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齋號趣談,鐘愛荷花,關於自述,愛情故事,夫妻情深,主要作品,木刻,油畫,國畫,編劇,著作,人物軼事,文革經歷,包裝酒鬼,享受生活,大難不死,性格特點,性情中人,堅持原則,捐巨幅畫作,媒體評論,全才鬼才,無愁浪蕩漢,獲得榮譽,義大利總司令獎,國家形象人物,人物年譜,相關信息,家鄉位置,全集出版,贈予國博,
早年經歷
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
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
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
曾任瓷場小工、國小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
黃永玉除了
繪畫外,還精於篆刻,刀法瀟灑出塵,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平生從不為人篆刻,平生只為朋友制過兩枚印章,一枚為50年為其妻張梅溪所制金文藏書印“梅溪
藏書”,另一枚則為近幾年來所制,在《平凹散文》(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畫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黃永玉先生托 世南先生為
石魯先生帶去一方石印(上海
錢瘦鐵所制),似為此
石印。
黃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
香港回
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
副教授、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
阿詩瑪”,曾轟動了中
國畫壇。“文革”期間,被“
四人幫”指控為
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而後,又因為在“北京大飯店”畫了一幅《
貓頭鷹》遭到殘酷迫害,被遣送回家鄉鳳凰。“四人幫”倒台後回北京。黃永玉
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
1980年,《黃永玉畫集》由香港
美術家出版社出版。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
黃永玉自學
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
猴票和
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有《永玉六記》《醉八仙》《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
這些憂鬱的碎屑》《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
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和
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
故鄉——美麗的
鳳凰城。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的血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齋號趣談
舞文弄墨、刻木鑄銅仍覺不過癮,黃永玉又在京郊矗立起一件巨型
藝術作品——占地六畝的“萬荷堂”。這座完全採取傳統建築結構蓋起的大宅院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住宅或
畫室,而是黃永玉平生最大的一件藝術作品。他親自設計的建築格局以及屋內的桌椅、壁爐、吊燈等等都在無言地訴說著主人非同一般的藝術品位。
萬荷堂的中心是大殿,也是他的畫室,有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是一個仿古
江南園林式的建築群,院中間有一方占地兩畝多的大荷塘,荷塘里有來自頤和園、
大明湖各地上好的品種荷花。每年7月,紅花綠葉,是黃永玉最流連荷塘的日子,他最欣賞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不論是在他的經歷中、他的繪畫中、他的書齋畫室萬荷堂中,都會得到充分體現。
從萬荷堂大殿後門走出來,穿過庭院就到了黃永玉的起居室——
老子居。
乍一聽“老子居”,是不是有點自大,其實,這不是黃老自己起的名字,而是
呂正操將軍代他定下來的。說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那是在黃老年輕的時候,曾在福建泉州住過一段時間,他住處附近有一座廟,廟裡種有很多的玉蘭花,有一次他禁不住爬上樹去摘玉蘭花,被一個老和尚看見,叫他下來。黃永玉開始時不知道這個老和尚就是
弘一法師,跟法師講話的時候滿口“老子”,後來被人傳了出去,成為笑談。這次他要為自己的起居室取名字,
呂正操就舊事重提,乾脆就叫“老子居”吧!
鐘愛荷花
黃永玉被稱為“荷痴”,不單是緣於他畫的荷花多,還在於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國畫傳統講究“計白當黑”,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這種反向繼承不但使畫面看上去主體突出,色彩斑斕,而且顯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認為
中國畫的精髓在於
水墨山水,一種很清雅的、表現文人出世的氣質,但黃永玉的畫卻大多數是濃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經有人說
他的國畫不正宗。對此,黃永玉說,誰再說我是
中國畫我就告他。當然這只是一種玩笑話。
黃永玉與荷花結緣於十年動亂那些惡夢般的日子。傲然展蕊的荷花顯得分外
高潔清逸,不僅超凡脫俗、臨風亭立的仙骨神韻給他以絕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品性,更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撐。黃永玉一有閒暇就去荷塘賞荷,從用心靈捕捉到用畫筆描繪,僅速寫就畫了八千多張。荷花的千般姿態被他描摹殆盡,荷花的萬種風情被他展現無遺,蘊涵了他無限的情思。在他的繪畫題材里,荷花是一個非常具有風格的主題,但是荷花
中國的文人也畫了上千年了,各種流派的,比如說像明末清初的
朱耷畫的那種殘荷就有一種孤傲於世的感覺。但是黃永玉畫的荷花,沒有給人那種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覺,而是一種很絢麗、很燦爛的氣質。黃永玉開玩笑說荷花從哪兒長的,從污泥裡面長的,什麼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摻了水的那個叫做污泥,是充滿養料的那種土。從土地母親那裡長出來的,回頭再來罵它是污泥,這叫忘本。
