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何月下追韓信
- 時代:秦末
- 主要人物:蕭何 韓信
- 類型:歷史故事
相關戲曲,基本信息,劇情梗概,京劇唱段,故事出處,出自京劇,取材西漢演義,史籍所記,文獻記載,古文原文,古文譯文,相關文物遺址,
相關戲曲
基本信息
京劇傳統劇目,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麒派)代表劇目。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
根據1959年演出錄音配像
蕭何————————周信芳(錄音)
————————小王桂卿(配像)
韓信————————齊英才(錄音)
————————張小申(配像)
劉邦————————朱春霖(錄音)
————————周卓然(配像)
夏侯嬰————————劉斌昆(錄音)
————————熊志麟(配像)
樵子————————朱錦華(配像)
門官————————閻韻喜(配像)
樊噲————————張韻斌(配像)
曹參————————宋久明(配像)
劇情梗概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京劇唱段
1;蕭何【西皮慢流水】;我主爺起義在芒碭,
拔劍斬蛇天下揚。
懷王也曾把旨降,
兩路分兵定鹹陽。
先進鹹陽為皇上,
後進鹹陽扶保在朝綱。
也是我主的洪福廣,
一路上得遇陸賈酈生與張良。
一路上秋毫不犯軍威壯,
我也曾約法定過三章。
項羽不遵懷王約,
反將我主貶漢王。
今日裡蕭何薦良將,
但願得言聽細從重整漢家邦,
一同回故鄉。
撩袍端帶我把金殿來上,
【西皮散板】;揚塵舞蹈見大王。
2;蕭何;白【將軍那將軍!千不念萬不念,不念你我一見如故】
【二簧快三眼】;是三生有幸,
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
全憑著韜和略將我點醒,
我也曾連三本保薦於漢君。
他說你;出身低賤不肯重用,
那時節;怒鬧了將軍,跨下了戰馬身背寶劍就出了東門。
我蕭何聞此言雷轟頭頂,
顧不得;這山又高、水又深,
山高水深路途遙遠,
忍飢挨餓來尋將軍。
望將軍,你還念我蕭何的情分,
望將軍,你且息怒、你暫吞聲、你莫發雷霆。
隨我蕭何轉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
故事出處
出自京劇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傳統京劇,是著名鬚生流派--麒派的代表劇之一。說來,《追韓信》在麒派戲中,還真有點兒“代表性”:它的最初腳本,是由麒派創始人周信芳(藝名麒麟童)自己創作的。該劇初編成,演於上海,但不是周信芳自己主演,當時主演蕭何的是劉奎童,周信芳只演配角--韓信。這是一九二零前後的事。所以,在傳統京劇中,《追韓信》是比較“年輕”的,到現在只有六十多歲。周信芳自己主演該劇,大約是在一九二四年。那時,周在煙臺,“為了給窮苦的同行買義地,和當地的京劇界合演了一場義務戲”。在幾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周信芳對《追韓信》不斷加工、提高,使之成為廣大民眾喜愛的傳統劇目之一。
取材西漢演義
《蕭何月下追韓信》取材於小說《西漢演義》,內容描寫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王朝後,項羽違背原來“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而貶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中王。劉邦很不甘心,便在暗中積蓄實力,又讓張良往各處尋訪堪任元帥的人才,伺機滅楚興漢。張良知道韓信是個人才,而在項羽部下未得重用,勸其棄楚歸漢,並寫了一封推薦信(角書)給他。韓信至漢,自思若以角書自薦,恐為人所輕,乃密而不呈,先往招賢館應試。主持招賢的夏侯嬰見韓信確有韜略,乃知報丞相蕭何。蕭何面試韓信,大為賞識,竭力推薦於劉邦之前。劉邦以為韓信出身低微,又辭以張良的角書未至,不加重用。蕭何言之再三,劉邦終不允諾。韓信得知,假意逃走。蕭何聞訊,立即前往追趕,在一個月夜,方才追及,夏侯嬰亦得報,隨後追至。二人同勸韓信返回。韓信見二人意誠,乃出示角書,三人一起歸來。蕭何再薦於劉邦,示以角書,劉邦乃拜韓信為大將。
小說和戲劇中的故事,是根據《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的記載敷衍而來的。《淮陰侯列傳》載其事如下:
