急救援設施設備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應急工作體制機制,強化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切實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六)深化交通行業改革,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完善法治體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推進建立健全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研究制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規範;深入推進聯合執法,加強跨部門合作,構建多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機制。二是深化交通行業改革,深化交通運輸“放管服”改革,完善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和管養體制改革,建立管養長效機制;深化交通投融資機制改革,加快形成交通基礎設施多元化投資機制。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行業教育培訓工作,強化重點領域人員隊伍建設,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四是推進社會協同共治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公共參與決策制度機制,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構建交通運輸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
三、階段性特徵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於石嘴山市交通運輸發展來說,“十四五”時期是補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快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推進交通運輸轉型升級、促進運輸服務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是全面深化行業改革、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攻堅時期。總體判斷,“十四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將處於重要位置。“十三五”時期,石嘴山市交通運輸發展已由“初步適應”轉向“基本適應”階段,“十四五”期將是由“基本適應”轉向“總體適應、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但目前石嘴山市交通發展仍存在綜合交通網路布局不完善、運輸結構不最佳化、交通網路韌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十四五”時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將處於重要位置,投資和建設規模仍將占據較大比重,從而進一步補齊交通運輸建設短板,解決制約發展瓶頸。
二是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石嘴山市將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促進一體化融合、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努力推動交通運輸向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邁進,推進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
第三章 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指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使命,圍繞交通強國建設總目標,堅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抓住轉型發展“牛鼻子”,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面推進交通強國建設,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加快譜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石嘴山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服務戰略,統籌兼顧。強化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交通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戰略的支撐作用,推進交通運輸立足戰略、服務戰略、支撐戰略的突出作用。統籌考慮重大發展戰略與石嘴山市交通發展實際的關係,立足發展需求,推進石嘴山市交通運輸更快、更強、更好發展。
系統推進,銜接融合。強化交通運輸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上位規劃的銜接,在保證交通規劃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有序推進項目工程建設,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城鎮化格局、產業布局、資源分布的協調發展。
以人為本,降本增效。把建設人民民眾滿意交通作為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交通運輸行業的服務屬性,著力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把降本增效升級作為發展的衡量標準,切實處理好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關係,以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引領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努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創新發展,綠色安全。推動創新套用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套用,以先進技術帶動智慧型交通發展;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改革,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推動綠色交通發展。牢固樹立交通安全理念,提高交通運輸體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發展思路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發展戰略,堅持服務戰略、統籌兼顧,系統推進、銜接融合,以人為本、降本增效,創新發展、綠色安全的基本原則,圍繞“一軸多廊、兩翼統籌、三地暢通、四方協同”總體布局,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重銜接、強網路、提效能、優服務,構建區內順通、周邊暢通、全國融通、全球聯通的綜合運輸體系。
“一軸多廊”:以銀川—石嘴山—烏海通道為主軸,完善烏瑪高速、包銀高鐵、銀昆高速等為主體的交通廊帶建設,增強通道承載能力,促進沿銀川—石嘴山—烏海交通發展主軸暢通高效。
“兩翼統籌”:統籌考慮賀蘭山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帶,著力加大賀蘭山、黃河流域交通基礎設施存量資源利用和增量供給能力提升,進一步貫通東西向通道,打通與內蒙交界斷頭路,完善區域路網結構,構建南北暢通、東西貫通的綜合運輸體系。
“三地暢通”:最佳化完善跨黃河通道布局,強化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間幹線路網銜接,提升農村公路網路化、品質化水平,構建城鄉聯通的交通網路。
“四方協同”:向南:以烏瑪高速、京藏高速、G110、G109、石嘴山高鐵站、惠農高鐵站等為依託,對接銀川,推進石銀一體化,共建寧夏沿黃城市群;向北:以烏瑪高速、京藏高速、惠農陸港口岸等為依託,攜手烏海,保障兩地生產生活,共創黃河流域跨省協同示範區。向東:以S302、S303為依託,聯動呼包鄂榆,加強交通運輸體系連通,促進煤炭物流運輸協調。向西:以S301、京藏烏瑪聯絡線為依託,完善煤炭物流通道體系建設,加速與蒙西地區聯動發展。
四、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交通強國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構築立體、多向開放通道,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效能,至2025年,基本建成“三圈一帶”(1小時交通圈:石嘴山至銀川、烏海、阿拉善盟等周邊主要城市1小時可通達;30分鐘通勤圈:大武口區、惠農區及平羅縣核心區之間30分鐘可通勤;20分鐘美麗鄉村圈:兩區一縣核心區至下轄鄉鎮、各鄉鎮至人口較大自然村20分鐘可覆蓋;沿黃交旅融合發展帶:以銀昆高速、國道244線為依託,更大力度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旅遊資源開發,構建沿黃交旅融合發展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礎設施布局更加完善、運輸服務效能更加優質、智慧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綠色交通發展更加全面、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充分、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有力支撐全區“區內順通、周邊暢通、全國融通、全球聯通”交通格局構建,為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當好先行。
