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

《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
  • 類型:規劃
  • 發布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21年12月31日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政策解讀,

發布通知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寧政辦發〔2021〕108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1日

規劃全文

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寧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示精神,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關鍵時期,準確研判國內外形勢變化和面臨的風險挑戰,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對於保障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意義重大。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相關規劃,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錨定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時代坐標
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準確把握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錨定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的時代坐標,搶抓戰略機遇,強化底線思維,積極應對風險挑戰,確保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在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不斷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加強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為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糧食調控能力穩步增強。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嚴控基本農田紅線,糧食播種面積始終穩定在1016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370萬噸以上。持續強化儲備糧分級管理責任,調優自治區儲備糧結構和數量,自治區、市、縣三級儲備規模穩中有增,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巨觀調控基礎不斷夯實。持續深化糧食產銷合作,多渠道拓寬糧源,有效化解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確保全區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十三五”末,自治區級原糧儲備45萬噸,市縣級原糧儲備3萬噸,自治區、市、縣三級應急成品糧儲備1.8萬噸、食用植物油1.1萬噸,儲備規模始終保持在國家規定標準之上。
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高效發展。自治區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重點支持糧油加工企業精深加工、新產品研發、新技術套用、智慧型化改造,實施糧食產業化項目83個。支持“糧食銀行”創新服務模式,軍供企業推進應急供應、成品糧儲備、放心糧油等“軍民融合”發展。“十三五”末,全區納入糧食流通統計的糧油加工企業180家,年加工能力765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114億元。
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持續推進。認真落實《寧夏“優質糧食工程”三年實施方案》,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項目124個,建設“好糧油”示範縣5個、示範企業30個,示範縣優質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0%以上。大力推進綠色儲糧、智慧型化儲糧、糧油加工新工藝改造和優質糧食銷售體系建設,培育“中國好糧油”產品4個,“寧夏好糧油”產品41個,有效提升了寧夏糧油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建成糧食產後服務中心64個,實現產糧大縣和糧食主產縣全覆蓋。完善以自治區糧油質檢中心為龍頭、市縣糧油質檢站為骨幹、儲備企業檢驗室為基礎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構7個,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糧油儲備物流設施大為改善。全面落實《關於改革完善寧夏糧食儲備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糧安工程”,新建糧食倉容40萬噸,維修改造倉容73.7萬噸,“四合一”綠色儲糧升級技術全面推廣套用,有效保障了糧食儲存安全。改造提升糧食加工企業物流功能,原糧“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運輸加快推進。到2020年,全區糧油儲備標準倉房總倉容達到307.3萬噸、總罐容9.5萬噸,比“十二五”末上了一個新台階。
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職能得到加強。全面承接原民政部門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職能和商務部門應急救災商品代儲職能。紮實推進應急成品糧油儲備體系建設,落實糧食應急加工企業74家、應急承儲企業76家、應急配送中心46家、應急供應網點305個,實現全區所有鄉(鎮)、農場、社區全覆蓋。完善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立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糧油價格監測點90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第一時間啟動糧油、物資應急保障機制和價格監測日報機制,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糧油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
糧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實施“科技興糧”工程,建設小麥、稻穀、玉米等科技創新套用平台10個,建立糧食產業技術聯盟9個,實施科技創新項目90個,取得專利23項。深入推進現代糧倉科技套用示範工程,建成大農戶科學儲糧倉861套,有效減少了糧食產後損失。持續實施“人才興糧”工程,通過開展技能大賽、技術攻關、人才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了一批適應新形勢下糧食發展需要的套用型高技能人才。
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明顯加快。完成了覆蓋全區5個地級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及寧夏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下屬11個儲備庫的“糧安工程”智慧型化升級改造項目,實現了自治區級平台與國家平台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建成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實現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寧夏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儲備糧庫三級業務聯動管理。完成寧夏糧油批發交易系統升級改造項目,提升了國家糧食寧夏交易中心與國家糧食交易平台對接和交易信息發布功能。
第二節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相互交融,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既面臨著難得的新機遇,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新挑戰。
(一)新機遇。從國際看,國際糧農機構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效果逐步顯現,各國促進國際糧食市場有序流通、維護世界糧食市場總體穩定的願望增強。我國應急救援與國際社會的聯結程度日趨緊密,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性循環,能夠緩解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需求。從國內看,我國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政策體系基本成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穩定,糧食安全形勢不斷向好。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出台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等政策措施,將“保糧食能源安全”納入“六保”任務,各級各部門對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寧夏看,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穩定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且寧夏糧油品質優良、性價比高,有著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和品質優勢。黨中央賦予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和光榮使命,為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二)新挑戰。從國際看,當前世界糧食安全挑戰依然嚴峻,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織疊加,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交鋒碰撞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嚴重衝擊國際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從國內看,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和耕地質量下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凸顯,糧食產業競爭力較弱,異常氣候和極端天氣加劇了糧食生產不穩定性。物資儲備體系尚不完備,儲備品種較為單一,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迫在眉睫。從寧夏看,糧食產需處於緊平衡狀態,糧食種植結構不盡合理,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加之水資源短缺,利用效率依然不高。同時,寧夏位於中國“南北地震帶”北段,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應急物資儲備任務艱巨,保障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任重道遠。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必須立足區情實際、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構建符合新時代新階段發展需求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第三節存在問題
