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話

海話

海話是粵西沿海一帶的的一種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名市的電白區西部電城鎮,旦場鎮(部分),麻崗鎮,樹仔鎮,嶺門鎮,馬踏鎮和陽江市陽西縣儒洞鎮、沙扒鎮書村、上洋鎮福湖、下洋,營仔鎮等地區。

這種所謂的海話跟湛江地區的黎話、雷話,海南地區的海南話、閩南地區(漳州、廈門、泉州)的閩南話、台灣地區的台語甚至潮汕地區的潮汕話相當接近,都屬於閩南語系的分支。

舊石城縣誌稱做“海獠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話
  • 外文名:The Sea Dialect(s),Hokkien
  • 漢語拼音:hǎi huà
  • 海話發音:/hai  ɔi/(國際音標拼法)
  • 別稱::海獠話、魯話
  • 語言歸類:漢藏語系-漢語群-閩語
分布地區,分類,儒洞海話,相關歷史,廉江海話,

分布地區

粵西沿海一帶,主要分布在茂名市電白區西部電城鎮樹仔鎮嶺門鎮馬踏鎮和陽江市陽西縣儒洞鎮沙扒鎮上洋鎮,下洋村,營仔鎮等地區。

分類

儒洞海話

主要分布在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陽江市陽西縣儒洞鎮全鎮,沙扒鎮書村,上洋鎮福湖村,新圩鎮馬車村等地區。
儒洞海話和電白海話的區別在於發音的區別。儒洞海話發音主要在第1和第2個調。電白海話發音一般都在第3個第個調上。儒洞海話比電白海話發音更接近閩南話
電白海話 &

相關歷史

茂名市電白區麻崗、旦場、樹仔、電城、爵山、嶺門、馬踏等地。所講的方言本地人稱為“海話”,也就是“電白海話”,這種海話也叫也叫“魯話”。
據1982年全縣(區)文物普查考證,茂名市電白縣(區)境內遠在7000年前已有人類活動。秦漢時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時縣東部、東北部、中部一帶主要是瑤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區則主要是俚族和壯族人活動。至於漢人最早於何時徙入已很難考證,不過漢人大批移民入境當從宋代開始。宋徽宗年間(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中原時有戰亂和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漢民從福建的莆田、晉江、閩縣、福州、汀州等地和廣東的東北部地區徙入。此外,還有神電衛駐軍官兵(多為浙江人)的後裔及到此經商貿易的商賈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瓊等州縣任職的仕官退職後在此擇居的——他們先後在此繁衍,於是境內的漢人數量越來越占優勢,而原來的土著民族只得遠徙廣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則與漢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複雜,使電白方言呈紛繁多樣狀態。部分福建漁民,遷至電白沿海打漁為生。後來逐漸在東部沿海地區定居下來,並且有一部分人棄漁從耕。他們的後代分布在現在的茂名市電白縣電城鎮(已包括爵山鎮)、國旦場鎮、樹仔鎮麻崗鎮嶺門鎮馬踏鎮等地。他們所講的方言本地人稱為“海話”。海話與黎話可以通話,同屬於閩方言

廉江海話

現代語言學者認為廉江的海話與電白的海話不同故稱廉江西部的海話為“廉江海話”。它主要分布於西部沿海車板鎮的名教、陸地、南垌、多浪、車板圩附近等鄉村,有一點要註明:車板鎮的近海兩大村委中的坡心和龍頭沙的村民是不講海話的!高橋鎮的德耀、紅寨等鄉村,營仔鎮的下洋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