(二)具體目標
1.基礎設施。
到2025年,初步建成開放包容、立體互聯、銜接高效、覆蓋廣泛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形成區內貫通、周邊互通、市內暢通的交通發展格局。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新建里程約177公里,普通國省道新、改擴建約223.9公里,農村公路提升改造約500公里,新增跨黃河通道2座,進一步增強公路運輸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鐵路方面。積極推進包銀高鐵石嘴山段、東烏鐵路連線線工程建設,提升鐵路服務效能。協調推進7條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水運方面。推進沙湖航道整治提升工程,發展水上旅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奠定基礎。
樞紐場站方面。推進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完善城鄉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布局,共推進建設綜合客運樞紐2個,綜合貨運樞紐4個,公交綜合樞紐站2個,公交首末站13個,普通公路服務區4個,“司機之家”4個,進一步提升運輸服務保障能力。
2.運輸服務。
至2025年,初步形成安全便捷、優質高效、綜合一體的運輸服務體系,運輸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全面提升,逐步實現綜合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深層次、高質量服務。
客運服務方面。堅持公交優先戰略,推行城際客運服務多樣化、城市客運服務品質化、城鄉客運一體化,新增城際公交1條,夜間公交3條、區間公交2條、城市公交5條(大武口區4條、惠農區1條)、旅遊公交3條、城鄉公交7條,全面提升公車出行分擔率。積極發展旅客聯程運輸,鼓勵定製客運、網約車、巡遊車協調發展。
貨運服務方面。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路”現代物流體系,構建以陸港區域性物流樞紐為核心,以包蘭鐵路物流帶為主軸,以各縣區冷鏈物流中心、城鄉配送中心、電商物流中心、貨運場站等為補充的三級物流運行網路,新建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10個,加快開展客貨郵示範線路,提升城鄉物流服務水平。
3.智慧、綠色、安全。
至2025年,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智慧交通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綠色交通發展更加深入,交通行業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
智慧交通建設方面。逐步推進基礎設施數位化和運行智慧型化,新建、續建智慧物流園各1座,支持、鼓勵、引導“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現代物流”“網際網路+客運”等發展模式,提升政務服務、貨運服務、客運服務智慧型化水平。
綠色交通建設方面。進一步促進行業節能減排、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大幅普及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完善充電樁、加氣站等基礎設施,推動實現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車占比達到100%,高速公路路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到100%、普通幹線公路路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到90%,農村公路路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到100%。
平安交通建設方面。進一步提升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生產體系,強化應急保障能力。新建黃河沿線水上搜救中心2個,推動實現“兩客一危”等重點營運車輛行駛記錄儀使用率、國省幹線公路重點路段運行監測覆蓋率達到100%,進一步縮短應急救援時間,實現一般災害情況下應急救援2小時內到達、應急搶通24小時內完成。
一、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公路
“十四五”期間,以“聯、升、改”為重點進行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高速公路互聯互通、普通國省幹線提檔升級和農村公路改造提升三大工程,深入推進實施縣區通道提暢工程,完善以高速公路、國道為縱向過境大通道,以省道為橫向連通幹線的“六縱四橫”幹線公路網,突出石嘴山市作為寧夏北部交通樞紐地位,提升東西向貫通和南北向通達能力,強化兩區一縣交通出行便捷,充分發揮石嘴山市作為寧夏北部樞紐提升南北互動、東西交融的重要作用。
1.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工程。
以完善高速公路網布局為導向,加快推動高速公路石嘴山段待貫通路段建設,推進石嘴山市與毗鄰地區高速通道互聯互通,全面貫通國家高速公路網,重點實施高速公路“1+3”工程,即:加快建設1條高速公路(加快建設烏瑪高速續建工程)、謀劃推進3條高速公路(石嘴山至烏銀高速聯絡線工程、銀昆高速北延伸線工程、石平高速至銀昆高速聯絡線工程),形成銜接高效、立體互聯的高速公路網路,更好的發揮高速公路主通道服務效能。
烏瑪高速續建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北寧蒙交界處,終點位於烏瑪石銀段在建崇崗樞紐互通與收費站之間,全長57公里。項目建設將打通烏瑪高速公路內蒙和寧夏交界“斷頭路”,暢通寧蒙界高速通道,同時構成石嘴山至銀川除京藏高速外又一條高速通道,促進石嘴山、銀川聯動發展。
石嘴山至烏銀高速聯絡線工程
項目起點接京藏高速公路,終點與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烏銀高速相接,路線全長約45公里,其中寧夏境內約40.7公里,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約4.3公里。項目建設將打通石嘴山連通內蒙地區的東西向高速通道,促進寧蒙地區的互聯互通。
銀昆高速北延伸線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月牙湖,沿河東向北接內蒙榮烏高速,全長78公里,其中石嘴山段長約55公里,是銀昆高速銀川境內向石嘴山市內的北向延伸。項目的建設將貫通銀昆高速銀川—石嘴山段,構成銀川—石嘴山黃河右岸高速聯繫通道,有效推動石銀一體化發展。
石平高速至銀昆高速聯絡線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京藏高速平羅南互通,終點在陶樂接銀昆高速北延伸段,全長約20公里。項目建設構成石平高速(現石嘴山環線高速)與銀昆高速(規劃)間的快速聯繫通道,有效貫通縱向幹線通道,促進區域路網的互聯互通。
2.普通國省道提檔升級工程。
以服務支撐石嘴山市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為目標,充分發揮普通國省幹線便捷暢達服務功能,著力強化普通國省幹線路網銜接、推進普通國省幹線提檔升級,重點實施普通國省幹線“4+4”工程,即:加快建設4條普通國省幹線(國道109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省道302蒙寧省界至陶樂段公路改擴建工程、省道303線汝箕溝口至白芨溝段改擴建工程、省道303線沙湖過境段改線工程),謀劃推進4條普通國省幹線(國道110線大武口北至石銀高速段改擴建工程、國道244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省道101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省道303線汝箕溝口至寧蒙省界段新建工程),提升普通國省幹線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構建三地互聯、補短增效的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網路。
國道109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
擬對國道109線石嘴山段全線進行改擴建,全長74.94公里,改善沿線尾閘鎮、紅果子鎮、黃渠橋鎮、姚伏鎮等人口密集村鎮街道化嚴重和過境車輛擁堵現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行車安全。
省道302線蒙寧省界至陶樂段改擴建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省道302線寧蒙省界處馬山頭附近,終點位於省道302線與國道244線交叉處,升級改造里程8.15公里。項目建設將有效改善省道302線寧蒙省界的通行條件,提升省道302線的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
省道303線汝箕溝口至白芨溝段改擴建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汝西路汝箕溝口西北側約150米處,終點止於白芨溝公路長征1號橋,全長34.3公里。項目建設將有效改善現狀汝箕溝至白芨溝通行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省道303線沙湖過境段改線工程
項目起點位於前進農場二站加油站出順接省道303線,終點位於省道303線與正源街交叉處,改線總長為6.508公里。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引導和最佳化省道303沙湖過境段沿線產業布局,進一步提高沙湖過境段通行效率,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
