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機械史
- 外文名:Ancient history of machinery
- 時間:十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前
- 內容:人類創造和使用機械的歷史
發展,中國機械史,機械史評論,詳細機械史,機械式紀年,
發展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史前期),人類已廣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運重物的工具有滾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時就已使用這類工具。公元前3500年後不久,古巴比倫的蘇美爾已有了帶輪的車,是在橇板下面裝上輪子而成。
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鑽和制陶器用的轉台。弓形鑽由燧石鑽頭、鑽桿、窩座和弓弦等組成。往復拉動弓便可使鑽桿轉動,用來鑽孔、擴孔和取火。弓形鑽後來又發展成為弓形車床,成為更有效的工具。
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的早期,開始將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屬鐮刀用於農業。銅製工具的製造多用鍛打法。約公元前2500年,歐亞之間地區就曾使用兩輪和四輪的木質馬車。埃及古代墓葬中曾發現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兩輪戰車。敘利亞在公元前1200年製造了磨穀子用的手磨。
在建築和裝運物料過程中,已使用了槓桿、繩索滾棒和水平槽等簡單工具。滑輪最早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亞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機構。絞盤最初用在礦井中提取礦砂和從水井中提水。這時,埃及的水鐘、虹吸管、鼓風箱和活塞式唧筒等古代水力機械也得到初步的發展和套用。
如學者希羅關於五種簡單機械(槓桿、尖劈、滑輪、輪與軸、螺紋)推動重物的理論,至今仍有意義。這一時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進,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鋸、弓形鑽、鏟和鑿外,還發展了球形鑽、能拔鐵釘的羊角錘、伐木用的雙人鋸等。廣泛使用的還有長軸車床和腳踏車床,用來製造家具和車輪輻條。腳踏車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紀,為近代車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人在手磨的基礎上製成了石磨。這是機械和機器方面的進步。約在同時,古羅馬也發展了驢拉磨和類似的石輪磨。
齒輪系在歐洲最早的套用是裝在戰車用來記錄行車裡程的里程計上。槓桿原理在機械上的套用此時已較普遍,如用在建築上起吊重物的滑車和複式滑車。馬車和戰車也有了改進。
熱力機械這時主要是作為希臘學者和哲學家們的玩物而出現的。在公元一世紀,希羅的汽轉球(又叫風神輪)就是一例。汽轉球下部的蒸鍋盛水,其上用支管連線著一隻空心球。球上有兩支方向相反的切向噴口。當鍋下燒火、球內的水沸騰變成蒸汽噴出時,如產生的噴氣反作用推力足夠大,便會推動球體不斷轉動。汽轉球作為第一個把蒸汽壓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裝置而聞名於世,它也許是最早套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的裝置。
中世紀的前期延綿約600年,機械技術的發展因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處於消沉而陷於長期停頓。後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意、法,英等國相繼興辦大學,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培養人才,同時又吸取了當時中國、阿拉伯和伊斯蘭帝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機械技術開始恢復和發展。
首先在西歐開始用煤冶煉生鐵,製造了大型鑄件。隨著水輪機的發展,已有足夠的動力來帶動用皮革製造的大型風箱,以獲得較高的熔化溫度,鑄造大炮和大鐘的作坊逐漸增多,鑄件重量漸漸增大。在農業方面創造出裝有曲凹面犁板的犁頭,以取代羅馬時代的尖劈犁頭。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手搖鑽,其構造表明,曲柄連桿機構的原理已用於機械。加工機械方面出現了大輪盤的車床。12世紀和13世紀後半期,先後出現了裝有繩索擒縱機構的原始鐘和天平式的鐘。天平式的鐘是第一種實際套用的機械式的鐘,其中裝有時針和秒針,表明時鐘齒輪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15世紀的歐洲家庭中已得到較為普遍的套用。
表是公元1500年前開始製造的。重要的改進是用螺旋彈簧代替重物以產生動力,此外還加了棘輪機構。機械式鐘錶創造的成功,不僅為現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動了精密零件的製造技術。機械式鐘錶後來又得到全面改進,如單擺式時鐘取代了原來的天平式時鐘。1676年,英國為格林威治天文台製作了擺長不同的兩種精密時鐘。這時期的懷表採用雙金屬條,解決了平衡輪的溫度補償問題。
