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簡介
畫像磚的形制有兩種,一為邊長 40cm 左右的方形,一為長 45cm 左右、寬 25cm 左右的長方形。分布地區主要是四川,偶見於河南等地。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古建築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
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在
中原一帶出現,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樑、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
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
磚上的畫像均模印而成,均施
彩繪,出土時色彩已大多剝落。凡成都、新繁、新都一帶墓所出畫像磚多方形,長、寬一般在40~50厘米左右,畫面複雜,形象生動,製作較精。廣漢、德陽、
彭縣、
新津、邛崍、彭山、宜賓等地所出則多為長方形,一般長50厘米、寬30厘米左右,圖像簡單呆板,製作較粗糙。不同墓內所出的同一內容的畫像磚,往往同出一模,可見是墓主的家族按死者的社會地位從市集上買來若干類畫像磚組合而建成的墓。發現的不同畫面的畫像磚已達50餘種,其題材內容主要有 5類:①墓主經營的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如
播種、收穫與
弋射、
桑園、
採蓮、井鹽生產、市集交易、踐碓舂米、釀造等。②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車騎出行、尊賢養老、講學授經等。③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
樓闕、宅院、糧倉、庖廚、宴飲、
樂舞百戲等。④神話故事,如
伏羲、
女媧、
西王母、仙人六博等。⑤描繪社會習俗方面的內容,如社日期間樹下成群男女相會的高圖,反映了一種原始風俗的遺痕。各類畫像磚在墓室中的排列順序,一般近門處為門闕畫像,向內依次為車騎出行、生產活動、墓主享樂生活方面的內容,西王母等仙人一類畫像磚多嵌裝在後室或側室後壁較高的位置上。
其他地區的畫像磚 除四川地區外,在陝西、江蘇、江西、湖北、雲南等地東漢時期一些磚室墓的小磚側面,也往往有模印的簡單圖像,內容多為仙禽神獸、車騎、祥瑞圖和
荊軻刺秦王一類歷史故事。但這些畫像磚,無論從形制、風格,都與四川地區的迥異。
題材分類
根據出土情況,畫像磚可分為
成都、新都區,和廣漢、德陽、
彭縣、邛崍市、
彭山縣、宜賓等地兩種類型。而不同的題材約近50餘種,大體可分為五種內容:
一、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酒、鹽井、桑園、採蓮、市井等為主題的畫像磚。這類畫像磚,內容最為豐富,頗具研究價值。如成都羊子山一號墓出土的“鹽井”畫像磚,細緻地刻畫了[漢代]
井鹽生產的情況。畫面上鹽井,裝置著提取鹽滷的滑車;鹽滷正通過架設著的竹梘,緩緩地流向燒著火的鐵鍋中。是研究古代鹽業史最難得的實物資料。
二、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如車騎出巡圖、
丸劍起舞圖等。畫像磚的墓主多為當地的豪強顯貴,如
桓寬在《鹽鐵論·刺權》中所說:“貴人之家,雲行於塗,
轂擊於道……中山
素女,撫流徵於堂上,鳴鼓
巴俞,作於堂下。婦女披羅紈,婢妾口希寧。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這類畫傳磚所表現的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三、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諸如以市集、
雜技、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為主題的畫像磚。
張衡在《
西京賦》中描寫當時的雜技表演場面:“臨迥望之廣場,陳角觚之妙戲。鳥獲扛鼎,都盧緣穜,銜狹
燕濯,胸突鈷鋒,跳
丸劍之揮霍,走繩上而相逢”。這些,在畫像磚上都可以找到印證。又如“講學授經圖”,生動地塑造了博士、都講和學生上課時的情景,[漢代]的教育,於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諸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
百戲等畫像磚。這也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漢代]建築、民俗風情等的實際情況。
五、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諸如
伏羲、
女媧、日月、仙人六搏等。
畫像類
1 歷史傳說:如河南“
泗水撈鼎”畫像磚,講的是
秦王泗水取鼎的故事。
