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煙橋

陳煙橋

陳煙橋(1911年~1970年),漢族客家人,中國版畫家。曾用名陳炳奎,筆名李霧城、米啟郎。1911年11月16日生於廣東深圳龍華區觀瀾鎮牛湖村鵝地嚇,1970年12月逝世於廣西南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煙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1年11月16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
  • 職業:中國版畫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生平年表,

人物簡介

陳煙橋故居陳煙橋故居
陳煙橋陳煙橋
先生少年習畫,功底紮實。1928年入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科;1931年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不久開始版畫創作,並從事進步藝術活動,加入中國美術家聯盟;1932年冬,與陳鐵耕、何白濤等在校組織“野穗社”;1933年與魯迅通信,在魯迅的鼓勵與支持下,繼續從事版畫創作;1939年赴重慶工作,先後任育才中學繪畫組組長、《新華日報》美術科主任;1949年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美術科科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秘書長,1958年後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美協廣西分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西文聯副主席等。
先生長於版畫,代表作品有木刻《建設中的佛子嶺》(中國美術館收藏)、《魯迅和他的夥伴們》(中國美術館收藏)及《黃浦江上》等。

人物生平

陳煙橋,1912年1月4日(農曆1911年11月16日)生於新安縣觀瀾鎮牛湖村(今深圳市觀瀾辦事處),原名炳奎,學名希榮,曾用筆名李霧城、米啟郎。祖上是從江西經廣東梅州遷來的客家人,祖父陳登謀早年曾漂洋過海遠赴牙買加打工,賺到一筆錢後回家鄉建了一座客家排屋,也就是現存的陳煙橋故居。父親陳永發在陳煙橋11歲時,也前往牙買加做生意謀生。陳煙橋幼年入讀由海外華僑捐建的力倡新學的廣培學校,自幼習畫,勤讀苦練,為日後從事美術創作、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礎。1928年,陳煙橋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畫科學習,後轉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畢業後投入新木刻運動,並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作為文藝運動成員關注人民大眾的苦難生活。
陳煙橋的妻子林淑儀,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書香世家,終生從事教育。他們一生過著相對清貧的生活,但不管遇到任何艱險,他們始終把木刻藝術與拯救祖國和人民聯繫在一起。1947年陳煙橋因“文萃案”蒙難入獄,經宋慶齡等人極力營救獲釋後,父親和妹妹力勸陳煙橋一家遷居牙買加工作生活,但他們執意不去,帶著三個兒子(雅南、超南、偉南)不避貧困艱險,堅守鬥爭。在陳煙橋的家庭里,一直保留著客家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尤其秉承崇文重教、知書達理的家風。
師承魯迅,開拓現代版畫先聲
魯迅先生是我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者,他不遺餘力地扶植木刻青年,鼓勵他們深入人民大眾中創作,以木刻作為革命戰鬥的武器。陳煙橋正是親炙魯迅教誨和器重的第一代新興版畫家。
1930年10月,魯迅在上海北四川路舉辦“西洋木刻展覽會”,陳煙橋前去參觀,開始了與魯迅的交往。在魯迅的鼓勵與支持下,陳煙橋開始從事新木刻運動,並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成為MK木刻研究會、野穗木刻社、濤空畫會等青年木刻團體的骨幹成員,並經常向魯迅請教。從1933年至1936年,他與魯迅書信往來多達20多次,現存有魯迅的信札12封(被收入《魯迅全集》)。魯迅從木刻的技法、構圖到創作思想等方面,都給予陳煙橋具體中肯的指導,如1934年3月28日回信:“我看先生的木刻,黑白對比的力量,已經很能運用的了,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還有古今的名畫,也有可以採取的地方,都要隨時留心,不可放過。”
陳煙橋既是魯迅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最得力的助手,與上海木刻界的重要聯絡人。1934年,陳煙橋協助魯迅籌辦《革命的中國之新藝術展覽會》在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其作品《某女工》《天災》《受傷者的吶喊》和《投宿》入選。同年,魯迅自費編印中國新興木刻的第一本選集——《木刻紀程》,曾寫信給陳煙橋:“鼓吹木刻,我想最好是出一種季刊,不得已,則出半年刊或不定期刊,每期嚴選木刻二十幅,印一百本……”在《木刻紀程》編印過程中,魯迅傾注了大量心血,也得到陳煙橋的大力協助,其作品《窗》《風景》《拉》被收入。
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上,魯迅先生和陳煙橋、白危、曹白、林夫、黃新波等木刻青年座談了足足三個小時。這時離魯迅逝世只有11天,留下了魯迅生前最後的照片,也是我國版畫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組照片《魯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
魯迅先生逝世後,陳煙橋撰寫悼文《魯迅先生與版畫》,深情回憶了先生的諄諄教導:“魯迅先生是中國新興木刻之父,沒有他,中國的新興木刻是不會出現的。現在這箇中國新興木刻之父已經離開我們而逝世了,我們除了對他致深切的哀痛外,要繼承他的遺志。”1949年,陳煙橋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全面闡述魯迅木刻理論的著作《魯迅與木刻》,後被譯成俄文,引起了國際美術界廣泛關注。
鐵筆丹心,投身人民的抗戰鬥爭
“他堅決地獻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戰鬥爭,勤奮工作,謙虛謹慎,光明磊落。”國際著名記者、作家伊斯雷爾·愛潑斯坦1979年回憶說。陳煙橋一生以刀筆為槍,把木刻藝術與拯救祖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旗幟鮮明地指出“藝術家必須懂得歷史與了解人民,成為人民的英雄代言人”。他與周恩來、宋慶齡、何香凝、陶行知、葉聖陶、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風等有過密切的交往,在現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抗戰爆發後,陳煙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參加了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進步文化人召集的救亡會議,併到部隊搞戰地服務工作,繪製抗日宣傳畫。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抗日宣傳畫》,1938年與葉淺予等在香港舉辦《抗日宣傳畫展》、為愛潑斯坦《人民戰爭》一書創作木刻插圖6幅。期間,經常為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報》和上海《救亡漫畫》、香港《星島日報》、廣州《救亡日報》等報刊撰寫文章,創作抗戰漫畫、宣傳畫。
1939年秋在重慶,陳煙橋加入由周恩來直接領導的新華日報社,擔任美術組主任。期間創作了大量維護人民利益、抨擊黑暗勢力的漫畫,宣傳反對內戰、要求民主的鬥爭。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陳煙橋連夜刻制周恩來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印在翌日的《新華日報》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煙橋在上海從事美術活動,1946年當選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常務理事。1946年9月18日,全國木協舉辦“八年抗戰木刻展覽會”,陳煙橋作為籌備人之一,為這個歷史性畫展付出了大量心血。陳煙橋參與了如火如荼的愛國民主運動,為進步刊物《民眾》《文萃》等創作木刻和漫畫,先後創作近100幅政治諷刺漫畫,發表詩文近50篇。
壯鄉拓夢,獻身新中國美術教育事業
1949年建國後,陳煙橋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美術科科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當選上海市人大代表。他深入人民民眾勞動生產一線,創作了《建設中的佛子嶺》《魯迅和他的夥伴》《黃浦江上》等木刻作品,並出版著作《新中國木刻》《上海美術運動》。
1958年7月,陳煙橋離開上海、離開家人,調往廣西南寧工作,以拓荒的精神投身壯鄉的美術教育工作,歷任廣西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主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廣西美協主席、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在廣西工作12年裡,陳煙橋堅持遵循美術教育規律,為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而鞠躬盡瘁;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發掘搶救民間藝術,創作了《巴馬之耘》《迎春曲》《隆林春牧》《剝玉米》《高山之歌》等一批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的木刻。
1970年12月28日,陳煙橋遭文革極左路線迫害,在廣西南寧不幸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