在古代水力機械方面,出現了下沖或上沖式水輪機(水磨),以及風磨和風輪機。水平下沖式水輪機是由早期水磨改進而成的,到12、13世紀已用作採礦、粉碎、冶煉等作業的動力。這種水輪機經過改進後,於14世紀又發展成為大型上沖式水輪機,用於提升礦石。這一時期西歐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進展,水輪機作坊迅速增加。
公元1500~1750年,機械技術發展極為迅速。材料方面的進展主要表現在用鋼鐵、特別是用生鐵代替木材製造機器、儀器和工具。同時,為了解決採礦中的運輸問題,在1770年前後,英國發展了馬拉有軌貨車。先是用木軌,後又換成鐵軌。
這一時期工具機也獲得了不少成就,比如製造出水力輾軋機械和幾種工具機,如齒輪切削工具機、螺紋車床、小型腳踏砂輪磨床及研磨光學儀器鏡片的拋光機等。水泵在此時期也有了發展,它主要用於解決當時礦井排水和城市供水問題,包括礦井排水泵、正向旋轉泵(1588)和離心泵(1689)等。
為了鼓勵創造發明,義大利和英國分別在1474和1561年建立了專利機構。十七世紀60年代還建立了科學學會,如英國皇家學會。英國於1665年開始出版科學報告會文獻,法國約於同時建立了法國科學院。俄、德兩國也分別於1725和1770年建立了俄國科學院和柏林科學院。這些學術機構衝破了當時教會的禁錮展開自由討論,交流學術觀點和實驗結果,因而極大的促進了科學技術以及機械工程的發展。
中國機械史
中國古代機械史(Ancient history of machinery in China)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機械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動力的利用和機械結構的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許多專用機械的設計和套用,如指南車、地動儀和被中香爐等(見彩圖[唐代銀質被中香爐,1963年西安沙坡村出土。半球體香爐因受重力作][用,不論球殼如何滾轉,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均有獨到之處,古代金屬冶鑄技術發明時間較早,且技術精湛。如商周青銅器樸質雄渾,春秋青銅器纖細精巧,形成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獨特風格。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如甘肅東鄉馬家窯出土的銅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
春秋以前(公元前770年前)在中國大約40~50萬年前就已出現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狀器等原始工具。4~5萬年前出現磨製技術,許多石器已比較光滑,刃部也較鋒利,並有單刃、雙刃、凸刃、凹刃和圓刃之分。28000年前出現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間出現了陶輪(制陶用轉台)。農具大約出現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還有石鋤、石鏟、石鐮、蚌鐮、骨鐮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質砂子磨削而成的.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後出現了無輻條的輇和各種有輻條的車輪。殷商和西周時已有相當精緻的兩輪車(見中國古代車輛)。獨木舟和筏等水上運輸工具早就相繼出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時期,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冶鑄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見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青銅鑄件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千克,春秋時期的青銅鑄件曾侯乙尊盤已十分精細。 春秋至漢魏時期(公元前770~公元265)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機械開始較快發展的時期。
春秋時期鐵器和生鐵冶鑄技術(見中國古代鑄鐵技術)開始出現。黑心可鍛鑄鐵、白心可鍛鑄鐵和鍛鋼的出現加速了由銅器向鐵器的過渡。春秋中期以後發明了失蠟鑄造法和低熔點合金鑄焊技術。戰國時期又有了疊鑄和錨鏈鑄造等工藝。西漢中期已煉出灰口鑄鐵,並出現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鑄鐵件。鑄鐵熱處理技術也有所發展。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1石至10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準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見弓和弩)。
戰國時期流傳的《考工記》是現存最早的手工藝專著,其中記有車輪的製造工藝。對弓的彈力、箭的射速和飛行的穩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機械史評論