周敦頤說“出污泥而不染”,這是一種說法,某一種情況底下的一種說法。
小時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個城門外就是一個荷塘,小黃永玉出了什麼事了、調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賬的時候,他就把一個高大的腳盆滾到荷塘,自己躲在裡頭。小時候個兒不高,看著荷花像房頂那么高,一動不動地呆兩三個鐘頭之後,青蛙過來了,水蛇過來了,他仔細地觀察它們。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種光的反映、色彩的關係,非常豐富。後來他開始畫荷花,大部分都是從根底下這個角度來看荷花,畫的就是當年外婆家池塘裡頭給他的那種感覺。
如今在北京家中萬荷塘的池水裡,黃永玉已經種下了來自山東、湖南、
廣東、北京的各色
蓮花。實際上畫了這么多年的蓮花,它們的形態與精神已經爛熟於心,即使睡覺的時候也有“十萬狂花入夢寐”了。
關於自述
餘年過七十,稱雄板犟,撒
惡霸腰,雙眼茫茫,早就歇手;喊號吹哨,頂書過河,氣力既衰,自覺下台。
殘年已到,板煙釅茶不斷,不咳嗽,不失眠數十年。嗜啖多加蒜辣之豬大腸,豬腳,及帶板筋之牛肉,洋藿、
苦瓜、蕨菜、
瀏陽豆豉加豬油渣炒青辣子,豆腐乾、霉豆豉、水豆豉無一不愛。
愛喝酒朋友,愛擺龍門陣,愛本地戲,愛好音樂,好書。
討厭失禮放肆老少,尤其討厭油皮涎臉登門求畫者,逢此輩必帶其到險峻亂木山上亂爬,使其累成孫子,口吐白沫說不成話,直至狼狽
逃竄,不見蹤影。
不喝酒,不聽
卡拉OK,不打麻將及各類紙牌。不喜歡向屋內及窗外扔垃圾吐痰。此屋亦不讓人拍電影及旅遊參觀。
愛情故事
1924年,黃永玉出生在
湖南常德,半歲時隨父母回鳳凰老家。他的父親是當地男子國小的校長,母親是當地女子國小的校長。對他來說故鄉不只是記憶,不只是人到他鄉之後的刻骨留戀,而是一種藝術上的必不可少的想像,一種不斷地能夠提供創造力的源泉。
那時候,黃永玉家就開始在院子裡打糍粑。這是
鳳凰的一個習俗,幾乎每一個人家都會打糍粑、置辦各種各樣的年貨,因為再過兩天就是農曆的新年了。這天,黃永玉的二弟
黃永厚也從香港趕回來團圓,他們兄弟五個,老二和老四也都是
畫家,黃永玉排行老大。當年因為家境貧寒,12歲的黃永玉背著小包裹一個人坐船離開了家鄉,在
陳嘉庚先生辦的集美學校讀國中,慢慢接觸到了更廣闊的
世界。念書念到中學,念了三年念到二年級,國中留了五次級。那個時候是抗戰時期,集美學校是很大的一個學校,圖書館有六層樓,他基本上把
圖書館的那些書從頭到尾都翻了。圖書館中午關門常把他鎖在裡頭,吃不成飯他索性就躺在過道的地毯上讀起來。正是這些廣泛的閱讀讓黃永玉終身受用不盡。14歲那年他已經是當時
中國東南木刻協會的會員,並且開始發表作品,慢慢地小有名氣。在離開集美學校後,十五六歲的黃永玉當過瓷場小工、戰地服務團團員、學校教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流浪在福建、江西等地靠繪畫和木刻謀生,歷盡了滄桑。
十八九歲時的黃永玉來到了江西一個小藝術館裡工作,在那裡,他碰到了一個美麗大方的廣東
姑娘張梅溪。姑娘的天真純樸以及聰明伶俐深深地吸引了他。張梅溪的父親是一位很有錢的將軍,她在家庭的薰陶下從小就酷愛藝術和文學。當時有好多人都在追求張梅溪,其中有一個在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人長得很瀟灑,他知道梅溪很喜歡騎馬,每次都要牽一匹馬來邀請她出去到大樹林裡遊玩。黃永玉心想這下麻煩了,自己連腳踏車都沒有!但他沒有放棄對女孩的追求。通過側面打聽,
黃永玉了解到這個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人品不怎么太好,愛表現、愛誇耀自己,梅溪倒有點反感了。為了打敗競爭對手,贏得芳心,黃永玉選擇定點吹奏小號,向姑娘展開了攻勢。
後來,他就去理髮店了。理完髮,他心裡還想著他的那塊梨木板,想萬一她不送怎么辦?不送可就
糟糕了。正當他愁眉苦臉之時,張梅溪早給他送來了一塊他想要得到的木板,從那以後,他們成了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
他們倆相愛的事不久就傳到了張梅溪的父親耳里,將軍將女兒狠狠地教訓了一番,她的家人也沒有一個人同意的,都很反對,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她不能跟一個流浪漢結婚。但此時張梅溪的心早已被丘比特的
愛情神箭射中了。
黃永玉感到很沮喪,傷心地離開了張梅溪,隻身一人來到了
贛州。在那裡,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報館的工作。有一天,正當他難過之時,忽然接到了她從贛州打來的電話,告訴他自己從家裡跑出來了。黃永玉聽了驚喜萬分。她沒有錢怎么跑出來的呢?原來,有一支由地下黨組織的演劇隊正在韶關演出,張梅溪以出去看戲為由從家裡跑了出來。她把金鍊子拿出來賣了,然後坐了黃運車(一種運貨的車子)來到了贛州。
黃永玉馬上從朋友那借來了一輛腳踏車,騎
快車直奔60公里外的贛州。離贛州還有10公里路,已是晚上10點多,天黑了,完全不能騎車了。他便找了個雞毛店住了下來。店裡沒有被子,他只好用散的雞毛蓋在身上當被子。他太興奮了,無法入睡,只覺得全身都在被跳蚤咬……第二天一大早,他把身上的雞毛拍乾淨,然後再騎車趕路——去接自己的新娘。趕到贛州,她一見到頭髮上全是雞毛的他,笑得差點流出了眼淚。
黃永玉對眼前的幸福不免有些擔憂,試探地問她:“如果有一個人愛你,你怎么辦?”她故意說:“要看是誰了。”黃永玉說:“那就是我了。”她回答:“好吧。”兩人相約從此永不分離。黃永玉把她領到一個朋友開的旅館裡安頓了下來。黃的一些文學界、藝術界的朋友都撮合道:“結婚吧,反正她不要回去了。”就這樣,他們在那個小旅館裡舉行了一個簡單卻很有意思的婚禮。
在《雅人樂話》一書中,黃永玉在他的《音樂外行札記》中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他的這段愛情經歷:“我年輕時節衣縮食,在福州倉前山百貨店買了一把法國小號,逃難到哪裡都帶著。刻完了木刻就吹吹號,冀得自我士氣鼓舞。那時,我剛剛認識第一個女朋友,遠遠地看到她走近,我就在樓上視窗吹號歡迎。女朋友的家人不許她跟我來往,說:‘你嫁給他,沒飯吃的時候,在街上討飯,他吹號,你唱歌。’抗戰最後的那幾個月逃難,我把小號失落了。去年,我在九龍曾福琴行用了近萬元重新買回一把。面對著我50年前的女朋友說:‘想聽什麼?’如今,嘴不行了,剛安裝假牙,加上老邁的年齡。且沒有按期練習,看起來要吹一首從頭到尾的曲子不會是三兩天的事了。”
夫妻情深
1947年,黃永玉在上海參加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從事創作活動與木刻運動。1948年夫妻倆來到香港,那時黃永玉在畫壇上還沒有名氣,整天干著木刻——那是需要心和力交融的。而愛情的滋潤使黃永玉勤奮耕耘,他的
藝術靈感也隨之奔涌而出,他的木刻畫在香港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爭相購買。
1953年2月,黃永玉聽從了表叔
沈從文先生的勸告,與妻子張梅溪抱著7個月大的
