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南京絲織業發端於東吳時期。
東晉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後,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
元代,蒙古族習尚用真金裝飾官服,加之國力擴張,黃金開採量增大,使以織金夾銀為主要特徵的雲錦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最珍貴、工藝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種。
南京雲錦從元代開始至明代和清代,一直是皇家御用品貢品。有時還作為朝廷禮品,饋贈外國君主和使臣以及賞賜大臣和有功之人。
明清時期,南京織錦工藝日臻成熟,並形成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鼎盛時擁有3萬多台織機,近30萬人從事織錦,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
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清代雲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歷史上南京雲錦織造藝的最高成就。
工藝特徵
南京雲錦的傳統工藝主要有“妝花”、“織金“和“金寶地”等。妝花錦,用色變化豐富,一種織物上的花紋配色多達十餘種,最多可達二三十種,圖案的布局嚴謹莊重、簡練概括織金錦,花紋圖案全部用金線或銀線,或金銀線並用織成;金寶地錦,花紋圖案全部用金絲織滿地,再在金地上織出五彩繽紛、金彩輝映的花紋。
南京雲錦圖案的題材廣泛,既有大朵纏枝花卉,又有各種動物(如龍鳳、仙鶴、獅子等)和植物(如寶相花、蓮花佛手、石榴、梅、蘭、竹、菊等),還有表示吉祥的“八寶”、“暗八仙”、“吉祥”、“壽”字等。在配色方面,則運用了色暈與調和的技法,使紋樣色彩美麗動人。
南京雲錦製造的主要特點是“挑花結本”, 用古老的繩索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實際上是一種以線為材料進行儲存紋樣程式的創作設計過程。
此工藝技術要求很高,不僅要把紋樣按織物的具體規格要求,計算“分寸秒忽”,將紋樣在每一根線上的細膩變化表現出來,還要按紋樣圖案的規律,把繁雜的色彩進行最大限度的同類合併,編結成一本能上機織造,讓織手讀懂的程式語言花本。
工藝流程
原料準備
織造雲錦所用的材料有桑蠶絲、金銀線、孔雀羽、真絲絨等這幾種材料。金銀線是生產雲錦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可以說金銀線的歷史也是雲錦生產的歷史,特別是雲錦妝花中使用的紙扁金,就是雲錦的專用材料,這種材料迄今都是專為雲錦而生產的。此外,雲錦藝人云錦彩色緯絨們還嘗試使用某種特殊的材料如孔雀羽絨。孔雀羽絨是用孔雀尾羽上的翠絨精心加工而成的。
雲錦屬於熟織提花絲織物,即織成後不需染色、印花。生產所用的主要原料一蠶絲, 織前均需經過練制染色,按照不同品種的要求加工成一定規格、顏色的經、緯原料,供上機織造。原料準備工藝流程,隨織物品種及選用原料的不同略有差異,但基本工藝主要涵蓋以下範圍:
經向原料的準備過程,相對於緯向原料而言比較簡單,基本由以下工序組成:絞絲→筒子絡絲→單絲打捻→並絲→復捻→揚返→精練→染色→絡絲→整經。
緯向原料的準備工藝則比較複雜。雲錦屬於緯向起花,夾金織銀,因此,緯向工藝就顯得多而繁雜。它主要由以下三個流程來完成:(1)妝絨:妝絨是妝花織物的彩色緯絨。用14—16根30 / 35D的廠絲併合精練後染色。精練工序除按一般精練工序操作外,尚需進行錘鍊,使絲身鬆散成絨。(2)底緯:絞絲→精練→染色→絡絲→並絲→搖緯。(3)裝片金:傳統片金、銀箔貼上在襯紙上,熏色後切成一定規模的長條,織用時要裝在紋刀肚內,由紋刀帶入經絲開口。
紋樣設計
雲錦的紋樣設計,要根據實用要求、物質材料、製作條件和織成效果,進行意匠安排。
圖案花紋設計
圖案花紋設計,即根據需求用途,設計出經濟、實用、美觀的圖案花紋,其設計特色要遵循“美、廣、大”的原則,即形式美,取材廣,花形大。
配色
配色,雲錦用色自由,一件妝花織物,花紋配色可多達十幾色乃至二三十種顏色,錦面色彩效果繁而不亂、統一和諧,獲得生動而優美的藝術效果。
