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海令是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
中文名稱 | 禁海令 |
英文名稱 | trade prohibition of sea area in Min & Qing dynasty |
定 義 | 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明初朱元璋下令嚴禁出海貿易。清初順治1656年頒發《禁海令》,商民不得下海交易,沿海居民內遷50里,違者或越界者,無論官民一律處斬,貨物沒收,犯人家產償給告發人。 |
套用學科 |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法學(二級學科) |
禁海令是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
中文名稱 | 禁海令 |
英文名稱 | trade prohibition of sea area in Min & Qing dynasty |
定 義 | 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明初朱元璋下令嚴禁出海貿易。清初順治1656年頒發《禁海令》,商民不得下海交易,沿海居民內遷50里,違者或越界者,無論官民一律處斬,貨物沒收,犯人家產償給告發人。 |
套用學科 |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法學(二級學科) |
禁海令是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 清初順治1656年頒發《禁海令》,商民不得下海交易,沿海居民內遷50里,違者或越界者,無論官民一律處斬,貨物沒收,犯人...
海禁又稱“洋禁”,是孤立主義政策的一種,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尺板不得出海”一說。海禁政策的具體實施隨著政策不同而有張有弛,即“嚴禁”及“弛禁”...
清代前期殘酷的禁海令以及中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在鴉片戰爭前只有廣州口岸開放通商。但是,清政府卻並不限制對俄羅斯的貿易的發展...
“禁海令”和“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並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內,滿目荒涼。海關官員在丈量船貨 三藩戰爭期間,...
清朝初年,為了阻斷沿海地區與台灣抗清力量的來往,曾多次頒布禁海令與遷海令。順治十二年(1655年)頒布禁海令,規定寸板不得下海,違者按通敵罪論處。順治十八年、...
杜文稱:“禁海時,番舶暫阻,岙人貧困。”反映了清政府的禁海令頒布後,導致澳門對外貿易阻滯而造成經濟上的貧困。比杜臻早幾年去澳門的陸希言亦見澳人貧困之狀...
“崇本抑末”漸成國策,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政策...漢惠帝四年令:推選努力生產者,免除其服役義務(《漢書・惠帝紀》)。高后元年...
可是,清政府並沒有理會這些,康熙元年(1662年)又下了一道禁海令。據《虎頭門大事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平南王及副督統科爾坤,侍郎介山等到東莞會勘遷民...
以後隨著秀吉、家康的禁海令的實施,村上水軍終於在江戶初期走到了盡頭。三島水軍的本拠地是瀨戶內海中部的眾多島嶼,其中又以三大拠點最為有名:能島、因島、來...
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下了禁海令以後,中國大陸片板不得下海。但是為暴利所誘惑,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海上走私卻從沒間斷過。1543年8月25日,一艘中國商船遇到了風暴,漂流...
明初,太祖下禁海令,片板不許入海,天長日久,沿海居民逐漸在近海與外國貿易。嘉靖中期,巨商李光頭、許棟等在大族庇護下占據寧波雙嶼等沿海島嶼與日本商人交易。久...
(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頒布禁海令;並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6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頒布“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
由於禁海令的頒布,日本開始了漫長的閉關鎖國時代。而且對內的刀具管制,也使得刀具不再那么普及。劍豪時代就這么悄然的逝去了。日本刀沒落 編輯 ...
其議發於鄭氏降臣黃梧,至施烺始行,民有越出界外者概處死刑,至雍正六年其禁...遷海又名遷海令,是中國清朝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鄭氏王朝,以斷絕...
“禁海令”和“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並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內,滿目荒涼。清朝禁海期間,沿海官民仍在進行...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來的禁海令,實行開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隨著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它是清政府...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頒布禁海令,嚴禁商民下海貿易,犯禁的不論官民一律處斬,貨物入官。港口航運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頒布“禁海”令,“違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入官,本犯產盡給告發之人”,十七年(1661年),禁海令在沿海全面推行,福建、廣東等“...
一直到1840年再次開放海禁。影響清朝歷史的100位風雲人物圈地為奴 清朝入都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決定強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順治元年十二月規定,...
而明代雖有禁海令,但屢禁不止,中國貨物仍經絲綢之路不斷抵達菲律賓和其他各國,大批外國商船也不斷駛抵中國南方港口(這在此書也有充分描寫,如第一部第三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