國道110線大武口北至石銀高速段擴建工程
項目起點接石銀高速,終點位於國道110線與世紀大道交匯處,全長15公里。項目建設將提高國道通行能力,緩解過境車輛擁堵現狀,提升國道暢通水平。
國道G244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
擬對國道244線石嘴山段全線進行升級改造,提升道路等級,改善黃河右岸國道通行條件。
省道101線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
擬對省道101線石嘴山段全線進行改擴建,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提升省道101線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沙湖景區和大武口區旅遊業發展和居民出行。
省道303線汝箕溝口至寧蒙省界段新建工程
起點位於省道汝箕溝內,終點止於寧蒙省界,全長約6公里。項目建設將打通省道303線寧蒙界斷頭路段,貫通省道303全線,促進寧蒙地區路網互聯互通。
3.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
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以“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深入補齊農村交通供給短板,推動一批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超期服役改建和資源路產業路促發展等工程建設,推動農村公路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滿足基本出行向提供均等、優質服務轉變,提升農村公路服務品質和服務效率,支撐引領農村產業體系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十四五”期間,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分年度改造提升農村公路500公里。
有序推進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強化鄉鎮通三級路、建制村通等級路和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目標任務,推進實現所有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提升骨幹路網服務能力。推進較大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覆蓋範圍、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十四五”期間,計畫新建農村公路21.87公里,實現常住人口20戶以上具備條件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
推進農村公路與產業融合。結合石嘴山市產業發展實際和村莊結構布局,堅持農村公路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加快推進農村公路與旅遊景區、工業園區、農產品產業園等產業發展的有效銜接,加快通往主要產業經濟節點公路建設,改善經濟節點對外公路交通條件,引領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期間,新、改建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149.21公里。
改善農村公路通行環境。有序推進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寬改造、農村公路超期服役改造工程建設。加強通村公路和村內道路連線,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更多地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大農村公路“油返砂”和“暢返不暢”整治力度,結合開展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整治工作,加強安全隱患路段治理,努力打造“暢、安、舒、美”的出行環境。“十四五”期間,計畫實施農村公路聯網路97.713公里,超期服役工程約158.6公里,路面修復性養護工程87.8公里。
4.跨黃河通道及兩岸協調發展工程。
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導向,進一步最佳化跨黃河通道布局,加密黃河兩岸聯繫通道,推進兩岸專用公路建設,促進兩岸協同,實現跨黃河通道與生態環境保護、防洪安全和諧發展。
高仁黃河大橋及其連線線工程
項目沿省道303線布設,起點位於京藏高速公路沙湖出口,終點與國道244線相接,全長21.2公里(高仁黃河大橋長3.5公里)。項目建設將進一步最佳化區域公路網結構,提升公路交通運輸服務水平,促進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黃河寧夏段頭道墩至都思兔河右岸綜合治理濱河道路工程
起點為石嘴山市頭道墩,終點為跨都思兔河,主要實施路基填築、路面硬化、道路防護、橋樑等工程。同時,把堤防建設與生態景觀、文化旅遊等結合起來,實現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生態旅遊線的有機結合,促進沿線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西岸濱河大道石嘴山段改擴建工程
全線改擴建,提升公路等級為一級。
5.縣區通道提暢工程。
“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縣區通道提暢改造,重點實施“三個一百”工程,即新建、擴建高等級公路100公里以上,改造提升普通國省道100公里以上,每年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00公里以上。通過新建、改造、提暢三縣區聯繫通道,大幅縮短縣區間通行時間,提升城際交通便捷性與安全性,打造“三城快捷交通圈”,建設開放石嘴山。
(二)鐵路
主動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和黃河流域現代化交通體系主骨架,高效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發展要求,推動完善鐵路骨幹路網和鐵路專用線建設,加快補齊鐵路運輸短板,提高鐵路通道運力,強化鐵路服務功能,最佳化運輸結構,進一步發揮鐵路對綜合交通服務體系的支撐保障作用,提升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推動完善鐵路骨幹路網。在既有包蘭鐵路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對外骨幹鐵路通道建設,增強鐵路基礎保障能力,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服務效能。積極推動包銀高鐵石嘴山段、東烏鐵路連線線建設,完善對外鐵路通道布局,提升鐵路通道客、貨運輸能力。
包銀高鐵
包銀高鐵寧夏段起自銀川站,經沙湖站、石嘴山高鐵站至惠農高鐵站,新建正線長100.6公里。包銀高鐵建成後,石嘴山與銀川之間的車程將由60分鐘縮短至30分鐘,有效推進石銀一體化建設。
東烏鐵路連線線
項目全長31.75公里,包含公鐵橋一座(黃河二橋)、貨運車站一座,打通石嘴山經開區與內蒙策克、烏力吉等口岸通道,增強園區聯繫,降低物流成本。
協調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在完善鐵路骨幹路網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既有鐵路專用線資源的最佳化整合利用,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實現鐵路進礦、進廠、進園,覆蓋區內重點工業企業、工業園區、物流園區,打通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提高共建共享利用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增加鐵路貨運量,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碳排放,提升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寧夏建龍龍祥鋼鐵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包蘭鐵路惠農站,線路長度約14.5公里,主要服務於寧夏建龍龍祥鋼鐵有限公司。
石嘴山煤炭交易中心鐵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黃公鐵路棋盤井站,線路總長度約28公里,其中寧夏境內長度約8公里。主要服務於石嘴山煤炭交易中心,承擔石嘴山及周邊地區與內蒙古及黃驊港之間的貨物交流。
石嘴山礦業集團鐵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包蘭鐵路惠農站,線路長度1.6公里,主要服務於石嘴山礦業集團。
寧夏富海物流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續建)
該專用線接軌於包蘭鐵路惠農站,續建里程0.4公里,主要服務於寧夏富海物流園的貨物運輸。
平羅濱河鐵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包蘭鐵路平羅站,線路長度1.1公里,主要服務於平羅縣河濱工業園貨物運輸。
晟晏煤製品鐵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包蘭鐵路西大灘站,線路長度7.5公里,主要服務晟宴集團能源貨物運輸。
寧夏精細化工基捷運路專用線
該專用線接軌於三新鐵路黑龍井站,線路全長33.9公里,其中寧夏境內12.9公里,主要服務寧夏精細化工基地。
(三)水運
適應湖區水上旅遊發展要求,穩步推進沙湖湖區航道整治提升,提升沙湖航道能力,大力改善旅遊景區互聯互通條件,促進景區聯動發展,著力推進沙湖旅遊航道提升工程。
沙湖旅遊航道能力提升工程