2 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獅畫像磚,獅子形象是我國常見的藝術造型題材,被視為辟邪吉祥的“
瑞獸”,其他祥瑞畫像常見有龍、鳳、
朱雀等。
5 動物題材:如牛、虎、馬、鹿、魚、象等為題材的畫像磚。
6佛教題材:如北朝五佛畫像磚。
文字類
以紀年、
吉文、名號磚為主。文字有篆、隸、楷等多種形式。
花紋類
總之,畫像磚是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生產科技、民俗風情等重要的文物資料,極具研究價值,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
主要特色
河南地區
河南地區的畫像磚,形制有四種:長方形的空心磚、長方形的實心磚、方形實心磚、空心柱磚,河南磚一般是經印模多次壓印的多個或多組有獨立造型的形象,依據一定的構圖方式組合在磚面上,形成一個更大的複合畫面,並具有一定的創作隨機性和裝飾性。磚的內容與藝術形式,依不同的時期而呈現不同面貌。
出土於洛陽的西漢空心畫像磚,以高度概括的圖案為主,布局疏朗,
陰刻線條簡率、圓韌,具有抽象的象徵意義;而出土於鄭州、
禹縣的東漢作品,還增加了神異物象,畫面繁密,多重複組合;而出土於南陽地區的東漢中期以後的作品,受當地畫像石藝術影響較為明顯,一磚一畫,主題鮮明,繪畫性強。
四川地區
四川是畫像磚發現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帶出土最為精美,時間大多屬東漢後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種,即 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磚和約46厘米×26厘米的長方形磚,還有一種就是在數量和種類最多的條形磚,每塊磚都是一個完整的獨幅畫面,一次壓印而成,一些磚要施彩,面貌接近繪畫,正方形磚的浮雕較低,線面相間,通過線條勾勒細部,強調和誇張動態,使畫面具有剛柔相濟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區畫像磚
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長方形磚則浮雕較高,立體感強。
四川畫像磚已知的題材有數千種之多,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區富庶的社會經濟和豐富多彩的生活風俗,如宴樂舞戲、庭院
樓闕、市井莊園、採桑漁獵、播種收割等。與其它地區相比較,四川畫像磚中的歷史故事及祥瑞物較少,生產勞動與車騎出行等題材占了較大比重,藝術形式得益於對現實的觀察。主要有兩種構圖方式:一種是高視點構圖,物象的空間位置清晰,三度縱深感已經表現得相當好。另一種是平面展開式構圖,即
散點透視法。
畫像磚的題材可分為畫像、文字和花紋三大類。
分布範圍
畫像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物質的,一塊塊刻有花紋畫像的建築用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墓葬裝飾,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習俗。西漢在
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此時社會穩定,經濟富足,《史記·平準書》記載,“至今上(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同時,在思想領域,武帝“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孝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和重視,連皇帝的諡號前面都要加上“孝”字,而“孝”的首要表現就是為親人奉行厚葬。在“
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的趨勢中,畫像磚墓也隨之大量湧現出來,這些畫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
隨葬品的代替、擴展或延伸。
再來看畫像磚中的畫像,把這些畫像同先秦青銅器上的圖案相比較,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雖然它們都使我感嘆,但是青銅器上的圖案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震撼和恐懼,而漢代畫像磚中的圖案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驚讚和舒適。來自不同的時空的工匠把他們對時代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索凝聚在手中的工具中,使他們創作出來的圖案畫像擁有鮮明的時代感。
先秦銅器上的圖像神秘、恐怖,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天和天命的敬畏。漢代畫像磚上的畫像則充滿人間的生活趣味,即使是“
