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吳川縣)

吳川(廣東省轄縣級市)

吳川縣一般指本詞條

吳川,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湛江市代管。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湛江市東北部,東鄰茂名市電白區,南瀕南海,西接廉江市,西南連湛江市坡頭區,北與化州市、茂名市茂南區接壤。吳川市面積848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112萬人,人口密度為1277人/平方公里。吳川是著名的中國建築裝飾之鄉,同時還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月餅之鄉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塑膠鞋之鄉等榮譽稱號。千百名億萬富豪多為包工頭出身,個體和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是全國富豪人數最多的縣級市(縣),富豪群體占總人口比例之高冠絕全國。

吳川濱江臨海、水系發達、日照充足、資源豐富,是中國南海之濱的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國道325線橫貫東西全境,瀋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在建)分別從該市經過;鐵路有茂湛鐵路貫穿全境,境內設有吳川火車站塘綴站;境西10餘公里可達南方大港湛江港,境內有黃坡港及漁商兩用博茂港;航空運輸方面有在建中的粵西國際機場。

吳川是粵西地區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縣級市(縣),在語言風俗觀念等方面都與粵西其它市縣有著不同獨特的風格。在改革開放初期,“吳川模式”與“溫州模式”並駕齊驅,在當時“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名由,建治,行政區劃,沿革,詳情,地理環境,境域,地形,水系,氣候,自然資源,人口,由來,現況,政府機構,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交通運輸,地方風情,民俗,方言,飲食,風景名勝,八景,古蹟,古今名人,榮譽稱號,
Regal rich——Wuchuan CityRegal rich——Wuchuan City

建制沿革

名由

古時境內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江)之水(鑒江袂花江梅江),故曰: 吳川。(古名:又名吳江。註:歷史上屬高州府;廣義上的吳川境地包含今坡頭區麻斜特呈島南三島硇洲島調順島,吳川話分布區涵蓋坡頭、南三等地。)

建治

先秦: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先民古越族人便在嶺南鑒江下游一帶繁衍生息。遠古至秦末吳川屬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在中原史籍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包括吳川)在秦代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高度文明。
秦朝: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王嬴政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三個郡,吳川屬象郡(前214年-前204年)。秦末漢初(前204-前111年)屬南越國(今粵港澳桂瓊及越南北部一帶)。
漢朝: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漢武劉徹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平南越囯,置九郡。該縣地屬九郡之一合浦郡的高涼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吳建高涼郡,又立高興郡,該縣地隨屬高興郡的高涼縣。東漢時期,吳川屬交州
流經吳川出海的河流——鑒江流經吳川出海的河流——鑒江
晉朝:太康初(282年左右),高涼郡、高興郡沿吳制。後撤高興併入高涼郡,該縣屬高涼郡的高涼縣。元嘉年間(424-443)宋(劉宋)置高涼郡平定(縣),為吳川縣前身。
隋朝:開皇九年(589)春,廢平定縣,改置吳川縣,吳川之名始見《隋書》。
唐朝:武德五年(622)七月,馮盎降唐,以其領地分設八州,吳川縣屬八州中之羅州。同年,設潘水縣(永徽元年廢),縣治在今博鋪鎮。
五代:公元907-958年,該縣屬南漢羅州。
宋朝:開寶五年(972)廢羅州,吳川改隸辯州。太平興國五年(980),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隸屬化州。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西道宣慰司遣管軍總管崔永、千戶劉潭、王德用等招降雷、化、高三州,崔永等鎮守其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元海北海南宣慰副使陳乾福降(盛志作二年誤)。同年化州路改為化州府,吳川屬化州府。十四年(1381)化縣復改為化州,吳川與化州同屬高州府。
清朝: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粵。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高州宣布反正,成立都督府。
民國:民國初年廢府建道。民國2年(1913年),吳川屬廣東省高雷道;至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與法國簽訂《中國交收廣州灣租借專約》,在接收廣州灣後,宣布廣州灣範圍劃設為湛江市,前屬吳川划去的麻斜、坡頭、南三及硇洲、特呈、調順諸島,仍由湛江市管轄。
共和國:1950年吳川隸屬廣東省南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與梅茂縣合併為吳梅縣;1953年更名為吳川縣屬廣東省粵西區行政公署;1983年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撤銷湛江地區,分設湛江茂名兩市,吳川縣屬湛江市;1994年5月,報經民政部批覆同意撤吳川縣設立吳川縣級市,為廣東省直轄市,交由湛江市代管。至2009年末,吳川市面積848.5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0個鎮,53個社區、13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梅菉街道。