沙湖湖區旅遊航道(長約7公里)按照寬度為18m,彎曲半徑為210m,水深為2.2m,跨河建築物淨高為4m的航道尺度進行整治提升,並對湖區航標進行最佳化調整。
(四)樞紐場站
以構建功能完備、銜接順暢、立體布局、同台換乘的客貨樞紐體系為目標,按照“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基本方針,加強公路與鐵路、民航、港口以及主要經濟節點的快速銜接,推進公路客、貨樞紐與鐵路車站、碼頭的無縫銜接,加快推進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按照“多式互聯、高效銜接、服務便捷、現代立體”的基本原則,推進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接駁與換乘,配套完善休閒娛樂、信息交流、旅遊集散、公交出行、長途客運等服務功能,促進多種運輸方式“一站式”換乘和中轉換乘信息互聯共享,實現客運換乘“零距離”,著力推進石嘴山高鐵站客運樞紐、惠農高鐵站客運樞紐建設。
石嘴山高鐵站、惠農高鐵站客運樞紐
按照包銀高鐵石嘴山段建設需求,新建石嘴山高鐵站、惠農高鐵站2個綜合客運樞紐,包含客運樞紐綜合樓、配套公車場、長途車場、計程車場、P+R社會停車場、腳踏車停車場、站前集散廣場等,構建公鐵聯運、旅遊集散、商業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
完善貨運樞紐建設。統籌工業、農業等產業資源,依託公路、鐵路等交通動脈,推進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與產業互動,加強保稅、臨港(站)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物流園和工業園區的經濟融合,以陸港區域性物流樞紐建設為核心,完善口岸進口保稅及集散服務、採購加工及增值服務、陸港通關、國際分銷、物流信息平台、出口退稅服務等功能。重點推進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B型)、公轉鐵倉儲加工物流園、石嘴山數字智慧型物流園、平羅濱河智慧物流園建設。
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B型)
項目占地面積530畝,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為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特殊監管區,主要建設行政辦公大樓、綜合辦公大樓、智慧卡口、智慧型圍網、散貨倉儲區、查驗倉庫等;二期為寧夏富海物流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三期為矽錳、矽鐵合金期貨交割庫、貨物分撥倉庫、封件車間。
公轉鐵倉儲加工物流園區項目
主要建設3000畝煤炭、非煤礦產品倉儲加工區,其中300畝大型封閉式儲煤倉一個,對現有三條鐵路專用線進行改造提升,配套建設1600平方米電子交易平台體系、國際化公鐵海聯運口岸工程,規劃建設一廳五區二中心,即口岸港務大廳、煤炭能源倉儲加工區,非煤礦產品倉儲加工區、大型綜合服務區、智慧型化物流配載區、礦產品交易中心、檢驗檢測中心。
石嘴山數字智慧型物流園項目
建設集信息交易中心、大型貨車停車場、機動車檢測中心、城市+生活商品配套物流中心、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大型車輛和特種車輛交易中心、汽修汽配城、建材產品倉儲集散中心、加油(氣)站、司機賓館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物流智慧園區。
平羅濱河智慧物流園
建設40000平米倉儲物流配送基地、二期建設大件工業配送及期貨交割、貨櫃貨位和汽車後產業等在內的智慧物流產業園。計畫建設鐵路專用線。
完善公交場站建設。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結合公交運營和城鄉居民出行需求實際,加強城市公交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原則,加大城公交樞紐站、首末站等城市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廣大居民的出行要求,增加公交出行對居民的吸引力。至2025年,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各具有1個公交樞紐站,滿足公交出行基本保障。
推進貨運服務場站建設。完善普通國省道沿線休息區、停車區或便民服務點等基礎設施,持續推進普通國省道服務區建設改造,加強服務區充電樁、加氣站、加油站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公路運輸基礎保障能力。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普通國省幹線公路服務區(站)、骨幹物流通道貨物集散地、物流園區等地推動建設“司機之家”,配套完善停車、休息、餐飲、住宿等基礎服務功能,加強主題和特色服務建設,營造高質量道路貨運發展環境,促進“司機之家”建設服務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發展。至2025年,規劃新建普通國省道服務區4個、“司機之家”4個。
二、促進運輸服務提質增效
(一)提升客運服務安全便捷水平
積極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加快推進公路與鐵路、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的聯程運輸,加強不同運輸方式在運營時刻、組織調度、售票服務等方面銜接,方便旅客驗票乘車。鼓勵不同運輸方式企業成立旅客聯程聯運企業聯盟,積極發展“空鐵通”、“空巴通”等服務產品,創新客運服務模式。加快推廣普及電子客票、聯網售票,推進三級及以上客運汽車站電子票套用全覆蓋,加強公路運輸與旅遊、商務等部門的資源共享,推進跨部門聯運票務一體化。引導開展跨城市候機候車、行李聯程託運等服務。鼓勵依託第三方服務平台發展“一票制”客運服務,推進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聯互通、及時發布、實時更新、便捷查詢。
推進城際客運服務多樣化。最佳化鐵路客運、公路長途客運、航空客運結構,促進城際旅客捷運系統運量合理分擔。加快發展高鐵城際客運,加強高鐵與公路客運班線運行時刻銜接,最佳化樞紐接駁服務,提升石嘴山高鐵站、惠農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便捷化服務能力。持續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客運”服務模式,鼓勵道路旅客運輸企業開展城際客運定製服務,拓展完善定製客運服務功能。最佳化完善現有城際公交運營線路,推動石嘴山與銀川、吳忠、寧東等地之間城際客運公交化運行,推動公交同城化建設。
提升城市客運出行服務品質。大力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推進綠色交通發展,強化城市區間公交銜接,完善“兩區一縣”組團間公共運輸網路及組團內部常規公交系統,打通城市公共運輸通道。進一步最佳化公交線路和資源配置,積極謀劃夜間公交、定製公交、社區公交,連通大型居民聚集區、大型商業中心、大型餐飲娛樂中心、特色街區和文化旅遊景區,創新公交服務模式。統籌發展巡遊計程車和網路預約計程車,適度發展網路預約計程車,鼓勵巡遊車企業轉型提供網約車服務,鼓勵新能源汽車接入網路預約計程車平台,促進兩種業態互補發展,為市民提供多樣化、差異化服務。“十四五”期間,新增網路預約計程車300輛。
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積極開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城鄉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擴大公交覆蓋面。鼓勵農村客運班線實施公交化運行,提升農村客運公交化運行比例。加快農村地區招呼站、候車亭、充電樁、停車場等客運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客運出行保障能力。積極探索實行農村客運區域化整合、開展定製運輸點對點服務、回響預約等農村客運試點工作,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客運。
提升旅遊客運服務品質。完善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結合景點分布,建設具有交通、生態、旅遊、消費等複合型功能的交通旅遊服務設施,完善公路驛站、旅遊廁所、停車區、旅遊標識牌、服務區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增強旅遊出行體驗。以平汝線觀光綠皮小火車為重點,挖掘沿線工業文化、運動文化,推進定班旅遊專列營運,提升景區間的旅遊交通便捷性。整合旅遊交通資源,根據旅遊特徵、節慶活動安排,在惠農高鐵站、石嘴山高鐵站等客流量較大綜合客運樞紐增設重點旅遊景區旅遊班線,探索試行“旅遊包車、拼車、直通車+景區門票”的一站式遊客聯程聯運服務,建立旅遊交通服務“雲平台”,及時發布服務信息,方便旅客便捷出遊。
(二)促進貨運服務集約高效發展
構建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路”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以陸港區域性物流樞紐為核心,以包蘭鐵路物流帶為主軸,以各縣區冷鏈物流中心、城鄉配送中心、電商物流中心、貨運場站等為補充的三級物流運行網路,構建乾支銜接、互聯共享、集約高效、綠色智慧型的現代化物流體系。鼓勵在公路站場、鐵路物流基地、航空樞紐等區域與郵政快遞銜接配套設施一體化布局,大力推進郵件快件空陸聯運、公鐵聯運、空高聯運、空空中轉,助力自治區建設“寧夏沿黃組團”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和中國西北地區多式聯運物流樞紐。
加快發展先進運輸組織模式。推進多式聯運加快發展,重點發展以貨櫃、半掛車為要方式的多式聯運,推進以公路為基礎的公鐵、公水、公空等多式聯運模式有序發展,繼續推動以富海物流等物流企業發展多式聯運業務,引導和支持具備條件的運輸企業加快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變,推行“一單制”聯運服務。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貨運服務模式,鼓勵晟龍頭物流企業建立網路貨運服務平台,支持企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基於共享模式的物流生態圈,提升物流組織效率。