西方的科學哲學與鍊金術緊密連結在一起,而東方的科學哲學則與煉丹術緊密聯結在一起。二者的神秘主義色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西方卻要現實得多,並且這種哲學思維一開始是對於財富的追求,而後又轉向對於動力的追求,即西方近代對於永動機的研究,最後引出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
中國的發明都是以自然為動力的,或者是人畜力為動力。它的哲學思維一方面是維護自然與人的關係,畏懼自然帶來的災難,即所謂的法天敬祖;另一方面是對於永生的嚮往,對於自己生命的極端保護傾向,雖然它發明了齒輪、滑輪,並在明代軍隊中普及火銃、火炮(神機營),但是它始終作為一種技藝或工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哲學起到實質性影響。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的希羅在其《氣動力學》中記載利用蒸汽作用旋轉的氣轉球(反動式汽輪機雛形)。《氣動力學》的研究論著與阿基米德的原理為西方的發展指出了哲學思維方向,而中國的哲學中似乎沒有什麼原理、定律之類的東西。中國春秋末期的齊國編成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但是只是對工藝進行描述,對於其中的原理很少涉及。
明末清初由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一個巔峰,但是與國內其它的科學著作類似,對於機械原理及自然科學的原理並沒有太深入研究。西方由於基督教的政教合一而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但是隨著中國四大發明的傳入,貿易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揭開帷幕,神權開始衰落,科學哲學再一次成為主導,對於財富和資本的渴望驅使西方人在世界範圍內開拓殖民地和市場。終於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出版後50年,第一台蒸汽機在英國誕生了,經過紐科門的改進,瓦特最終發明了現代意義上的蒸汽機,世界大工業時代的朝陽升起了。
在明朝,紡織業日漸發達,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徐光啟引進西方科學和宗教,並訓練炮兵。但是由於封建統治極其腐敗,內部黨爭不斷,宦官特務持政,農民起義空前猛烈,環顧南方的海洋,荷蘭人已經占領了多個島嶼,台灣正等著鄭成功收復。在北方,長城以南的民族,空有大量的火銃、火炮,卻始終沒有抵擋住遊牧民族的攻擊,滿族的統治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降臨,禁海令即將由清政府頒布,一個保守封閉的王朝形成並開始了由外部力量將其摧毀的漫長等待。
詳細機械史
漢代紡織技術和紡織機械也不斷發展,綾機已成為相當複雜的紡織機械。到三國時期,馬鈞將50綜(分組提放經線的綜片)50躡(踏具)和60綜60躡的綾機都改成50綜12躡和60綜12躡,提高了生產效率。馬鈞還創製了新式提水機具翻車,能連續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唐宋時期機械製造已有較高水平。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銀盒,其內孔與外圓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嚴緊,刀痕細密,說明當時機械加工精度已達到新的水平。
在運輸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並用,在技術上有進一步發展。南朝齊祖沖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謂千里船和南朝梁侯景軍中的160槳快艇,都是人力推進的快速艦艇。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車船。唐代的李皋對車船的改進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古代水力機械也有新的進展,唐代已有筒車,從人力提水發展為水力提水。南宋末期又創造出先進的水轉大紡車。三、五(錠)手搖(圖2[三紡車復原模型]紡車復原模型"class=image>)紡車曾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人力紡紗機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遺制》是木工名家總結親身經驗之作,並詳細記述了當時通行的紡織機具和車輛,以古代著名的木製機械技術專著而留世。
機械式紀年
古代
公元前1300年,中國始用銅犁。
中國用研磨方法加工銅鏡。
公元前1200年,敘利亞出現磨穀子用的手磨。
兩河流域文明在建築和裝運物料過程中,已使用了槓桿、繩索滾棒和水平槽等簡單工具。
滑輪技術流傳到亞述,亞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機構。
埃及出現絞盤,最初用在礦井中提取礦砂和從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現了水鐘、虹吸管、鼓風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體機械。
公元前1000年,鐵器製作技術自印度傳入中原鄰近的少數民族,中國西部國家(南越,楚國)出現帶鐵犁鏵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國發明冶鑄青銅用的鼓風機。
公元前770年,中國開始使用失蠟鑄造方法鑄造青銅器。