行政區劃

沿革

清代末年,吳川行政設定17個都、8個寄都。民國初年,全縣設定10個區:一區(吳陽)、二區(芷寮)、三區(振文)、四區(龍頭)、五區(塘㙍)、六區(黃坡)、七區(山圩)、八區(坡頭)、九區(石門)、十區(硇洲)。民國18年(1929年)將區改為自治區,全縣設3個自治區(吳陽、塘㙍、黃坡)。民國38年(1949年)仍分為3個區(塘㙍、黃坡、振文),但把33個鄉縮為13個鄉和1個鎮。
1949年11月27日,吳川全境由共產黨接管。1951年1月,南路行署把劃入湛江的濱海區(坡頭南三)劃歸吳川。6月又將濱海區劃歸湛江市。1952年調整區劃,再將濱海區劃歸吳川,並分為兩區:六區(坡頭)、七區(南三)。
吳川(吳川縣)
1952年5月6日,吳川縣與梅茂縣合併為吳梅縣,1953年復稱吳川縣,管轄地方包括原吳川縣的吳陽、黃坡、中山、塘㙍、板橋、塘尾、振文、樟鋪和銀嶺等區鄉鎮,以及原梅茂縣的6鄉(覃巴、博茂、王村港、梅博、橫溪、嶺尾)、2鎮(康平、同德)。1953年12月12日,南三區從吳川劃歸雷東縣
1958年,吳川縣與化縣合併為化州縣,是年10月,坡頭、龍頭兩區又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覃巴區劃給電白縣。同時,從茂名縣劃出蘭石、龍首、雙塘等鄉歸入吳川。
1959年,覃巴公社又重新劃歸吳川。1961年4月5日,吳川縣從化州縣分出獨立,管轄合併前原有的地區,不作新的調整。從1961年以來,吳川的境域沒有變動。
1979年,吳川縣轄長岐、前進、覃巴、王村港、振文、樟鋪、吳陽、塘尾、塘㙍、板橋、黃坡、中山、蘭石、大山江、附城等15個公社和1個梅菉鎮,共381個大隊,1559條自然村。
民間特色文化民間特色文化
1987年撤銷公社,改為14個區、2個鎮。1987年又撤區改為15個鎮和1個鄉。1988年全縣轄16個鎮、173個管理區、1384個村(居)民委員會。16個鎮包括梅菉、博鋪、淺水、長岐、蘭石、覃巴、王村港、大山江、塘尾、吳陽、振文、樟鋪、板橋、塘㙍、黃坡和中山。
1994年,吳川縣改為吳川市。1996年改梅菉鎮為街道。1997年新設海濱街道。2002年又把博鋪、大山江、塘尾3個鎮改為街道。
2003年把板橋鎮併入塘㙍鎮,把中山鎮併入黃坡鎮。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詳情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下轄5個街道、10個鎮,其中黃坡鎮合併了中山鎮,塘㙍鎮合併了板橋鎮;共轄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梅菉街道。

地理環境

境域

吳川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坐標北緯21°28’,東經110°46’。東鄰茂名電白區,西接湛江市坡頭區廉江市,南臨南海,北靠化州市。吳川境域東西最長53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總面積848.5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梅菉街道,距省會廣州公路里程366公里,距湛江市區50公里。吳川東臨南海,海濱、大山江、塘尾、王村港、覃巴、吳陽和黃坡7個鎮(街道)靠海邊,海岸線平直,全長48公里。

地形

吳川市大部分地區屬鑒江下游沖積平原和半平原。全市地勢北高南低,緩緩向海傾斜,沒有明顯山脈。地形大致分為低丘、平原、台地和沙土四類。西北、東部是低丘陵地區,占市總面積30%。山丘一般高20-30米,最高塘特思山(尖山嶺)海拔172米,淺水高羅大嶺海拔65米,塘綴鎮麗山(高山嶺)海拔56米。中、南部一片平原;海拔最低0.86米。台地10-20米,分布於東南部和中部。沙土分布於東南沿海一帶。

水系

吳川市江河縱橫交錯,粵西地區最大的河流鑒江起源於廣東省信宜市,自北向南流入吳川並貫穿全境,系鑒江的主流;其支流“袂花江”、“小東江”(又稱梅江)、“三丫江”分布於市東北部;塘㙍河、板橋河、烏泥河分布於市西南部。各條河流匯入鑒江,注入南海,形成了鑒東和鑒西兩大水網。鑒江在境內流長46.3公里,平均水位2.39米,150噸量船可在境內常年航行。還有人造河兩條:塘尾分洪河和博茂分洪河。
在江心島附近可以看到三江匯合的景象。所謂三江,指小東江、袂花江、三丫江匯合成鑒江。三丫江是小東江支流,小東江(又稱梅江)、袂花江(又稱沙瑯江)是鑒江的支流,整個鑒江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大至從北到南流經整個吳川。吳川八百多平方公里的領地絕大部分都屬於鑒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鑒江鑒江
鑒江是吳川的母親河,鑒江之所以得名,因其水清如鏡。據測算統計,鑒江入海口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88億立方米,鑒江水充沛,獨流入海,自成一系,每年有這八十多億立方的淡水。現今鑒江其實有三個出海口,除了是自然形成的出海口之外,其餘兩個出海口都是人工開鑿的,分別是博茂和塘尾分洪工程。鑒江平原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以鑒江順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吳陽、塘尾、大江山、長岐等鎮街,右江則包括黃坡、振文、塘綴、樟鋪等鎮;在吳川,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說法。

