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初唐 chū táng
1.唐詩的四個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晚唐),歷史學家通常以唐玄宗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的“
安史之亂”作為
分界線,把唐代社會歷史分為前後兩大時期。然而,一方面,唐詩的發展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詩作為展現唐代詩人心靈奧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發展又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有著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詩史學者根據唐詩發展的特殊情況,習慣上把唐詩的發展分為這四個時期。 例句
“故凡所作
效古而自汩其體者,引喻凡猥者,辭繁而蕪句佻且稚者,記、序、書、說、雜文皆有之,不獨碑、志仍六朝、 初唐余習也。”——清·
方苞《書柳文後》
“即其
比興一端,能使漢、魏、六朝、初唐騷人墨客,勃鬱幽芬於情文繚繞之間。”——清·魏源《〈
詩比興箋〉序》
2.泛指唐代初期,可參見詞條唐朝。如:他專門研究初唐的政治經濟狀況。
初唐歷史
唐朝開國
唐朝皇室自稱出自
隴西李氏,也有經史學家考證應為趙郡隆慶李氏之後,屬於
關隴集團之一,與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關係密切。其先祖為南北朝時期的
李虎,他因功被封為
西魏北周的八柱國家之一。隋朝建立後,
隋文帝封李虎之子
李昞為唐國公,後由李昞之子
李淵繼承爵位。李淵受
隋煬帝重用,於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但隋煬帝對他也不放心,派
王威與
高君雅監督之。
貞觀之治
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
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隋末唐初之際,北方
東突厥汗國十分強大,時常南下侵擾,並且介入中原各勢力。唐朝初期百廢待舉,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長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
涇陽(今陝西鹹陽
涇陽縣)。對此唐太宗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在
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
渭水之盟。之後,唐太宗積極對付
突厥,挑撥
頡利可汗與
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與周圍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的藩屬
薛延陀、
回紇、
拔也古、
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
梁洛仁殺盤據
夏州的
梁師都,歸降唐朝。而東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629年
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
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
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
吐谷渾,657年派
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
文成公主與
吐蕃贊普松贊乾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
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貞觀之治”。《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
死刑犯僅二十九人。其政績的總結《
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
新羅帝王的治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高宗時期
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皇后
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太宗時期的
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招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
武皇時期
高宗去世後,太子
李顯即位,是為
唐中宗。因為與
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
廬陵王,改立四子
李旦為帝,是為
唐睿宗。武則天平定
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
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
武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
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
均田制的繼續推行發展農業生產;
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開創出
殿試和
武舉。武則天打擊自北周以來的
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
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
狄仁傑、
張柬之、
張仁願、
姚崇等名臣將領。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但武則天執政的另一特點是強力控管,主要有嚴厲鎮壓
徐敬業等反對派、屠殺唐宗室親王與支持唐朝的大臣將領。鼓勵告密,暗中監控官吏、諸侯,以及推廣酷吏制度。扶持
武三思、
上官婉兒等黨羽。這些在後世經常受到史學家的批評。
武則天晚年,聽從狄仁傑的勸告,重立
李顯為太子,改立
李旦為
相王。705年武則天病重時,宰相
張柬之與將領
李多祚等人擁太子李顯發動政變,他們殺女皇的男寵
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
退位。
中宗李顯
重祚,唐朝復辟,封其弟李旦為安國相王,其妹
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史稱
神龍革命。中宗統治經驗頗為缺乏,在位時政治腐敗,貪墨成風。他受到
韋後、女兒
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
武三思等人迷惑,將功臣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流放誅殺。韋後與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他們與
上官婉兒聯手迫使太子
李重俊發動重俊之變,重俊最後事敗被殺。710年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溫王
