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河流,氣候,自然資源,水利,林業,生物,礦產,土地,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五套班子,政府機構,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交通運輸,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歷史文化,習俗風俗,宗教文化,地區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韶關屬
南越。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
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
粵北、粵中和
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韶關屬
南海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曲江縣,屬
桂陽郡,治所在今韶關市區東南
蓮花嶺下。
曲江縣有2100多年的城市歷史,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設
始興郡,曲江縣為始興郡治所。
東晉時移治今韶關西南。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設
韶州,因州北名勝韶石山得名。
唐為韶州治。五代南漢移治今韶關市。
此後元、明、清皆為韶州路、府治。
民國時期先後設廣東省南韶連綏靖區、南韶連道、嶺南道、南韶連行政區、北區、西北綏靖區、第二行政督察區等。
1943~1945年設省轄韶關市,為
廣東省臨時
省會。
1949年11月,廣東省設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在曲江城區設韶關市,轄曲江縣等17個縣市。
1950年北江臨時行政區委員會更名北江專區。
1966年曲江縣移治今址馬壩鎮。
1975年韶關市升格為地級市,轄曲江縣。
1983年撤銷韶關地區,所屬縣併入韶關市。
1984年起轄3個區9個縣3個自治縣。
1988年起轄3個區8個縣。
2004年5月起轄3個區7個縣(市)。
行政區劃
1984年起轄3區9縣3自治縣。
1988年起轄3區8縣。
2004年5月起轄3區7縣(市)。
名稱 | 面積(km2) | 行政代碼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 562 | 440204 | 512023 | |
| 670 | 440203 | 512026 | |
| 1666 | 440205 | 512100 | |
| 2384 | 440281 | 512200 | |
| 2316 | 440282 | 512400 | |
| 2316 | 440224 | 512300 | 丹霞街道 |
| 2046 | 440233 | 511100 | |
| 2171 | 440229 | 512600 | |
| 1861 | 440222 | 512500 | |
| 2127 | 440232 | 512700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韶關地區東起
南雄市界址鎮界址村,西至
樂昌市三溪鎮丫告嶺村,直線東西跨度長約186.3公里;北抵樂昌市白石鎮三界圩村,南達
新豐縣馬頭鎮路下村,南北跨度長約173.4公里。西北和東北與湖南省
郴州市、江西省
贛州市交界;東南接
河源市,西南連
清遠市,南鄰
廣州市和
惠州市。
韶關位於廣東省北部,北界湖南,東鄰江西,東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別與廣東省河源、
惠州、
廣州及清遠等市接壤。介於北緯 23°53′~ 25°31′ ,東經 112°53 ′~114°45′之間 ,東起
南雄市界址鎮界址村,西至
樂昌市三溪鎮丫告嶺村,全境直線距離東西跨長 186.3公里;北自樂昌市
白石鎮三界圩村,南至新豐縣馬頭鎮路下村,南北為 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84萬平方千米,韶關市區面積3468平方千米。
地質
韶關市地處
南嶺山脈南部,全境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廈活化陸台的湘粵
褶皺帶。地質構造複雜,火成岩分布極廣,地層發育基本齊全,岩溶地貌廣布、種類多樣,岩類以紅色砂礫岩、砂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為主。
地貌
韶關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積約占 20 %。
在地質歷史上屬間歇上升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峻以及發育成各級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構成粵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為蔚嶺、
大庾嶺山地,長140公里;中列為
大東山、瑤嶺山地,長250公里;南列為起微山、青雲山山地,長270公里。其間分布兩行河谷盆地,包括
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樂昌盆地、韶關盆地和翁源盆地。紅色岩系構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較廣,特徵顯著。
仁化丹霞山一帶以獨特的紅岩地貌聞名於世,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積約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結構,有各種奇峰異石600多座。
南雄、坪石等盆地屬紅岩類型,
南雄盆地幅員較廣,岩層有十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內山巒起伏,高峰聳立,中低山廣布。
北部地勢為全省最高,位於乳源、陽山、湖南省交界的
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第一高峰。南部地勢較低,市區海撥在最低35米。
河流
河流主要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
湞江為幹流,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狀匯入北江。主要支流有
武江、
墨江、
錦江、翁江、
凌江、
南水。新豐縣部分屬
東江流域。
氣候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
一年四季均受季風影響,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四季特點為春季陰雨連綿,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熱。年平均氣溫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氣溫8°C―11°C,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28°C―29°C,冬季各地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夏季各地氣溫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為雨季,9―2月為旱季。日平均溫度在10°C以上的太陽輻射占全年輻射總量的90%,光能、溫度、降水配合較好,雨熱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產。全年無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時間1473—1925小時,北部鄉鎮冬季每年均有降雪。
