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菉街道

梅菉街道

梅菉街道是 廣東湛江吳川市中心,廣東省吳川市下轄街道,梅菉街道辦,地處鑒江下游東岸,鑒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匯合處,吳川市區東南部,是吳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吳川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錄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梅菉地處低緯,南面瀕海,季風明顯,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秋季是主要的颱風季節。地質方面,著名的吳川四會斷裂帶沿袂花江從梅菉西側通過,全街道共轄18個社區居委會,88個居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菉街道
  • 外文名稱:MEILU
  • 別名:麓川街/梅菉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吳川市
  • 下轄地區解放社區梅嶺社區紅旗社區
  • 政府駐地梅菉街道文明路10號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500
  • 地理位置:鑒江下游東岸
  • 面積:13平方公里
  • 人口:141540人(2010年) 
  • 氣候條件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江心島
  • 機場:粵西國際機場
  • 火車站:吳川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G
區域概況,歷史沿革,自然環境,機構設定,基礎設施,經濟狀況,文化教育,文物古蹟,

區域概況

梅菉位於東經11°46′,北緯21°26′,地處鑒江下游東岸,鑒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匯合處,廣東省吳川市區東南部。
梅菉城中社區梅菉城中社區
全街道面積13平方公里,轄解放、梅嶺、新文、紅旗、東升、向陽、躍進、梅菉頭、梅山、永紅、廖山、梅北、城東、新城、城中、廬江、沿江、紅新等18個社區居委會,88個居民小組,全街道共有街道、自然村701條。總人口141540人(2010年)。

歷史沿革

梅菉,原為圩名,在梅菉頭,明朝天啟(明熹宗年號,1621—1627)年間(一說為明朝萬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遷龍窖(即今梅菉向陽市場附近),統稱為梅菉圩。1926年梅菉劃為獨立市,下設康寧、義平、同德諸鎮。1932年設梅菉市管理局,隸屬民政廳。1947年為梅茂縣治,1951年合諸鎮為梅菉鎮。1952年為吳梅縣治。1953年為吳川縣治。1958年吳川與化縣合併為化州縣,梅菉劃為公社。1961年復吳川縣治,仍為鎮制。1996年吳川撤縣建市,梅菉鎮改為梅菉街道,轄18個社區,2002年正式行使辦事處職能。

自然環境

梅菉街道地處低緯,南面瀕海,季風明顯,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秋季是主要的颱風季節。地質方面,著名的吳川—四會斷裂帶沿袂花江從梅菉西側通過。

機構設定

街道辦事處在城區同德路40號,是市政府一個派出單位,主要工作職責是執行市政府和街道黨工委的決策、命令,辦理轄區內各種行政事務,發展經濟、調處糾紛,維護穩定,服務民眾。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主任負責制,設街道辦主任一名,副主任四名。街道辦內設多個辦事機構,主要有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農業辦公室、綜治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規劃建設辦公室。

基礎設施

1962年後,在原梅菉鎮南面陸續修建了解放路、新建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擴建了解放路、新建路、人民東路到大山江、人民西路到塘尾新地等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又新開闢了鹽倉嶺、虎頭嶺、黃狗趕鴨嶺、孖仔埇、廣沿路、沿江路的住宅區和手工業、商業區。20世紀90年代初,開闢江心島體育文化休閒區,搬遷解放路縣體育中心,建成大富住宅商業區。2000年開始,先後進行解放路整治工程和同德路舊城改造工程。橋樑建設方面,1961年建成梅菉橋;1970年和1985年,先後建成下隔海橋、中隔海橋;1988年至1991年,建成山腳橋、小東江橋、小東江副橋、水口渡大橋和江心島橋。
梅菉交通便利,輻射四向。東與博鋪鎮相連,南與大山江鎮毗鄰,西與振文鎮隔江相望,北與長岐鎮接通。國道325線依城而過,廣湛公路、梅化公路縱橫貫穿鎮內。東距廣州市405公里,西到湛江市65公里,北往茂名市55公里,南至南海3公里,又依託廣湛公路為幹線與縣內各鎮公路連成網路,四通八達。