兒子從香港來到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任教。張梅溪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女人,她和先生一起悉心飼養了一大堆的動物。家裡不僅有狗,還有貓頭鷹、火雞,甚至還有猴子、狗熊、小梅花鹿……當他們一家子帶著這些動物一起住進美院宿舍的大雜院時,讓許多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真不知道他們夫妻是怎樣應付那些可想而知的麻煩的。住進了美院這個大雜院裡,他們結束了長期的漂泊,至此似乎應該安定下來了。
這段日子裡,黃永玉由於有夫人的悉心照料,生活的安定,他創作的木
刻《春潮》《
阿詩瑪》轟動了
中國畫壇。而後,他又開始學習國畫,他喜歡上了梅與荷花,他筆下的荷花,在形態、色彩、風韻上獨具一格,令人眼前—亮。對於黃永玉來說,沒有什麼比自由和創作更重要,然而這位自稱湘西老刁民的黃永玉,他的特立獨行、敢怒敢言、寧為玉碎、不求瓦全的倔強性格,沒給他少惹麻煩。
搞“四清”的時候,因為黃永玉寫了《罐齋雜技》一文,上綱到“惡毒攻擊社會主義”的程度。其中印象最深的,如“拉磨的驢子:咱這種日行千里可也不易呀!”——當時被批判為諷刺“大躍進”,攻擊“
三面紅旗”。後來,他白天半天挨批鬥,晚上回到家,就半夜三更開始畫畫,妻子在一邊替他把窗簾拉上。有時一畫就是一通宵。一聽到外面有響聲,妻子馬上要他將東西收起來,不敢再畫了。
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里,和黃永玉患難與共相依相伴是他的家人。一家人被趕進一間狹小的房子,房子緊挨人家的牆,光線很差。張梅溪的身體本來就弱,加上這一打擊就病倒了。黃永玉心急如焚,請醫生治了也不見好,他靈機一動,在房子牆上畫了一個兩米多寬的大窗子,窗外是絢麗的花草,還有明亮的太陽,頓時滿屋生輝。後來。黃永玉下放到農場勞動了三年,在這段時間裡,妻子張梅溪一直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外來的打擊。
黃永玉在“牛棚”中曾經偷偷地寫下長詩《老婆呀,不要哭》,來安慰妻子。在詩中,他大膽對她說“一百年不變”。
“文革”之後,撥亂反正,黃永玉有過一段順利的日子,他當了美協副主席,還榮獲了“義大利國家勳章”,名利滾滾而來。1988年,他攜妻子又回到闊別了35年的
香港,兒子黑蠻的出生地。
主要作品
木刻
《勞軍圖》《雪峰寓言插圖》
《葉聖陶童話》
《飢餓的銀河》
《森林組畫》
《拜倫像》
《瑪耶訶夫斯基像》
《自刻像》
《春天的樹》
《三.八那天》《小草》
《東北啊!》
《失樂園》
《春山春水》(木刻集) 《下場》(1939)
《烽火閩江》(木刻集,1940)
《阿詩瑪》(插圖,1956)
油畫
《魚》
國畫
《雞鳴》
《老鼠》(40×40cm)
《鳥》(39×55cm)
《花鳥》(89×68cm)(66×66cm;2003年)
《鷺鷥荷花》(119×240cm)
《荷花雙鷺》(68.5×137cm)
《梅花圖》(68×68cm;1988年)
《高仕圖》(56×67cm)《歌鳥》(66.5×67.5cm;1984年)
《風景》(48×68cm)
《馬》(102×100cm)
《雙鶴》(178×96cm)
《水鳥》(98×70cm)
《人物》(67×39cm)(65×65cm)
《騎驢人物》(67×67cm)
《仙鶴圖》(96×87cm)
《苗族少女》(54×40cm)
《梅花》(100×45cm)
《彩荷》(69×63cm) 《清夏》(89×97cm)
《重彩花鳥》(68×69cm)三幅
《夏荷》(96×89cm)
《花卉》(68×158cm)
《貓頭鷹》(45×34cm)(69×48cm)
《山鬼》
編劇
電影編導
《海上故事》
《兒女經》
著作
詩歌
《路》
《老頭還鄉》
《獻給妻子們》
《南華疊翠》
《像文化那樣憂傷》
《自畫像》
《老婆呀,不要哭》
人物軼事
文革經歷
黃永玉作畫情真,做人也情真。他跑遍了大半個
中國,經歷過多次“政治洗禮”,重情重義,愛憎分明,強大的人格魅力為他贏得了不少真摯的友誼。人在得意時,呼朋喚友算不了什麼;身處逆境中,才更感到真情的難能可貴。“文革”中,許多上乘的精品畫作被當成“反面教材”在美術館展出。黃永玉因畫了一眼睜一眼閉的貓頭鷹而遭江青點名,更成了批判中的重頭靶子。可就在這個“黑畫展”推出之後的一天清晨,有人將一隻京城罕見的貓頭鷹悄悄拴在了黃永玉家門口。那份表達著正義感的真情令他感動萬分,永世難忘。日後,他大畫特畫貓頭鷹以資紀念。在黃永玉挨批鬥的日子裡,一位花匠老人不怕引火燒身,堅持每天給他送來一束鮮花。正是這些普通民眾發自內心的真情,成為黃永玉苦難中的精神支撐,使他更加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美是人們最自然的追求。他為此感到欣慰:“一生充分享受友誼,感情沒有受到污染”。這樣一位名畫家,卻被
李成舉利用了,拿著不是他的畫做了保真認證,蓋上李成舉的S--DNA印泥,就把那畫說成是黃永玉的畫,以一平尺2.8萬元賣給
鞍山的求救大媽。
包裝酒鬼
出自藝術大師黃永玉之手的“酒鬼”包裝藝術設計,極具湘西地域文化特色。
酒鬼酒陶瓶的設計立意
孤絕,妙手天成,平朴里顯功力,隨意中見灑脫,古拙別致,大朴大雅。
酒鬼酒瓶一舉創下國內包裝設計費之最。據黎福清先生在《
中國酒器文化》一書中記載:“麻袋瓶在市場露面以後,大受集瓶愛好者的青睞。”
“酒鬼”外包裝盒在一個側面裝飾的是黃永玉的國畫酒鬼圖,畫的是酒鬼背著“酒鬼”在醉行,盒的一側題著黃永玉的8個草體字:“不可不醉,不可太醉。”圖中還有黃永玉撰寫並手書的短句:“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贅,酒鬼喝酒鬼千杯不會醉,酒鬼出湘西涓涓傳萬里。”這3個描繪“酒鬼”的短句就是一首極具韻味的詩,寫“酒鬼”可謂形神兼備,後來因成為“酒鬼”電視廣告語而廣為人知。
“酒鬼”酒文化和包裝文化相得益彰,2002年入選
中國十大文化白酒。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的黃永玉
黃永玉喜歡建房子在文化界是出了名的,湖南鳳凰、北京、香港、義大利都擁有自己的豪宅。這些住宅無論是
建築風格還是規模上,都很有講究,
比如老家湖南鳳凰的玉石山房、北京的“萬菏堂”、香港的公寓以及義大利
達文西故鄉的城堡,都各具特色,且耗資巨大。很多人都認為他這樣做無非是有錢了之後顯闊罷了,而他卻說 “房子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蓋房子不僅是一個人的開心,它是很多人的開心。”的確,他所設計和建造的豪宅都幾乎成為了文人墨客欣然嚮往的地方。而在3月份,他還在“萬荷堂”搞完一個幾百人參加的大型酒會。
黃永玉剛從香港回來,此次他準備在北京“萬菏堂”逗留一個月時間。“萬菏堂”位於北京東郊,我們從市區驅車花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才到達。“萬菏堂”的門口佇立著一座小亭子,村子裡幾名年邁的老人坐在亭子裡悠閒的聊天,這也是黃永玉特意花錢建造的,他將這個亭子取名為“侃亭”,並用親自為其題的“侃亭”兩個字做了一塊匾,主要希望路人、村民能到此歇息、閒聊。可沒想到後來刻有“侃亭”二字的匾不久就被人偷走了,黃永玉懷疑可能是“有來往的人偷的”。自此,他便再未題字,以免再次被盜。“侃亭”從此成為了“無字亭”。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黃永玉的名氣,否則,人們偷他的字乾什麼?
