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錦

織錦

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

三國、六朝、隋唐時期是中國織錦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東晉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誌著南京雲錦的正式誕生。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一派繁忙。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緯錦採用緯起花的顯花方式,突破了"錦花型"單元較小的局限,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

2006年,雲錦、蜀錦、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批准的織錦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南京雲錦研究所以及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2009年,中國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織錦
  • 外文名:brocade
  • 起源:商代時期
  • 傳承單位1南京雲錦研究所
  • 傳承單位2: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歷史沿革,南京雲錦,介紹,品種,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湖南土家錦,

歷史沿革

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自漢武帝後,中國織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羅馬帝國)等國。東晉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誌著南京雲錦的正式誕生。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北宋宮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規模龐大的織造工場,生產各種綾錦。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大量生產織金錦(一種加金的絲織物)的時代,宮廷設立織染局、織染提舉司,機構龐大,集中了大批優秀工匠。明清兩代織錦生產集中在南京、蘇州,除了官府的織錦局外,民間作坊也蓬勃興起,形成江南織錦生產的繁榮時期。織錦大多採用傳統提花工藝和木製花樓織機,有些織錦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
中國織錦是中國技術水平最高的絲織物,用彩色的金縷線織成各種花紋的織品,織錦因此而得名。在中國七千多年養蠶繅絲的歷史裡,織錦作為絲綢中最美麗的部分,也曾隨著路上絲綢之路的駝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團隊,走遍當時的世界。這種前所未見,光彩奪目的織品,讓那時的西方世界對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充滿了古老的神往。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數千年生活創造的過程中,織錦也呈現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如南京的雲錦,四川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湖南的土家錦,雲南的傣錦,貴州的苗錦,海南的黎錦等。數千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織錦由最初作為布料的存在,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寶中一個美麗的門類。

南京雲錦

介紹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製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南京雲錦南京雲錦
雲錦因其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格調高雅,在繼承歷代織錦的優秀傳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
在古代絲織物中“”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雲錦則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成,列中國四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因其豐富的文化和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是中國古老的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8月《地理標誌產品雲錦》國家標準在南京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同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說天上的仙女日夜織錦,朝為錦雲,晨為棲霞,當人們仰望漫天的流光溢彩時,驚嘆於織錦像雲霞一樣美麗,於是,人們稱南京這種如彩雲般絢爛多姿的織錦為雲錦。根據技法不同,雲錦又分為庫緞、織錦、庫錦、妝花四大類。
中國的織錦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候秦淮兩岸織機數萬,以雲錦織造為主者多達30萬人,天工開物書中記載織布機器名為大花樓織機,它是一種木織機,由木頭與毛竹組合而成,上下兩人製造,它主要的製作工藝是通經斷緯製造方法,到目前為止無法用現代機器替代。
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審美習慣有著密切的關聯,每一種圖案的背後,隨蘊藏著人們對於吉祥、富貴、豐收的嚮往。其寓意可概括為“福祿壽喜財權”,如桃子代表壽,佛代表福,石榴代表多子,如意代表如意。圖稿出來後要做成意匠,就想按照那個圖像放大後打成格子,一個縱向小格子代表一根絲,一個橫向小格子代表一根緯,很細緻,所以雖然圖稿不大,可意匠稿放大後卻很大。接著是挑花,就是根據格子的變化,用線把花紋的變化全部編導花本上,這個過程屬於一個設計的過程。用古老的結繩記事的方法將絲線和錦線編織成暗花程式,成為節本。南京的雲錦是給皇家的,在選材上與別的錦就不一樣,選用優質的蠶絲,彈性好,柔韌度好,光澤好。至於金絲與孔雀羽,則更是珍貴的材料。
金絲的製作,是由有經驗的工匠,將金葉加入烏金紙中打成金箔,金葉要經過千百次的捶打,工人靠感覺調整角度,使金葉慢慢延展,制好的金箔只有0.12μm,輕微的呼吸就可以將它吹走。再經過背光、切絲、捻成金線,成為可以織入雲錦的圓金線和扁金線。紅樓夢中有一“出晴雯勇補孔雀裘”,從那時就記載了將孔雀羽織入衣物的故事。活孔雀羽不變色,用線經水捻,一天能捻幾十米。雲錦織造時,機樓上的拽花工提升經線,織手在下面分段局部按花彈織,提經穿尾,兩個人的配合才能完成。 雲錦雖然很精美漂亮,但是畢竟是傳統的一些東西,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眼光也在變,雲錦要想再發展的話,必須和現代的生活相結合起來。設計師也在嘗試將紋樣用在結婚禮服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只是皇家才能穿雲錦。