中原出現可鍛鑄鐵和鑄鋼。
中國已普遍採用漏壺計時
西元紀年法(陽曆)誕生(凱撒公元前48年,經凱撒修正後,這一曆法稱為凱撒歷),羅馬文明確定太陽曆與24節氣。
公元前770年,中國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銅礦遺址留存木製轆轤軸。
中國出現製造戰船的工場。
公元前700年,中國出現滑輪。
公元前600年,古希臘和古羅馬進入古典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在古希臘誕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對古代機械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如學者希羅著書闡明關於五種簡單機械(槓桿、尖劈、滑輪、輪與軸、螺紋)推動重物的理論,這是已知的最早的機械理論書籍。
公元前513年,中國的《左傳》記載中國最早的鑄鐵件——晉國鑄刑鼎。
希臘羅馬地區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進,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鋸、弓形鑽、鏟和鑿外,還發展了球形鑽、能拔鐵釘的羊角錘、伐木用的雙人鋸等。此時,長軸車床和腳踏車床已開始廣泛使用,用來製造家具和車輪輻條。腳踏車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紀,為近代車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春秋末期的齊國編成手工藝專著《考工記》。
世界上第一枚沖製法製成的錢幣在羅馬誕生,這是金屬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現代成批生產技術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國出現用天然磁鐵製成的指南針—司南。
中國開始用疊鑄法鑄造青銅刀幣。
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留存的鋼劍中有淬火組織,矛、箭鋌中有正火組織。
中國河南洛陽留存經脫碳退火的白口鑄錛,表面已脫碳成鋼。
中國河南信陽留存汞齊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國山西永濟縣櫱家崖留存青銅棘齒輪(直徑25毫米,40齒)
中國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遺址留存鐵制棘齒輪。
公元前220年,希臘的阿基米德創製螺旋提水工具。
希臘的阿基米德提出物體浮動理論——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臘人在手磨的基礎上製成了輪磨。
中國西安兵馬俑出土的青銅秦劍大約誕生於此時期。
公元前206年,中國西漢出現青銅鑄件透光鏡。
公元前206年,齒輪在歐洲出現,最早的套用是裝在戰車用來記錄行車裡程的里程計上。
中國四川成都市站東鄉留存滑車。
羅馬在單輪滑車的基礎上發明複式滑車。它最早套用是在建築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國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留存經過滲碳處理的佩劍。
公元前110年前後,羅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車使用範圍擴大,渦形輪和諾斯水磨等新的流體機械出現,前者靠轉動螺紋形桿,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主要用於羅馬城市的供水。後者用來磨穀物,靠水流推動方葉輪而轉動,其功率不到半馬力
公元前100年,羅馬功率較大的維特魯維亞水磨出現,水輪靠下沖的水流推動,通過適當選擇大小齒輪的齒數,就可調整水磨的轉速,其功率約三馬力,後來提高到五十馬力,成為當時功率最大的原動機。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的西羅著有《氣動力學》,其中記載利用蒸汽作用旋轉的氣轉球(反動式汽輪機雛形)。同時,西羅發明的汽轉球(又叫風神輪)出現。汽轉球作為第一個把蒸汽壓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裝置,它也是最早套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的裝置。
公元9年,中國制出新莽卡尺。
中國出現水輪車(水輪機雛形)。
78~139年,中國的張衡發明渾天儀(水運渾象),由漏水驅動,能指示星辰出沒時間。
2世紀,中國用花紋鋼製造寶刀、寶劍——類似大馬士革剛。
105年,中國的蔡倫監造出良紙。
220~230年,中國出現記里鼓車。
西方機械技術的發展因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處於消沉而陷於長期停頓。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長達400年的黑暗。
5~6世紀,中國發明磨車。
420~589年,中國出現車船。
550—580年,中國的綦母懷文發明灌鋼技術。
618—907年,中國西安沙坡村留存銀質被中香爐,結構奇巧。
700年,波斯開始使用風車。
953年,中國鑄造大型鑄鐵件——滄州鐵獅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97年,中國在山西太原晉祠鑄有四個大鐵人——宋代鐵人。
1127~1279年,中國發明水轉大紡車。