“十三五”時期,儘管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區內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兩個“只增不減”面臨較大壓力,主要口糧產出由供給有餘變為產不足需,給保障糧食安全帶來一定隱患。二是糧食品種結構失衡矛盾凸顯,儲備糧油對外依存度偏高,特別是儲備小麥對外依存度高達93%,糧源保障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更加突出。三是現有糧食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薄弱,危倉老庫占比較高、綠色儲糧倉容缺口較大,設施設備陳舊,流通成本較高,不能滿足糧食和物資儲備需求。四是物資儲備體系建設薄弱,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品種、結構尚需最佳化。五是儲備體制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社會責任儲備尚未完全建立,農戶存糧日趨減少,應急狀態下抗風險能力偏弱。六是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人才引入機制還不健全,現有專業人才年齡偏大、學歷層次較低,難以適應新時代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智慧型化、現代化發展需要。
第二章奮力開創糧食和物資儲備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十四五”時期是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是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必須牢牢把握保障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的主動權,堅決扛穩保障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政治責任,築牢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根基。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重要指示批示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認真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糧食安全地方黨委政府責任制,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增活力、促升級,鞏固提高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努力構建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統籌推進科技創新、人才興糧和信息化建設,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奮力開創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新局面。
第二節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政府在巨觀調控、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綜合運用儲備、價格、補貼等巨觀調控手段,穩定糧油市場供應。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聚焦保障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核心職能,著力在體制機制、監管方式、調控手段、儲備最佳化、協同高效等方面深化改革,推進轉型發展,激發發展活力,全面提高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強化創新引領,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培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綠色儲糧、節糧減損,弘揚勤儉節約美德,推動建設愛糧節糧型社會。
——整合資源,合理布局。堅持以存量設施整合提升為主,以增量設施補短板為輔,最佳化糧食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布局,形成自治區、市、縣有效銜接、功能完備、互為補充的糧食和物資儲備三級網路體系,構築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防線。
——築牢底線,保供穩價。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底線思維,加強糧食監測預警和執法監管,防範化解糧食領域風險挑戰,確保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寧夏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建立,糧食和物資倉儲、物流能力持續最佳化,儲備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防範化解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糧食巨觀調控能力顯著提升。糧食儲備管理持續加強,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國家核定規模以上,品種結構更加最佳化,運行機制更加順暢。公開競價交易對糧食市場的調控作用進一步發揮,糧食交易行為更加規範。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儲備糧綜合管理系統、糧庫倉儲智慧型化管理系統不斷完善。糧食應急供應網路布局更加合理,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壯大。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龍頭骨幹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協同推進,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顯著增加,“中國好糧油”寧夏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全區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糧食加工企業達到20家以上,實現糧油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左右。
——糧食倉儲物流能力有效提升。積極構建與糧食收儲規模和供應保障要求相匹配的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糧食流通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倉儲物流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糧食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節糧減損成效明顯。地方儲備低溫、準低溫倉容占比達到50%以上。
——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斷健全,檢驗檢測能力持續提升,自治區、市級機構檢驗檢測參數分別達到323項和166項,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成,實現對責任主體、產品流向、監測信息的快速追查,營造安全放心的糧油消費環境。
——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物資儲備安全管理改革加快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更加最佳化合理,應急救災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保障有力,基本建成統一管理、高效快捷、保障有力的物資儲備體系。
專欄1“十四五”時期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主要指標
項目
序號
指標名稱
2020年
實 際
2025年規 劃
年均增速[累計]
屬性
糧食
儲備
1
地方原糧儲備規模滿足全區供應(月)
4.5
≥4.5
-
約束性
2
原糧儲備生產基地(萬畝/年)
-
20
-
預期性
3
地方儲備低溫、準低溫倉容占比(%)
-
≥50
-
預期性
4
糧食完好倉容(萬噸)
292
≥315
-
約束性
物資
儲備
5
物資儲備庫規模(平方米)
34586
49821
[15235]
預期性
6
新建、擴建物資儲備庫(平方米)
-
15235
-
預期性
糧食
產業
經濟
7
糧油加工業總產值(億元)
114
160
7
預期性
8
糧食加工轉化率(%)
80
88
-
預期性
9
中國好糧油產品個數(個)
4
≥10
-
預期性
糧食
質量
提升
10
優質糧食增加量(萬噸)
-
55
-
約束性
11
庫存糧食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
97
≥97
-
約束性
12
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點(個)
10
30
[20]
預期性
糧食
應急保障
13
糧食應急供應能力(噸/天)
11000
≥11000
-
約束性
14
應急供應網點數量(個)
305
310
[5]
預期性
15
應急加工企業數量(家)
74
80
[6]
預期性
信息化
建設
16
政府儲備承儲庫點信息化覆蓋率(%)
100
100
-
約束性
17
自治區級物資儲備庫點信息化覆蓋率(%)
100
100
-
約束性
註:[]內為5年累計數。第四節空間格局
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統領,按照自治區“一帶三區”國土空間總體布局,著眼於全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實際與未來發展,科學布局糧食儲備庫點倉容、物資儲備庫點倉容、原糧儲備生產基地、成品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等,形成以銀川市為核心,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四市為重點,相關縣區為基礎的糧食和物資儲備新格局。
——最佳化糧食儲備庫點布局,提高糧食安全儲備能力。全區地方糧食儲備庫點倉容達到80萬噸以上,其中低溫、準低溫倉容占比達到50%以上。庫點布局以適應全區及各市、縣人口規模與需求為原則,銀川市倉容達到30萬噸、石嘴山市倉容達到15萬噸、吳忠市倉容達到14萬噸、固原市倉容達到9萬噸、中衛市倉容達到12萬噸。
——強化物資儲備庫點布局,完善物資儲備體系。全區物資儲備庫規模達到4.98萬平方米以上。力爭建成以自治區級物資儲備庫為主體,地市級物資儲備庫為骨幹,縣級物資儲備庫為支點,鄉鎮級物資儲備點為補充的四級物資儲備體系。
——合理布局糧食加工流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圍繞鐵路幹線和國省級公路幹道,建設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等物流節點和中轉倉儲設施,形成以銀川為中心、輻射區內外的糧食加工流通產業集群。銀川市重點布局發展以稻穀、小麥、食用植物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流通產業;石嘴山市重點布局發展以小麥、稻穀、玉米、食用植物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流通產業;吳忠市重點布局發展玉米、稻穀、小麥、小雜糧、食用植物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流通產業;固原市重點布局發展以玉米、薯類、小雜糧為主的糧油加工流通產業;中衛市重點布局發展以稻穀、玉米、食用植物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流通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一批輻射範圍廣、帶動能力強的糧食加工產業集群和具有影響力的大型糧食龍頭骨幹企業。