品種

雲錦中屬於織錦類的織物有許多品種,民間作坊中習慣的名稱有:“二色金庫錦”、“彩花庫錦”、“抹梭妝花”、“抹梭金寶地”、“芙蓉妝”等。
二色金庫錦
它屬小花紋單位的織錦,花紋全部用金、銀兩種線織出,一般是以金線為主,少部分花紋用銀線裝飾。圖案花紋以幾何形紋樣和小朵朵花為多。二色金庫錦的具體用途是作服飾和實用物的緣邊裝飾,如鑲滾衣邊、帽邊、墊邊等。花紋單位有十四則、廿一則、廿八則幾種(則數愈多,花紋單位愈小)。
彩花庫錦
它也簡稱為“彩庫錦”,亦屬小花紋單位的織錦。彩庫錦的花紋除用金線織造外,還用各種顏色的彩絨裝飾極少部分的花紋(如一朵小花,或某個花紋的局部)。彩花部分用通梭織彩,分段換色,全件織料上的各段彩花只用幾種不同的顏色循環;或全部花紋用一金、一彩兩色長跑梭織造。彩庫錦用色雖不多,但織品效果甚為精麗悅目。彩庫錦常用的花紋單位,有十四則、廿一則、廿八則幾種。彩庫錦除用做服物的鑲邊裝飾外,亦可用於製作囊袋、錦匣、枕墊和裝幀裝演。“庫錦”名稱的由來與“庫緞”一樣,都是因織成後輸入宮廷的“緞匹庫”而得名。“二色金庫錦”、“彩花庫錦”由於花紋單位面積小,設計紋樣和挑花結本都比較省工。但在這樣小的單位面積內,要設計出富於變化和精巧動人的四方連續紋樣,並非一件容易見功的事情。傳統的紋樣留傳的雖不少,但堪稱佳作的並不多。
抹梭妝花
它是一種大花紋的彩錦,有加金(加織金線裝飾花紋)的和不加金的兩種。所謂“抹梭”,就是指整個織物花紋的配色,是用通梭織彩;顯花的部位,彩緯呈現在織料的正面,不顯花的部位,彩緯織進織料的背面(有地經與其形成經緯交組)。抹梭妝花的配色,在同一段上最多織四五個顏色。因為是通梭彩,所以在同一段上循環並列的花紋單位花紋與配色都完全相同;在織物的背面,呈現有一段段的橫向彩條。為求得圖案配色的豐富變化,乃採用分段換色的辦法,豐富花紋的配色。但在整體配色中,須有一兩種顏色作為統一整體色彩的統色。例如,一匹纏枝花紋樣的匹料,常用深、淺兩種綠色作為枝梗和藤葉的統色,花朵的妝彩,則可分段變換顏色。這樣,從整體效果看,色彩既有變化,又有統一。這種織造統色的彩梭,在織造術語上叫做“長跑梭”;分段換色的彩梭,叫做“短跑梭”。抹梭妝花織造的速度,雖比挖梭妝花(妝花緞的織造方法。挖梭妝花,作坊中亦叫“過管妝花”)快一些,但用木機手工生產,產量畢竟有限,熟練的工人一天最多織66厘米左右。現已完全改用電力織機生產,不僅質量完全符合要求,產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抹梭妝花除織造匹料外,清末以後,民間作坊中曾生產過一些不加金線的織錦台毯、織錦靠墊和提包、琴條①等實用品,圖案有龍鳳、花卉、人物、博古、琴棋書畫、亭台樓閣等。整個織品只固定用四五個顏色裝飾全部花紋。色彩雖不多,效果倒還雅致。過去雲錦行業中叫它為“洋莊貨”,因其主要銷售對象是來華旅遊的外國人和歸國觀光的海外僑胞,20世紀30年代在外銷上曾經風靡一時。
抹梭妝花抹梭妝花
抹梭金寶地
它的織造方法、配色技術,與抹梭妝花安全一樣。所不同者,抹梭妝花是緞地,抹梭金寶地是用圓金線(捻金)織滿地。前者是在緞地上織彩花;後者是在滿金地上織彩花。織品的背面一樣光平、起彩條,花紋輪廓均用片金絞邊(亦稱“金包邊”)。從織品效果看,抹梭金寶地金線用得多(有片金,有圓金線),比抹梭妝花更顯得輝煌華麗。抹梭金寶地已過渡到電力織機生產,不僅產量提高,成本降低,產品質量也比木機手工織造的緊密細緻。它在使用效果上,可與挖花妝彩的金寶地相媲美。所不及者,即配色和花紋裝飾方法不如挖花金寶地豐富多樣,但從總體效果看,仍然具有“金寶地”的絢麗輝煌的藝術特色。
芙蓉妝
它是一種配色比較簡單的大花紋織錦,在色彩的表現方法上與“妝花緞”有著顯著的不同。芙蓉妝的花紋不用片金絞邊(用片金線織出花紋的輪廓),也不用深淺不同的幾重色彩來表現花紋的層次。整個紋樣只用幾種不同的色塊來表現。花紋的形狀以空出地部線條來顯示(藝人的設計術語叫做“丟陽縫”)。在花與花、花與葉之間,各以不同的單色表現配色的變化。如花卉的枝梗、花萼、葉芽等,以一色綠或兩種顏色的綠作為整體的統色,用長跑梭織造;花朵則用短跑梭分段換彩,以變化各段花頭的配色。如一段織紅花頭,一段織黃花頭,一段織金花頭……,可以隨意變化安排。芙蓉妝整個織品的配色,雖不如“妝花緞”、“金寶地”那樣複雜、豐富,但它卻另有一種艷而不繁、單純而明快的效果。由於它配色單純,施用的彩緯不多,因此整個織料質地薄而平整。過去,用這種妝彩方法織造的織錦,因為圖案多用“芙蓉花”作主題,所以作坊中習慣地叫它為“芙蓉妝”。後來凡是套用這種妝彩方法織造的“錦”,花紋雖不用“芙蓉”,但仍習慣地叫它為“芙蓉妝”。“芙蓉妝”已成為一個專門品種的名詞了。