推動農村地區客貨運高質量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共享融合。鼓勵在交通便利、人員集中的區域規劃建設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加強對既有鄉鎮客運站、交管站、公路養護站等設施的升級改造,打造具備客貨郵游商、供銷、養護管理等綜合服務功能的節點設施。推進農村客運、貨運、郵政快遞、旅遊、商貿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村運輸發展新模式。滿足農產品進城和生產生活資料下鄉雙向流通需求。提升農村地區客貨運信息化水平,強化運營車輛的實施監控、物流查詢服務功能。更好滿足農村地區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提升冷鏈物流供給能力。整合多種資源完善農村物流配送網路,補齊城鄉冷鏈物流設施短板,提升農產品物流運輸效率。鼓勵多溫層冷藏車、冷藏貨櫃、冷藏廂式半掛車、低溫保溫容器等標準化運載單元以及輕量化、新能源等節能環保冷藏保溫車型在冷鏈物流中推廣使用,增強冷鏈物流運輸供給能力。
推進維修駕培行業最佳化升級。加強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監管,推動將駕校籌建用地納入城市規劃範疇,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備案,推進駕校開設數量依據城市人口比例、學員人數等要素統籌規劃。最佳化完善維修企業結構布局,推進維修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整合,加大維修企業整合整治力度,採取扶優撫強壯大一批、市場整合壓縮一批、整頓監管淘汰一批,逐步推進維修行業結構最佳化和升級。推動建立實施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制度,推進汽車維修配件供應渠道開放流通,提升服務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加強機動車檢測機構事中事後監管,督促各機構完善安全生產相關工作機制,提高服務質量。
三、增強智慧交通引領作用
智慧交通在引領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保障國家戰略實施、促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石嘴山市的智慧交通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十四五”期間將在交通行業信息化、智慧型化、平台化等方向開展智慧交通的建設。到2025年,石嘴山市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水平大幅提升,行業主要業務領域信息化能力顯著提高,“網際網路+”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智慧交通初具雛形。
(一)推動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基礎設施數位化和運行智慧型化,重點推進信息採集和監測設施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改造,加快國省幹線公路運行狀態信息監測體系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基本狀態、運行狀態、運輸組織調度的信息採集,推動形成動態感知、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交通運輸運行監控體系。推動公路感知網路與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在重點路段實現全天候、多要素的狀態感知,逐步提升公路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水平。推動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和運行一體的綜合性管理服務平台建設,增強農村公路運行監測和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推動物流園區(貨運樞紐)、客運樞紐智慧化改造升級,推進城鄉配送智慧型收投末端和末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服務設施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水平,著力推進石嘴山數字智慧型物流園、平羅濱河智慧物流園建設。
(二)提升公共出行智慧型化水平
以“一站式”查詢、“一卡通”出行、“一窗式”服務為重點,加快提升公共出行智慧型化服務水平。促進交通、旅遊等各類信息充分開放共享,加強對旅遊客運流量的預測及跟蹤分析,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進完善智慧型公交系統建設,健全智慧型調度、智慧型監管等服務功能,強化公交信息公開共享,提升公眾出行形成公共汽電車運輸協調、指揮調度、應急救援和信息決策一體化,全面提升公共運輸管理水平。全面實現公交智慧型調度和線上監管。倡導“出行即服務(MaaS)”理念,以數據銜接出行需求與服務資源。推動“網際網路+”便捷交通發展,支持和引導企業發展定製公交、智慧型公交、網路預約計程車、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新業態。
(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推進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平台,推進跨行業、跨區域的智慧型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促進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降低物流運輸效率。鼓勵龍頭物流企業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業的網際網路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發布、線上交易、數據交換、跟蹤追溯、智慧型分析等平台服務功能,支持網際網路車隊平台、貨車綜合服務平台等創新型“網際網路+”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市場、企業、農產品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及時採集、發布農村物流有關信息,實現農產品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和物流供應鏈快速匹配。加快推動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共享,推進鐵路、公路、水路等貨運單證電子化和共享互認,提供全程可監測、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務。
(四)推進政務服務數位化轉型
推動綜合交通服務平台建設,推進跨部門數據融合和公共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提高決策支持、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監管執法、政務服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大數據運用水平,提升綜合交通運輸運行監測預警、安全風險分析研判線上監測等支撐能力。深入推進“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建設與套用,結合“網際網路+交通執法”工作,加快整合各類信息化監管平台。推進“四級四同”政務服務事項與“網際網路+監管”的全面整合,形成完備的閉環管理模式,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方式和流程,提升辦理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治超聯網等系統建設,提高執法裝備智慧型化水平,推進線上識別和非現場執法。加快推進重點營運車輛使用北斗車載定位裝置,加強對“兩客一危”車輛、12噸及以上重型貨車等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控,持續推進危險貨物道路運輸運單電子化,提升機動車維修行業監管與服務的數位化、智慧型化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網約車、網路貨運等新業態監管平台,加強新業態運行監測監管能力。
四、推進綠色交通全面發展
秉承綠色發展理念,積極落實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重大決策,打好“雙碳”硬仗,以生態優先發展為方向,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構建綠色低碳環保的交通運輸體系,打造低碳、集約、可持續的交通運輸發展模式,促進行業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形成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
(一)促進行業節能減排
大力推進結構性節能減排。積極推進碳達峰交通運輸行動,調整運輸結構,最佳化交通運輸資源配置,發揮綜合運輸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最佳化運力結構,降低能源消耗強度。積極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和經濟運行分析,定期發布市場運力等信息。加快發展共享電動車、共享腳踏車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倡導低碳型交通消費模式和出行方式。