氣候

吳川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高溫多雨。據氣象部門統計資料(1963年-2000年)分析,多年平均日照總計為2008.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5.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平均相對濕度為85%;平均氣溫攝氏22.5℃,夏季平均27.8℃,冬季平均17.9℃。年均降雨量為1597.8毫米。
吳川(吳川縣)
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冬季以偏東北風為主,夏季多從海洋吹來溫暖濕潤的東南風。氣候宜人,春秋溫暖,夏季較熱,冬季無霜雪,全年陽光充足,四季常青,一片南國風光。由於吳川面臨南海,地處低緯,受太平洋颱風影響較大,歷史上自然災害頻繁。在1980年以後,出現大的自然災害不多,影響不斷縮小。本地平均每年受3-4個颱風影響,影響時間從5月到11月,以7、8、9三個月為最。

自然資源

吳川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香蕉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有海蜇沙螺、米蟹等。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人口

由來

遠古時代,吳川這片土地上很早就生息繁衍著歷史悠久的族群,這就是史籍上所說的"古越族"。《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交趾會稽這一帶是古越族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越人族群有很多支系,吳川人屬古越族的分支南越族(秦漢文獻統稱百越一帶的族群為"越人"或"粵人",漢代之後其地改為郡縣,此後"越"這名稱不見於史載;隋唐後的文獻改之稱廣東支系的“南粵人”為“俚人”)。古代“越”、“粵”相通,近代才較有區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動秦攻百越之戰將嶺南併入秦朝版圖後,在嶺南設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並把許多“滴徙民”強制遷到嶺南“與雜處”,這是史上第一批外遷民;秦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也有北方中原人逃難南遷,不過大多數都是跨過長江到江南蘇浙一帶建都定居,到達遠離中原的嶺南極少。
吳川人為本地粵人土著,也有少量的外遷徙人融入(境內黎話閩語系的應屬福建閩越人分支遷入)。據近代《地方志》記載:“吳川境內最早有吳、李、林、陳、孫等姓人定居,其餘許多姓氏的融合了來自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外遷人,外來人有的是來吳川及周圍州縣當官,任滿後定居吳川,有的是貿易經商定居,逐漸融入吳川先民;境內部分來自福建莆田(講古閩語)於南宋時期遷入廣東吳川為高峰期。”歷史上雖有外遷人融入,但如江河流入大海,吳川以本地粵人土著為主體。
現今吳川人,屬於廣府民系的吳化民系廣府民系下屬有九大分支,包括粵海民系四邑民系、莞寶民系、(原廣州府肇慶府)、羅廣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近代吳化民系的崛起,與吳川建築界商人取得的成就不無關係,吳川商人近年在全國尤其是廣東地區取得的成績,使這個族群見露頭角。據統計,作為建築之鄉的吳川,每年對外輸出建築工人10萬人,占整個城市勞動人口五分之一;建築商人艱苦創業、磨礪進取、敢闖敢冒,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京基100的在深圳的奠基以及柯林頓的到訪,再次使吳川人聲名大噪。

現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其中:梅錄街道96519人,塘尾街道27695人,大山江街道20477人,博鋪街道13876人,海濱街道34111人,淺水鎮27651人,長岐鎮66344人,覃巴鎮66929人,王村港鎮18928人,振文鎮84065人,樟鋪鎮36608人,吳陽鎮72103人,塘鎮64249人,板橋鎮35740人,黃坡鎮83883人,中山鎮43041人,蘭石鎮30263人。2013年,吳川市總人口111.1394萬人,人口密度1277人/平方公里。

政府機構

一、【中國共產黨吳川市委員會
書 記:羅建君
副書記:全可文 呂雨
常 委:胡寧 吳松江 尤榮 葉煥泉 李德贇 林紅明 洪海衛 江強
二、【吳川市人民代表大會】
主 任:駱濟強
副主任:招勵 張亞福 潘冬雲 鄭蘭雄 歐亞鐵 吳經道
三、【吳川市人民政府】
市 長:全可文
常務副市長:吳松江
副市長:羅愛軍 陳冰湖 梁韌才 黃昊 黃哲輝 龐觀保 陳國寶
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吳川市委員會】
主 席:車治中
副主席:陳政 林盛文 李嘉敏 林上如 王永強 鐘涓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243.26億元,增長9.3%。工業總產值298.39億元,增長16.57%。固定資產投資197.74億元,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57億元,增長11.8%。外貿進出口總額9.14億元,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9億元,增長2%。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29.87億元,貸款餘額77.57億元,分別增長7.6%和3.2%。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0元,增長7.6%。
201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8億元,增長8%;工業總產值352.03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238億元,增長2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億元,增長11.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08元,增長16.7%。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5億元,增長3%;外貿進出口總額10.39億元,增長13.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64.59億元、貸款餘額92.24億元,分別增長15.1%和18.9%。
2018年一季度,該市完成生產總值49.54億元,增長10.3%,增速排湛江各縣(市、區)第二。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地方公共預算收入2.12億元,增長47.5%,增速居湛江五縣(市)之首,其中稅收收入1.45億元,增長96%,占一般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的68.4%,收入質量較高。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55億元,增長24.9%,其中民生支出12.98億元,增長2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9.2%。

