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蛇起義

斬蛇起義

“斬蛇起義”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前的歷史典故。講述了劉邦在豐西芒碭山澤斬蛇,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的故事。這一故事普遍存在於藝術作品中,京劇裡面的《白蟒台》、《蕭何月下追韓信》、《大保國》對此均有描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斬蛇起義
  •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 相關人物:劉邦
  • 發生地點:豐西芒碭山
  • 意義:劉邦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
  • 文化遺蹟斬蛇碑
出處,原文,注釋,譯文,地點,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後世紀念,斬蛇碑,斬蛇溝,

出處

歷史典故,選自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原文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①,徒多道亡,自度比②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③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④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⑤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⑥之。高祖即自疑,亡匿⑦,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斬蛇起義斬蛇起義

注釋

驪山:指驪山陵,即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未登基之前就調動大量人力修葺,至死時尚未修完,驪山陵和長城、阿房宮一樣工程巨大,耗費人力無數,是導致秦末農民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②比:等到。
③逝:流竄、逃亡。
④老嫗:年老婦人
⑤笞:鞭打。
⑥厭:通“驗”,驗證。
⑦匿:隱藏。

譯文

漢高祖劉邦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裡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於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裡乾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民都放了。並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民中願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說:“大丈夫獨步天下有什麼害怕的!”於是走到前面拔劍將蛇斬斷。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走了幾里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問她為什麼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麼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布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到前面,劉邦才醒過來,人們報告了他這一情況。只有劉邦心裡覺得很高興,心生自豪感,跟隨他的人越來越敬畏他。秦始皇曾經說:“東南方向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遊來驗證,劉邦懷疑秦始皇說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呂雉和其他人都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找到。劉邦覺得奇怪,就問是怎么回事。呂雉說:“你在的地方頭上總有雲氣凝結,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現象總能找到你”。劉邦聽了很高興,沛縣中的人知道後,許多人都來歸附劉邦。
斬蛇起義斬蛇起義

地點

芒碭山澤,漢文帝時為紀念高祖斬蛇起義,敕令在芒碭山斬蛇處立碑建廟,明時復立石碑。碑高2.39米,寬1.15米,厚0.22米,碑額書“日月”和“漢高斷蛇之處”。碑座是一巨大的贔屓。一九八三年,因年代久遠且保護不善,碑文殘缺,又仿照明碑重立新碑。碑正面刻有原碑碑文,碑陰刻有立碑緣由。為保護新碑,還建有高4.2米的六角亭,古樸典雅。現永城芒碭山漢文化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
徐州豐縣斬蛇溝,古稱“豐西澤”。《三家注史記》記載:“括地誌云: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中平地,故老雲高祖斬蛇處,至縣西十五里入泡水也。”《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豐西澤,在(豐)縣西一十五里。漢高祖斬白蛇於此。”

歷史意義

劉邦斬蛇起義的故事充分說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道理。高傲的秦始皇自信的認為有了強大的軍隊、占盡地利的關中之地,再加上採用“焚書坑儒”這樣的政令控制住了國家的精神文明傳播,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執敲扑而鞭笞天下”了。然而給人當長工的陳勝吳廣項羽和劉邦在轟轟烈烈的反秦鬥爭中不到三年就推翻了這個空前強盛、烜赫一時秦帝國
斬蛇起義斬蛇起義
劉邦的成功不僅著實為當時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惡氣,而且推翻了“君權神授”的封建統治思想,使人民開始覺得“皇帝輪流坐,來年到我家”的革命信條並不是不現實的。當然這也給後世的幾任漢朝皇帝鞏固自己真龍天子的傳說製造了不小的麻煩,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忠孝仁義的思想確定為國家的教育準則後,漢朝的社會思想才逐步趨於穩定。這也為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地位的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化意義

由於司馬遷於不經意之間在《高祖本紀》的這一段中多寫了一句“蛇遂分為兩,徑開。”由此誕生出了一個神話故事:即“高祖斬蛇,平帝還命”:
斬蛇起義斬蛇起義
故事的兩個主要角色之一,一條普通的蛇變成了巨大的白蟒。劉邦斬蛇前,白蟒說:“你欠下的賬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劉邦一劍把白蟒從正中間斬為兩段。所以西漢傳到平帝,白蛇轉投胎王莽,毒殺漢平帝,篡漢為新。後經光武中興,平滅了王莽,才又恢復了漢室,建立了劉氏東漢王朝。而東西漢恰巧各傳200餘年。

後世紀念

斬蛇碑

漢高祖劉邦斬蛇碑是始立於漢文帝時期的紀念漢高祖斬蛇起義的碑記。位於國家AAAAA級景區河南永城芒碭山主峰南麓漢興源景區。斬蛇碑多次重建,現存為複製明朝石碑。夜間光照石碑顯現劉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稱天下奇觀。
芒碭山斬蛇處碑芒碭山斬蛇處碑

斬蛇溝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人們為了紀念他斬蛇之說,在豐縣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斬蛇處的河溝名為“斬蛇溝”。白帝子廟位於豐縣城西、西去芒碭山澤的古道旁,離縣衙剛好三十五里單八步,故稱“三十五里廟”,後改稱為“三十里廟”。廟宇有大殿三間,前帶走廊,有院牆、門面,門前豎一石碑,記述了建廟的原因、經過、位置、意義。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黃水陷城,豐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廟坍塌,水後蕩然無存。之後人們又在原廟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廟”。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黃水再決碭山縣的龐家林,“三十里廟”再次夷為平地。自此,再無此廟,但“三十里廟”村名一直延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