——加強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建設,提高儲備糧源保障能力。以引黃灌區產糧大縣為重點,每年建設自治區儲備小麥生產基地、優質儲備稻穀生產基地各10萬畝左右,逐步實現自產小麥儲備占比達到70%以上、優質稻穀儲備占比達到50%以上,促進儲備品種結構持續最佳化,區域口糧安全和儲備糧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第三章完善糧食儲備安全保障體系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地方黨委政府責任制,壓實部門和市、縣(區)黨委政府責任,大力推動糧食儲備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強化執法監管,提高糧食儲備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
以確保寧夏糧食麵積、產量兩個“只增不減”為根本,以服務巨觀調控、調節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為抓手,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築牢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健全糧食安全保障制度。堅持依法管糧、依法治糧,聚焦糧食安全保障,圍繞糧食儲備數量、質量、糧食產業發展等重大關切,健全糧食儲備管理、應急保障、質量安全、糧食流通等規章制度。嚴格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推動糧食安全責任制各項政策措施有效落實。
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堅持政府儲備糧公共產品屬性,加快建立政府儲備和社會責任儲備、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應急儲備,以及儲備品種和消費需求相結合的糧食儲備新機制。推動在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社會責任儲備,有效增加社會儲備規模。實施“引進來”戰略,積極創新產銷合作形式,拓寬優質糧油購銷渠道,促進區域糧食供需平衡。探索建立保供穩市調控糧源,實施定量收購、政府補助、市場運作、自負盈虧的收儲政策。鼓勵糧食貿易、儲備、加工等多元市場主體入市,引導企業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對接,健全完善優糧優價運行機制,拓寬農民售糧渠道,牢牢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強化糧食收購市場監管,規範糧食收購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最佳化儲備糧種類結構。按照“穩市場、保應急、保全全”要求,不斷最佳化地方糧食儲備種類、布局、結構,確保地方原糧儲備規模滿足區內4.5個月供應需求,銀川市成品糧儲備規模不低於主城區常住人口15天供應需求,其他市、縣(區)成品糧儲備規模不低於城區常住人口10天供應需求。
第二節提高糧食儲備應急保障能力
按照布局合理、設施完備、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則,最佳化糧食儲備倉容布局,健全完善應急儲備、軍糧供應、應急加工和配送體系,為科學高效應對突發事件打下堅實基礎。
完善糧食應急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立體、綜合、現代的糧食應急管理系統,完善糧食預警監測體系,準確把握區內外糧食供需形勢,提升應急反應速度。修訂完善糧食應急預案,形成逐級保障、層級回響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確保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健全以專業團隊為骨幹、兼職力量為輔助、應急企業和網點參與為基礎的糧食安全、軍糧供應應急保障隊伍。定期舉辦糧食應急專題講座、業務培訓,適時組織糧食應急演練,不斷提高糧食應急保障實戰化水平。
健全糧食應急保供體系。實施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支持糧食應急加工企業設備技術升級改造,完善應急糧油加工設施設備,升級儲藏技術,提升糧油應急加工生產能力。建立健全以社會運輸能力為主體、糧油加工企業運輸能力為補充的糧油配送保障體系和以軍糧供應企業為主體的軍糧配送保障體系,增加必要的應急運輸保障設施,提高應急配送能力,擴大應急配送覆蓋範圍,保障應急糧油運輸迅捷安全。積極爭取國家在寧夏布局建設區域性應急保障中心,不斷提高糧食應急保供能力。
強化糧食儲備應急調度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儲備應急保供作用,完善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應急調度機制,建立健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檔案和資料庫,加強糧食應急供應網點糧油儲備動態核查,準確掌握庫存數量和質量情況,增強網點應急供應保障功能,確保關鍵時期調得出、運得快、用得上。
第三節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
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建立糧農利益聯結機制,守住守牢糧食產銷平衡區糧食安全底線,加強政策支持,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逐步實現儲備糧源由依靠外購向本地生產、由基礎保障向安全保障、由糧食供應底線保障向滿足優質糧食需求“三大轉變”。
推進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建設。深入貫徹國家和自治區防止耕地“非糧化”決策部署,會同農業農村等部門,以引黃灌區產糧大縣為重點,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統籌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企對接,支持發展訂單農業,以糧食經營企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一般種糧農民為糧食生產主體,加快推進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建設。
完善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建設支持政策。不斷完善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業保險、信貸支持等多種支農惠農政策,對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生產主體種植的小麥、優質稻穀給予補助,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糧食種植豐歉、市場波動風險防控,確保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種得下、穩得住、收得進。
第四節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監測預警
實施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健全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管控,全面提升糧食市場監測預警能力和監管水平。
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以“機構成網路、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為目標,完善以自治區糧油質檢中心為龍頭、市縣糧油質檢站為骨幹、儲備企業檢驗室為基礎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推進糧食快檢和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備的引進與套用,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智慧型化水平。積極開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推動單一檢驗服務向技術諮詢、標準制定、檢驗培訓等綜合服務轉變。加強糧食安全監測點線上快檢組網能力建設,依託全國糧食質量安全追溯平台,推進質量數據實時聯網直報。
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健全糧食市場“網際網路+監管”監測網路,建立數據採集、分析發布系統,推進數據標準化管理,實現糧食數據資源整合共享與部門協作,實時監測糧油市場供需、價格動態變化。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專業團隊和專職機構建設,強化分析會商和綜合研判,充分運用國家糧食數據資源和市場實時監測數據,建立權威信息發布視窗,強化預期管理和信息引導,增強糧食預警體系的系統性、前瞻性和時效性。
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完善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超標糧食處置長效機制,確保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糧食不流入口糧市場。委託國家糧食寧夏交易中心通過國家糧食交易平台開展自治區儲備糧輪換的採購、銷售競價交易工作,規範糧食交易行為。健全糧食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報告等制度,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測信息通報、隱患評估和防範對策會商分析,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整治和早解決。加強政府儲備糧入庫、儲存、出庫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管控,確保出入庫糧食質量達標。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推進“四不兩直”方式監管,開展跨區域交叉執法檢查和專項檢查。完善糧食經營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對接全國糧食企業信用監管平台,健全失信企業聯合懲戒制度。充分發揮“12325”熱線職能,進一步暢通舉報渠道。堅持貫徹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裁量基準制度、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執法監管,全力營造糧食儲備行業公正、透明、良好的法治環境。充實基層執法監管力量,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切實維護糧食市場秩序,保護廣大農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專欄2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和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
1.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
應急糧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糧油應急倉儲加工及附屬設施、優質糧油配送中心、應急糧油配送等建設項目。建設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隆德縣、紅寺堡區等市、縣(區)應急成品糧油儲備庫(配送中心)。
軍糧供應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項目。重點完善五個地級市軍供企業運輸裝卸、快檢設備等,提升軍糧供應應急保障能力。
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重點在引黃灌區平羅、永寧、青銅峽、中寧等產糧大縣建設儲備小麥生產基地、優質儲備稻穀生產基地,每年各10萬畝左右。
應急保障中心建設項目。對接國家綜合性儲備基地建設布局,積極爭取國家在寧夏建設集糧油儲備、糧油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網點供應、應急指揮調度等功能於一體的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
2.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