第一產業

做精做強農業現代化產業,必須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搞好產品深加工,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走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的產業轉型之路,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技術扶貧,要採取土地流轉的方式,解決勞動就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二產業

工業經濟穩中向好。完成工業總產值56.3億元,增長5.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42億元,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48億元,增長10.2%。農海產業、羽絨、酒類、再生資源、輕工機械等行業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第三產業

商貿流通市場保持暢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7億元,增長14.7%。濱海旅遊項目建設加快,全市旅遊接待人次126.04萬人、旅遊總收入13.63億元,分別增長23.45%和36.18%。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59億元,增長52.4%。重點項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明顯,安排的6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3億元,對該市固定資產投資貢獻達66.5%。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68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普通中學11所,職業中學7所,國中33所,國小296所(含教學點13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特教學校1所,幼稚園115所(含3所機關幼稚園)。現有在校學生206202人,其中普通高中32365人,職業高中8623人,國中56790人,國小77179人,幼稚園31245人。全市公辦中國小教師9837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師1664人,職中教師46人,國中教師3143人,國小教師4901人,幼兒教師83人。全市學校校園占地面積53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5.13萬平方米。
吳川(吳川縣)
文化
吳川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民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一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三絕”享譽海內外。
文化機構和團體:吳川市粵劇團萌芽於1953年。當時,南派表演藝術家老天壽、阿水仔(張瑞棠),大眼蓮(張少蓮)等30多個藝人,在梅菉克平路一間民房裡組成“吳川民間老藝人小組”,1年後改名為“光藝粵劇團”。
文化設施:全市有鎮級文化站16個。頗具規模的有梅菉文化站,設在橫塘路,內有圖書閱覽室、溜冰場;振文文化站有影劇場、燈光球場、書畫廊、科技講座、電視室、圖書室等形成文化網路;黃坡文化站有球場、桌球室、畫室等。
文化活動文化活動
文學創作:改革開放後,民眾性創作熱情高漲,紛紛成立了作家協會、民間文學家協會、吳川詩社等文學組織,文學創作人員有400多人。
民眾文化:吳川的傳統民間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不少傳統文化幾乎失傳。近年仍保持活動的民間年例習俗活動有:"游神押舟舞獅舞龍、舞貔貅、陶鼓舞等。"傳統的博鋪舞六將,黃坡、振文、吳陽的舞二真、梅菉的舞火龍和黃坡沙崗的獅燕舞在1979年以來未見正常活動。
戲劇曲藝創作與表演:粵劇劇本的創作:粵劇劇本創作從無到有,鼓勵專業及業餘作者大膽創作。縣粵劇團設專職編劇,許紹欽任編劇,專門編寫和整理粵劇劇本。
  1. 曲藝創作:曲藝創作成果頗佳。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省曲協理事林學斌在1988年創作的曲藝《林村長的秘密》獲省業餘文藝作品評選二等獎;1990年創作的曲藝《大哥大與公關小姐的故事》獲由省文化廳主辦的全省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
  2. 粵劇表演藝術:粵劇“南派”藝術,是指廣東西南部的高、雷、廉、瓊下四府流行的粵劇流派。“南派”藝術的特點是表演粗獷豪放、勇猛逼真、硬橋硬馬、火爆剛烈而又溫婉柔情。吳川粵劇團是繼承、發展和弘揚“南派”藝術的典範。
  3. 話劇:設有專業話劇團,配合上級運動宣傳表演時均是臨時組織,出演的小品都是移植或照搬。
  4. 木偶戲:吳川素有木偶戲之鄉之稱。木偶戲分為單人木偶、小班木偶、中班木偶、大班木偶四種。
體育
市內民眾活動蓬勃發展,遍地開花。吳川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營造“人人參與,快樂運動”的氛圍。體育重點建設農村體育場地,城區體育場地建設協調並進。在認真規劃和謀求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對體育需求;以體育政策為指導開創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新局面,進一步鋪開全民健身工程。市體育局維修和完善江心島體育場地設施後,每天早晚有3000多人次在這裡參加健身活動。
市民體育運動市民體育運動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局動員,爭當排頭兵。積極推進農民健身工程,下鄉宣傳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農村送籃球架、桌球台等民眾健身器材;指導和組織基層體育場地建設和民眾性體育比賽和表演活動,做到親民、便民、利民,真正使廣大農民受益,將吸引了更多的農民民眾投身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切實增強人民體質,發揮體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就業
2012年底,吳川市總人口111.14萬人,其中勞動力78.5萬人。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公務員2390人,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有14922人,在市內從事非農就業的勞動力17.3萬人,轉移到市外就業的勞動力36.7萬人。
社保
2013年,吳川市五保戶6478人。有敬老院32所,住五保老人355人,其中鎮級敬老院9所,住五保老人140人,村級敬老院23所,住五保老人215人。享受低保補助的低保戶11766戶、23967人,其中城鎮居民2359戶、4269人,農村村民9407戶、19698人。吳川市對五保戶人月補助標準:集中敬老院居住的130元,分散在村莊居住的100元。低保人月補助標準為:城鎮居民110元,農村村民65元。
建設
吳川市全面開展創建生態型文明村活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3年,1553條自然村中有1226條建成了文明村,占吳川自然村總數的80%以上。其中,國家級文明村3條(且林屋村還被中央電視台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鄉村”之首),省級文明村10條,湛江市級文明村285條。得益於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吳川市獲得2013年“魅力新農村全國十佳縣(市)”的榮譽稱號。
回歸
中國最前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莫過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所以,“北上廣深”幾乎已經成了財富的代名詞。這些城市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造就了無數的有錢人,人們習慣把這些有錢人稱為“土豪”。然而,中國有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縣級市,其土豪人數雖然無法與北上廣深相比,但土豪所占人口的比例卻位居全國之首,是真正的全國最牛的縣,這個縣級市就是吳川。在現有的112萬人口中,每100人中就有一個千萬富翁,超級豪車隨處可見,被人們譽為“土豪出產地”。
吳川這個土豪集聚的縣城,完全是一個新時代的產物。在改革開放之前,吳川還是湛江市所轄之下的一個貧困縣,雖然不屬於山區,但卻人多地少,人們普遍都很貧窮。改革開放之後,吳川的農民就大批到廣州、深圳等最先開發的城市打工,主要從事建築行業。他們從工人到包工頭,再到老闆,能力強的最後做到房產商。所以吳川的土豪大多出自建築行業,吳川也因此被稱為“建築之鄉”。靠建築發家的吳川人,先建好了別人的家鄉,然後回來建設自己的家園,開展“回歸工程”,構建吳川模式新農村。如今的吳川是一個經濟發達的文化之鄉,在教育、環衛、旅遊、體育、文藝等領域都取得顯著成就,成為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
環衛
2013年,吳川市積極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建成老鴉埇生活垃圾填埋場和15個鎮(街)垃圾轉運站、1355條自然村垃圾收集點,100多條自然村建起了污水處理池。
環境環境
實施綠化工程,完成海濱一路、解放路、創業路、水口渡橋到振文路段綠化改造,推進“萬村綠”和林業生態示範村建設。植樹造林5000畝,森林覆蓋率25.9%。實施亮化工程,安裝漁港路、蓬吳線一期路段路燈,完成解放路、海港大道燈飾改造。開展“兩違”清理,查處違章建築435宗,違法用地2312宗。新農村建設凸顯新亮點,吳川市被評為“魅力新農村全國十佳縣(市)”