及項梁渡淮,(韓)信杖劍從之,居戲(一作“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乾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官名)。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即夏侯嬰),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音YUE,同悅)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郊,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上復罵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必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進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漢書》卷三十四《韓信傳》亦載此事,除字句稍異,本事盡同。
史籍所記
史籍所記,與戲劇的情節是有出入的 。
一、 史籍並不載張良訪信、薦信之事。實際上,鴻門宴後,劉邦入蜀,張良送到褒中,因張良世為韓人,劉邦即“遣良歸韓”(《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當時韓王仍在項羽那裡,項羽為張良曾從劉邦故,不許韓王歸國,後又將其殺害。張良借項羽派他同新的韓王鄭昌去韓地的機會,在給項羽寫了一封信後,才“間行歸漢王”(同前)。其後,他一直未離開劉邦左右,也沒有劉邦讓他去尋訪元帥之事。在楚漢戰爭的許多關鍵時刻,張良給劉邦出了不少好主意,劉邦也曾稱讚他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領,他同蕭何、韓信一起,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在 劉邦統一中國的事業中卓著功勳。歷史家曾記載了 張良青年時期在 博浪沙刺秦皇,亡命下邳在圯橋納履之事,這本來就富有傳奇意味了。可能也正由於此,到了小說家的筆下,張良就更被蒙上了一層神仙般的色彩,成了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大明英烈傳》中的劉伯溫一類的人物了。《追韓信》一劇中,張良雖沒有出場,但他的一封角書,卻是韓信能否拜將的關鍵之物。
二、 夏侯嬰結識韓信不是在“招賢館”中,而是在韓信犯法當斬之時。史傳上 也沒有劉邦在蜀“招賢”之事。夏侯嬰這個人物,《史記》、《漢書》中均有傳。他同蕭何、曹參一樣,是劉邦在沛時的故交,跟從劉邦起義,因屢立戰功,“賜爵轉為滕公”(《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楚漢彭城之戰,劉邦大敗,欲丟棄自己的子女,即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賴夏侯嬰多方保護,二人才免於難。漢統一後的第二年(公元二零一年。)劉邦被匈奴困於平城,夏侯嬰護駕亦有功。至漢文帝初年,夏侯嬰方卒。從夏侯嬰的經歷來看,他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官,在京劇中,應當扮作武生、武淨之類的角色,而實際上,他卻由丑角應工。這是因為,在多次戰役中,他總是遇危而安,屬於一個“福將”。這樣的人物,在戲曲中,往往被 扮成一些詼諧、滑稽的角色,象隋唐戲中的程咬金一樣。至於小說和戲劇中讓他主持招賢館,恐怕是要多方面突出韓信是個人才,這是小說、戲曲中常用的“襯托”的方法。事實上,首先發現韓信有才能的,的確也是夏侯嬰。
至於史傳和戲劇還有某些細節上的不同,如史載蕭何追韓信不一定是在夜間,而戲中卻偏偏演成“月下”;史文沒有夏侯嬰追韓信,而戲中卻故意安排嬰隨何之後的情節等等,這些無非是要渲染氣氛、加強戲劇效果而已,勿須多談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優秀的傳統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重視人才、求賢若渴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而周信芳的精湛表演,更把蕭何刻畫得栩栩如生,使我們覺得這個人物可親可愛。這裡,我們想提以提周信芳同志的唱工。我們知道,京劇講“唱、念、做、打”四個字,對於正工老生來說,前三個字尤為重要。有人說,麒派的特點在念和做,特別是做工方面。這種說法失於片面,周信芳同志在唱工方面,也是造詣很深、獨具特色的。《追韓信》一劇中,有兩大段唱腔,一是初薦韓信時的“我主爺”那一段【西皮流水板】,一是追到韓信時的“三生有幸”那一段【二黃碰板】。前一段,周信芳唱得歡快、流暢,“但願得言聽計從重整那漢家邦,我們一起回故鄉”一句,一頓一揚,乾脆利落,準確地表達出蕭何發現了人才,感到劉邦取天下有望時的那種由衷的喜悅之情。後一段,周信芳唱得深沉、委婉“顧不得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遙遠、忍飢挨餓,來尋將軍”一句,有抑有揚,錯落跌宕,恰當地傾吐出蕭何盼望韓信迴轉,為漢出力的那種至誠之心。這兩段唱腔之所以膾炙人口,甚至被人們譽為周信芳之絕唱",不是沒有原因的。