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項目。改擴建寧夏質檢中心標準化微生物實驗室和智慧實驗室;完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市級質檢站和青銅峽、鹽池2個縣級質檢站;提升國有糧食儲備企業糧食儲備安全檢驗能力。
糧情實時直報體系建設項目。以骨幹糧食收儲企業、糧食批發市場、規模化糧食生產主體等為依託,積極建設糧食質量安全直報點,重點加強線上快檢能力建設,設立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或合作社等監測點,重點監測重金屬、真菌毒素、農藥殘留等污染物含量,努力實現監測數據實時聯網直報。
糧食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項目。建設從種植基地到產品加工銷售質量的追溯體系。
第四章提高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指示精神,堅持“大應急、大儲備、大保障”理念,健全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加強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資儲備體制機制,推動應急物資儲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顯著提高物資儲備應急保障能力。
第一節健全物資儲備管理體系
堅持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原則,完善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物資儲備管理制度保障,實現應急物資管理統一指揮、快速回響、高效協同,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可供應急救助和轉移安置受災民眾13萬人的應急保障需求。
完善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建立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市縣為主、上下聯動、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自治區、市、縣三級物資儲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嚴格落實應急物資分級儲備主體責任,合理劃分事權範圍,建立長效投入保障機制。
整合套用物資儲備資源。摸清底數,整合物資儲備資源,明確各應急單位儲備管理職責,健全物資儲備、應急管理、交通運輸、鐵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緊急調撥協同保障機制,完善跨部門、跨區域、軍地間應急聯動合作模式。建立應急救援期間社會物資、運輸工具、設備裝備等徵用補償機制和重大救災裝備租賃保障機制,提升應急物資綜合保障能力。
健全物資儲備管理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物資儲備採購、調撥、使用、輪換、報廢等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規範工作流程。根據儲備物資特性,實行差別化管理,推動收儲輪換工作由粗放型、經驗型向精確型、專業型、網路型轉變,實現“常儲常新”,最大程度發揮資金效益。建立物資儲備重點環節監管制度,加強採購和入庫管理,採取定期核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強化質量監管,提高物資儲備管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二節加強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寧夏人口和歷年自然災害狀況,結合現有救災物資儲備庫數量和規模,加強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物資儲備基礎設施體系。支持各地根據當地確定的儲備物資品類、規模和結構,採取新建、改擴建和代儲、分儲等方式,建設一批高標準綜合物資儲備庫。加快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物資儲備基礎設施領域的套用,形成布局合理、南北平衡、輻射全區、規模適度、調運便捷的現代物資儲備基礎設施體系。
加強自治區直屬物資儲備庫建設。改擴建自治區物資儲備庫、自治區海原物資儲備庫,實現以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為主、兼顧生活類等其他物資的綜合物資儲備,提升自治區級應急救災物資保障能力。
完善市縣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指導完善市級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市級物資儲備規模,提升儲備管理效能。指導永寧、賀蘭、惠農、中寧等縣(市、區)新建或改建縣級物資儲備庫,實現縣級物資儲備全覆蓋。鼓勵災害高風險鄉鎮(街道)、村(社區)建立物資儲備站點,實現應急物資靠前部署、下沉部署。
第三節建立多元物資儲備新機制
按照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並舉、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並行、一般生活物資儲備和專業物資儲備並重的原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
制定應急物資儲備清單。根據自治區及各市縣災害特點與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制定或修訂自治區、市、縣應急物資儲備清單,明確應急物資儲備的種類、規模、結構、儲備年限等,從而滿足新形勢下應急救災物資需求。制定並發布寧夏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提升家庭自救能力。
建立多元物資儲備機制。在強化政府實物儲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積極採取各種激勵措施,引入社會力量,鼓勵發展社會儲備、家庭儲備;逐步擴大協定儲備、依託企業代儲、生產能力儲備的比例,使政府實物儲備與企業、商業、協定、產能和家庭儲備相互補充,逐步構建多元、可靠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
第四節提升物資儲備應急保障能力
加強物資儲備信息網路、物流網路建設,完善物資調運應急預案,切實提升物資儲備應急保障能力。
建立全區應急物資保障大數據平台。構建基於政府、社會、企業等多領域融合,涵蓋應急物資生產儲備、捐贈分配、交通運輸、郵政快遞、分發配送、應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全區應急物資保障大數據平台,全面提升物資儲備管理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實現全區應急物資儲備配置情況“一張表”。加強對重要應急物資供求形勢的監測研判、預測預警和預期引導,提升各方協同協作水平。
完善應急物資物流網路。建立應急救災物資物流配送協調機制,充分發揮鐵路、公路、航空、快遞、倉儲配送等比較優勢,構建銜接有效、反應迅速、立體綜合現代應急物流網路。加強區內應急物流網路與全國物流網路銜接,提升組織能力與服務水平,提高重特大災害情況下應急物資的快速通達能力。
完善物資調運應急預案。制定自治區、市、縣三級物資儲備應急調運預案,建立物資儲備應急協調調運機制,加強技術培訓與應急演練,提高全區物資保障指揮調度能力。
專欄3物資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
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有效推進自治區應急物資儲備工作,擴大應急物資儲備規模、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結構、提高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建設、改造一批集物資儲備庫房、管理用房、生產輔助用房、室外貨場、觀察場、晾曬場為一體的物資儲備庫。重點實施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永寧縣、賀蘭縣、惠農區、中寧縣、海原縣等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
第五章推進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圍繞服務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突出“三鏈協同”,推進“五優聯動”,使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成為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
第一節促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
以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突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促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基本實現糧食產業現代化。
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持續鞏固第一輪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成果,統籌開展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升級,推動糧食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最佳化糧食種植結構,培育壯大一批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的全產業鏈糧食龍頭企業,提升優質糧食市場占有率。支持大型糧食加工骨幹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建設基地、物流、行銷和服務網路,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實現各環節分散經營向一體化發展轉變。鼓勵稻穀、小麥、食用植物油、特色雜糧加工企業建鏈、補鏈、強鏈,推進糧食精深加工和深度融合發展,增加專用型品種、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給。加快主食產業化發展,創新“主食廚房”模式,推進米、面、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製品的工業化生產和社會化供應,大力發展方便食品、休閒食品、速凍食品,提高主食產品產業化經營能力,不斷提高附加值。
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新業態。鼓勵跨領域配置糧食產業和其它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糧食產業深度融合,挖掘糧食產業經濟活躍增長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糧食產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規範發展稻漁共生等“種養結合”模式,促進糧食產業與觀光農業、農耕體驗、文化科普、加工體驗等新產業有效銜接;加快發展糧食電商,使“寧夏大米”“固原胡麻油”“西吉馬鈴薯”等更多地方特色糧食產品進入知名電商平台,探索推廣手機售糧、網上糧店等新業態,推動線上線下糧食市場融合發展。
第二節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