交通運輸

樞紐:吳川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立體化交通方便,境內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河港和海港、機場等運輸樞紐。
吳川(吳川縣)
航空:湛江新國際機場(在建)。湛江新國際機場的建設計畫於2015年初已獲中國民航總局正式批准,湛江與省機場集團和茂名市三方密切合作,正式立項,並開展征地拆遷。選址湛江吳川市塘綴鎮合山村,距瀋海高速塘㙍收費站約3公里。今在用的湛江機場為4D等級,考慮到新機場將為粵西地區(包括茂名、陽江等地)甚至環北部灣經濟圈其他城市服務,並發展為國內幹線機場,新機場將按4E等級設計。分期建設:近期按4D等級規模建設,中遠期按4E等級建設。
鐵路:茂湛高速鐵路中間站吳川火車站和越行站塘㙍站,屆時將連線廣東西部沿海高速鐵路
公路:國道325線橫貫吳川東西全境,瀋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從該市經過和交匯。省道S373線、S285線和S286線分別經過該市。
港口:吳川市境西10餘公里可達南方大港湛江港和湛江西廳機場,境北10餘公里有水東港;境內有可直航港澳的國家二級裝卸口岸黃坡港,博茂港將擴建成為萬噸級泊位的漁商兩用港口。黃坡港是國家二級裝卸口岸,是吳川市水上運輸貨物的集散地之一。沙角漩港可進出100噸以上的船隻。還有4個漁港:"王村港、吉兆港、沙田港、博茂港。"
Wuchuan CityWuchuan City