積極引導技術性節能減排。推進交通裝備疊代升級,加強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技術研發,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推廣。積極採用混合動力汽車、清潔燃料車等節能環保型營運車輛,推廣套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運輸裝備。引導老舊車輛加快淘汰更新。研究制訂營運車輛優惠乘車補貼制度,加快新能源汽車配套建設車用加氣站、標準化充換電站(樁)等公共設施,促進混合動力、純電動等新能源車輛的推廣套用。
著力強化管理性節能減排。加強道路客運運力調控,大力推進客運班線公司化改造,提高客運車輛實載率,提高客運企業集約化水平。積極引導道路貨運向網路化、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發展,提高貨運實載率。加強城市物流配送綠色車隊建設,合理組織貨源,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
(二)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科學規劃交通基礎設施,節約集約使用土地資源。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資源和運輸樞紐資源,協調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的線位走向和技術標準,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樞紐節點的有效整合。大力推廣節地技術,最佳化交通工程建設方案,高效利用線位資源。
循環利用資源。推廣使用交通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倡導標準化設計及工廠化預製,提高資源再利用水平。加強工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等的生產、生活污水循環利用,大力開展路面材料、施工廢料、棄渣等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利用試點工程。以工程套用急需的高性能材料、工藝和裝備為重點,積極推廣廢舊路面材料冷再生、熱再生等循環利用技術和施工工藝的套用。
(三)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加強交通建設生態保護。積極推進生態選線、選址,處理好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敏感區的關係。公路建設儘量擬合原地形,減少高填深挖,採取水土保持、植物和濕地保護等有效措施,減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強公路、航道沿線綠化建設。
加強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廣生態型污水處理技術,推進公路、站場等沿線設施的污水回用系統建設。加強貨運站場和貨運車輛的粉塵防治。強化對營運車輛定期監督、檢查和維修,重點推進中型、重型柴油車尾氣治理。
五、提高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和應急體系規劃建設,提高交通設施、運輸裝備安全性能,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生產素質,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監管規範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加強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產保障水平,有效推進平安交通建設。
(一)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提高基礎設施防護水平。加大公路、航道、站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設施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加快臨水臨崖、連續長陡下坡、急彎陡坡等重點路段和危橋改造整治,加強城市隧道橋樑、事故多發路口路段排查治理,科學規範設定公路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推進農村公路設施建設,深化“千燈萬帶”示範工程,根據鄉到、村道設計標準科學設定公路標誌線,完善和安裝必要的公路安全設施,提升農村公路安全防護水平。構建現代化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推行施工安全標準化,推進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強化載運工具安全治理,繼續推進船型標準化、車型標準化,加快老舊車船更新改造工作,提升運輸裝備安全性能和本質安全水平。完善營運車輛安全技術準入標準,加強重點營運車輛和“兩客一危”智慧型視頻監管等安防設施設備安裝,提高車輛安全性能。建立隱患車輛專項整治工作協調機制,開展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專項整治,全面排查貨車、專用車生產企業、車輛維修企業和車輛非法改裝站點。督促汽車客運站嚴格落實實名制售檢票、客車安全例行檢查、“三不進站六不出站”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強道路客運安全源頭管理。
推進實施科技興安工程,加強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裝備研發,推廣套用先進可靠的安全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加強基礎設施運行監測檢測,提高養護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增強設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安全生產預警預防智慧型化水平。
(二)完善安全生產體系
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立聯合監管和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凝聚交通治理合力。強化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監管執法,及時消除隱患漏洞,提高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覆蓋生產經營各環節、責任明晰的安全生產制度。明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健全並完善對道路運輸日常監控系統建設以及對客運和危險品運輸車輛安全監管,建立健全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行業指導和事故整改責任落實。充分調動行業協會、保險企業、科研團隊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道路運輸安全治理,建立健全道路運輸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交通違法行為和重大事故隱患舉報獎勵制度,完善投訴受理機制,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建立安全生產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安全生產形勢分析研判,推進建立和完善與氣象、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聯繫協調機制,提前部署預警預防工作,做好信息發布、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和應急準備。借鑑其它地區交通運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試點單位的實踐經驗,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加快推行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立完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強化重點領域的安全防範,加強重點行業和重要設施的區域聯控管理,進一步提升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建立交通運輸安全生產信用體系。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舉報查處、承諾踐行中企業失信信息的採集,依法推廣運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領域“黑名單”制度。市交通、公安、教育等部門要聯合開展道路交通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督促“兩客一危”、校車、重型貨車等運輸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對車輛安全狀況、駕駛人資質審查、安全教育情況等開展深入自查自糾,堅決防止不合格車輛、不安全的駕駛人上路運營。建立“兩客一危”經營企業及其下屬車輛的信息共享、互通和對比機制,對相關企業及車輛實施重點監管,加大違法處罰力度,依法形成運輸安全生產信用評價長效機制。
(三)強化應急保障能力
完善應急救援機制。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預案體系和指揮體系,整合信息資源,推動實現公安、交通、農業、三防、應急、教育、氣象等部門數據共享,建設“可視、可測、可控”的運輸安全監測體系。推進公安、消防、衛生、環保、水務、氣象等部門協同建立行業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全市應急救助網路。建立健全多部門參與的應急救援和善後處理協作機制,加強應急救援救災隊伍與應救援裝備建設,持續改進應急處置工作,健全應急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對應急處置工作和應急演練開展後評估工作,全面梳理和分析工作成效和漏洞,不斷健全完善應急體系,切實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利用信息平台,繼續推進路網監測與應急體系建設,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應急能力、處置能力。