培育壯大各類糧食產業經濟主體,激發糧食市場活力,推動糧食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糧食企業。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要求,組建寧夏糧食集團,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管理體制,自治區國資委負責履行國有資產監管職責,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進行歸口管理,負責擬訂全區糧食儲備規劃和總量計畫,提出儲備糧管理重大事項決策建議;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履行行業監管和業務指導職責,直接管理政策性儲備糧區域布局、總量和輪換等計畫,制定市場調控、應急救災等調控政策,監督考核企業執行調控政策、履行政策性糧食經營管理義務。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強化儲備協同管理,實行政策性職能與經營性職能“硬隔離”,規範儲備企業管理。政策性國有糧食儲備企業主要承擔自治區儲備糧經營管理,執行中央、自治區糧食巨觀調控政策和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職責,負責對自治區政策性糧食收購、存儲、調運、輪換等業務封閉管理,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運作規範,保證需要時調得出、用得上,切實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經營性國有糧食企業在強化糧食調控、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最佳化資源配置,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增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寧夏糧食產業做強做優做大,助力鄉村振興。
培育現代糧食行業領軍企業。建立龍頭骨幹企業梯次培育壯大機制,通過政策引導、產業最佳化、市場競爭,進一步最佳化產能,培育一批規模大、設備先進、產業鏈條長、具有核心競爭力、行業帶動力的龍頭骨幹企業。通過完善經營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資本運營、提升產業規模、打造產業綜合體等方式,培育壯大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品牌、有市場的優質糧食加工和流通領軍企業。支持多元糧食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積極支持中小糧食企業發展。
深化企業戰略合作。鼓勵糧食企業“走出去”,積極組織參加全國和區域糧食交易大會等,進一步深化糧食產銷銜接,實現糧食經貿合作,推動寧夏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鼓勵大型企業引領打造糧食產能合作網路,拓展產業鏈帶動上下游銜接,加大糧食品種培育、糧食加工等投入,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平,全面帶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第三節鞏固培育名優糧油品牌
實施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色糧油品牌,不斷提高特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
築牢糧油品牌根基。在產糧大縣和小雜糧產區大力推廣優質糧油品種,實施規模種植、專收、專儲、專加工和優質優價,促進特色優質糧油規模化生產。支持重點糧油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穩定優質糧源,提高訂單履約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糧食銀行”,為農戶提供儲糧、售糧等服務,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加強特色糧油調查統計、品質測評,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引導糧食產品結構調整。
打造區域特色糧油品牌。加強糧食品牌建設頂層設計,堅持政府主打產區品牌、企業主打產品品牌,實現產區品牌牽引、產品品牌支撐雙驅動。推進以“寧夏大米”為重點的優質糧食品牌建設,建立生產、收購、儲存、加工、物流、行銷、質量追溯等全產業鏈各環節評價標準體系,完善產品及標識管理辦法,積極創建區域公共品牌,增強品牌公信力和美譽度。通過質量提升、自主創新、品牌創建、特色產品認定等,培育形成寧夏糧油產業“寧字號”“老字號”“原字號”特色品牌,推動“寧夏糧油產品”向“寧夏糧油品牌”轉變。加強糧油品牌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品牌質量管控,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強化特色糧油品牌宣傳。實施糧油品牌宣傳“五個一”工程,通過電視、網路、雜誌、報紙、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強化寧夏糧油品牌宣傳推廣。同時,結合科技活動周、世界糧食日、節糧愛糧宣傳、推介會、國內外精品糧油展銷會等重要會展活動,積極組織企業參與糧油品牌宣傳,不斷提升寧夏優質糧油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節大力發展糧油循環經濟
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實現“雙碳”目標要求,鼓勵糧油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支持推進多途徑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建立綠色糧食產業體系。實施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加快關鍵糧食機械裝備遴選引進、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在糧食清理、乾燥、倉儲、裝卸、運輸、加工等環節,推廣套用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進一步降低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發展清潔環保、節能減排、節糧減損的糧食循環經濟,鼓勵糧食企業開展熱源、水源、氣源循環利用,提高經營綜合效益;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提高產出效益,推動糧食產業發展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轉型,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糧食產業體系。
提高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大力推廣秸稈、玉米芯、稻殼米糠、麥麩、油料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糧食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打造產業銜接、優勢互補、資源循環利用的糧食循環經濟產業鏈,減少糧食生產、流通各環節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吃乾榨淨”每一粒糧食,有效提高糧食綜合效益。
專欄4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和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
1.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
健全糧食標準體系。最佳化糧食供給結構,強化標準和質量導向,鼓勵結合實際,組織制定、發布地方特色糧油產品,鼓勵企業推行更高質量標準,建立健全全區糧食生產、加工、儲備標準體系。
主食產業化項目。支持推進米麵、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製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重點推進壓縮餅乾食品、鮮切馬鈴薯條膨化食品、亞麻籽粉高膳食纖維低脂低糖薄脆餅等項目建設。
優質糧食品種品牌培育項目。引導訂單農業發展和優質糧源基地建設,增加優質品種有效供給。鼓勵糧油龍頭企業,深挖產品生態和文化特性,培育一批具有辨識度、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實現主導產品品牌化、名牌產品規模化。持續開展“好糧油”產品遴選,創建“中國好糧油”品牌。依託國家“中國好糧油”電子交易平台、進駐電商平台、好糧油門店等開展產銷對接,完善優質糧食線上線下銷售網路。
2.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
加大國產關鍵糧食機械裝備推廣套用力度,在糧食清理、乾燥、倉儲、裝卸、運輸、加工等環節,升級配置糧食收儲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環保型裝備和“四散化”運輸、貨櫃運輸等,提高儲運效能和節糧減損水平;改造升級糧食加工生產線,提升糧食企業數位化、自動化、智慧型化加工水平。
第六章構建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新格局
以建設儲存安全、功能完善、暢通高效、綠色生態的糧食倉儲物流保障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糧油倉儲設施建設,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構建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安全可靠、運轉高效的現代糧食倉儲物流新格局。
第一節夯實糧油倉儲基礎設施
堅持統籌兼顧、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最佳化糧食儲備倉容布局,合理安排倉容規模,加強智慧型儲糧技術推廣套用,增強糧油安全儲備運行保障能力。
合理安排倉容規模。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按照全區糧食儲備規模布局和糧食分品種分級分倉、控溫保質儲存等需求,鼓勵優先建設高標準糧倉,提升倉儲現代化水平,合理調整儲備倉容布局和容量,確保糧食儲備能力保持在合理水平。建設、升級改造一批糧食儲備倉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增加糧食儲備規模,提升糧食收儲能力,切實滿足全區儲備糧的收儲和正常輪換需求。積極探索糧食政策性收儲、服務鄉村建設、應急物資儲備“三位一體”新模式,通過重組整合與升級改造,對全區“小散舊”糧食倉儲設施進行整合集聚,增加優質倉儲設施資源供給,提升儲糧品質。推廣低溫保鮮等綠色生態儲糧技術、高效環保型裝備、散糧接發設施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倉型套用,實現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的綠色化、精細化、智慧型化和高效化。到2025年,新建地方糧食儲備倉容35萬噸,改造準低溫糧食倉容及配套設施30萬噸,全區地方糧食儲備倉容達到80萬噸以上,其中低溫、準低溫倉容達到50%以上,基本滿足全區糧食儲備及輪換所需庫容。
加強糧食儲備庫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增強出入庫及庫存管理等環節數據採集利用和業務協同能力,提高糧食倉儲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實現糧食購銷、出入庫、倉儲、質檢、安防等業務的高效管理。針對不同功能需求,增加倉儲物流機械設備,提升糧油儲備機械化、智慧型化、現代化水平,增強儲備糧油安全運行保障能力。
第二節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
把最佳化糧食批發市場布局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暢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糧食物流規模化、組織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發展。
增強糧食批發市場綜合服務功能。以降低成本、暢通渠道、保障糧食安全為重點,統籌城鄉糧油消費和供給需求,加快推進糧食批發市場結構最佳化重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系統升級改造,提升糧食批發市場在糧油流通中的糧油集散、價格形成、信息服務、物流運輸等綜合功能,增強糧油交易和物流輻射帶動能力。
暢通糧食物流通道。依託寧夏糧食儲備企業、糧食批發市場及糧食加工企業,開展規模化汽車、鐵路散糧運輸和成品糧貨櫃運輸。對接國家“四橫、八縱”糧食物流西北通道,發揮幹線物流效能和物流樞紐規模經濟效應,沿鐵路幹線和國省公路幹道,建設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等糧食物流節點和中轉倉儲設施,打造具有綜合基礎設施支撐、具備多樣化物流服務功能的物流樞紐,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務網路。