“萬菏堂”的庭院裡載滿樹木,屋宇高大、迴廊寬敞、
荷花池里的荷花已枯萎。除此之外,引人駐足觀望的還有院落里那數十株梅樹,據說都是清代嘉慶和乾隆年間,算起來,每一株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想必在梅花竟相開放時,整個庭院一定是芳香四溢。“萬菏堂”是黃永玉花了7個月時間設計完成的,就連屋內的桌椅、壁爐、吊燈也都由他親自動手設計。整套設計完全採用了傳統的建築結構,飛檐、迴廊,古色古香的門窗,風格簡潔明快,古樸流暢。怪不得見過黃永玉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既懂藝術,又懂享受的人。
大難不死
●大難不死的黃永玉
“時間過得真快,我一晃就要過八十歲了。回想起來,真不敢相信,就好像時間被別人偷走了一樣。要是現在只有三十歲該多好,哪怕四十歲、五十歲都行。”歲月的在黃永玉那裡變成了一種莫名的傷感。很多同時代的老人們越來越少了。他在《比我還老的老頭》一書寫道;“唉!都錯過了,年輕人是時常錯過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掛在樹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乾果,已經痛苦得提不起來。”
1924年生於湖南鳳凰的他13歲便背井離鄉,獨自出去闖蕩,八十年的人生時光大都是在漂泊與動盪之中度過的。“你們現今多好啊,可以自由自在的讀書、學習,像我們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小孩,不被炸死、餓死就已經算是奇蹟了”。黃永玉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同時,他也堅信“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
湘西自古民風強悍,不少人從小就開始習武防身。黃永玉從小也學過武、練過拳,在學校念書時也常與人打架鬥毆。由於時局動盪,他讀書讀到初二便輟學了,按他自己的話說是“拼拼湊湊上了八年半的學”。輟學之後,他做過陶瓷小工,當過中國小教員,同時也給當時的一些報刊撰寫些文章,畫些
插圖。
抗日戰爭時期,政局動盪、國運不濟,由於受到“左翼”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便開始發傳單、搞遊行,參加一些轟轟烈烈的
文化救國運動。可以說,黃永玉經歷了那個時代所有人都要經歷的苦與難,由抗戰時期、內戰、
文化大革命走到今天,又從收入微薄的陶瓷小工成為如今客群人追捧、聲名顯赫的文化名流,人生的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他都飽嘗其滋味。如今他再回過頭來看這段經歷時卻顯得輕描淡寫,“人生不存在難的問題,難也要走,不難也要走”。“與很多人不同的是,他身上充滿了複雜性,這可能與地域和歷史有關”《
榮寶齋》雜誌主編
唐輝說。的確,從黃永玉身上可以嗅出一段歷史的氣味。當然,除了他的經歷外,在文化界之間流傳得比較多的還有他獨特、不同常理的個性。
性格特點
性情中人
●“惹不起”的黃永玉
曾有朋友給黃永玉畫了的一幅漫畫,他看了之後甚是喜歡,於是便將它設計成了一尊銅像,仁立在“萬菏堂”里,銅像上黃永玉的形象是;禿頭上支撐著兩隻誇張的煽風耳,兩眼笑得眯成了一條縫,一張大嘴樂得咧到了耳根,赤裸著身體,左手提著腰間的遮羞布,右手端著他那具有“商標”意義的標誌性大菸斗,詼諧有趣,妙不可言。黃永玉很喜歡這尊銅像,或許是因為它折射出了他的個性中的部分特質,“他的畫筆,潑灑得很,色彩極放肆,他的個性極灑脫,骨頭裡充滿流浪氣質。”長期撰寫文化評論的
張鈴說。
“他是一個喜怒無常的性情中人,高興時什麼都好,不高興時什麼都不好!”與黃永玉交往了很長時間的美術評論家陳履生深有體會。在性格方面,黃永玉有著與其表叔
沈從文先生截然不同的個性,他說自己表叔的性格“像水一樣,很柔順,永遠不會往上爬。”而他年輕時,則是靠 “拳頭打天下”挺過來的。他刁蠻、爽直的性格讓不少人都畏他三分,同時,也使得有很多人樂意成為了他的至交。被稱為“風流才子”的香港詞作家
黃沾當年曾有過一段四面楚歌的失意日子,與
林燕妮分手,同時投資電影公司經營失敗,負債累累,弄得他無家可歸,四處躲債,甚至連死的心都有了。很多人都不敢理
黃沾,只有黃永玉前去安慰。他安慰
黃沾說“失戀算什麼呀,你要懂得失戀後的詩意”,未曾想到,黃沾一聽便火冒三丈,大聲怒罵道:“放狗屁!失戀得都想上吊了,還有什麼詩意?狗屁!”後來有人向黃沾求證,黃沾證實說“完全正確,全香港都希望我死!只有他來安慰我。”兩個同樣脾氣剛烈的人彼此欣賞,成為摯友。“
黃沾這個傢伙是個調皮蛋”黃永玉樂呵呵地說,聽說他時常把這段故事掛在嘴邊,逢人便講。這就是他性格中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很欣賞像他這樣有個性的人。
而關於黃永玉的愛情故事,聽起來也極具戲劇性與文學色彩,據說他當年為了將愛人張梅溪追到手,而自己又無錢,無貌,於是只有成天在樓上吹小號,以表愛心。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了,便對張梅溪說:“如果有一個人愛你,你怎么辦?”她就說:“要看是誰了。”黃永玉說:“那就是我了。”她回答:“好吧。”如果換成今天,這應當算是一段不錯的電影對白。
“狼才需要成群結黨,獅子不用。”——黃永玉的學生出於敬仰老師的繪畫造詣,建議老師成立“黃永玉派”,繪畫大師黃永玉這樣回答。
堅持原則
講“原則”的黃永玉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記者指著客房牆壁上懸掛的那幾幅尚未幾完成的荷花圖,小心翼翼地問道:“黃老,這幾幅畫若按照市價,應該值多少錢?”,“如果按照尺寸計算的話,每幅大概是三十萬左右吧”黃永玉似乎對此並不避諱,他喜歡什麼事都明著來。據說,他的每幅畫主要是依尺寸論架,按他時下的身價,一般都在6萬元一平方尺。不過,這個價格也說不準,有時還要論心情,心情好時可能低點,心情不好時則可能會高點。比如,他在湖南鳳凰家裡的中堂左壁便掛了這樣一則“啟事”,以此來迴避索畫者。“一、熱愛歡迎各界老少男女群子光臨舍下訂購字畫,保證舍下老小態度和藹可親,服務周到,庭院陽光充足,空氣新鮮,花木
扶蘇、環境幽雅,最宜洽談。二、價格合理,老少,城鄉、首長百姓、洋人土人......不欺。無論題材、尺寸、大小、均能滿足供應,務必令諸君子開心而來,乘興而返。三、畫,書法一律以現金交易為準,嚴禁攀親套交情陋習,更拒禮品、食物、旅行紀念品作交換。人民眼睛是雪亮的,老夫的眼睛雖有輕微“老花”,仍然還是雪亮的,鈔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亂了章法規矩。四、當場按件論價,鐵價不二,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糾纏講價,即時照原價加一倍;再講價者放惡狗咬之;惡臉惡言相向,驅逐出院!六,所得款項作修繕
鳳凰縣內
風景名勝、亭閣樓台之用,由侄作黃毅全料理。”在對自己藝術作品的經營上,他也很講究原則性。出於他的個性,很少有人再向他索畫了,甚至連一般的部長都不敢主動開口向他索畫。