西王母”“
東王公”這樣的大神,也脫離了《山海經》中“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的形象,而以人的形象出現,道貌威嚴,很難說他們是人化的神還是神化的人。這種不同說明了漢代在脫離了先秦的神秘主義之後,抑天尚土的人本主義思想逐漸盛行。這種思想使人們在生前更加重視人的作用,死後也極力對人生進行
仿效和再現。這種思想促進了
厚葬之風的盛行,促進了
漢代畫像磚墓和畫像磚藝術的發展。
歷史沿革
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兩漢,多在墓室中構成
壁畫,有的則用在宮殿建築上。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畫面的表現形式有
淺浮雕、
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因此,它們不僅是美術作品,也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資料。
戰國遺址中曾發現過
空心磚,但用於墓室。《詩·陳風·防有鵲巢》中說“中唐有甓”,意思是說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的路是用磚砌的。甓,即磚,用磚砌牆是比較晚的事了。一般建築用磚,是素麵的。漢代燒磚,由於其火候高,磚質堅硬如鐵,常用作硯材,成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磚,多有畫像和文字,一向為收藏家所重視,秦漢磚更為珍貴,有所謂“
秦磚漢瓦”之說。
磚刻文字,在證經補史和書法藝術上,有其不可低估的
學術價值。畫像磚則是十分寶貴的藝術珍藏品,畫像磚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製的,也有直接在磚上雕刻的,有的還加施色彩。
畫像磚的產生早於
畫像石,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是畫像磚藝術的濫觴期。最早的畫像磚幾乎都是戰國晚期各國都城宮殿上的建築用磚,多為體量較大的空心磚和條形磚,主要用作宮殿的台階和踏步,其中以
秦都櫟陽和鹹陽出土的畫像磚最為精美。戰國末,秦國最先開始了從
木槨墓向磚室墓的演變,使用畫像
空心磚來修建墓室。伴隨著
秦軍統一六國的號角聲,畫像
空心磚墓被秦人從關中帶到了關東地區。
西漢早期,這種畫像空心磚墓在今河南地區迅速發展,並在西漢中期影響到今晉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魯西等周邊地區。西漢晚期到東漢末是畫像磚藝術的繁榮期。從西漢晚期起,畫像磚墓開始擺脫了呆板的箱式結構,迅速向居室化發展,畫像磚也擺脫了空心磚的舊模式,向多形化發展。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巔峰,畫像磚墓的分布範圍擴大到西至甘青,東到海濱,南起雲貴,北達大漠的廣闊區域,並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其中四川、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持續繁榮到蜀漢時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揚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載體。
至東漢和六朝時期,隨著厚葬之風和磚式墓的流行,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形式也從秦漢的一磚一畫,發展為六朝的大型磚印
壁畫。秦漢時期,多為模製磚,表現手法一般用大塊大面的浮雕,塊面圓厚、古樸簡練,粗放而富於動感,磚體堅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這一時期,畫像磚用模製批量生產。畫像磚是古代繪畫和雕刻藝術高度結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國
雕刻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畫像磚盛產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其中,以四川
成都平原一帶的畫像磚最具特色,磚的規格均為長方形,一般寬50、高40厘米左右,一磚一個畫面,圖像內容極具地方特點,整齊地按一定間距鑲嵌在磚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魏晉至宋元時期是畫像磚藝術的衰落期,但南朝時期在以今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畫像磚藝術又出現了一個小高峰期,南京地區發現的