組織設計
組織設計,即設計織物組織結構的編結程式,一般織物有平紋、斜紋、緞紋等。
繪製意匠圖
繪製意匠圖,將紋樣、組織、規格等設計好之後,根據小樣填繪意匠圖。
挑花結本
挑花結本是雲錦生產的關鍵環節,是紋樣由圖紙過渡到織物上的橋樑,它用古老的結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為織造程式,再上機進行織造,實際上是一種以線為材料,進行儲存紋樣程式的創作設計過程。不僅要把紋樣按織物具體規格要求,計算“分寸秒忽”,將紋樣在每一根絲上的細膩變化表現出來,還要按紋樣圖案的規律,把繁雜的色彩進行最大限度的同類合併,編結成一本能上機織造,讓織手讀懂的織造程式花本。其原理就是用絲線作經線,用棉線作緯線,對照繪製好的意匠圖,經線對應意匠圖上的縱格,緯線對應意匠圖上的橫格,挑製成花紋樣板“花本”。然後運用“花本”上機,與機上牽線、經絲的作用關係,提經織緯來完成織造任務
挑花結本有三道工藝,稱為挑花、倒花、拼花。其中挑花是基本工藝,倒花和拼花是輔助工藝,視情況需要加以運用。傳統的挑花方法,是在圖案紙樣上畫若干方格,分成若干區,計算好每一區的經緯線數,全憑挑花藝人的豐富經驗隨畫量度,算計分寸,用一竹片鉤子挑起腳子線引入耳子線,編結而成。照設計稿挑制出來的第一本花本,叫做“祖本”。根據已有的花本複製出另一本花,這種工藝,行業中叫做“倒花”。拼花就是把挑花或倒花製成的不完整的花本合併成一個完整花本,使之具備上機織造的要求。
造機
造機即根據所織雲錦的品種、規格,把織造雲錦所需的經絲,按照地部組織、紋部組織的不同要求分別安放到位,使其符合織造的需要。
雲錦織物是在傳世的斜身式大花樓提花木織機上手工織出,其特點為木製材料組成,採用樺卯、木楔連線,作用分工明確,結構受力合理,結實耐用。整個機身長達五六米,從織口到機後經軸間參與織造工作的經絲長度為5.2米,經平線與水平線夾角10度,堪稱世界手工紡織業中,機型最龐大、結構最巧妙的機器。特別是精巧的環形花本裝置,起到了現代機械、電子提花龍頭的紋針升降機構以及和紋版程控系統相結合的作用,滿足了整幅妝花織料的織造要求。大花樓木機機型結構早在南朝梁代已基本定型,大類可分為機身、花樓、開口機構、打緯機構、送經卷取機構五大部分。各部機件名目繁多,雲錦藝人世代相傳,多為口頭俗名,不能盡征於古籍文獻。每台織機須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前者在上,後者在下,上下協同生產,高達4米的花樓上坐著拽花工,按事先編好的分色圖案程式進行提花操作,坐在機前的織工操作綜框開口,配色挖花、引緯打緯等工序。
雲錦的妝花屬於大花紋織物,其織物的開口運動分為地部和紋部兩部分。根據云錦織造要求,造機時除地部組織按素機裝造外,還需使經絲與花本聯接作提花裝造。整個裝造工藝包括打范子、撈范子、范子吊裝、柱腳製備、數絲、引纖、拾絞、撈筘等工序。不同的品種和機型,裝造的規格和要求也不一樣。
織造
大花樓木機織造雲錦時,經絲與緯絲交織,必須有五個方面的運動。第一,經絲上下分開形成梭口,分別為地部開口和紋部開口;第二,將緯絲引入梭口;第三,將引入梭口的緯絲推向織口;第四,把已經織成的織物引離織口;第五,把經軸上的經絲送出。這五個方面的運動,分別由拽花工和織手用手工操作。前三個運動是連續型的運動形式。經絲的開口運動,地部開口,由織工用腳踏桿控制范子來實現紋部開口,由拽花工用手工拽花與織工用腳踏桿控制障子協同操作來實現。其他各項運動均由織工手工操作。
拽花
拽花的操作是在與花樓纖線相兜連的花本上進行。操作時, 按花本耳子線編排的次序,提起一根耳子線使該場應起的腳子線分離出來,與之相兜連的相應經絲提升,形成梭口。織工踩障引緯和打緯後,拽花工撒手,閉合開口。
盤織
雲錦木機手工織造,織工手足並用,與拽花工相配合協同操作。足踏腳竹進行開口作業,手主要做投梭、鏟紋刀、過管、打緯等作業。引緯作業有三種方式,在織妝花品種時,這三種引緯方式都要用到。一是手織梭引緯,這與一般織物引緯相同;二是紋刀引緯,用於引入片金;三是過管挖花,這是用於“通經斷緯”織法的引緯。
打緯
在雲錦行業中俗稱“碰框”。打緯機構由筘框、踏馬竹、高壓板、撞桿、立人等組成。在投梭、鏟紋刀、過管等作業時,筘框停在後位,並用左腳踩踏馬竹,使高壓板降落將撞桿剎住。引緯完成後打緯時,左腳脫離踏馬竹,高壓板回升脫剎,然後用雙手扶住框蓋,將箱框拉向織口。
送經與卷取