由於他的畫價位太高,而且索畫更是難上加難,於是一大批偽造的假畫便應運而生。某一天,就有一件事情讓黃永玉很生氣。因為,不久前他在新建的廣州飛機場,竟然發現這裡掛了一張署自己名字的假畫。後來,他才想起新廣州機場的一名負責人,曾想請他給機場畫一幅大畫,黃永玉說“好啊!但要什麼都講好了之後,才能給你畫”,他問對方要多大,對方說有一丈二左右,於是他就根據尺寸給對方報了一個價,把這名負責人嚇壞了,再也不敢提向他要畫的事了。他說 “就這個價格就將你們嚇壞了,那還畫什麼?”。另外,還有一家國內知名的大出版社,在沒有給他打招呼的情況下對他的書進行再版,這也他很生氣。他說“如果我是單靠稿費過日子的話,我恨死他們了!”。在很多人眼裡,黃永玉很“摳門”,但在很多友人眼裡,他又是一個豪爽、大方的人。再者說,不“摳門”,他又哪有這么大的家業呢?
湘西、
沈從文、黃永玉這三者在外人看來,是彼此緊密相連的關鍵字。他們的文字與畫筆,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解了湘西文化提供了通道。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們都在成就“湘西神話”的同時,也最大的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人們不僅僅是喜歡黃永玉,可能還夾雜了其它的社會審美心理”一位美學專家說。
黃永玉作為一名經歷了過大時代的人,應當算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無論是從社會還是個人價值都是如此。但問題是,對於這位藝術家,人們似乎給予了他太多的期許,甚至,在狂熱的追隨中也逐漸劃向了一個不理智的神化邊緣。比如,有人將他
齊白石並舉,也有人將他稱為“天上掉下來的畫神”。而這一切,正是他所拒絕的,而他也一直在與這種力量抗衡。比如,有專家認為在20世紀,湖南出了兩大畫家,一位是
齊白石,另一位則是黃永玉,並創造了一個“齊黃”概念。這事讓他很惱火,大罵荒唐,說自己怎么可能與
齊白石相提並論呢?但這並非意味著他很謙虛,因為這樣顯得他很虛偽。正如一位
美國女作家曾寫道,黃永玉並不謙虛,但求實。求實,便是一種理性。
這世上能讓黃永玉悅服的人沒有幾個。但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沈從文無疑排在首位。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多年來與他聊天,聽到他提得最多,而且語氣最為恭敬的只有他表叔沈從文。黃永玉在那篇長文《太陽下的風景》(還有後來的《這一些憂鬱的碎片》)里寫到沈從文,文章中的最後一段話,總是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
“我們那個小小山城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常常令孩子們產生奔赴他鄉獻身的幻想。從歷史角度看來,這既不協調且充滿悲涼,以致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歲時背著小小包袱,順著小河,穿過洞庭去翻閱另一本大書的。”
的確,他們都對漂泊情有獨鐘。沈從文隨著軍營在湘西
山水里浸染,然後獨自前往北京。黃永玉到江西、福建一帶流浪,在漂泊中尋找到打開藝術殿堂
大門的鑰匙。
對沈從文、黃永玉這樣一些人來說,儘管有漂泊的艱辛,儘管有鄉愁,但他們擁抱的是自由,是浪漫。他們似乎都本能地感到自己終究有一天會挺立在二十世紀
中國的文化舞台上。
對表叔(沈從文)的《長河》喜歡得不得了。他說:“我讓《長河》深深地吸引住的是從文表叔文體中醞釀著新的變革。他寫小說不再光是為了有教養的
外省人和文字、文體行家甚至他聰明的學生了。我發現這是他與故鄉父老子弟秉燭夜談的第一本知心的書,一個重要的開端。”他又說:“為什麼淺嘗輒止了呢?它應該是《
戰爭與和平》那么厚的一部東西的啊!照湘西人本分的看法,這是一部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
黃永玉把沈從文的人生寫得那么豐富多彩,把沈從文的形象勾畫得那么感人,想必他在沈從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寫沈從文,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寫自己。
兩人也有不同。沈從文到達北京後,基本上確定了未來的生活道路,並且在幾年後,以自己的才華引起了徐志摩、
胡適的青睞,從而在“京派文人”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黃永玉比沈從文的漂泊更為頻繁,很難在一個地方停留下多少日子。漂泊中,不同的文學、藝術樣式,都曾吸引過他,有的也就成了他謀生的手段。
難以想像,沒有年輕時代的漂泊,會有後來的黃永玉。漂泊讓他看到了處世的種種技巧,把他磨鍊得更加適應於複雜的社會。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面前,他顯然要比沈從文更為沉著老練,更為應付自如,同時另有一種“野氣”。
“他不像我,我永遠學不像他,我有時用很大的感情去咒罵、去痛恨一些混蛋。他是非分明,但更多的是容忍和原諒。所以他能寫那么多的小說。我不行,忿怒起來,連稿紙也撕了,扔在地上踐踏也不解氣。”黃永玉這樣把自己和沈從文進行比較。
黃永玉還是一位
文採風流的作家、詩人。他先後出版了《罐齋雜記》、《芥茉居雜記》、《太陽下的風景》以及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多部作品,其散文和小說筆調深沉,語言詼諧,寓意深刻,嘻笑怒罵皆成文章。
黃永玉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浪跡天涯卻情系梓里。他惦記著養育了他的這方山水,惦記著家鄉的吊腳樓和石板小街。他在散文《太陽下的風景》中寫道:“無論我走到
天涯海角,我都為它驕傲。它實在太美了,以至以後的幾十年,不論我走到哪裡,也會覺得還是我自己的家鄉好……”
捐巨幅畫作
名畫家黃永玉日前向
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其巨幅代表作《
春江花月夜》,及上世紀50年代為國家博物館創作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壁畫小稿,捐贈儀式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春江花月夜》為黃永玉先生89歲所作,畫心高5米,寬3.85米。作品表現了唐代詩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境,採用全景式構圖,描繪了春江花月夜宴樂盛景,讓人聯想到黃永玉故鄉鳳凰沱江之夜。作品色彩濃烈,人物眾多,造型生動,綜合了畫家水墨和重彩的功力,為畫家晚年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各族人民大團結》壁畫由黃永玉完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一直安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廳內,直至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新館重建,經歷了20世紀後半葉的社會變遷,成為新中國壁畫碩果僅存的精品。原創作小稿見證了黃永玉嚴謹的藝術創作態度及紮實藝術功力,為後人研究新中國壁畫創作提供了珍貴資料,故此壁畫小稿的捐贈具有特別意義。