地方風情

民俗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鬆,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衝擊,形成了新的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衝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如吳川婚嫁風俗:吳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禮記·婚儀》規定的程式進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辦起婚事來相當講究。鋪床、接車、拜堂擺酒、新婦茶、三朝回門,這就是吳川人的婚嫁程式。現今時代改變了,人的婚煙觀念也改變了,但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來。
吳川(吳川縣)
吳川市有著深厚的戲劇文化土壤,以粵劇木偶戲最為著名。其中吳川粵劇南派藝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藝術特點是粗獷豪放、勇猛逼真、火爆熱烈,又溫婉柔情。2016年10月13日晚,廣東省文聯、省劇協在廣東粵劇院中心劇場舉行“廣東省戲劇之鄉”命名授牌儀式暨“黨在我心中”戲劇惠民演出,吳川市喜獲“廣東省戲劇之鄉”殊榮。吳川的傳統民間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不少傳統文化幾乎失傳。近年仍保持活動的民間舞蹈有:舞獅舞龍、舞貔貅、陶鼓舞等。傳統的博鋪舞六將,黃坡、振文、吳陽的舞二真、梅菉的舞火龍和黃坡沙崗的獅燕舞在1979年以來未見正常活動。
  • 元宵
農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蕩蕩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吳川(吳川縣)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 年例
年例,歲時習俗,是一項盛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吳川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大多數集中在農曆正月、二月份。所謂年例,即“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間)舉辦的群體大型祭祀活動。年例分為起年例、正年例與年例尾三個環節。年例禮俗以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祭祀活動;主旨是酬謝天地神靈、祖先的恩德,驅邪祛疫、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吳川人將這種每年定期舉辦的敬神、游神盛大祭祀活動稱為“年例”,這種盛大祭祀活動在潮汕即稱為“游神賽會”。年例是鑒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著一種新春祭祀、慶賀方式,可解釋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規進行的“賀年例會”。清朝晚期,在粵西多個縣誌對這活動作為風俗給予記載,說明這種賀年例會受到官府重視,並形成一定的規模。
游神游神
年例搞慶祝和宴客活動叫“做年例”,過去做年例多數是白天游神舞獅,晚上演大戲或做木偶戲或放電影、燒炮仗、放煙花,邀請親友聚餐飲酒,共同歡慶。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的食物也越來越多樣豐盛了,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稱“吃年例”。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彩,村鎮街道布置彩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每家每戶都各自忙碌準備著豐盛的美味佳肴招待親朋戚友。年例這天,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舞獅、舞龍、飄色、八音、武術、粵劇、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活動,一直鬧至通宵達旦。年例節慶活動表達了吳川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年例宴客,是一種人文情懷,豐儉由人,旨在增進親朋鄉里之間情感交流,體現了吳川人民重視親情倫理、熱情好客的人文精神。
  • 吳川三絕
廣東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三絕吳川元宵等文化習俗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1992年和1997年吳川飄色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藝術名稱"吳川三絕"簡介圖示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遊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吳川飄色
泥塑源於唐代。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一個制陶藝人閒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一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吳川泥塑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花橋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彩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鬥妍,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吳川花橋是廣東省的漢人民俗文化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民眾裝飾的。他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樑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逼真動人,即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吳川花橋

方言

古代南粵吳川境地的古越人,講當地古越語(古越人各方言的統稱),融合了來自中原的雅語(吳川話包含了古中原雅語成分,用吳川話讀古詩較押韻)。在歷史長河中經融合演化後所使用的語言為古越語閩南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即現今全國獨有的方言——吳川話(伝語)。吳川話以吳陽鎮口音為代表口音。語言學系譜: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粵語語支——吳化方言。吳化方言屬於粵語方言九大片區之一。吳川話覆蓋範圍為鑑江中下游流域及周邊,包括吳川和坡頭、南三地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匯了高陽片白話閩語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保留著古越語、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它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甚至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土白話分兩類:
  1. 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
  2. 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東話: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海話: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飲食