周信芳對藝術精益求精。《追韓信》一劇,演了幾十年,他還總是不斷修改。原來,“我主爺”這一段唱詞中的第三句,曾經唱成“尊奉王約聖旨降”,不但唱著拗口,文句也不甚通順,後來唱時,便改“懷王當年把聖旨降”了。這是對他自己的戲;對配角的戲,他也是精心考慮。例如,韓信逃走,有一場趟馬過場的戲。一般的“趟馬”身段,多是勒馬三鞭。有些人演此劇,多不加深思,用勒馬三鞭的舊套。周信芳認為,勒馬三鞭式的“趟馬”,是要表現劇中人催馬急行,而這時的韓信,不是真心逃走,是要看蕭何“追也不追”,沒有拚命打馬的必要,因此,他要演員改成勒馬反踢腿,右轉身,亮相時往回看的身段。這樣一來,不僅身段更美,而且使表演更符合劇情。周信芳對藝術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文獻記載
古文原文
蕭何追韓信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乾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 “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古文譯文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認為韓信與眾不同。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逕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過了一兩天蕭何拜見劉邦,劉邦又怒又喜,責問蕭何“你為什麼要離開我?” 蕭何說:“我怎么敢離開,我是去追要離開的人。” 劉邦問:“你去追誰?” 蕭何回答:“韓信!” 劉邦又問:“走了那么多人你都不去追,卻去追韓信,為什麼?” 蕭何回答:“走的那些人都比較容易得到,但是韓信卻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是想長期漢中稱王那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那除了韓信就沒有能為大王解決的人了,這全都看大王你的打算來決定的!” 劉邦說:“我也想東進,怎么能一直呆在這個地方呢?” 蕭何說:“大王如果想東進,能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他早晚會離開大王的!” 劉邦說:“我讓他做將軍!” 蕭何回答:“如果只是讓他做將軍,韓信一定不會留下!” 劉邦說:“那讓他做大將!” 蕭何回答:“這很好。”於是劉邦就想叫韓信來冊封他, 蕭何說:“大王向來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叫小孩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大王想要任命他一定要選一個好日子,齋戒,設壇場等禮數都齊全了才可以!”劉邦同意了。到任命大將的這天,諸將都很高興以為會任命自己做大將。等到知道新任命的大將是韓信,整個軍隊都很吃驚。
相關文物遺址
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
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
景德鎮窯產品,瓷質。高44.1、口徑5.5、腹徑28.4、底徑13cm。景德鎮窯燒造。瓷質,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景德鎮窯產品,瓷質。高44.1、口徑5.5、腹徑28.4、底徑13cm。景德鎮窯燒造。瓷質,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蕭何追韓信處
蕭何追韓信處是漢中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留壩縣馬道鎮北側的鳳凰山下,距漢中市45公里。現存有嘉慶十年和鹹豐五年兩通石碑,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之初未受重用,無奈不辭而別,獨騎北上,是夜寒溪夜漲道路受阻,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終成帝業。“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典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