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本詞條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外文名: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 實施:2005年10月
背景,要求,實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法制建設,意義,政策,可持續發展,建設融資渠道,發展農村旅遊,實質,典型,問題,

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要求

2005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山東省巨野縣龍堌鎮新農村風光山東省巨野縣龍堌鎮新農村風光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民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視窗,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髒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民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民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民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施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覆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儘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民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儘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圖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圖片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民眾看不起病、喝不上乾淨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成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係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民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勢下,中央作出的又一個重大決策,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具體化。

政策

可持續發展

受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影響,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仍然比較落後。從總體上來說,農村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環境髒、亂、差,使得城鄉差距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而中央“一號檔案”專門提出了要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新農村建設。
各地建設新農村的民眾積極性不斷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動,主流情況是好的,但是有兩種思想傾向值得注意。一種傾向是中央決定新農村建設後,有的地方沒有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與要求,缺乏對農村基層的調查,沒有形成有針對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驟,簡單地將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搞工程建設,盲目地搞運動,有能力要乾、沒有能力也要乾。另一種傾向是懼怕做農民工作,怕接觸農村的工作,擔心矛盾複雜、政策性強、不易把握,擔心沒有錢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願意負責任。
城鄉有別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國城市規劃歷來得到政府、學界與業界的高度關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將城市規劃的經驗照搬到農村規劃建設中來呢?農村規劃有著不同於城市規劃的特點,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農村規劃得到科學的發展。
1.因地制宜------全國現有村莊320多萬個,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情況千差萬別,東、中、西部地區有差別,同一個地區也有較大差別,村莊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條件開展村莊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經改造後能用的房屋和設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農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設施,改變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財力有限,儘管中央已經和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財政向“三農”的投入,但短期內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農村建設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礎,解決農村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3.突出特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要把是否能儘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風格、原有綠化,突出農村特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農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會變成一個個微型城市,很難吸引到適合的投資與尋求差異化的城市遊客。

建設融資渠道

1.中央專項資金--2006年國家支農資金將達3397億元
1998~2003年,中央財政直接用於三農資金的支出累計為9350多億元。2004年為2626億元,2005年達到2975億元,2006年計畫在這一基礎上新增400多億,達到3397億元。2006年的支農資金比上年增長14.2%,占總支出增量的21.4%。今年總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強用到了農村。中央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決心之大,可見一斑。
2.金融機構支持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6年2月召開的全國合作金融監管暨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支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前農信社要著力進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科學管理機制的建設,大力抓好業務創新,在繼續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的同時,用新思路、新機制搞活小企業融資;加大對產業化、產業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學和消費信貸的投入,大力發展結算、信用卡以及理財服務等以手續費為重點的中間業務。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改善已刻不容緩。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和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務的能力,特別對農村“兩水”(飲水和灌溉用水)、“三網”(電、路、通訊網)、“兩氣”(沼氣、液化氣)、“兩個市場”(境內外銷售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帶有政策性的領域要加大投入。
商業銀行貸款是市場行為,是把商業資金用於具有高回報的項目建設。貸款的原則是實施地區總量控制,與地方財政能力掛鈎,同時考慮區域、政策導向、貸款質量和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業貸款總量控制限額分解到各省級分行,並通過監測確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範對地方政府過度融資的風險。在項目分類指導上,對收費項目原則限定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和地級市以上的市區項目,要求項目資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對非收費項目要求僅限於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畫單列市,以及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級市的項目,項目資本金要求進一步提高到30%(含)。
劉明康指出,商業銀行也要大力增加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支持外貿和新興領域的農村商業企業,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3.經營土地資源的融資
這種方式以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規劃和土地儲備進行融資。經過對土地的開發,實現不同地段,不同價格,利用轉讓、租賃、拍賣等方式獲得土地資源的經營收益進行城鎮建設投資。跳出傳統的“先基建、後招商”和靠賤賣土地置換基礎設施的老路,改為以市場運作,整合經營城鎮資源,以整合實現增值,在增值中推進整合,邊開發、邊增值、邊經營、邊發展的思路。
4.以特許經營為主要方式的市場化融資
這種方式以國家與民營相結合、民營投入為主。特點是以少量國家投資帶動大量民間資金(外資、內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運作中實行建設項目的法人責任制,確保資金及時到位,責、權、利明確。什麼樣的項目可以市場化融資?根據項目區分理論,凡是可以收費的基礎設施如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應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種資金投入,政府依法進行監管;在街道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中也可嘗試實施特許經營制度,將城市街道的路燈、垃圾收集設施、公廁、書報亭、廣告牌等設施統一規劃和委託經營管理。以特許經營為主要方式的市場化融資,規定了政府和企業雙方的責權利,實質上在政府和民營企業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合作關係。通過這種合作關係,使政府與企業雙方各展其長,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四兩撥千斤”,引導農村多元化投資。中央專項資金看起來數額龐大,但如果撒在廣大的中國農村,卻是杯水車薪,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現狀,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持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的政策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實質上來講是鼓勵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農業多元化投入格局。

發展農村旅遊

我國農村旅遊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時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教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又為農村旅遊大力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的最終目標是要在尊重當地農民意願的前提下,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是我們發展農村旅遊業的指導方針。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新農村建設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是否能夠解決,是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成敗的一把標尺。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方面是保證農業生產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是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健康發展,以及通過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農村的發展實踐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多種非農產業在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等方面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注意到,農村旅遊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對一些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1.農村旅遊促進農村生產發展
發展農村旅遊,尤其是發展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村旅遊,可以實現城市自願支持農村發展,吸引城市的資金及人才向農村流動,且符合市場規律,真正的體現“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而旅遊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同時,旅遊業能推進農村乃至全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的平均利潤率,實現“生產發展”的目標。
2.農村旅遊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
通過發展農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3.農村旅遊拂動鄉村文明風
農村旅遊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沒有以遊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發展農村旅遊,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培養了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發展農村旅遊,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先進思想帶入農村,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使農民接受先進思想,實現思想轉變,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4.農村旅遊打造農村整潔環境
農村旅遊中的旅遊休閒環境的打造,農家接待條件的建設,都是最基礎的內容;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旅遊休閒要求,村莊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遊最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文化基礎、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5.通過農村旅遊社區參與促進農村管理民主
在發展農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典型

北京市郊區縣實行的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市郊區縣已進行並逐步實施的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工程,包括農村安全飲水、街坊路等項目。

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