1131~1162年,中國記載走馬燈(燃氣輪機雛形)。
文藝復興時代開始,意、法,英等國相繼興辦大學,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培養人才,西方機械技術開始恢復和發展。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成機械鐘,以重錘下落為動力,用齒輪傳動。
1395年,德國出現桿棒車床
1608年,荷蘭的李普希發明望遠鏡。
1637年,中國刊印了宋應星的科學技術著作《天工開物》,書中對中國古代生產器具和技術有詳細記載。
1656~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創製單擺機械鐘。
1698年,英國的薩弗里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用於礦井抽水的蒸汽機—“礦工之友”。它開創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5年,英國的紐科門發明大氣活塞式蒸汽機,取代了薩弗里的蒸汽機。功率可達六馬力。
1713~1735年,英國的達比發明用焦炭煉鐵的方法。1735年,達比之子將焦炭煉鐵技術用於生產。
1733年,法國的卡米提出齒輪嚙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爾第一·貝努利建立無粘性流體的能量方程—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攝爾西烏斯創立以水的冰點為100度、沸點為0度的溫標。1745年,瑞典的林奈將兩個固定點顛倒過來,即成為攝氏溫標。
1769年,英國的瓦特取得帶有獨立的實用凝汽器專利,從而完成了蒸汽機的發明。這種蒸汽機後於1776年投入運行,熱效率達2~4%。
法國的居諾製成三輪蒸汽汽車,這是第一輛能真正行駛的汽車。
1772~1794年,英國的瓦洛和沃恩先後發明球軸承。
1785年,法國的庫侖用機械嚙合概念解釋乾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論。
1786年,英國的西茲發明割穗機。
1787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建成第一艘鐵船。
1789年,法國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製成阿希夫米尺(檔案米尺)
1790年,英國的聖托馬斯發明縫製靴鞋用的鏈式單線跡手搖縫紉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縫紉機。
18世紀90年代,英國的邊沁先後發明平刨床、單軸木工銑床、鏤銑機和木工鑽床。
1794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建成沖天爐。
公元1800年~1900年
19世紀初,英國的揚提出彈性模量概念,揭示了應變與應力間的關係。
1803年,英國的唐金製成長網造紙機。
1807年,英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
1809年,英國的迪金森製成圓網造紙機。
1812年,德國的柯尼希發明圓壓平凸板印刷機。
1814年,1814年,英國的史蒂芬森製成鐵路蒸汽機車“皮靴”號。1829年,史蒂芬森父子的“火箭”號蒸汽機車在機車比賽中以速度58公里/小時、載重3137噸安全運行112.6公里的成績獲獎。
1818年,美國的惠特尼創製臥式銑床。
德國的德賴斯發明木製、帶有車把、依靠雙腳蹬地行駛的兩輪腳踏車。
1830年,法國出現火管鍋爐。
1834~1844年,美國的帕金斯和戈里分別製成以乙醚為工質的和以空氣為工質的制冷機。
美國的布魯斯首次用壓力鑄造法生產鉛字。
蘇格蘭的龐頓在其報告中闡明了現代照相製版方法。
1841年,英國的約瑟夫·惠特沃斯設計英制標準螺紋系統。
法國的蒂莫尼埃設計和製造實用的雙線鏈式線跡縫紉機。
1842年,英國的內史密斯發明蒸汽錘。
1848年,中國的丁拱辰著《演炮圖說輯要》,其中的西洋火輪車、火輪船圖說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蒸汽機、火車和輪船的論述。
英國的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柯拜船舶廠,這是中國最早的外資機械廠。
1846~1851年,美國的豪取得曲線鎖式線跡縫紉機專利;美國的勝家設計製造了這種縫紉機,從此縫紉機被大量生產。
1847年,世界上最早的機械工程學術團體—英國工程師學會成立。
法國的波登製成波登管壓力表。
美國的霍伊發明輪轉(圓壓圓凸版)印刷機。
1848年,英國的開爾文(即湯姆森)創立熱力學溫標。
法國的帕爾默發明外徑千分尺。
德國發明萬能式軋機。
1849年,美國的弗朗西斯發明混流式水輪機。
1850~1880年,英國發明各種氣體保護無氧化加熱方法。
1856年,德國工程師協會成立。
1857年,英國的貝塞麥發明連續鑄造方法。
1858年,美國的布萊克發明顎式破碎機。
德國的基爾霍夫通過人造空間模擬絕對黑體,建立基爾霍夫定律。
1862年和1865年先後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木質蒸汽機船黃鵠號蒸汽輪船。
1864年,法國的若塞爾最早研究刀具幾何參數對切削力的影響。
1867年,德國的沃勒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車軸疲勞試驗結果,提出疲勞極限概念,奠定了疲勞強度設計的基礎。
1868年,美國的希魯斯發明打字機。
英國的穆舍特製成含鎢的合金工具鋼。
1870年,俄國的季梅最早解釋切屑的形成過程。
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
