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
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儘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並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但是其他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影響藝術創作。沒有道家的存在,中國繪畫,唐詩不會是這個樣子。這些主題經常是關於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的。就是繪畫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陰陽理論的影響,有的在虛實的辯證轉換之間,有的在乾濕用筆技巧的對比之間。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總是出現道家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響就不那么大,尤其考慮到佛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中國化這個因素。16世紀以後,隨著西方
傳教士的到來,又有了西方的影響。
出於經濟的原因,中國美術的載體局限於宮廷和學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他們在田園和山林當中進行創作。這常常是一些學者和被貶的官員,他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逃避現實。每逢朝代更替時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明末清初,滿族入侵之際。
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可以觀察得到。尤其在曾經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區,像朝鮮,越南這些藩屬,或者有中國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藝術同樣不能擺脫中央帝國的影響。在一些領域,日本的追隨者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先師,比如在日本達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藝。16世紀以來,中國的工藝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歐洲出口,這對歐洲藝術也產生了影響。
台灣地區的美術以及中國移民的美術創作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
起源與發展
史前時代—漢朝時期
在
新石器時代的
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國美術的早期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直公元前6世紀。早在
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玉雕的
龍形及其他佩飾作品出土,從
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
仰韶時期已經有陶藝存在。早期的陶瓷製品沒有畫上去的圖案,但是有滾花。有很多畫有以對稱形式展開的魚或者人的面部的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
彩陶,從幾何
紋飾進展到動植物
紋樣,其中以仰韶文化和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為豐富生動。除彩陶之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人像、動物
陶塑也同時出現。
商、周和春秋時期以富有想像力和裝飾性的青銅器作為這一時期美術成就的標誌。中國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繪畫為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以及戰國時期的《
御龍圖》。
漢時畫跡今已幾乎無存,最完整的為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描繪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東
肥城孝堂祠、
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窺見漢時古拙有力的繪畫風格特徵。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公元1世紀進入中國。到8世紀,它在藝術領域已經展現了卓著的效應,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晉、南北朝,佛教藝術勃興,
敦煌石窟、
雲崗石窟、
龍門石窟等相繼開鑿,大量的
壁畫和
泥塑,在描繪宗教內容的同時,反映著現實的生活;除民間畫工外,士林畫家大量湧現。東晉
顧愷之的《
女史箴圖》(現存摹本)是早期
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用筆如
春蠶吐絲,緊勁連綿,形神兼備,格調古逸,內容是宣傳封建女性的德行修養。中國傳統人物畫注重“
成教化,助人倫”的
教育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隋唐時期
隋唐則“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藝,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尤以繪畫、雕塑成就輝煌。就繪畫而言,唐代
周昉、
張萱的
仕女畫標誌著人物畫的進一步完善。山水畫已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屬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隋代
展子虔的設色山水《
遊春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風景為主題的繪畫,
李思訓的
金碧山水,
王維的水墨山水,
王洽的潑墨山水,已經形成了中國畫山水畫的北派和南派的雛形。唐代
薛稷的鶴,
邊鸞的孔雀,
刁光胤的花竹,也說明
花鳥畫已開始興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當推
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組以描繪
李世民生前所騎六匹戰馬的浮雕像(習稱“
昭陵六駿”)雕工精細,形體準確,造型生動,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傑作。
五代兩宋時期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隨著
畫院的設立,宮廷繪畫呈現興旺活躍的景象,後世
文人畫通常將繪畫傳統回溯至此時。新的繪畫內容如
民俗畫也開始出現,如北宋
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式構圖,生動地描繪
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如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這一時期山水畫最後人著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時生活在中原的
荊浩、
關仝,活動於江南的
董源、
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法描繪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畫風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北宋
李成的
平遠畫風,
范寬的崇山峻岭,
許道寧的林木野水,
郭熙的巨嶂高壁,
惠崇、
趙令穰的抒情小景,
米芾、
米友仁父子的
雲山墨戲,使北宋山水畫呈現高度成熟的狀態。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繪畫風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繪畫方式,
李唐繼承前朝,但開展出了獨特的
斧劈皴技巧來畫山石,後來的院畫家如
馬遠、
夏圭基本上追隨李唐的風格,然而在畫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現空氣感,被稱作是詩意山水,一變為纖巧,反映了山水畫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進步。五代時
徐熙的汀花野竹,
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的風格。到了北宋,花鳥畫從對稱的裝飾性轉變為寫實生動,強調擬真,
趙昌的折枝花卉,
易元吉的
猿猴,
崔白的敗荷
鳧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到了
趙佶主政,刻意經營畫院,仿效科舉考試納才,增加畫院的待遇,讓
徽宗朝成為宋代繪畫的高峰,其院體花鳥畫,強調精細寫實,栩栩如生。南宋
梁楷、
法常的花鳥畫已水墨寫意之先河,
文同的墨竹可說是最早沒骨花鳥的傑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時的單色瓷工藝到達極致,北宋末期所燒制的
汝窯是迄今認為單色瓷發展的極致,色澤溫潤,有珠玉光澤,以枝釘滿釉燒造,工藝技術高超,今日傳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
定窯、
耀州窯、
磁州窯、
建窯都有非常高度的發展,並有大量外銷,影響周邊東亞等地。南宋
官窯則被認為是繼承汝窯,供給宮廷使用的高級瓷器,
龍泉窯與
景德鎮此時也有大量生產,供應外銷,考古發現的海底沉船可為佐證。
遼金西夏
遼、金、
西夏是中國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國家,控制華北自10世紀到
13世紀,直到
忽必烈統一中國為止。傳統中國史學以宋代為正統,對北方政權並不在意,然而他們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力,應該要加以重視並深入研究。
遼代起於唐末混亂,五代十國之際,與後來的北宋分庭抗禮。在藝術表現上,傳世的藝術品不多。然而透過不斷出土的重要墓葬,如
遼慶陵、陳國公主墓、
葉茂台遼墓等,幫助我們對遼代美術有更多了解。遼代美術在某種程度上,比宋代美術更多的繼承唐代美術的風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樸渾厚的氣質。
金代遼而起,滅北宋之後,與南宋南北對峙。由於金代接收北宋首都
