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俊(唐朝節愍太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重俊(?-707年),唐朝節愍太子,唐中宗李顯第三子,生母不詳。早年曆封義興郡王、衛王,拜洛州牧,神龍二年(706年)被立為皇太子。但因不是韋後親生,頗受猜忌。安樂公主等人也多次請求唐中宗廢掉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重俊地位受到威脅。神龍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與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等人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而後攻打宮城,意圖殺死韋皇后等人,卻被阻於玄武門外,因士卒倒戈而失敗。他逃奔終南山,中途被部下殺死。唐睿宗年間,追謚為“節愍”,並陪葬定陵。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重俊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707年8月7日 
  • 主要成就:發動景龍政變
  • 諡號:節愍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受封太子,發動政變,慘遭暗殺,軼事典故,歷史評價,親屬成員,墓葬紀念,史籍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於聖曆元年(698年,《新唐書》稱聖歷三年)被封為義興郡王。長安年間,累授衛尉員外少卿。神龍元年(705年)二月,李重俊進封衛王,仍拜洛州牧,食實封一千戶,不久又改任左衛大將軍,遙領揚州大都督。

受封太子

早在長安元年(701年)當時武則天步入晚年,政事大多委託給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李重俊的長兄邵王李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魏王武延基私下裡議論張氏兄弟擅政之事,被武則天處死。神龍元年(705年),李重俊的二兄李重福遭韋皇后誣陷,貶任濮州員外刺史。故而依據排行,在神龍二年(706年)七月,衛王李重俊被冊立為皇太子。
李重俊雖生性聰穎果決,但因沒有賢師教導,所行多有不法。不久,唐中宗任命女婿楊璬、武崇訓太子賓客。楊、武二人皆年輕輕浮,平日只是“蹴鞠猥戲”,以此取悅李重俊,並不能盡到調教輔佐之責。左庶子姚珽數多次上疏勸諫,右庶子平貞慎也以《孝經議》、《養德傳》進行諷諫,但都沒有引起李重俊的重視。
當時,武三思在朝中握有大權,欲圖謀不軌,但對李重俊非常忌憚。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淫亂之事大肆宣揚,請求廢黜皇后。唐中宗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調查。李承嘉上奏此事是敬暉、桓彥范、張柬之等派人所為。武三思又慫恿太子李重俊上表,請求夷滅敬暉三族,唐中宗不肯。
韋皇后因為太子李重俊非自己親生,對他十分厭惡。武三思子武崇訓經常唆使安樂公主,當面凌辱李重俊,以其不是韋後親生呼之為奴。後來,安樂公主她甚至要求唐中宗廢掉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重俊的地位受到很大威脅,對武三思、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忿恨不已。

發動政變

主詞條:景龍政變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以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率左右羽林軍及千騎三百餘人發動兵變。他先沖入武三思的府邸,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而後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里,率軍闖入肅章門,在皇城內搜尋韋皇后、安樂公主與昭容上官婉兒。韋皇后聞變,簇擁著唐中宗奔向玄武門,並召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護駕,讓他率領留軍飛騎及百餘人在樓下列守。
隨後,李多祚等率軍趕至,想衝上玄武門樓,結果被宿衛士兵阻住。唐中宗趴在樓檻上,對千騎士卒喊話道:“你們都是我的衛士,為何要作亂?若能歸順,斬殺李多祚等,將長保富貴。”千騎軍官王歡喜等人當即倒戈,斬殺李多祚和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政變軍潰散,政變失敗。

慘遭暗殺

李重俊政變失敗後,率領百餘騎兵奔出肅章門,逃往終南山。唐中宗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趕。李重俊到抵達雩縣西十餘里處,麾下僅剩幾個家奴跟隨。他見天色已晚,便到樹林中休息,結果被左右親信殺害。唐中宗命將李重俊的首級斬下,又獻於太廟,並以之祭奠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李重俊死後,東宮僚屬沒有敢接近李重俊的屍體的,唯永和縣丞寧嘉勖解下衣服將太子首級收拾起來並痛哭,因此被貶興平丞。
太子李重俊政變時所經過的諸城門守護者都被連坐流放;韋皇后的黨羽上奏請求將他們殺死,唐中宗沒有同意。當年八月,韋皇后及王公就上表將多次發生政變的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追復李重俊的太子名位,賜諡號節愍,並將他陪葬定陵。