1880年,美國工程師學會成立。
1881年,法國出現蓄電池電力汽車。
中國胥各莊修車廠制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
1882年,瑞典的拉瓦爾製成第一台單級衝動式汽輪機。
1884年,英國的帕森斯製成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德國的戴姆勒創製汽油機機車。
1886年,德國的戴姆勒創製四輪汽油機汽車。
美國的赫謝爾用文丘里管製成測量水流的裝置,這是最早的流量測量儀器。
英國的雷諾建立流體動壓潤滑理論。
1888年,德國的奧斯蒙德提出鋼、鐵與生鐵的金相轉變理論,後由英國的奧斯汀製成鐵碳相圖。
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首次正式定義“米”為:“在零撮氏度,保存在國際計量局的鉑銥米尺的兩中間刻線間的距離”。
美國的佩爾頓發明水斗式水輪機。
1892年,美國的弗羅希利奇創製農用拖拉機。
1896年,瑞典的約翰森發明成套量快。
美國的費洛斯創製插齒機。
英國的帕森斯建成第一艘汽輪機船“透平尼亞”號。
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成立。
1898年,美國的拉普安特創製臥式內拉床。
美國的泰勒和懷特發明高速鋼。
公元1900年~現在
20世紀初,美國的柯蒂斯創製速度級汽輪機。
英國的科克爾和法國梅斯納熱首次對車輪、齒輪、軸承等進行實驗應力分析。
1901年,法國發明氣焊。
第一艘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
美國的魯貝爾發明膠版印刷機。
1906~1914年,瑞士的比希試製複合式發動機。
1908年,中國廣州均和安機器廠制出中國第一台內燃機(單缸臥式8馬力柴油機)。
美國的格林里公司創製組合工具機。
德國的杜衣斯堡人工合成橡膠。
中國的詹天佑發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後成為中國工程師學會。
1913年,瑞典製成第一輛電力傳動的柴油機車。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建成最早的汽車裝配流水線。
1915年,中國第一家鐘廠——中寶時鐘廠在煙臺創辦。
上海榮昌泰機器廠造出中國第一台工具機(4英尺腳踏車床)。
1919年,中國最早的縫紉機廠—協昌、潤昌縫紉機行在上海創辦。
1920年,德國的霍爾茨瓦特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燃氣輪機(按等容加熱循環工作)。
奧地利的卡普蘭發明軸流轉槳式水輪機。
捷克斯洛伐克的恰佩克在其科幻劇作《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首次使用“機器人”(Robot)一詞。
1923年,德國的施勒特爾發明硬質合金。
1923~1927年,德國的柯斯特爾設計製造柯式干涉儀。
1926年,美國建成第一條自動生產線(加工汽車底盤)。
1927年,美國的伍德和盧米斯進行超聲加工試驗。1951年,美國的科恩製成第一台超聲加工機。
1934年,中美合資的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成立。曾製造出全金屬轟炸機。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首創靜電複印技術。
德國的德古薩公司發明陶瓷刀具。
1938~1940年,美國的厄恩斯特和麥錢特用高速攝影機拍攝切屑的形成過程,並解釋了切屑的形成機理。
1939年,瑞士製成發電用燃氣輪機(按等壓加熱循環工作)。
1941年,瑞士製成第一輛燃氣輪機機車。
1942年,美國的費密等建成第—座可控的鏈式核裂變原子反應堆。
1943年,蘇聯的拉扎連科夫婦發明電火花加工。
20世紀40年代,蘇聯發明陽極機械切割。
1947年,第一艘燃氣輪機船“加特利克”號問世。
英國的莫羅和威廉斯製得球墨鑄鐵。
20世紀40年代,英國的泰勒森設計出多面稜體。
1950年,聯邦德國的施泰格瓦爾特發明電子束加工。
1952年,美國帕森斯公司製成第一台數字控制工具機。
美國利普公司製成電子手錶。
1955年,美國研究成功等離子弧加工(切割)方法。
1956年,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建成投產。
中國建立工具機研究所。
中國成立工具科學研究院,1957年改組為工具研究所。
1957年,聯邦德國的汪克爾研製成旋轉活塞式發動機。
1958年,美國的卡尼-特雷克公司研製成第一個加工中心。
美國研製成工業機器人。
美國的舒羅耶發明實型鑄造。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成立。
中國最大的軸承廠——洛陽軸承廠建成投產。
中國最大的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投產。
1959年,中國第一拖拉機廠(洛陽)建成投產。
20世紀50年代,美國發明電解磨削方法。
蘇聯和美國在生產中套用電解加工方法。
液體噴射加工方法開始在生產中套用。
美國用有限元法進行應力分析。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第二次定義“米”為:Kr原子在2P10和5d5能級之間躍遷時,其輻射光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中國最大的重型機器廠—第一重型機器廠(齊齊哈爾)建成投產。
1962年,美國本迪克斯公司首次在數控銑床上實現最佳適應控制(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