自然資源
水利
由於雨量充沛,河流眾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資源豐富。全市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條,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條。
多年平均年徑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約為176億立方米,過境水量28.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74.49萬千瓦,其中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有169.92萬千瓦,已開發裝機容量146.6萬千瓦。
林業
韶關是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75.05%,有林地面積191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9054萬立方米,穩居全省首位。
生物
生物資源豐富,是南方生物物種基因庫之一。已知獸類85種,鳥類144種,魚類185種,兩棲類50多種,爬行類90多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0種,二類保護動物21種。經鑑定的野生維管束植物2349種,並保存有不少古老和珍稀物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種,二級保護植物13種,三級保護植物15種。
礦產
韶關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有“中國鋅都”稱號,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煤炭、鉛、鋅、銅等55種,保有儲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23種。其中優勢礦種有鈾、鉛、鋅、銅、鎢、鉬、硫、水泥用石灰岩、稀土、新豐的陶瓷土、螢石、地下熱水等12種,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在廣東占有重要位置。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中:煤1.31億噸,鐵礦石2633萬噸,錳礦石74萬噸,銅礦石7884萬噸,鉛礦石9017萬噸,鋅礦石1.30億噸,鎢礦石1.87億噸,鉬礦石1.15億噸,銻礦石234萬噸,鉍礦石1.28億噸。
土地
韶關市土地面積1821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萬公頃,園地2.99萬公頃,林地143萬公頃,牧草地0.028萬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韶關市常住人口299.7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6.2‰。城鎮常住人口比重為56.5%,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戶籍人口33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1.6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1%。全年出生人口3.6萬人,人口出生率13.5‰;死亡人口1.88萬人,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長率6.5‰。
民族
韶關地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族、壯族、回族、滿族、蒙族、苗族、白族、侗族、土家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
韶關市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世居少數民族為瑤族和畲族,少數民族總人口約5.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其中瑤族3.2萬人,畲族1.1萬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和始興縣、南雄市、曲江區、翁源縣、仁化縣、樂昌市、武江區等8個縣(市、區)的51個鄉鎮、130個行政村、376個自然村。轄有一個自治縣即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個民族鄉即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全市散居少數民族人口3.1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6.4%。
政治
五套班子
政府機構
市政府辦公室
| 市發展和改革局
|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 市教育局
|
市科學技術局 | 市民族宗教局
| 市公安局 | 市監察局 |
市民政局
| 市司法局
| 市財政局 |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市國土資源局
| 市環境保護局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交通運輸局
|
市商務局
| 市農業局 | 市水務局 |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著作權)局 |
市衛計局
| 市審計局
| 市外僑事務局 | 市國資委
|
市體育局
| 市統計局
| 市林業局 |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
市旅遊局 | 市城鄉規劃局 | 市城市綜合管理局
|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
市政府投資項目代建管理局
| 市法制局
| 市金融工作局
| |
|
經濟
綜合
初步核算並經省統計局核定,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1343.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6.0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450.3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737.6億元,增長5.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11.9:33.8:54.3調整為11.6:33.5:54.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4971元,增長3.6%,按平均匯率折算為6796美元。分區域看:韶關市區生產總值679.1億元、增長2.7%,占全市生產總值48.8%,人均生產總值6.48萬元(9792美元);縣域生產總值712.8億元、增長6.1%,占全市51.2%,人均生產總值3.67萬元(5546美元)。現代產業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99.1億元、增長3.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07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4%,住宿業增加值增長6.9%,餐飲業增加值增長4.3%,金融業增加值增長2.3%。民營經濟增加值691.3億元,增長6.4%,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1.4%。