  •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一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可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吳川縣)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一般為十三道菜,其中一湯一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一定會發達”的意思。
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極少到酒店裡擺酒,因為在自家擺酒更有氣氛。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灶,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里,三姑六婆,一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台擺凳,忙得不亦樂乎。自從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餘的一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裡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一片喜氣洋洋。
吳川(吳川縣)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裡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美食名稱簡 介圖示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製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民眾的口味習慣,創製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吳川(吳川縣)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冬粉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素,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川(吳川縣)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吳川(吳川縣)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曆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川(吳川縣)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吳川(吳川縣)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粉皮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裡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捲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吳川(吳川縣)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吳川(吳川縣)
田艾米乙(音):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乾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吳川縣)
蛤蔞飯的原料叫蛤蔞葉,用蛤蔞葉來做蛤蔞飯,洗乾淨後切(剁)碎,再用雞油和著炒。而也有人用花生油和著炒,但雞油炒的香度更大。還有人蛤蔞葉、雞油和大米和著一起炒。而有人炒的時間長些,理由是這樣煮的飯會更香,然後像平常那樣煮飯就可吃到蛤蔞飯了。蛤蔞有滋陰,於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後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蛤蔞飯
紫蘇飯,清香可口,紫蘇,能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紫蘇葉是一種在吳川地區廣為使用的美味的調味品,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它的美味經常和蛤蔞相提並論。
紫蘇飯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醃製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鬚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吳川縣)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吳川縣)
燒乳豬是吳川各喜慶場合的常用菜品。一般的製法是以重約五公斤的乳豬,放入特製燒烤叉撐開,放入烤爐烤成。如果燒烤時用慢火,燒出的乳豬豬皮光滑,稱之為光皮。亦可以用猛火燒烤,其間在豬皮塗上油,令豬皮成充滿氣泡的金黃色,即為“麻皮乳豬”。乳豬的特點包括皮薄脆肉鬆嫩、骨香酥。
吳川(吳川縣)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吳川(吳川縣)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一。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裡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吳川(吳川縣)
蘭石禾花雀
以前很多人都到蘭石吃禾花雀,當下蘭石的農貿市場和酒店餐桌上,基本上都沒有禾花雀。蘭石鎮境內江河縱橫交錯,適宜鳥類覓食和棲息。作為粵西聞名遐邇的禾花雀棲息地,每年秋風吹起,大批禾花雀等候鳥由北向南紛飛而來。為了保護莊稼,村民就張網捕捉。在急劇擴展的市場需求下,禾花雀儼然成了“蘭石名片”。然而,如今的蘭石農貿市場和酒店飯桌上,幾乎都找不到禾花雀的蹤影。“這主要得益於政府部門的大力保護。
吳川(吳川縣)

風景名勝

八景

吳川市是一個瀕海小城,海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也非常有特色,傳統景區有吉兆灣,吳陽金海岸,現又開發出“南天一石”景區。
限門飛雪限門飛雪
吳川八景:一般指“吳川古八景”,包括一覽憑高、麗山樵唱、延華弄月、極浦漁歸、文翁聳翠、東海朝陽、限門飛雪和通駟垂虹。隨著歷史變遷,滄海桑田,環境的變遷,“漁翁撒網”、 “通駟垂虹”、 “延華弄月”、“限門飛雪”、 “一覽憑高”等這些景點,如今不少景點已經有的已煙消雲散,有的只依稀可辨或者僅僅留下遺址。吳川古八景概況如下 :
一覽憑高:位於吳陽中學(為吳川學宮之聖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長滿蓬蒿,山底部周寬六丈,高不到兩丈,登上山頂,朝東南可望見大海帆影,於西北可見江流如帶,景色迷人。後因吳陽中學擴建新教學樓需而平整。
麗山樵唱位於塘綴鎮麗山嶺,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間,樵唱牧歌,繚繞山中,遠近皆聞。天氣晴朗時,歌聲傳播更遠。由40里外的吳陽鎮向西北遠望,可見此山時而霧鎖,時而綠翠青蔥。
延華弄月:位於吳陽城裡村,在吳川學宮旁,有延華池,延華井。池水清澈可鑑,當月亮正空之時,俯視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
極浦漁歸:位於吳陽黃李村,始建於南宋年間。它地處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漁艇縱橫。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之時,燈光點點,有如繁星滿天。晝夜皆商賈雲集,買魚沽酒,擊掉謳歌,熱鬧非凡。
文翁聳翠:位於吳陽文翁嶺,俗稱“漁翁撒網”,高近十米,嶺巔四周長滿茸茸茅草,嶺上往東遠眺,即見滔滔南海,蔚藍無際。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網狀,更有帶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圍,又如網泡,因而得名。為李族始祖李穆公、鄉賢李凌雲之墓地,千年祭祀,長盛不衰。
東海朝陽:位於吳陽金海岸,當天將破曉時,一輪如盆紅日從彩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雲彩,五光十色,交相輝映,壯麗非凡,遊人如織。
吳川(吳川縣)
限門飛雪:位於吳陽限門海域,乃鑒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內河口與南海交匯處,為吳川乘船到湛江或遠洋的必經之道。該海域險狹,水流急湍且兩旁有礁石,故稱限門。限門海邊流沙細白,有時風飛浪卷,如雪花飛舞。有時波濤浪涌,巨浪沖天,蔚為壯觀。
通駟垂虹位於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橋名垂虹,是吳陽至梅錄的主要通道。因長年有車馬來往,故又名通駟橋。橋下水雖不深,但終年不涸且澄如鏡,天晴日麗,橋影如虹。