宏規巨的巨幅拼鑲畫像磚墓代表了這一時期畫像磚藝術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後,雖然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諸多地點都發現過畫像磚墓,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中心分布區域,畫像內容也日益趨於形式化和簡單化。元代以後,畫像磚作為一種民間美術藝術形式,淡化出了歷史舞台。
製作工藝
畫像磚在本質上屬於
雕塑藝術,雖然戰國晚期的一些空心畫像磚是用硬筆直接在半乾的磚坯上刻劃陰線圖像的,但西漢以後的畫像磚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畫像磚的模塑方法,大體可分為“拍印法”和“模印法”兩大類。
拍印法
西漢時期的空心畫像磚大多使用拍印法成的。其作工藝大體有刻模板、脫磚坯、拍印圖像、
燒成磚和施彩設色五道工序。第一步是作模板。由於空心磚體量較大,磚面上需要配置不同內容的圖像,模工匠先在事先備好的方形或長方形木板上用墨線勾畫出所需圖像的輪廓線,然後用
雕刀刻成陰線或凹入雕的圖像模板。模板一般面積較小,但西漢晚期也出現了一個磚面印一幅圖像的大型模板。第二步是脫空心磚坯,並將其陰晾至半乾。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乾的空心磚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圖像。同一個磚面上往往用多種不同規格、不同內容的模板印出複雜的圖像組合。同一磚面的四邊多用長條形模板印出裝飾紋樣框線,框線內配置不同內容的圖像。同一塊模板往往在同一磚面上反覆使用,造成同一圖像的多次出現。第四步,待印好圖像的磚坯完全陰乾後,入窯燒成磚。第五步,是給燒好的畫像磚施彩設色。
模印法
模印法是東漢以後畫像磚最流行的作方法。其作工藝有作圖像坯模、脫畫像磚坯、燒成磚和施彩設色四道工序。作坯模時,先在一塊與所磚大小一樣的方形或長方形木板上勾勒出墨線畫稿,用雕刀刻成模板,然後在四周加上木質框線,就成了坯模。利用圖像坯模像脫普通磚一樣的方法,就可成有圖像的畫像磚坯了。待磚坯陰乾後,經過入窯燒和施彩設色,就成了精美的畫像磚。與拍印法相比,模印法省去了拍印圖像這道工序,而且畫面內容單純而突出,無疑是畫像磚作工藝上的一大進步。模印法的流行,並沒有將拍印法擠出歷史舞台,南朝時期,拍印法被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成了由巨量畫像磚拼鑲組合而成的、幅面巨大的墓室磚畫像。無疑,這種畫像磚的作,需要高超複雜的技術,加上圖像不是印在磚的正面,而是印在磚的側面和端面,這就更增加了作的難度。因此,事前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計算。作模板是最複雜精細的一道工序。先要備好一塊與畫幅面積大小一樣的木板,由熟練畫工在上面勾勒出圖像的墨線稿,再由雕刻木工刻成巨幅模板,然後將模板分割成與墓磚側面和端面大小相等的小模板,最後依次用小模板在半乾的磚坯側面、端面按印出圖像。這樣,整幅圖像就被分配到巨量的磚坯上。要將燒好的圖像墓磚拼合成完整畫像,在砌築墓室時必須在設計人員的監督下,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墓磚編號精心施工。毫無疑問,作這種拼鑲式墓室畫像磚,必須有一個組織嚴密,由具有很高技術水平的
畫工、雕刻木工、磚瓦工組成的專業工匠集團。這一集團,有可能是直屬於皇家或朝廷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的雕塑藝術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從未出現過以
人體解剖為基礎的希臘、
羅馬式的雕塑作品,儘管畫像石藝術在魏晉以後曾受到
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但也遠沒有達到希臘、羅馬的水平。同
中國傳統繪畫一樣,線條的使用是
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的靈魂。“擬繪畫”式畫像石和陽線畫像磚基本用線條構圖,自不必說,浮雕類畫像石、畫像磚也與希臘、羅馬雕刻大異其趣,注重的不是質感和表情,而是輪廓線勾勒出的場景語言和形體語言,質感起著輔助的甚至是誇張的作用。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反映著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觀念。通過線條運用的變化,各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呈現出不同的
藝術特色。
出土案例
漢畫像磚
漢畫像磚是兩漢時期主要裝飾在古建築物上的一種模製、模印、雕刻和彩繪的畫像磚。分布於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省。與
