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百越的簡稱)

越(百越的簡稱)

“越”,即百越,古代"越"通"粵",也稱"粵"或"百粵"。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而“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呂氏春秋》統稱“百越”。

自秦朝統一中國後,隨著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一部分融合為今天的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
  • 定義:百越部落的簡稱
  • 位置:南方沿海一帶
  • 存在時期:遠古至秦漢
名由,越人,支系,

名由

“越”,即百越,古代"越"通"粵",也稱"粵"或"百粵"。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而“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呂氏春秋》統稱“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也就是說“越”是“人”的意思。
自秦朝統一中國後,隨著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演化為今天的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先秦時期,廣東地區人口稀少,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廣東,推動了廣東的開發。
後來"越"和"粵"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因為浙江也可稱“越”,比如吳越、楚越、越劇等,這裡的越都是指浙江。

越人

早在商、 周之前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部族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于越部落"所建立的“越國”在戰國時期曾與中原諸國分庭抗禮。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國內亂,聯合齊國進攻越國,殺死越王無強,占領越國領土。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楚國境內的越人和楚人與華夏融合為後來的漢民族。
根據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就是古越人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在南北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近20年來擁有較重大發現的遺址,也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廣東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或成稻作文明源頭。

支系

秦漢時期,中原人開始將其以南的部族泛稱為“越”,史稱“北方胡、南方越”。諸如“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東甌”在今浙江南部;“閩越”在今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一帶,“西甌”在今廣西一帶,“駱越”在今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及廣西西南部。後來,“南越”由河北人趙佗控制後,吞併了“西甌”和“駱越”。東甌王騶搖、閩越王無諸、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時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