提高物流組織化程度。加強糧食產銷銜接和物流資源整合,加大跨省(區)糧食主要物流通道的散儲、散運、散裝、散卸。推廣套用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專用散糧汽車和散糧、成品糧貨櫃(袋)等單元化運輸裝備及配套專用裝卸裝備技術,帶動上下游糧食物流裝載器具標準化。大力推廣適用於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的散糧進出倉設備。充分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積極推進糧食物流環節自動監測、最佳化調度等技術套用,提高糧食物流智慧型化水平。
第三節建設“一帶一路”糧食儲備流通基地
把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擺到重要位置,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搶抓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寧夏可利用土地面積較多、交通便捷、氣候乾燥等比較優勢和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在銀川、中衛積極籌建集糧食國際採購、轉口貿易、現代倉儲、加工配送等為一體的糧食儲備流通基地,將寧夏打造成服務於國內國際雙循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流通的集散地和重要節點。
專欄5糧食綠色倉儲物流提升行動
1.糧食綠色倉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糧食綠色倉儲設施建設項目。根據全區糧食儲備倉容布局,強化裝卸、中轉和集散功能,選擇節能環保的建築技術和裝備材料,新建一批高標準糧倉,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實現糧食儲備管理綠色化、精細化和高效化,提升糧食綠色收儲能力。
重點實施銀川市、中衛市、平羅縣等糧食倉儲設施建設項目。
倉儲設施升級改造項目。提升現有糧食倉儲設施功能,推廣套用氣調、機械或熱泵製冷控溫、內環流等綠色儲糧技術,完善糧情線上監測和自動化控制功能。配套或升級改造低溫環保烘乾、清雜除塵降噪等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控溫成品糧儲備庫,實現綠色儲糧和規範化、精細化管理。重點推進一批淺圓倉、低溫倉、準低溫倉和五個地級市軍供企業低溫成品倉升級改造項目。
2.糧食物流樞紐項目
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稟賦、區位交通優勢,積極爭取在銀川、中衛籌建集糧食國際採購、轉口貿易、現代倉儲、加工配送等為一體的“一帶一路”糧食儲備流通基地。
第七章繪製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
持續實施“科技興糧”“人才興糧”工程,激發創新創優活力,切實增強糧食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糧食科技與糧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著力推進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強支撐。
第一節增強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科技興糧”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科技創新機制,激發全行業科技創新活力。
加強糧食行業科技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有條件的糧食企業建立技術創新研發機構,加快實現糧食科技支撐新突破。發揮體制優勢,構建多領域、多層次糧食科技創新平台,支持企業開展糧食倉儲物流、糧機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攻關,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聯合研發、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產學研用結合的糧食科技創新聯盟。圍繞糧油生產、倉儲、流通、加工、糧情監測等領域深入研究,切實解決糧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制約瓶頸。推進米、面、油精深加工新技術運用,促進糧食產業新發展、新突破。
推動糧食行業萬眾創新。完善糧食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推動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融合技術創新合作,吸引各領域優秀科研人員和團隊參與糧食科研工作。實行糧食產業科技問計於民,常態化開展科技需求線上徵集活動,凝聚民智民力,推動糧食科技萬眾創新。支持構建糧食眾創空間,積極探索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加強行業創新資源共享合作,推進開放式融合創新,促進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及時轉化。鞏固提升糧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個、實施糧食科技創新項目100項。
第二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成效
建立“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創新機制,推動糧食科技與糧食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糧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平台。持續開展糧食行業科技成果、人才、機構“三對接”活動,搭建對接服務平台,推動供給端與需求端精準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鼓勵科研機構、工程設計單位、裝備製造企業和糧食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強化聯動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快速實現工程化和產品化。辦好糧食科技活動周,集中發布科技成果,增加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源頭供給。建立糧食行業科技成果庫、科技人才信息庫,為企業有效對接提供信息服務。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激勵機制。落實糧食行業技術轉讓、特許經營、作價投資等相關政策,加大糧食行業科技創新扶持優惠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科技、產業政策對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促進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鼓勵糧食企業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分配激勵機制,充分利用股權出售、獎勵、期權、分紅等方式,調動科技人員加快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加強智慧型儲糧技術推廣套用。以綠色環保為導向,全面推進無公害治理蟲霉、氮氣氣調綠色儲糧、智慧型糧情監測、智慧型通風、節能低碳烘乾等綠色生態智慧型儲糧技術的推廣套用,夯實綠色儲糧基礎,實現政府儲備糧食綠色倉儲全覆蓋。
第三節推進節糧減損降耗工程建設
實施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完善糧食產後服務體,大力推進節糧減損新技術、新設備在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推廣套用,推進節糧減損取得新成效。
發揮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功能。有效整合現有資源,提升糧食產後服務中心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功能,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收購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大力推進優質糧食訂單收購、專收專儲工作。支持“糧食銀行”發揮統一烘乾、統一加工、統一儲存的專業優勢,減少糧食資源浪費,提高糧食經營效益。加強糧食經紀人管理,發揮糧食經紀人隊伍橋樑紐帶作用。
推廣普及科學儲糧節糧技術。推廣適用於農戶的多型規模儲糧新裝具,大力普及科學儲糧知識,切實降低糧食產後自損率。支持低溫儲糧成套技術集成創新,鼓勵開發移動式綠色環保烘乾設備,全面提高糧食出入庫機械化作業水平,降低糧食損耗。嚴控耗糧企業、耗糧項目建設,加快淘汰高耗糧、高耗能的落後產能,推進糧油加工技術改造升級。
建設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依託各級政府科技館、圖書館,建設國家愛糧節糧教育基地,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美德。推進“愛糧節糧”進軍營、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六進”活動,不斷創新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形式,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節糧減損主題活動,深入打造“節約一粒糧”宣傳教育活動品牌,將糧食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社會營造愛糧節糧、杜絕浪費的良好風尚。
第四節大力實施“人才興糧”工程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圍繞機關、事業、企業三個平台,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科技人才引進、培養、選拔和動態管理機制,努力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結構合理、作風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
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引進。緊緊圍繞行業重點科研方向,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科技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育,切實加強糧油倉儲技術人才、精深加工人才和質檢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快人才管理創新,健全考評激勵機制,確保人才引得進、用得起、留得住。加強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組織開展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鼓勵糧食企業開展技能大比武,以賽促學、以賽代培,不斷提升糧食企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培育一批“糧工巧匠”,為優秀專業人才搭建平台。
夯實物資儲備人才保障。深入實施“人才興儲”,大力開展業務培訓,定期舉辦應急演練,及時補充配強物資儲備工作人員。探索開展物資儲備職業技能教育,鼓勵各地從涉糧涉儲院校引進物資儲備人才,不斷提高物資儲備人才支撐能力。
創新科研人員協同發展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間交流協作,不斷滿足糧食產後服務、質量安全檢驗監測等需求。鼓勵科技人員承擔糧食企業科研任務,培養一批服務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複合型高技能人才。
加強企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糧食企業人才管理制度,最佳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結構,逐步建立起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糧食人才隊伍。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打破“業內”“業外”界限,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其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專欄6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人才興糧工程項目