在17日的捐贈現場,黃永玉一直說這是“小事一樁”。“人老了,畫留在家裡會有很多複雜的問題,捐給國家是最好的選擇。”
2013年8月,“黃永玉九十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全面回顧了黃永玉的藝術歷程,展現了畫家從版畫到水墨的創作流變,及其在書法、雕塑、工藝、設計等多方面的才華,充分顯示了老畫家的藝術激情與創新能力。
媒體評論
全才鬼才
黃永玉曾任瓷場小工、國小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湖南省
吉首大學終身
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
黃永玉本名黃永裕,為了寫起來省事而改“裕”為“玉”,是湘西
鳳凰縣的土家族人。他國中剛讀了兩年就在抗戰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學夢,不得不輟學到社會上四處闖蕩,不但走遍了半個福建省,還到過江西、廣州、上海、台灣、香港。這期間,他當過瓷場的小工,在碼頭上乾過苦力,在中國小任過教員,在劇團搞過舞美,在報社當過編輯,還乾過電影編劇。正是在此期間,17歲的他在
泉州的開元寺巧遇
弘一法師。這段奇緣後來被人們演繹成他對法師持弟子禮、得真傳。而他自己的說法則是:上樹摘玉蘭花時被一老和尚發現,極不情願地下來後隨之來到禪房,開始時並不知道這位貌不驚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
弘一法師。雖然並沒有真的拜師學藝,但短暫的交往仍帶給他一些啟迪和不小的震撼。後來,
弘一法師臨終前曾留給他一張條幅,上面寫著:“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
社會是最大的學校,
興趣是最好的
老師,
生存是最強的
動力。黃永玉16歲就能靠木刻養活自己,天性聰穎只是一個方面,恐怕更多的還要歸功於勤於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為了藝術他不惜翻山越嶺,
廢寢忘食。在
蘇州寫生時,他被
司徒廟中有“清奇古怪”之稱的四棵漢代
古柏吸引,連續三天早去晚歸為其寫生。日後,面對被他用準確而流暢的白描線條展示在丈二大紙上的這四株閱盡人間滄桑的古柏,人們無不稱奇叫絕。在義大利的
佛羅倫斯,黃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盛夏時節,他背著畫箱,頂著炎炎烈日四處寫生,餓了渴了,就坐在路邊吃點隨身帶的麵包,喝幾口涼水。而當時他已經年近七十。
正是憑藉這種精神,黃永玉不僅在版畫、國畫、
油畫、漫畫、
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詣,而且還是位才情不俗的
詩人和
作家,出版的詩集曾一舉奪得《詩刊》年度創作一等獎,寫的散文、遊記既有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又充滿智慧的哲理,
自傳體小說則邊寫邊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連載。
黃永玉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有人說他小時候是藝術
神童,版畫、油畫、國畫、雕塑等均無師自通;有人說他曾是
弘一法師的三個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傳而練就了靈性十足的
書法。但是如果仔細研讀他的書,用心賞析他的畫,並且有機會與他敘談的話,神奇的色彩褪去後,人們更多體會到的會是他深厚淵博的學識、卓爾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強的性格、睿智風趣的談吐和筆耕不輟的勤奮。
鬼才
●拜見“畫壇鬼才”黃永玉
《春秋左傳讀本》里說:“人生上壽百二十年,中壽百年,下壽八十年。”所以,八十歲或許並非就意味著生命價值和創造力的喪失,對於被奉為“畫壇鬼才”的黃永玉而言,它或許意味著一種新的開始。近段時間以來,年已八十高齡的他一直奔波於廣東、北京、香港等地之間,為他的“
黃永玉八十藝展”巡展活動忙前忙後。因為“黃永玉八十年藝展”對於他來說,既是一種人生的階段性總結,又是一個了結。因為他下一步還想寫完他那部自傳體小說,這部小說主要是以他所經歷的20世紀
中國的變遷為背景。
就像美術評論家
陳履生所言,“他有著湘西人的倔強、刁蠻的個性,也有著一種輕盈、浪漫、抒情的文人情調,同時,他又始終刻意的與主流社會保持著某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他的經歷和藝術風格都具有一種特殊的‘複雜性’”。在
中國畫壇,黃永玉不但是“畫壇鬼才”,同時還是少有的“多面手”,國畫、油畫、版畫、漫畫、木刻、雕塑他樣樣精通。其版畫代表作品有《
齊白石像》《葉聖陶童話》《森林組畫》及《阿詩瑪》等。
水墨畫代表作品有《貓頭鷹》《山鬼》等。除此之外,他還設計了首輪生肖
猴票、
酒鬼酒瓶等。平生舉辦畫展數十次、出版畫集幾十種。除了在藝術上頗有成就外,他更痴迷於
文學創作,還寫得一手好文章,這些年來,他用自己的散文、小說、詩歌、雜文培養了一大批鐵桿
讀者,創作了《永玉六記》《
這些憂鬱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等詩文集,新作《比我還老的老頭》還成為了2003年暢銷書。可以說,他將體力和智力都發揮到了極限,就連其死去的表叔
沈從文先生都忍不住大讚他在藝術和文學上的稟賦。為此,他還曾獲
義大利總統頒發的最高司令勳章。2003年,他又獲得了全國美協表彰的傑出
藝術家“金彩獎”。
每一個嚮往大時代和大成就的年輕人,都喜歡從歷史的細節中去尋找答案,20世紀與21世紀,人與人,時代與時代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很難洞察和穿透眼前的這位老人。我們分析他的唯一線索便是從他的畫、建築以及文字中去尋覓依據。當然,慶幸的是他還健康的活著。
無愁浪蕩漢
自傳:“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
作為一名畫家,晚年的黃永玉更加傾向於寫作,近些年他相繼出版了散文集《太陽下的風景》、《火里鳳凰》、《