四川蜀錦

蜀錦是織錦種類中歷史久遠的一種,它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繁於明清在東漢時期就已譽滿天下。漢唐以來的1000多年裡,蜀錦南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向外輸出,即加快了中國絲綢業的發展和傳播,也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過不可磨滅的影響。寓合紋樣(又稱吉祥圖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順利、喜慶、頌祝、長壽、多福、富貴、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寓合吉祥紋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套用越來越廣泛,不僅成為我國民族錦緞圖案的一個重要特徵,亦是我國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寶貴文化遺產。 三國時期蜀錦曾一度是蜀漢和東吳、曹魏的主要貿易商品,是當時蜀國的經濟命脈,而發展到明清的繁盛時期,史書記載成都有機房兩千處,織機萬餘架,當時的成都是舉國文明的織錦生產地。成都一直以來就有另一個美麗的名字“錦城”,流轉的時光帶走了古城的風情,成都幾乎被人們淡忘了他曾經數千年被稱為錦城。 在中國歷史上把一種手工藝與一座城市聯繫起來的並不多。從而看到蜀錦與這座城市意味深長的關聯。蜀錦的織機名叫木製小花樓織機,在現代藝人的努力下,已恢復了許多絕版蜀錦,燈籠錦原為明朝宮廷元宵節的紋樣,燈籠的四角是懸掛流蘇,長織成稻穗狀,旁有蜜蜂,寓意五穀豐登,圖中又織有蓮花、寶珠等吉祥圖案,是蜀錦中得傳統名錦之一,連珠狩獵紋錦是唐代對波斯文化的汲取,取材於古絲綢之路的敦煌石窟,紋樣以栩栩如生的造型,表現出騎馬、射獵的武士神韻。再現了唐朝蜀錦的獨特風格。紅底八大雲錦是宋代較有代表性的蜀錦,地是紅色,花紋由紅、黃、綠等組成,以幾何形為主,是一種名貴的彩錦。月華錦由數組彩色金線排列成由淺入深,逐漸過渡的色彩,加上裝飾的花紋,數種漸變的色彩同時織成,如雨後初晴的彩虹,五彩繽紛,這種巧妙地藝術構思,據說是絲織匠由天空中的彩虹受到的啟發,其技巧失傳已久,乃蜀錦所獨具。
蜀錦蜀錦

蘇州宋錦

宋錦產於江蘇蘇州,因相傳織於北宋而出名,織造技術獨特,其經絲分面經和地經兩重,故又稱“重錦”。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製工藝品之一。開始於宋代末年(約公元11世紀),產品分重錦和細錦(此兩類又合稱大錦)、及匣錦、小錦。重錦質地厚重,產品主要用於宮殿、堂室內的陳設。細錦是宋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厚薄適中,廣泛用於服飾、裝裱。
宋錦,因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繡之冠”,它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錢小萍為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又將宋錦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棲湖召開的APEC晚宴上,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們及配偶身著中國特色服裝抵達現場,統一亮相一起拍攝“全家福”。他們穿的宋錦“新中裝”面料,便是產自蘇州吳江的鼎盛絲綢。