軼事典故

景龍政變前,曾有流星出現,墜落於西南方。政變失敗後,李重俊逃奔終南山,正位於長安的西南,而他最終也死於西南。

歷史評價

  • 李旦:① 朕聞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構間,困於讒嫉。莫顧鈇鉞,輕盜甲兵,有此誅夷,無不悲惋。(《贈太子重俊謚節愍制》)② 故皇太子重俊,業隆繼體,才膺守器。辨日高視晉儲,防年遐吞漢兩。撫軍監國,皇基攸固,齒胄問安,聖圖惟永。頃以讒邪浸潤,恩禮疏薄,外迫伊戾之謀,中啟驪姬之譖。彼則凶計斯甚,搖動元良;爾乃誠心密運,掃除悖德。興晉陽之甲,以罪荀寅;擁漢闕之兵,而誅趙虜。嗚呼!逆首雖殄,凶黨未清,屬投杼生疑,亂兵旋及。……三年遂遠,上賓之馭不留;千載猶生,全節之名長在。(《節愍太子謚冊文》)
  • 韋湊:節愍太子與李多祚等,擁北軍禁旅,上犯宸居,破扉斬關,突禁而入,兵指黃屋,騎騰紫微。孝和皇帝移御玄武門以避其銳,親降德音,諭以順逆,而太子據鞍自若,督眾不停。俄而其黨悔非,轉逆為順,或回兵討賊,或投狀自拘。多祚等伏誅,太子方自逃竄。向使同惡相濟,天道無徵,賊徒闕倒戈之人,侍臣虧陛戟之衛。其為禍也,胡可忍言?……太子稱兵宮內,跨馬御前,悖禮已甚矣,況將更甚乎?以其斬武三思父子而嘉之乎?然弄兵討逆,以安君父,可也。當解甲於朝以請罪,而乃欲因自取之,是競為逆。將廢韋氏而嘉之乎?然韋氏逆彰義絕,雖誅之亦可也。當此時也,韋氏未有逆彰,未為義絕。韋則母也,太子子也,豈有廢母之理乎?且既非中宗之命而廢之。是劫父廢母,亦悖逆也。(《論謚節愍太子疏》)
  • 王夫之:重俊之惡,非但蒯瞶之比也。或曰:韋氏不誅,而中宗弒,禍深於南子;三思逸產、祿之誅,而亂天下,惡劇於宋朝;重俊誅之;視蒯瞶為愈矣。曰:非然也。君子之惡惡也,誅其意;而議刑也,必以其已成之罪,而不可先其未事早施以重辟。三思謀篡於武氏之世,既不成矣,韋氏之行弒,在重俊死後之二年,當其時,篡弒未形而億其必然,以稱兵響闕,欲加刃於君母,其可乎?且夫重俊之起,非果憂社稷之危,為君父除伏莽之賊也。韋氏以非其所出而惡之,三思、崇訓逢其惡而欲廢之,重俊不平,而快一朝之忿,恐不得立而持兵君父以爭之,據鞍不下,目無君父,更何有於嫡母?充其惡之所至,去商臣、劉劭也無幾,非但如蒯瞶之惡醜聲而逆行也。則重俊之惡,浮於蒯瞶,奚容以韋氏、三思之罪為之末減哉?……夫韋氏、三思之謀危宗社,重俊興兵之名也。苟有其名,子得以犯父而殺母,亂臣賊子誰則無名,而大逆安所幾乎?
  • 蔡東藩:淫惡如武三思,驕慢如武崇訓,誰不曰可殺?太子殺之,宜也。但父在子不得自專,太子雖銳意誅逆,究犯專權之罪,況稱兵犯闕,索交后妃,為人子者,顧可如是脅父乎?竊謂三思父子,既已受誅,太子即當斂兵請罪,聽父取決,雖終難免一死,究之與入犯君父者,順逆不同,死於闕下,人猶諒之,死於山間,毋乃所謂死有餘辜乎?
  • 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李重俊“所以舉兵之由,實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樂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繼承權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險之舉耳”。

親屬成員

父親:李顯,唐中宗。
母親:不詳,早亡。
妻子:楊氏,玄宗元獻皇后的姐姐。
兒子:李宗暉,官至太常員外卿,封湖陽郡王。

墓葬紀念

李重俊墓位於陝西省富平縣宮裡鄉南陵村北,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1992年9月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重俊墓李重俊墓
李重俊墓墓園由地面和地下兩部分構成,地面文物因年代久遠,倖存無幾,封土堆因雨水沖刷和人為的蝕食,現為覆斗形,高20餘米。陵園東西120米,南北150米,中有門闕一對,四個角闕有夯築城牆相連,門闕前有司馬道,寬約20米,司馬道兩側原有大量石刻,今僅存石人一尊,石蹲獅一座。地下部分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壁龕、墓室等六部分組成,全長54.25米,在壁龕、天井、過洞、 甬道、墓室出土大量的文物,有彩繪陶俑、三彩殘片、白瓷、哀冊、玉壁等文物200餘件以及山水、馬球圖、列戟、仕女、官吏、瑞禽、屏風等壁畫。

史籍記載

  •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 《新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
  •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八》

影視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