汴京,並改為南京,可以推測大量北宋內府收藏進入金的宮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與藝術素養。最為著名的皇帝為
金章宗,不僅其書法刻意模仿
宋徽宗的
瘦金體,甚至學習
宣和年間的內府收藏機制,其收藏印是後代鑑別古畫的一個重要的根據。
金代畫家於中國繪畫史常被人忽略,但歐美學者很早就發現,古代書畫中許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畫家,如
武元直、
李山、
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元代
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國繪畫發展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山水畫方面,由於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願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
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藉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
標舉士氣,崇尚
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此類畫家以“
元四家”(
黃公望、
吳鎮、
倪瓚、
王蒙)為代表,並開啟後來
中國山水畫主流。
元代是
景德鎮真正馳名的時期,最著名的瓷器即為
青花瓷和
釉里紅。此時的瓷器外銷極為暢行,所以有研究認為青花的紋樣是
伊斯蘭教客戶的要求而出現。
龍泉窯的
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銷日本與
朝鮮半島的數量甚多,亦大量外銷到東南亞一帶。
明代
明代初期,宮廷畫家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稱之為“
浙派”(代表畫家為
戴進和
吳偉),雖然被晚明
董其昌等人貶低,但是影響範圍廣及日本朝鮮等地,並一直透過民間畫師的傳承下來,今日台灣地區廟宇
壁畫仍是浙派的延續。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
元四大家為學習對象,出現後來成為文人畫傳統的“
吳派”(代表畫家是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與浙派為明代
畫壇的兩大主要派別。由於晚明崇尚吳派而貶低浙派,致使吳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甚至
國民政府遷台初的繪畫教育,依然以吳派繪畫為主。
此外,
陳淳、徐謂的大寫意花鳥,創潑辣豪縱一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活力。
陳洪綬和
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畫家,號稱“
南陳北崔”。前者作品,形象誇張甚至變形,格調高古,對
版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一畫風,後世學者常稱為變形主義。
清代
清代延續晚明以來尊崇
吳派的傳統,出現所謂
四王,稱其畫風為“正統畫派”。然而民間出現一種嶄新的畫風,構圖大膽,別開生面,以前朝遺民
八大山人及
石濤最為人所知。清代中葉江南地區富裕,揚州一帶出現以賣畫為生計的
文人畫家,書畫均不落俗套,奇特新穎,後來學者將其中重要的八位稱之為
揚州八怪。
清代亦為
西方繪畫逐漸進入的時期,最著名的就是
乾隆時期任職於宮廷的
郎士寧,然而這種西方的風潮並沒有影響到民間。但中國當時唯一對外的口岸廣州,出現專門替歐洲商人以油畫作畫的畫工,此是西方繪畫進入中國民間之始。晚清上海闢作
通商口岸,由於地處輻輳,成為重要港口,也帶動油畫的需求與發展,中國畫家逐漸學會
透視法等西洋繪畫方式,並使用進口顏料作畫,影響傳統繪畫的風貌。
清末上海取代揚州為商業中心,職業畫家群也從揚州轉移到上海,出現了
海派風格,可謂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一脈。民初
高劍父兄弟吸收
日本畫的西洋式畫風,開創出
嶺南畫派。兩者均代表了中西結合的新畫風,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清代民間美術的興隆值得稱道。
木版年畫這一傳統民間美術品種在清代獲得了前所末有的發展。其製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並形成了天津
楊柳青、蘇州
桃花塢、
濰縣楊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
年畫。與此同時,南京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美術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傳統的中國美術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發展。
民國以後
民國美術大體延續清末發展,但是西化潮流因為政治變動而加速,中國開始有畫家留學西方,與歐洲繪畫直接接觸,如
徐悲鴻、
林風眠等人。新式繪畫學校的建立也帶動中國繪畫西化的發展。相較之下,傳統中國繪畫則因為知識份子的抨擊而趨於衰微,如
康有為對中國繪畫的強烈批評。
1931年
魯迅在上海倡導發起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新興木刻從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民眾的命運血肉相連。他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
國統區美術的主力軍。當時的版畫是以藝術家和革命者的雙重身份出現,以藝術作為戰鬥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它的巨大作用。由於魯迅的倡導,進步的藝術青年拿起了
木刻刀,組織起
木刻團體,1931年初春被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開除和退學的“
一八藝社”社員
張眺(耶林)、
于海(
於寄愚)、
陳卓坤(
陳廣)、
陳耀唐(
陳鐵耕)等聯合上海的
周熙(
江豐)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藝社研究所。6月,在
虹口每日新聞社樓上舉行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畫、雕塑、圖案及木刻。這是新興木刻版畫首次在展覽會上展出,並出版了畫冊,魯迅為之作序。從此在魯迅的領導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國統區(白區)新興木刻版畫代表人物有:
胡一川、陳鐵耕、
陳煙橋、
沃渣、馬達,
黃新波,
李樺,
楊可揚,江豐,
王琦,
黃永玉,
鄭野夫,
朱宣鹹,
汪刃鋒,
王麥稈,
邵克萍,鐘步青,苗勃然,
陳鐵耕,
力揚,荒煙,
王樹藝,
余白墅,
陳珂田,
趙延年,
李志耕,
丁正獻,
徐甫堡等。後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箇中國大地,以延安為代表的
解放區(紅區)新興木刻版畫也蓬勃發展了起來,代表人物有:
古元,力群,馬達,
彥涵,
石魯,
夏風,
李少言等等。許多進步美術家在當時在報刊、雜誌發表了大量的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術作品。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滿。40年代後期國共戰爭進入白熱化,國民黨的統治也日趨專制化。1948年12月
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
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社並逮捕《觀察》進步人士,這就是近代史上被稱為“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絕唱” 的“
《觀察》事件”。此後,著名的“
七君子”之一
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並於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
朱宣鹹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1949年5月29日
劉開渠、
楊可揚、
張樂平、(鄭)
野夫、
龐薰琹、朱宣鹹、
溫肇桐、
陳煙橋、
邵克萍、
趙延年等
國統區美術先驅代表上海美術界在《
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
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不過,相較於歐洲已經開始從印象派之後新一波的繪畫革命,中國對於西洋繪畫的理解,仍強調古典寫實的訓練。此種訓練在中共建國後由學習蘇聯的社會
寫實主義所繼承。另一方面,透過引入的
新興木刻版畫,同樣影響了中共建國之後的美術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此兩種繪畫風格主導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當代藝術才大量進入中國,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之後,藝術發展附屬在教育體制之下,直到1955年才有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國立藝術學校。但在同一時期,以
李仲生為首的一群大陸來台畫家,成立
東方畫會,試圖將美國的
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文化結合,稱作現代中國繪畫,稍晚
五月畫會也有類似的舉措。然而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引起台灣社會極大的波動,關懷台灣本土的文學鄉土主義開始盛行,影響到美術發展。當時如
席德進描寫台灣
鄉間風景,並關注台灣傳統建築民居,開啟台灣古蹟保護的發展。
發展與演變
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
人文主義品格,是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
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
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
板壁、
槅扇、帳幔、屏風、
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
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
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
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樸的風格特色。
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
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
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
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
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
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
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
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複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
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雕塑
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
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
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
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
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
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
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
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
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
另外如
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
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
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
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
佛像雕塑成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
敦煌、龍門、
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莊嚴、渾樸,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
風貌,此外,
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
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
順陵石獅、
昭陵六駿為代表的
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
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
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
靈岩寺、江蘇直
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
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
唐塑遺風。此外河南
焦作金墓出土的
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
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
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
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
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繪畫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
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鑑,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
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
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
畫像石、
畫像磚、
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鍊,用筆質樸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
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
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準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
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
敦煌莫高窟的
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
捲軸畫和
顧愷之、
陸探微、
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準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
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
五代
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湧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注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捲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
四畫僧、四王、
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
揚州畫派和清末
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
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
徐悲鴻畫派與
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
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書法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乾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型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型,大都刻在
甲骨、青銅器或
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
小篆成為中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型。其
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
護尾,圓潤優美。
隸書盛行於
漢代,字型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
王羲之、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
章草、小草發展為
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
張旭和
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
行書字型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篆刻
工藝美術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
雕刻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
造型設計、
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
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
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
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
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
織錦、陶瓷、
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中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
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
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繡,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
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繡等。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
風采。
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
鬥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
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
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
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
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
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