強化應急救援設施設備。著力強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應急設施設備、應急救援裝備的建設。加強監管應急裝備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監管執法裝備及現場執法、應急救援用車、應急救援中心,推動應急設施設備與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加快推進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建設,滿足公路交通突發事件對應急裝備物資需求,提升應急搶險能力。
六、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理應“先行一步”,率先在推進行業治理現代化上實現突破,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累經驗、作出貢獻。
(一)完善法治體系建設
推動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繼續依法研究制定、修訂完善地方交通運輸法規規章,研究制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規範。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加強憲法、法律和交通運輸法律、法規、規章的宣傳實施,健全行政權力制約、監督、評價機制。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規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提高決策質量和效率。完善規範性檔案管理機制,嚴格開展合法性審查和公平競爭審查。持續推動“四基四化”建設,提升執法隊伍素質能力,提升執法保障及執法監督水平,加強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建設,健全交通運輸信用監管機制,依法推行“紅黑名單”制度,完善聯合懲戒措施和機制。
(二)深化交通行業改革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機制,深化鐵路、公路、航道等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建立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並健全綜合交通運輸統籌發展、運行監測、公共服務等職責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積極推行“證照分離”,規範事中事後監管。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制度化,加強與公安、應急、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動執法,構建多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機制,不斷整合精簡行政檢查事項,堅持按標監管、一次檢查到位,健全信用共享共用機制,提高協同執法效能;普遍推行“非禁即入”,堅持對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和管養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護機制,大力推廣“路長制”,充分調動鄉、村兩級作用和農民民眾積極性,重點解決重建輕養、資金不足、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加快形成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深化交通投融資機制改革,加快形成交通基礎設施多元化投資機制,深化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善交通運輸部門預算管理體系,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行業教育培訓工作,以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公務員和所屬單位領導幹部為重點,加大行業教育培訓力度,形成有利於高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促進交通運輸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切實提高從業人員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重點領域人員隊伍建設,加強執法業務骨幹隊伍建設與執法管理隊伍建設,加大交通運輸執法人員針對性、實用性、系統性培訓力度,提高交通運輸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文明服務水平。推動落實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及管理機構運行經費和人員基本支出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加大公共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提升農村公路管養人才保障能力。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
(四)推進社會協同共治體系建設
擴大交通社會參與,建立健全公共參與決策制度機制,搭建信息溝通、意見表達、決策參與、監督評價、輿論分析與引導為一體的公眾參與平台,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行業治理。拓寬交通運輸政務公開領域和範圍,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構建交通運輸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完善交通運輸信用體系建設長效機制,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公開,依法依規加強交通運輸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健全行業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暢通和規範行業特殊群體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及時化解行業矛盾糾紛。加強精神文明創建,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行業文化建設的制度機制,加強行業先進典型培樹和宣傳,推進優秀交通文化傳承創新,營造文明交通環境,推動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一領導,建立協調機制
加強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市委、市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統領作用,建立統籌協調工作機制。一是加強交通、公安、發改、水利、環保、住建、規劃與自然資源等行業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繫,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各種問題,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有序推進。二是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及時掌握交通運輸發展的動態,對於新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適時開展中期績效評估與調整工作,進一步增強規劃的指導性。三是完善交通影響分析制度,對大型建設項目及可能對交通造成較大影響的施工項目等進行交通影響分析和評價。四是積極培育養護市場,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養護生產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
二、堅持政策引領,完善法規體系
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政策措施、紅利政策為引領,嚴格執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都市圈相關發展規劃要求,做好交通建設與土地規劃、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專項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執行的強制性和嚴肅性。健全交通決策機制,建立社會公眾與管理職能部門之間的法制化信息交通渠道,提倡並促進公眾從決策、實施到監督的全過程參與交通建設與管理。
三、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保障
