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製,唐時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
自唐朝初年至唐中葉的“安史之亂”時期,屬絲綢的“庸調”時代。唐代初興之時(公元619年),唐高祖頒布了一項賦稅制度,這就是著名的租庸調製:“每丁租二石,絹...
租調製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
大曆十四年年末,楊炎上奏德宗,請求改“租庸調製”為“兩稅法”,並取 消各種雜稅。“兩稅法”是以依貧富分等徵稅,觸犯了莊園主的利益,遭到了地主貴族的激烈...
北魏於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於全國推行均田制後,次年頒行租調製...租調賦役制唐朝 唐承隋制,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行租庸調法。規定丁男...
繼又仿照中國唐代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法和租庸調製,公元652年(白雉三年)頒行。公元701年(大寶元年)制定的《大寶律令》具體規定:年滿6歲的良民,男每人授口田2段...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
租庸調製對經濟發展的促進,自然受到封建國家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限制。從階級局限看,封建國家興革賦稅制度,適當減輕人民負擔,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和加強對勞動...
“人無丁(丁男)、中(中男),以貧富為差”,作為兩稅法的課稅基礎,拋棄了唐代原來以人丁為征課標準的租庸調製,以土地、業產等財富的多寡,按每戶的貧富差別進行...
第一節 唐初的均田制與租庸調製第二節 租庸調製的破壞與兩稅法的實施第三節 唐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與高利貸第四章 唐代的政治制度與軍事制度...
秦漢魏晉南北朝稱土地稅為田租。此後,官田稱租,私田稱稅。魏晉南北朝實行租調製。唐代不僅田有租,而且還征地稅。租庸調製終止後,田租及庸、調列入戶稅;地稅和...
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製。“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
人口稅。《宋史·尤袤傳》:“袤得 台州 ,州五縣。有丁無產者輸二年丁稅,凡萬有三千家。”我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製,以人丁為本。安史之亂...
關於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和兩稅法,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志里,保存了內容相當豐富的中國科技史的資料...
高向玄理、僧和南淵請安等3人對於645年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曾起過領導核心作用;他們帶回去的隋唐律令制度(如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移植為日本的重要制度...
大化革新中,日本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調製。由於兩國國情不同,租庸調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人民為躲避沉重的剝削和逃避兵役,為了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寄託,不是“逃亡他所”...
差役法原是指唐朝的賦役制度租庸調製中“調”的限定由每年繳納“絹(或綾、拖)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改為了直接收錢。...
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