廣西壯錦

壯錦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的著名絲織物,產生於宋代,在宋代,壯族稱為僮族,故壯錦又稱僮錦。以棉紗股線或麻紗股線為經、桑蠶絲為緯的色織提花織物,也有採用染色桑蠶絲為經、染色有光人造絲或金(銀)皮作緯織造。採用兩組經線和四組緯線在緞紋組織地紋上提織各色緯花,形成對稱花紋,或用多種彩緯線挑出花紋。壯錦的花紋圖案接近剪紙圖案,變化千姿百態。傳統的花紋圖案有花、鳥、魚、蟲、獸以及“萬”字、“雙喜”等文字圖案、線條粗壯有力,色彩艷麗,常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織成,色彩以紅、綠、黑、黃為主,一般多以紅色為背景,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品種繁多,按服裝和服飾用途,可分為花邊綢、腰帶綢、頭巾、圍巾、被面、檯布、背帶、背包、坐墊、圍裙、床毯、壁掛巾、錦屏等等。
除了以上四種著名的織錦外,其他地方也有織錦生產,並各具特色。如傣族的“傣錦”,苗族的“苗錦”,廣西瑤族的“瑤錦”,雲南佤族的“佤錦”和拉祜族的“拉祜錦”,貴州布依族的“布依錦”,湘西和鄂西土家族的“土家錦”,海南黎族的“黎錦”,台灣高山族的“高山錦”以及西北地區的“回回錦”等等。

湖南土家錦

土婦善織錦,土家族的姑娘,自古就以織錦揚名,在土家族,幾乎家家都有織機,每個女人都會織錦,女孩子出嫁時都要自己織錦作為嫁妝。被稱為卡普他的鋪蓋,是衡量貧富和生活好壞的標準。山地民族火辣辣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審美評判,土家族在用顏色上以濃烈的大紅大綠色調為主。不同於雲錦的莊重,蜀錦的艷麗,土家族散發著濃烈的民族氣息。土家人的婚戀嫁娶,家庭服飾都離不開織錦,當地流行這樣一句諺語,“養女不織花,不如不養她”。土家姑娘從小就要跟母親學習挑織技術,結婚時必須有自己親手織的打花鋪蓋做嫁妝,這樣的習俗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土家錦在土家人自己的稱呼中被稱為西蘭卡普。西蘭卡普的傳說,關於夜晚、誤解、美的重生。西蘭是人名,卡普是她織的花布。相傳西蘭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聰明的姑娘,她把山裡的百花都繡完了,就沒見著半夜開花半夜謝的白果花(銀杏)。為了繡出白果花,她獨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樹與白果花兒對話,不料被又醜又壞的嫂嫂發現了,哥哥聽信嫂嫂讒言,用板斧砍斷了白果樹,西蘭摔死了,她的繡花藝術卻被土家人傳下來了。 土家族婦女們都學著織西蘭姑娘的卡普,把它做成被子蓋在身上,表示和西蘭在一起,表達對她的無限思念。土家族女兒從小就學織西蘭織過的布,把它當自己出嫁的陪嫁品,人們把它叫作“西蘭卡普”。土家錦的圖案由各種花紋構成,取材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善於觀察生活的土家族婦女,將她們看到的美好的東西全部織到了錦里,而且,土家族的織錦是不畫圖的,那些花樣都在她們的心裡,有九條雲,小白妹,栗子花,太陽花,月亮花,是少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土家族織錦,沿用自漢朝以來一直未曾改變的古老腰織式斜織機,民間的織機一般長約五尺寬約2尺,沿襲斜織機的的腰織式,要求眼看背面,手織正面,必須對紋樣及色彩有嫻熟的記憶和表現能力。傳統的使用牛角挑織的方法,使經緯線沉浮均勻,結實耐用,織機窄,兩尺左右,通經斷尾,反挑,牛角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作料的選取上,用棉紗做經,用蠶繭吐的絲做緯線,給它染成五顏六色,土家錦除了技法之外還要要求心中有圖案,對這些傳統的土家圖案,都爛熟於心。總結她們總體的風格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幸福吉祥。
土家錦土家錦
土家錦月光舞土家錦月光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