經濟狀況

梅菉自古以來就是雲南廣西及廣東南部土特產與外洋貨物的集散地,商業興旺繁榮,素有“小佛山”之稱。城內居民以手工業為主,20世紀70年代後,已發展為以服務性工商業為主的城鎮,由小手工業發展到多行業體系。工業有塑膠製鞋、羽絨、造酒、製糖、鑄造、食品、皮革、網業、造紙等。
1978年以後貫徹改革開放的經濟方針,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全民所有制為主導,扶持和發展集體、個體和聯合體經濟,主要經濟成份是鎮辦企業和轄區內的工業公司,鎮辦企業主要有梅菉玻璃廠、梅菉酒廠、梅菉彩印廠等。
1981年梅菉廣豐、躍進等民營鞋廠率先開辦,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獨具梅菉特色製鞋基地與鞋業市場,行業聚集優勢明顯。1995年以後,鎮辦企業採取一廠一策的辦法進行整頓、改制,2003年把還未完全改制的鎮辦企業廠場由梅菉物業公司統一管理。梅菉工業、商業和樓宇經濟發展迅速,市場興旺。解放路、同德路是市區商業中心地帶,港豐購物廣場、愛家超市、同德城等大型商場在梅錄迅速崛起。
到2000年,全鎮完成工企業總產值達到10.3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7.05億元。2004年和2005年,梅菉街道經濟指標考核連續兩年在湛江地區所有街道中排名第一。
20世紀90年代後,農業相對於工業、商業發展比較緩慢,耕地和魚塘面積逐年減少,擁有耕地面積375.25畝,魚塘面積1852.33畝,主要農產品是薯類、花生、蔬菜。200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45萬元,比2002年增20%。

文化教育

梅菉歷史悠遠,民風淳樸,文風熾盛,是粵西地區民間藝術重要的發祥地,傳統民間藝術古樸絢麗、蜚聲四海。飄色泥塑花橋並稱為“吳川三絕”, 花塔、陶鼓、舞貔貅、疊羅漢等民間藝術形式獨具風格,傳統的棚工建築工藝名傳遐邇。其中飄色集傳統美學和力學原理於一體,造型藝術已由過去的單一的木工鐵工技巧發展到現代已集電影、戲劇、魔術、雜技等技藝之大成的綜合性的空飄造型。被外國友人稱為“隱蔽的東方藝術”。
梅菉飄色——六國封相梅菉飄色——六國封相
貔貅疊羅漢貔貅疊羅漢
梅菉轄區內梅嶺、梅菉頭、隔塘、瓦窯等社區民間藝術團隊多次在北京國際旅遊節、香港回歸十周年慶典等全國大型活動中參加巡演,其中飄色曾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金獎。1996年,梅菉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2000年梅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每逢梅菉“年例”,遊人如潮,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披紅戴綠,閃亮迷人的燈飾,隨風飄動的彩旗,雄偉的牌樓,多層的花塔,金碧輝煌的花橋,栩栩如生的泥塑,風格各異的書畫攝影展,使遊人目不睱接。正月十六、十七兩天,由各社區藝術團隊組成的隊伍,進行浩浩蕩蕩大巡遊。百數板飄色簇擁著彩旗、儀仗、宮燈、八寶、羅傘、花藍、魚燈、八音隊、十番隊、武術隊,穿插著醒獅、貔貅疊羅漢、陶鼓舞、舞二真、舞六將、奏十番、龍公龍母舞、車色、地色、彩車、鑼鼓喧天,規模巨大,氣勢磅礴,風格獨特,藝術高超,秩序井然。
梅菉泥塑工藝梅菉泥塑工藝
梅菉轄區內民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內容豐富,是粵劇南派藝術、嶺南詩風的傳承地。轄區內有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3個,湛江市特色文化村3個。教育資源豐富,內有中學5所,其中省一級中學1所;有公辦國小11所,其中湛江市一級國小4所,公辦幼稚園2所。有民眾文化休閒場所如市新華書店、市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溜冰場、體育運動場,烈士紀念園、大塘公園、游泳池、江心島遊樂中心等。

文物古蹟

梅菉有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頗多。梅菉是“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林懷蘭的故鄉。轄區內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4處。位於梅菉頭社區的梅麓祖廟和位於東升社區漳州街的天后宮既記錄了梅菉先民的生活,也是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的據點;位於紅旗社區先鋒街的育嬰堂是“中國共產黨廣東省黨部南路特別委員會”暨“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革命遺址;位於永紅二街的“梅菉窯業工會”舊址,是大革命時期窯業工人的戰鬥指揮部;位於新文社區的隔塘廟是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和張炎將軍的辦公舊址。還有位於城東社區的傳統佛教文化場所紫竹禪林和福英古廟,位於廖山社區的水月庵,位於向陽社區的中山紀念堂、國技館,位於市總工會內的中山公園等。
梅菉搭棚工藝——花塔梅菉搭棚工藝——花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