雲錦大花樓織機的送經與卷取,均採用間歇運動方式,根據需要用手工操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發展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遺留下來的大量雲錦實物對於研究中國紡織品的發展歷史、探索紡織品的織造工藝、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取向和審美觀念,以及歷代職官制度、服飾制度和工匠體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一項嚴密而系統的工程,其包含的科技內涵十分豐富,可以為中國工藝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實證材料,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絲織新品種不斷湧現,服飾面料更新換代加速,市場對雲錦的需求量減少,加之雲錦的學藝周期長、勞動強度大,青年人多不願從事此項工作,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已瀕臨失傳。當代雲錦研究所確認的傳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雲錦設計、織造經驗的技藝人員。
傳承人物
朱楓,男,漢族,1915年生,2009年去世,江蘇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傳統技藝。
保護措施
1957年12月, 南京市雲錦研究所成立。雲錦研究所成立後,初期工作重點在蒐集整理雲錦紋樣畫稿,總結歸納雲錦創作藝術規律,培訓藝徒,搶救瀕臨失傳的工藝絕技。先後整理出版了大型彩色圖案集《南京雲錦》和黑白圖案集《南京雲錦》,恢復了失傳品種“雙面錦”、“凹凸錦”,開發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裝飾用錦“雨花錦”等;同時徵集購買了相當數量的一批雲錦匹料、塊樣、實物資料,為雲錦的研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2年,中國國家輕工部撥專款籌建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後改名為“南京雲錦博物館”。博物館曾先後受北京定陵博物館、湖南長沙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等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委託,複製完成了數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古絲織文物,並通過研究、複製,進一步挖掘整理了傳統的織造技藝。
社會影響
技藝展示
20世紀80年代,南京市雲錦研究所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成功地複製了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重僅49.5克的“
素紗禪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清朝丁汝昌戰袍等。
國際影響
南京雲錦以其大花樓木質提花機的奇巧絕藝為主體,以及絢麗璀璨的各類雲錦產品為特色,代表中國傳統科技的最高成就,應邀赴美國、法國、比利時、挪威、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台灣、香港等地區進行展出和手工織造操作表演,並進行科技文化交流。參加了“日本筑波國際博覽會”、比利時皇家歷史博物館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展”、 韓國漢城的“中國古代科技展”和“中國文化大展”、上海建城700年的“明代文物複製品展”、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代科技展”、美國洛杉磯的“中國文化展”、香港的“中國古代紡織服飾研討會”、日本沖繩的“琉球王龍袍加冕慶典”等一系列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