比我老的老頭》、詩集《一路唱回故鄉》等,自傳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也提上了創作日程。
但是從2009年初開始,關於“著名畫家黃永玉寫自傳十多年還在四歲徘徊,作品完成遙遙無期的報導”再次引發了外界對這位如今已是86歲高齡的畫家的關注。很多人紛紛發出疑問,依照這樣的速度,黃老先生的自傳何時才能從孩童時期寫到花甲之年?在準備這次採訪之前,得知黃老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終於從四歲寫到了國小畢業,但文稿的字數已經達到了三十萬字之多。黃老說,這本書其實在抗戰八年時就準備寫了,但因為上世紀四十年代都在逃難,好不容易熬到解放,去了中央美術學院,因為種種社會原因又“不敢寫了”。直到現在,才能“有機會寫寫身邊有趣的、可愛的人”。
懷念:“我一個人蹲在戰壕里”
幾年前,為了紀念故去的老朋友,黃永玉整理多年來所寫的文章,出版了散文集《
比我老的老頭》。書中記述了
錢鐘書、張樂平、李可染、沈從文和好朋友黃苗子、郁風夫婦等許多人的故事,或懷念、或遺憾、或傷感、或啼笑皆非,仿佛這些人都沒有離去,他們都還活在黃永玉的精神世界裡。
其中,郁風是散文集中提及的唯一一位女性,說起她,黃老開玩笑地無奈道:“我告訴你,這個人啊,你要跟她在一起你就煩死了,這個人煩極了。”但面對眾多好友都已經離去的事實,黃老對記者憶起他年輕時寫的一首詩,“我好像躲在一個大戰爭炮火連天之後的一個沉積的戰壕裡面,所有人都不在了,我的戰友們全都死光了,我一個人蹲在戰壕裡面,我是晚上八九點鐘的月亮。”
藝術:要“讓人高興,讓人沒有距離”
到了八十多歲的年齡,黃老已經不必再委屈自己去迎合潮流了,他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對於時下年輕人熱衷的選秀節目和流行音樂他一點也不感興趣,對於在國際市場上如火如荼的
中國當代藝術他也是好惡有別,而關於什麼是藝術的生命力這樣的大話題,他的回答有一種返璞歸真的透徹,他說,藝術是“藝術是“讓人高興,讓人沒有距離,讓人沒有距離”。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
唉!都錯過了。年輕人是時常錯過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掛在樹梢尖上冬天凋零的乾果,已經痛苦得提不起來。
——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增補版)·2007年2月
我畫畫/讓人民高興/用詩射擊和謳歌/用肩膀承受苦難/用雙腳走遍江湖/用雙手擁抱朋友/用兩眼嘲笑和表示愛情/用兩耳諦聽世界的聲音/我的血是O型/誰要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黃永玉·《一路唱回故鄉》·2006年10月
獲得榮譽
義大利總司令獎
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用六個版面,作了專題報導黃永玉;1980年,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了《黃永玉畫集》。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對他專題介紹,國內多家媒體也頻頻播放他的專題。他的作品在德國、挪威、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巡迴展出,曾榮獲義大利最高榮譽獎“司令勳章”。
他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
猴票和
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寫過、出版老祖宗多種畫冊,還有《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
這些憂鬱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亞、德國、意大得和
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國家形象人物
2010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啟動了《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的拍攝工作。作為參演人員,入選2010年《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該片是為塑造和提升
中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而設立的重點項目,是在新時期探索對外傳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 黃永玉先生參拍“
國家形象宣傳片”出場於版本二畫面三。
人物年譜
1924-1937年——出生於湖南常德,半歲後隨父母回鳳凰老家。入
鳳凰縣岩腦坡縣立模範國小後來入福建廈門
集美中學。抗戰開始,學校遷入內地
安溪縣。
1939年——木刻《下場》發表在福建永安
宋秉恆先生主持的《大眾木刻》月刊上,得到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稿費。
1940-1941年——手印木刻集《烽火閩江》(25幅),
王淮作序。
1942-1943年——執教福建長樂培青中學,從事木刻創作,自印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春天的樹》,《三.八那天》發表於福建
仙遊縣《閩中日報》(
單復先生編輯)。
1944-1945年——在江西
信豐為詩人野曼、
彭燕郊、黎焚薰的詩歌刻插圖,為兒童文學作家
賀宜《旋律的童話》作木刻插力,作《失樂園》《拜倫像》《自刻像》《瑪耶訶夫斯基像》。在尋鄔縣舉辦個人風景畫展。在上猶縣刻《飢餓的銀河》《東北啊!》《小草》等。
1946年——在福建
南安芙蓉村國光中學任教,刻芙蓉村風景11幅。
1947-1948年——經野夫、
李樺、陳煙橋、章西涯先生介紹在上海參加中華全國木刻協會,致力於木刻運動與創作活動,刻反飢餓、反內戰的木刻傳單及其他木刻。任教於上海閔行縣立中學。先後在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參加上海美術作家協會。隨畫家
張正宇、
陸志庠先生赴台灣編輯創作《小食攤》、《按摩女》《牛車》石刻《杵歌》等.在香港參加"人間畫會",從事木刻創作,作自由撰稿人,任電影編導(《海上故事》《兒女經》)。在香港大學
馮平山圖書館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
1949-1966年——第二次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個人畫展。第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個人畫展。參加港九慰問