堅持“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交通建設投融資機制,加大交通建設領域的開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充分利用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戰略機遇,深挖政策紅利,爭取更多的建設項目和建設資金。繼續加大財政性資金對交通運輸公益性事業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公共財政投資為主、社會投資和企業投資為補充的籌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投資模式、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鼓勵通過PPP、股權合作等多種市場運作方式,投資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經營。加強對交通建設項目資金的監管,規範項目預算和資金使用管理,加大項目績效評價,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嚴格防範債務風險。探索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城鎮化水平、現代農村建設等相關領域的聯動機制和差異化投資政策。
四、強化組織實施,明確責任主體
加強統一領導,落實部門責任,明確責任主體,確保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市委、市政府應發揮全局統領作用,組織協調責任分工並確保交通項目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交通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落實項目申報、立項、實施和監督管理等主體責任,指導並監督項目推進實施;發改部門應切實做好與上級部門的銜接、匯報工作,爭取上級部門項目支持;自然資源、生態環保、水利、住建等部門等積極配合交通部門相關工作,與交通部門共同推進項目建設。
五、加強科技創新,注重人才培養
激發交通運輸行業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提升交通設施、運輸裝備和營運管理的科技含量,積極推進綜合交通的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構築新型智慧交通平台,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與信息網路融合,構建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要求,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注重專業能力培養,增強幹部隊伍適應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要求的能力。加強執法業務骨幹隊伍和執法管理隊伍建設,努力實現執法隊伍正規化、專業化、和標準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業教育培訓工作,加強交通運輸行業教育培訓的基礎條件和軟硬體環境建設。合理配置人才資源,發揮整體效益。
六、堅持生態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嚴格把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基本要求,促進交通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一是統一思想,堅持生態環保理念,按照生態保護、資源節約和污染防治的相關要求,加強與生態環境、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二是強化源頭預防和事中事後監管,結合環境承載力,及時提出規劃最佳化調整建議和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多措並舉預防和減輕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好的發揮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七、樹立行業形象,營造良好環境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交通運輸建設、管理、運營、服務等重點領域,培育踐行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交通運輸系統落地生根。注重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專業能力、專業精神,提高交通運輸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保持文明創建風清氣正的良好形象。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背景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策部署,爭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排頭兵,結合石嘴山發展實際,特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指導石嘴山市未來五年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
二、《規劃》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交通強國建設總目標,堅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抓住轉型發展“牛鼻子”,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面推進交通強國建設,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三圈一帶”(石嘴山至銀川、烏海、阿拉善盟等周邊主要城市1小時可通達;大武口區、惠農區及平羅縣核心區之間30分鐘可通勤;兩區一縣核心區至下轄鄉鎮、各鄉鎮至下轄行政村20分鐘可覆蓋;以銀昆高速、國道244線為依託,更大力度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旅遊資源開發,構建沿黃交旅融合發展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三)具體目標
1.公路。高速公路新建里程約170公里,普通國省道新、改擴建約220公里,農村公路提升改造約500公里,新增跨黃河通道2座,進一步增強公路運輸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2.鐵路。積極推進包銀高鐵石嘴山段、東烏鐵路連線線工程建設,提升鐵路服務效能。協調推進7條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3.水運。推進沙湖、星海湖湖區航道整治提升工程,發展水上旅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奠定基礎。
4.樞紐場站。推進建設綜合客運樞紐2個,綜合貨運樞紐4個,公交綜合樞紐站2個,公交首末站13個,普通公路服務區4個,“司機之家”4個,進一步提升運輸服務保障能力。
5.客運服務。新增城際公交1條、夜間公交3條、區間公交2條、城市公交5條(大武口區4條、惠農區1條)、旅遊公交3條、城鄉公交7條,全面提升公車出行分擔率。積極發展旅客聯程運輸,鼓勵定製客運、網約車、巡遊車協調發展。
6.貨運服務。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路”現代物流體系,新建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10個,加快開展客貨郵示範線路,提升城鄉物流服務水平。
三、《規劃》重點任務
(一)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公路方面,以“聯、升、改”為重點進行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速公路互聯互通、普通國省幹線提檔升級和農村公路改造提升三大工程,構建“六縱四橫”幹線公路網;鐵路方面,以完善鐵路骨幹路網和鐵路專用線建設為重點,持續最佳化運輸結構,提高鐵路通道運力;水運方面,推進沙湖航道整治提升工程,發展水上旅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奠定基礎;樞紐場站方面,推進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同時結合客運、貨運運輸需求,推進公交場站、“司機之家”、服務區等服務設施建設。
(二)促進運輸服務提質增效
客運方面,以發展聯程運輸,推進城際多樣化、城市品質化、城鄉一體化為導向,提升客運服務安全便捷水平;貨運方面,從加快發展先進運輸組織模式、完善城鄉配送網路、壯大冷鏈物流體系等方面促進貨運服務集約高效發展。
(三)增強智慧交通引領作用
從推動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出行智慧型化水平、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數位化轉型等方面增強智慧交通引領作用。
(四)推進綠色交通全面發展
積極落實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重大決策,在促進行業節能減排、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布局謀劃,形成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
(五)提高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從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生產體系、強化應急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交通安全應急保障能力,持續推進平安交通建設。
(六)加快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從推動完善法治體系建設、深化交通行業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協同共治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升行業治理能力與現代化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