1.科技創新工程項目
科技創新示範項目。鼓勵有條件的糧食企業建立技術創新研發機構。加強綠色糧食倉儲技術套用示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技術示範、糧食高效物流技術示範、糧食加工及營養健康示範等。
糧食節約減損提升項目。開展糧食領域節糧減損技術研究開發,加快農戶儲糧技術、移動式綠色環保烘乾設備、新型專用散糧和成品糧集裝運輸及配套裝卸設備、現代糧倉建設技術和物流配套技術推廣套用。
2.人才興糧工程項目
糧食專業技術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項目。設立糧食專業學員實習實訓及教師實踐基地;探索由涉糧院校牽頭、聯合國內區內院校共同開設成人糧食專業學歷教育。
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建設項目。依託糧食龍頭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後工作站等,研發糧油深加工技術和營養食品。
專業技能人才培育項目。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檢驗檢測機構合作,對自治區、市、縣、企業等技能人員進行培訓,定期舉辦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培養3名以上青年拔尖人才,10名以上高級技師,50名以上中青年專家。
第八章加快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
深入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推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5G等信息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切實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
第一節提升糧食儲備信息化水平
加快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整合最佳化現有資源,集成建設統一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服務糧食高質量發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完善大數據套用系統。按照“一網通、一張圖、一張表”的總體架構,充分整合全區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基礎資源,按照平台上移、套用下移、集中管理的原則,全面建成集政務一體化、儲備動態監管、應急指揮調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質量安全追溯等業務協同運行的大數據套用系統,實現政府儲備庫點信息化全覆蓋。規範數據採集、存儲、共享和套用管理,保障數據套用的一致性、準確性,實現“一數一源”,形成較為完善的大數據資源體系。全面完成各級各類糧食儲備的賬卡表簿電子化以及出入庫、庫存、倉儲、安全生產等核心業務數位化,重點提升數位化收購和智慧型化倉儲水平。
最佳化“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加強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統最佳化套用,健全覆蓋全區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糧食儲庫、重點糧油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糧油應急配送中心的全區糧食綜合管理信息網路,提升行業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強糧食質量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提升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促進糧食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慧型化發展。
第二節加大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力度
加快構建“大物資、大儲備、大平台”的物資儲備信息系統,提升物資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信息化保障能力。
建立物資儲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積極推進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依託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設自治區、市、縣三級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物資儲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儲備物資驗收、入庫、出庫、盤點、報廢、移庫等各環節數據採集、處理、傳輸、共享、存儲等系統套用,不斷提升儲備物資統籌利用、調配處置和協同保障能力。
健全物資儲備信息共享機制。暢通各管理部門間物資儲備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渠道,強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在儲備物資日常管理、動態更新、動用決策、執行監管、線上監測等方面的套用,實時監測儲備物資庫點、數量、品種、性質、質量、年限等情況,實現儲備物資實時監管全覆蓋。
第三節完善軍糧供應體系信息化建設
按照安全、便捷、高效原則,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善軍糧供應體系信息化建設,切實滿足軍需民食後勤保障和國防動員建設需求。
構建軍民融合軍糧供應信息化體系。在自治區級軍糧供應信息化節點上建設上層套用、數據中台和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和提升軍糧供應體系能力與管理水平,形成“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軍糧應急綜合保障和組織動員信息化體系。探索搭建軍糧供應體系與社會合作單位資源共享、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一體化服務平台,推動軍供站點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最佳化軍糧供應業務數據管理模式。完善軍糧供應數據管理流程,明確各級數據管理職責和責任人,最佳化數據管理模式,通過前端系統抓取實時數據,在自治區節點進行管理分析,實時監測各軍供站點軍糧供應狀況,服務業務運行,支撐應急決策分析。
健全軍糧食品國防動員機制。依託軍供體系,融合社會力量,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軍糧食品供應國防動員機制,基於數據分析獲取最簡捷、最經濟的決策參考信息,提高管理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加快推進軍糧供應和國防動員管理智慧化與科學化。
第四節推進物流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
充分套用物流數位化、智慧型化技術,完善物流信息化服務體系,提高物流運營水平和組織化程度。
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全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物流信息資源,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加強信息標準對接,
強化協同運作,實現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物流企業間的信息共享,提升糧食和物資儲備物流運輸能力。健全面向重點糧食物流區域、物流節點、物流園區的公共信息服務系統,實現全區糧食流量、流向和流速的動態監測,提升糧食物流信息監管和共享水平。
提升物流智慧型化水平。鼓勵糧食流通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加快物流智慧型化和數位化轉型,實現糧食流通各環節無縫銜接和信息資源共享,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建設智慧型立體物流網路,依託智慧型交通系統,加快發展多式聯運的新型運輸組織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物流效率。
第五節提升網路信息安全防護水平
嚴格執行國家及行業信息化標準,加強網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安全防護,全面提升網路信息安全防護水平,確保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信息系統安全運行。
遵循網路安全標準,採用安全可靠的設備和系統,確保信息化建設安全可控。嚴格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規定,明確安全邊界、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採取動態防護、主動防護、縱深防護、精準防護等措施,切實提高網路安全防護水平。加強信息系統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護,防止非法入侵,確保信息系統穩定運行,數據安全。全面提升運行維護保障水平,構建規範高效的運維體系,實現運維管理制度化、運維內容明細化、運維服務流程化。
專欄7信息化建設項目
1.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項目
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升級改造項目。按照國家局“一整兩通”新的規範要求,整合現有信息系統資源、開發數據接口,擴展數據存儲空間,最佳化完善系統功能,實現系統資源“一網通、一張圖、一張表”,進一步提升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信息化水平。
寧夏原糧儲備生產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全面準確掌握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面積分布、種植信息,生產主體履約率、補貼情況,縱向覆蓋自治區、縣(市)、鄉鎮三級,橫向覆蓋生產基地計畫制定到完成驗收全業務,實現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精準一體化管理。
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項目。依託寧夏糧食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物資儲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儲備物資驗收、入庫、出庫、盤點、報廢、移庫等各環節數據採集、處理、傳輸、共享、存儲等系統套用,提升儲備物資統籌利用、調配處置和協同保障能力。
2.軍民融合軍糧供應信息化建設項目
建設自治區級軍糧“一節點兩中心”信息化項目。“一節點”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平台和核心業務套用;“兩中心”包括業務運行中心和應急指揮調度中心所需的8個核心信息化系統。
在5個市級軍供站建設軍糧保障、配送中心“一基礎兩中心”信息化項目。“一基礎”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平台和核心業務套用及所需的硬體設備;“兩中心”包括業務運行中心和應急指揮調度中心所需的8個核心信息化系統。