生平年表

1934年,《天災》、《投宿》、《某女工》、《受傷者的吶喊》四幅木刻作品入選在巴黎舉行的"革命的中國繪畫與木刻展覽"。
1934年10月,《拉》、《窗》和《風景》三幅木刻作品被選入魯迅所編的《木刻紀程》。
1935年10月,出版手拓本《陳煙橋木刻集》。
1936年底,與江豐、沃渣等發起組織上海木刻工作者協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9月,被推選為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
1939年,應陶行知之邀任育才學校繪畫組組長。
1940年,任重慶《新華日報》美術科主任,從事有關抗日的水刻和漫畫創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鼓與呼,並先後出版《煙橋木刻集》和《魯迅與水刻》兩書,後者還被譯成俄文出版。
抗日戰爭勝利後,地在上海為黨的刊物《民眾》及進步刊物《文革》刻制木刻作品和漫畫。
1946年,任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常務理事。
1949年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美術科科長、上海大眾美術出版社主編、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58年後,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煙橋的版畫以黑白木刻為主,多表現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勞動,手法寫實,畫風質樸。著有《魯迅與木刻》、《新中國木刻》、《上海美術運動》,並出版《煙橋木刻集》等。
莫測 陳煙橋 萬緹絲等六人版畫系列莫測 陳煙橋 萬緹絲等六人版畫系列
1933年作 城市背後1933年作 城市背後
1935年 春之風景1935年 春之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