李重茂為帝,即殤帝,並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
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
唐隆之變,誅盡韋後與武氏勢力,擁立
睿宗李旦復辟為帝。睿宗復位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幹預政局,雙方時常發生權力鬥爭。712年睿宗決定
禪讓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
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稱太平公主又準備用
羽林軍兵變。隔年,玄宗發兵殺太平公主與其黨羽,唐朝自武則天以來的女主政治,至此結束。
初唐詩歌
創作取向
初唐詩壇有兩大創作取向:
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取向和
初唐四傑、
陳子昂等人儒家“
詩言志”的創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詩人分為二類:一類是圍繞在
唐太宗和唐高宗、
武則天身邊的宮廷詩人;另一類是與宮廷關係較為疏遠、或者是飄遊在山野之中的詩人。詩人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他們詩歌創作的取向和詩歌風格的形成。
上官體
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取向為內容上歌功頌德、應制唱和,形式上講究
聲律對偶、雕琢辭藻。代表為“
上官體”,特點主要有三:一是多寫麗景艷情;二是善於緣情體物,抒寫敏感細膩的心曲;三是屬對精雅。宮廷詩人雖然對近體詩體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思想內容、詩歌風格上,他們的詩歌並不能將唐詩創作引上
康莊的大道。
四傑
“四傑”的詩學主張集中體現在
楊炯的《王勃集序》、
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啟》、
盧照鄰《南陽公集序》等文章中,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 批評
龍朔詩壇“綺錯婉媚”的“
上官體”詩風,提出詩歌創作應有“
骨氣”,走“剛健”一路。第二,繼承言志緣情的詩學傳統。第三,注意南北文風的取長補短,自鳴開一代風氣的志向。第四,注意詩文的社會作用。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詩學主張,歸納起來有如下五點:一是倡導“漢魏風骨”和“
正始之音”來反對
齊梁以來“彩麗競繁”的詩風;二是把“漢魏風骨”與“
興寄”相聯繫,明確詩歌抒情言志的本質特徵,既抒寫社會現實內容又抒發具有時代美學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風雅”與“興寄”相聯繫,注重詩歌風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強調詩歌應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
英朗練,有
金石聲”。這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機統一所呈現的美學風貌。五是主張詩歌能“洗心飾視,發揮幽郁”,具有發幽思、遣鬱悶,泄導人情的功能。這五點相互聯繫和制約,相輔相成,構成了較為完整的
詩歌理論體系。這也是對先唐詩學成果所進行的較為全面的理論總結。這樣,陳子昂便給唐代詩人指出了一個正確的創作方向。
初唐前期
初唐受南朝文風影響較大,隋唐之際的
王績善寫陶然自樂的田園生活詩,風格清新樸素,為盛唐田園詩的先驅人物,代表作為《
野望》。唐太宗及其大臣們的文學主張比較務實,反對浮華,但在創作中綺麗之風與通脫樸實並存。
初唐後期
初唐四傑(即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在唐詩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其作品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對初唐浮艷詩風或較單一的體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傑仕宦不顯而才華橫溢,慷慨有志。他們反對綺靡文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其創作在形式上雖未完全擺脫齊梁遺風,但內容與氣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楊工於
五言律詩,盧、駱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楊炯的《
從軍行》;盧照鄰的《
長安古意》;駱賓王的《
在獄詠蟬》。
聞一多充分肯定了“四傑”在唐詩發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傑”的詩歌創作把唐詩從宮庭、台閣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題材,擴大了創作的範圍。其次,他從詩歌形式的演變入手,把“四傑”分成
王楊和
盧駱兩派,指出王楊的使命主要是建設
五律,與沈、宋一脈相承(一在內容、一在形式);盧駱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
宮體詩破壞舊式的宮體詩,對劉、張及後代長篇歌行有直接的影響。如果從詩歌的題材、範圍和形式演變著眼,這大致上是符合“四傑”的創作實際的。
“沈宋”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說:“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
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在詩體發展史上給以充分的肯定。
王世貞《
藝苑卮言》也說:“五言自沈、宋始可稱律。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於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其實,不僅五律,七律、排律到了
沈宋手裡,皆有法度可尋。
陳子昂
陳子昂是初唐詩歌革新理論及實踐都有重要貢獻的最為傑出的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艷詩風,倡導“漢魏風骨”,主張“
興寄”,推尊風雅,重視
比興,開一代新風。其詩作內容充實,風格沉著雄健,代表作為《
登幽州台歌》、《
感遇詩》三十八首等。其文章也有特色,對散文創作的革新也有開創之功。作為唐代詩文革新的先驅,杜甫、
韓愈等都對他評價很高。
初唐散文
初唐仍沿襲南朝文風,不脫綺麗
駢儷風氣,
駢體文仍維持它文壇上的領導地位,著名的“
初唐四傑”,即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在內容上比前代作家有了新表現,但王勃的《秋日登滕王閣餞別序》(即《
滕王閣序》)、楊炯的《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碑》、盧照鄰的《南陽公集序》、駱賓王的《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都是華靡的
駢文形式。這和南北朝末年
徐陵,
庾信的文章近似。武則天在位時,陳子昂倡言復古,要求恢復《詩經》的“風雅”和漢魏的風骨,其功績固然是在革新詩歌方面,但也對文風轉變起了一些作用。他的代表作有《上國軍利害事》、《祭韋府君文》、《諫靈駕入京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