第九章加強規劃實施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省長責任制,堅持黨建引領,壓實工作責任,完善推進措施,最大限度地激發相關部門、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積極性創造性,形成推動規劃實施強大合力,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第一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重要論述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統一思想,加強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黨的全面領導,把黨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政治領導本領,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深化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大力開展模範機關建設活動,引導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爭創“三個一流”,激發黨員活力,堅持“乾”字當頭,凝聚奮進力量,以高質量黨建推動糧食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加大政策支持
認真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支持糧食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各項政策,加大政府對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的支持,建立穩定長效投入機制,確保“十四五”時期力度不減、總量有增。協調有關部門對承擔地方儲備及政府應急保障職能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等措施,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糧食和物資儲備、糧食加工、糧食物流等領域,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共建的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新局面。
第三節建設法治糧儲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全面學習宣傳貫徹《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積極推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安全保障辦法》立法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儲備糧管理條例》修訂工作開展。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強化糧食市場監管部門聯動、毗鄰地區糧食流通監管區域協同,實現依法治糧管糧、依法儲備、依法調用糧食、物資的良好局面。加強糧食執法隊伍建設,切實履行屬地監管職責,提升基層行政執法力量。嚴格實行糧食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強化糧食流通市場執法監督檢查,加強政策性糧食收儲、銷售出庫等日常監管,規範糧食流通市場秩序。加強與市場監管、紀檢、司法等部門協同配合,加大涉糧案件查處力度,做到嚴格執法。繼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涉糧涉儲企業信用監管。通過新型媒體、廣告、活動日等多種形式,加強糧食安全法治宣傳教育。
第四節嚴格落實責任考核
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建立健全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糧食安全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認真開展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將其納入自治區效能目標考核和自治區督導檢查計畫,完善糧考工作“四項機制”,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合理設定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確保考核過程公平公正、科學嚴謹,考核結果真實反映工作實績。科學評估考核績效,總結經驗,改進不足,實現以考核促工作。強化結果運用,建立激勵機制,糧考成績報請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同意後每年通報一次,把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情況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考核獎懲和使用調整的重要參考。
第五節強化規劃落實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重點工程,明確責任主體和推進措施,制定“路線圖”、排定“時間表”,實施掛圖作戰、動態清零。注重加強區直各部門橫向聯動和市縣縱向協調,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建立和完善規劃實施評估、監測、考核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整合大數據和統計數據,全面真實反映規劃實施情況,適時引進第三方評估。做好規劃與年度計畫有效銜接,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目標如期完成。

政策解讀

2021年12月3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寧政辦發〔2021〕108號)(以下簡稱《規劃》)。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有關要求,現對《規劃》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寧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示精神,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關鍵時期,準確研判國內外形勢變化和面臨的風險挑戰,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對於保障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推進“十四五”時期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編制本專項規劃。
二、編制思路和特點
《規劃》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重要指示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我區實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規劃》立足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政治引領,強化糧食安全和物資保障,強基礎補短板,加強各環節協同保障,堅決扛穩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政治責任。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突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
三是堅持上下聯動《規劃》在全面梳理總結“十三五”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成效基礎上,緊密銜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相關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自治區相關專項規劃,以增強《規劃》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堅持項目支撐《規劃》圍繞糧食和物資儲備、產業發展、倉儲物流、科技創新、信息化建設等重點領域,緊扣未來五年國家支持重點和投資方向,謀劃重點項目,設定6個項目專欄,確保規劃落地實施。
三、發展目標和主要指標
《規劃》明確到2025年,寧夏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建立,糧食和物資倉儲、物流能力持續最佳化,儲備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防範化解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規劃》共設定了糧食儲備、物資儲備、糧食產業經濟、糧食質量提升、糧食應急保障和信息化建設6大類17項具體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10項,約束性指標7項。
在糧食儲備方面既考慮與國家相關規劃指標保持一致,又考慮彌補寧夏倉儲設施短板弱項,共設定了地方原糧儲備規模滿足全區供應、原糧儲備生產基地、糧食完好倉容及低溫、準低溫倉容占比4項指標,其中2項為約束性指標。
在物資儲備方面。主要從加強寧夏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慮,設定了物資儲備庫規模和新建、擴建物資儲備庫2項預期性指標。
在糧食產業經濟方面主要從擴大糧食加工轉化規模、加速轉化、最佳化結構、擴容提質,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設定了3項預期性指標,分別為糧油加工業總產值、糧食加工轉化率和中國好糧油產品個數。
在糧食質量提升方面主要從糧食安全保障以及儲備質量等角度,設定了優質糧食增加量、庫存糧食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點3項指標,其中2項為約束性指標。
在糧食應急保障方面主要根據提升糧食應急保障綜合能力的實際需求,設定了糧食應急供應能力、應急供應網點數量、應急加工企業數量3項指標,其中糧食應急供應能力為約束性指標。
信息化建設方面主要考慮“十四五”時期國家對政府儲備承儲庫點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設定了政府儲備承儲庫點信息化覆蓋率、區級物資儲備庫點信息化覆蓋率2項約束性指標。
四、重點任務
《規劃》共九章三十六節,設定了規劃指標和工程項目等七個專欄,明確了六大重點任務。
一是從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提高糧食儲備應急保障能力、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監測預警等4方面,完善糧食儲備安全保障體系;二是從健全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加強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元物資儲備新機制、提升物資儲備應急保障能力等4方面,提高物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從促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鞏固培育名優糧油品牌、大力發展糧油循環經濟等4方面,推進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是從夯實糧油倉儲基礎設施、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一帶一路”糧食儲備流通基地等3方面,構建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新格局;五是從增強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成效、推進節糧減損降耗工程建設、大力實施“人才興糧”工程等4方面,繪製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六是從提升糧食儲備信息化水平、加大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力度、完善軍糧供應體系信息化建設、推進物流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提升網路信息安全防護水平等5方面,加快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
五、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通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建設法治糧儲、嚴格落實責任考核和強化規劃落實等措施,保障規劃全面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