古蹟

吳川,文物古蹟頗多。有聞名遐邇的吳川八景,有新石器時代梧山嶺貝丘遺址,有晉代茂山書院,有唐朝吳陽古船、止寮港遺址,有宋朝梅菉祖廟、極浦亭,有明朝吳川縣遺址、吳川學宮、雙峰塔、巷門寨東炮台遺址,有清朝狀元林召棠故居、吳川縣城南門、陳蘭彬故居,還有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張炎將軍故居等。
文物古蹟
簡 介
圖示
坐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1241~1252年間(南宋淳祜年間),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吳川(吳川縣)
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中國南方大港,縣誌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港遺址位於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吳川(吳川縣)
位於梅菉頭村西南邊,始建於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經修葺後,現基本完好。廟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前進兩廊卷棚頂,為琉璃瓦面,多柱支撐。門額刻有“梅麓祖廟”四字。
吳川(吳川縣)
位於吳川博鋪鎮,由晉代王浚創建,距今1700多年,原來是王浚藏書的地方,陳蘭彬書“茂山書院”額,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
吳川(吳川縣)
坐落於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朝,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五座建築物組成。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屬宮殿式建築、磚瓦木柱結構。現僅存學宮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失修。
吳川(吳川縣)
梧山嶺貝丘遺址,在吳川市長歧鎮黎屋村南梧山嶺西坡。初步鑑定為距今五千至一萬前,文物普查隊1983年發現,1984-1986年試掘。遺址面積350多平方米。文化層高1.3米。含大量蜆、螺殼。出土陶器主要是釜、罐、紋飾有繩紋、籃紋和石器。這些證明了吳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生息。
吳川(吳川縣)
古代遺址
塘尾鎮東隅村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嶺南朝村落遺址,王村港譚尚村南的奴嶺東晉村落遺址,吳陽鎮那良村的宋代貝丘遺址,吳陽鎮白沙絲茅嶺下的宋代村落遺址,長岐嶺頭村下廟嶺宋代窯址,王村港譚尚村奴嶺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烏嶺南朝墓群,黃坡鎮那羅嶺尾村背東北的那拉嶺隋唐墓群,覃巴鎮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鎮解放路烈士紀念園門前清代陶棺墓。
吳川(吳川縣)
坐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川(吳川縣)
黃坡鎮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仿佛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吳川(吳川縣)
南城門又名永和門,位於吳陽鎮城裡村南路口,建於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為土城;公元1340年(永樂元年)改用磚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磚建成城牆,設四城門。1938年為避免日本飛機尋找轟炸目標,吳川縣長劉應時下令拆城,南城門因當時來不及拆毀而保留下來。是吳川歷史的見證。
吳川(吳川縣)
位於吳川塘綴鎮圩內,建於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為七券拱柱式磚砌建橋樑。橋長25米,原面寬3米,兩側石欄桿;橋高3米多,七孔,各寬3米。橋墩兩端呈錐形,各出欄桿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橋遺風。
吳川(吳川縣)
位於在吳陽鎮霞街村,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占地面積191平方米;為吳川文物保護單位。
吳川(吳川縣)
坐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公元1875年(清代光緒元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吳川(吳川縣)
坐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當地人亦稱“伯豪園”。
吳川(吳川縣)
坐落在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定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川(吳川縣)

古今名人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從古今來名人才俊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正是:千年古鎮一狀元(林召棠),百年外交兩使者(陳蘭彬劉華秋),戎馬愛國三將軍(張炎李漢魂張世德),乾隆賜匾王者師(麥國樹)。吳川歷史上計有狀元一名,進士十八名,翰林二名,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台、知府、知州、知縣、教諭等職,多達數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
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南宋解元林永霞街始祖)、李屋巷始祖李凌雲,被尊為“劉猛將軍”的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林懷蘭,明進士林廷獻武進士易傅伯,舉人吳懋清,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綽號劏狗六爹麥為儀,“振威將軍”彭子衡,清江南全省提督曾秉忠,提督曾敏行,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粵西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吳川縣)

榮譽稱號

2005年,吳川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羽絨之鄉”。
2007年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塑膠鞋之鄉”,被國家體育局授予“體育之鄉(足球、游泳)”,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坡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陽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廣東省授予“廣東詩詞之鄉”,還被世人們譽為“建築之鄉”、“粵劇之鄉”、“網具之鄉”、海產品加工中心”、“糖酒機械設備製造基地”等。
2010年9月20日,中國烹飪協會正式將首個“中國月餅之鄉”牌匾授予吳川市。吳川月餅歷史久遠,獨具風味,個頭特大,品種多樣,遠近馳名。其有“香酥可口,不油膩”等風味,產品銷往世界各地華人社區,其中粵港澳、東南亞人尤為喜愛。
2014年9月2日,中國建築協會向吳川頒發了"中國建築裝飾之鄉"牌匾。吳川是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地區。據統計,當下有20萬吳川籍建築大軍,活躍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等地。吳川建築裝飾業已形成成熟的產業規模和業態,居於國內同行業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