畫像石並稱於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漢畫像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詮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睿智、熱情奔放、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知書達理及嚮往理想社會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富於動感、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技法,生動具體的展示了漢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兩漢時期民風、民俗的寶貴實物資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
漢畫像磚包羅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漢代歷史的大百科,現市面上多數以模印為主,雕刻的少見,雕刻還保留彩繪稀有,只以繪畫為主的大型空心漢畫像磚可稱國寶級,對研究漢代繪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漢代,農業和畜牧業取得長足發展,傳統的漁獵經濟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為農牧經濟的必要補充,狩獵仍然是下層百姓謀生的手段,同時也還是帝王將相、達官貴族非常熱衷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
司馬遷在《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
游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
弋射漁獵,犯
晨夜,冒霜雪,馳阮(通“坑”)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漢武帝曾侵奪民田開闢了上林苑獵場。枚乘在《
七發》中說:“馴騏驥之馬,駕飛輪之輿,盪春心,逐狡獸,集輕禽。於是極犬馬之才,困野獸之足,窮相御之智。袒裼身薄,白刃磑磑,矛戟交錯,此校獵之壯也。”這段描寫生動地反映了漢代的狩獵情景。狩獵往往得是數人或一人單槍匹馬配合獵犬在自然山林間進行,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危險性。鷹與犬既是他們的寵物,也是他們捕獵時的助手。在狩獵活動中,伴隨而生的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漢代盛行一時的娛樂項目,包括以劍、戟、刀等為武器的格鬥、比試箭法以及徒手奪刀械。擊劍最為常見。獵獲物有活的就養起來,於是又派生出馴獸和鬥獸。
公元前2世紀中葉,西漢王朝在關中建立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獵場外,還設有專門的
鬥獸場,當時的漢家天子與遠隔重洋的羅馬帝王不謀而合,把鬥獸當作一種娛樂。不同的只有一點,古羅馬的鬥獸士是由奴隸充任的,而漢家君民,朝野上下,無不以
漢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劍
斬蛇起義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們只好把毒蟲野獸作為假想敵,他們是以血肉之軀操持尺刃寸兵與鋸齒鉤爪的猛獸相鬥。貴族階級更把鬥獸作為炫耀勇武的一種方式。這無疑是危險而殘忍的。但在那個尚武的時代,每年秋冬之際,西漢皇帝令武士在長揚榭“搏射禽獸,天子登此以觀焉”;有時技癢,便親自下場。史載,漢武帝“能手格熊羆”,“手格猛虎”。公元前87年,
武帝病逝,陵墓里竟
生殉虎豹190隻,表現了他對狩獵和鬥獸生死不移的癖好。
畫像磚墓
東漢時期的以嵌入墓壁上的畫像磚為裝飾的墓葬。集中分布在四川省
成都平原地區。其他地區也偶有發現。墓主大都是當地豪強。早在清末,這種畫像磚已為收藏家所著錄,但由於都是非發掘品,對其在墓中的位置及準確涵義並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通過對成都、新繁、新都等地畫像磚墓的發掘,搞清了墓中整組畫像磚內容的相互關係,同當地的畫像石墓相比,雖然比較簡略,但基本相似。這種畫像磚,是研究當時四川地區社會面貌和雕塑藝術的重要資料。
墓室結構可分為磚室墓和磚石
混合結構墓兩類,規模一般大於當地同時期的普通墓葬。磚室墓內僅嵌入畫像磚,以1955年發掘的新繁清白鄉墓為例,墓室全長12.72米。由前室、中室、後室、側室和耳室9室組成,在前、中、後等 5個室中共嵌入畫像磚54塊。磚石混合結構墓多為畫像磚與
畫像石並用,以1953年發掘的成都揚子山1號墓為例,墓室全長13.84米,由前、中、後室組成,在前室兩側壁共嵌入10塊畫像磚,畫像石則分布在中室,其內容基本一致而又互為補充。墓大多早年被盜,
隨葬品為大型
陶俑、
鎮墓俑頭、錢樹、
五銖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