解放軍的《勞軍畫展》,創作木刻《勞軍圖》。經嚴慶樹、羅承勛先生介紹,任《
大公報》臨時美術編輯。回北京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先後任講師,版畫系副教授、教授。參加
中國美術家協會,先後任理事,常務理事、副主席、顧問。創作木刻《
齊白石像》(1954)、《雪峰寓言插圖》《葉聖陶童話》插圖、《森林組畫》及《阿詩瑪》 插圖(1956)等。創作森林建設組畫郵票四枚。在美協美術館舉辦
西雙版納寫生展。
1966-1977年——參加《牛鬼蛇神畫展》,人選作品有木刻《勞軍圖》、油畫《魚》等。參加《墨畫展》。入選水墨畫《貓頭鷹》。
1977-1991年——在廣州舉辦個人水墨畫展。個人畫展在
中國美術館舉辦。創作設計
金猴郵票。在美國
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在
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辦個人畫展。在義大利羅馬舉辦個人畫展。獲義大利總統頒發的最高司令勳章。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奧伯豪森舉辦個人畫展。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東方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在
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在香港三聯書店舉辦《永玉三記》畫展。在香港三聯書店舉辦《水滸》人物畫展。在台北翰墨軒舉辦《水滸》人物畫展。
1992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
1995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
1999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辦《流光五十年》個人畫展。在
中國美術館也舉辦個人畫展。《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永玉》出版。2006年——1月8日,創作了一組“老鼠圖”製成鼠年掛曆。每頁掛曆用宣紙畫作了一副老鼠圖,可以裝裱後獨立成畫;創作“快樂鼠” 限量發行1000件。10月8日,在家鄉湘西,黃永玉無償捐贈的個人博物館在湖南省吉首大學落成,該館陳列了黃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並展示有黃永玉極具創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銅雕作品《山鬼》。11月12日,在
深圳大劇院音樂廳作演講。
2008年——8月24日,獲得“奧林匹克藝術獎”,以嘉獎其對推動人類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黃永玉是本屆奧運會主辦國(
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藝術家,也是現代奧林匹克史上唯一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2009年
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開始在《收穫》雜誌連載。
2011年-----建黨90周年創作《九荷之祝》,同年
中國國家畫院向社會正式公布我國16名首批中國國家畫院院士名單。名單如下(按年齡排序):張仃、
吳冠中、黃苗子、王伯敏、黃永玉、潘鶴、歐陽中石、錢紹武、楊之光、詹建俊、沈鵬、方增先、劉文西、袁運甫、邵大箴、靳尚誼。
這16位院士涵蓋了
國畫、
油畫、
版畫、
雕塑、公共藝術、
書法和
美術理論研究,基本上對美術的各個專業全領域全覆蓋。楊曉陽表示,取得優異成績並不一定能夠取得院士榮譽,獲得院士稱號,其藝術成就要自成體系,要對後世產生影響,要在自己的領域內具有絕對的權威。
相關信息
家鄉位置
地圖:
全集出版
原標題:《黃永玉全集》在京首發 所有入選作品均本人審定
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黃永玉全集》2013年7月29日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儀式。全集編撰歷時3年,是迄今為止最全面展示黃永玉藝術成就的一套叢書。
《黃永玉全集》的出版恰好在黃永玉90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在今天的首發儀式上,黃永玉先生謙遜並不失幽默地說:“可能是因為我歲數大了,湖南省畫畫的人沒有比我大的了,所以給我出了這套全集。”作為海內外知名畫家、當代中國藝術的指標人物,黃永玉先生的創作橫跨文學、藝術多個領域。《黃永玉全集》總計14卷,前8卷“美術編”,分別為版畫、彩墨風景、彩墨花鳥、彩墨人物、油畫雕塑、小品插畫、書法及設計,收錄作品圖片總計2630幅;後6卷“文學編”,分為詩歌、人物、自述、雜文遊記、文與畫、雜集(書信),收錄文學作品總計1200篇,是對黃永玉先生作品最全面、最完整、最權威的結集出版。
《黃永玉全集》於2010年8月啟動,2011年入選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項目,歷經三載,湖南美術出版社集中重點編輯力量,進行全方位的訪談、采編、組稿、拍攝、編輯。為了保證《全集》的質量,出版社組建了堪稱豪華的編委陣容:由美術理論家劉驍純和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小山擔任主編,黃永玉兒子黃黑蠻、資深編輯左漢中擔任執行主編,編審郭天民擔任總體設計,學者李輝擔任文學編主編。為了防止假畫魚目混珠編入“全集”,所有入選作品均由黃永玉本人及兒子黃黑蠻親自審定,保證了每件入編作品的真實性。
贈予國博
2014年2月17日,黃永玉先生將自己的巨幅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和上個世紀50年代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創作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壁畫的小稿贈予國博,豐富了國博對近現代美術經典作品的收藏。
《春江花月夜》為黃永玉先生89歲時所作,畫心高5米,寬3.85米。作品表現了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中的情境,畫面採用全景式的構圖,描繪了春江花月夜宴樂的盛景,是黃永玉八十高齡以後最重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