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體

初唐四傑體

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歷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白花競放,蔚為大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唐四傑體
  • 屬別:文學風格
介紹,梁陳宮掖之風,位卑而才高,不同時期風格,盛唐時期,孟詩,雙峰並峙,中唐時期,晚唐,統述,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介紹

梁陳宮掖之風

唐初三、四十年間,詩壇上依然瀰漫著“以綺錯婉媚為本”的梁陳宮掖之風,即使雄才大略的太宗李世民也未能盡免。只有極少數詩人,如追慕晉宋間質樸率真餘韻的王績,他擺脫羈絆,自拔流俗。唐高宗、武后時,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等相繼登上詩壇,風氣逐漸變化。沈、宋雖多點綴昇平的奉和應酬之作,但在離開宮廷、貶謫荒遠之後,也寫出了一些較有生活實感的詩篇,而在律詩形式的定型方面,亦功不可沒。號稱“四傑”的王、楊、盧、駱。

位卑而才高

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塞漠,雖在詞采上尚未脫盡南朝的綺麗,但氣象畢竟不同。其後,劉希夷和張若虛進一步發展了七言歌行,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漢魏風骨”,在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上表現了鮮明的革新精神。

不同時期風格

盛唐時期

從玄宗即位到代宗大曆初年的半個世紀,通常成為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還是五、七言近體詩,都呈現出特異的光彩。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都在詩人的筆下以各種體制和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繼承陶淵明和二謝(謝靈運、謝脁)的傳統,詩多取材山水田園。

孟詩

注重總體印象和情緒的把握,風格沖淡而富於韻味;王詩擅長描摹幽靜空靈的景色,著筆成繪而時寓禪意。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則較多地描寫邊塞征戍生活。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也反映了軍中的矛盾不平和征夫思婦的幽怨。高、岑均擅長七言歌行。前者尚質主理,氣骨遒勁;後者尚巧主景,奇瑰峭拔。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等人的邊塞詩,雖多寡不一,形式有別,但也各有特色。

雙峰並峙

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壇最傑出的代表。李白的詩歌,繼承並發展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鮮明強烈的愛憎感情、豪邁不羈的性格、神奇莫測的想像、驚世駭俗的筆墨,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伴隨著對政治黑暗以及整個社會秩序的猛烈抨擊。其歌行打破了初唐整齊駢偶的拘束,淋漓盡致,清雄奔放。其五、七言絕句則深遠醇美,體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有“詩史”美譽的杜甫詩歌,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時代風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情懷。是其最突出的崇高理想。杜甫總結並發揚了《詩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開拓了一條通向現實、通向人生的創作道路,又“別裁偽體”、“轉益多師”,抒情敘事兼工,古體近體並擅,確是“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把現實主義詩歌推向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

中唐時期

隨著以“雙子星座”李、杜為主要代表的詩人們的隱沒,唐代詩歌進入了中唐時期。這一階段,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是巨星隕落後的相對沉寂時期。當時名聲頗高的所謂“大曆十才子”,實際成就並不大。步武王、孟的劉長卿、韋應物以山水詩見稱,較有特色。元結、顧況等人反映現實的作品,可視作杜詩的同調,也是杜甫與白居易之間的橋樑。從貞元中到文宗大和初約三十年,為後一階段,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高潮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優秀詩人相繼出現,對詩歌發展的方向,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人繼承杜甫的傳統,進一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倡導新樂府運動,努力創造一種“質而徑”、“順而肆”的詩風。與此相反,以韓愈為首,孟郊、賈島等為羽翼的一派詩人,尚古拙,好奇險,標榜“陳言務去”、“詞必己出”,另闢“橫空盤硬語”一路。除了這兩大派之外,李賀、柳宗元、劉禹錫也是這一時期很有成就的詩人。李賀大量運用比興,更注意鍛造新警奇詭的詩句;柳宗元的模山范水之篇比王、孟更著意刻劃,詩風峻潔而清腴;劉禹錫則又不同,他力求在文人詩與民歌之間闖出一條新路,可謂別創天地。

晚唐

從文宗大和、開成之後直至唐亡的七、八十年,史稱晚唐。這是唐皇朝的黃昏和沒落時期,也是唐詩的晚霞余照時期。隨著國勢的衰危動亂,詩壇面貌也有很大變化。前二、三十年間,以杜牧、李商隱最為傑出,無論古體、近體,都有成就,在藝術上有新的發展。杜牧的七絕熔清新俊朗於一爐,詠史、感懷、抒情、寫景,無所不勝。李商隱尤長於七律,深婉綿邈,自成一家。他們的詩歌無論是憂時憫亂、抒政治懷抱,還是寫身世際遇、愛情生活,常常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調。後五、六十年間,詩人數量不少,但造詣均未臻一流。詩風則漸趨華艷纖巧,轉向超脫一類的審美追求。這一階段,有一派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傳統的現實主義詩人,值得重視。比較有名的是皮日休、聶夷中和杜荀鶴。他們活躍於黃巢起義前後的詩壇,自覺地實現著“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的文學主張,感情憤激,筆鋒犀利,語言淺近,成為唐詩頗有光彩的結響。

統述

在詩歌高度發展的環境裡,隨著城市經濟的繁盛和燕樂的流行,唐代還興起了一種合樂歌唱的新詩體----詞。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題材廣泛,作者眾多,“有邊客遊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讚頌,醫生之歌訣”(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但藝術上還比較粗糙。中唐以前,文人詞的創作還不普遍,張志和、戴叔倫、劉長卿、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明暢的特色。相傳李白也曾染指,但至今未有定論。到了晚唐,湧現出了一批以填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文人詞家,溫庭筠是最著名的代表。溫善詩,與李商隱齊名,又精於音律其詞用語穠艷綿密,造境隱約幽深,在詞體的藝術特徵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題材偏於閨情,雖律精韻勝,但類不出乎綺怨。

初唐四傑

王勃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鹹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楊炯

(650~693年),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外儲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讚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國小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鹹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鹹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駱賓王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