第一產業
韶關農業優勢明顯,氣候資源優越,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省排第一。優質水稻、蔬菜、畜禽產品、菸葉、水產品、水果等農業六大主導產業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如南雄板鴨、張溪
芋頭、火山粉葛等特色農業加快發展,
主導產業和
特色產業逐步向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優質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轉變。
2013年,韶關擁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90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7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155家。家庭農場22家。全市共有14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和1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13年全市共引進新品種125個,推廣新品種39個,套用新技術14項。全市農業科研項目榮獲市
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分別為6項、6項、5項。
2018年,韶關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4.1億元,增長4.7%。其中:農業增長5.0%,林業增長8.4%,畜牧業增長2.7%,漁業增長4.8%。
種植業
韶關地區
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大豆、棉花、麻、蔗、菸草、蠶桑等。
林業
韶關地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十分有利林木生長。尤其杉木,生長迅速,一般15至20年可成材,且材質好,馳名省內外。韶關是廣東省的杉木中心產區,連南縣金坑鄉素有“杉都”之稱。韶關是廣東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庫,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和林副產品資源。1984年森林資源二類清查,全市有林業用地220.38萬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71.95%;有林地125.33萬公頃,占廣東省的32.99%;森林覆蓋率達44.19%。韶關是廣東省的重點林區,所轄12個縣均是重點林業縣。
韶關山地遼闊,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區民眾,歷來靠山吃山,有悠久的耕山營林習慣。林業對於改善山區人民生活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林業部門調查,主要林區鄉鎮山林經濟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
畜牧業
韶關市畜牧業方面主要飼養豬、牛、三鳥等。
特產
第二產業
韶關歷史上以農為主,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但起源頗早,且有過鼎盛時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時代已有制陶業;唐宋時期手工業與礦冶業已有相當發展,《宋史》載:“慶曆(1046—1048年)末韶州天興銅大發,歲釆25萬斤,詔即其州置永通監。”
韶州、
雄州曾是當年織布絲綢中心;明代陽山為當時全國十三個鐵冶所之一,年產鐵78萬斤;清代土紙、毛筆生產興盛一時。民國以後,開始出現一些官僚資本家經營的工礦企業,釆煤業、以木炭、柴油為燃料的小火電業萌芽。
韶關是廣東的
重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國家先後把韶關作為華南重工業基地和廣東戰略後方來建設,建立起韶關鋼鐵廠、韶關冶煉廠、韶關挖掘機廠、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礦等一大批骨幹工業企業,奠定了韶關工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七十年代,韶關已成為廣東重要的工業基地。進入二十一世紀,韶關工業緊緊圍繞“建設粵北經濟強市”的目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基本形成了資源型產業突出、加工工業雄厚、部分輕工業份量較重的綜合類工業城市。2014年,韶關市完成工業增加值3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48億元。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菸草、製藥、玩具七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211.4億元。
2018年,韶關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84.1億元、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10億元、增長1.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178.4億元,下降0.7%。股份制工業256億元,增長3.6%;民營工業89.5億元,增長10.4%;外商及港澳台工業48.7億元,下降5.7%。輕工業增加值89.1億元,下降5.2%;重工業增加值221億元,增長5.5 %。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2.5億元,增長13.8%。主要工業行業中:製藥工業下降38.5%,鋼鐵工業下降11.3%,機械工業增長13.1%,玩具工業下降20%,電力工業增長11.2%,菸草工業增長2.1%,有色金屬工業下降1.5%。
第三產業
韶關據
五嶺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啟北,唐宋時期為嶺南商業重鎮。內地貨物多經
庾嶺進入韶州運往廣州和南海各地,嶺南特產、沿海食鹽和國外香料、工藝品等貨物也經韶州復道庾嶺運往虔州或轉運至京師、中原各地。
韶州成為聯繫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貨物轉運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隨著全國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韶州商業經濟更為活躍。韶州銅礦的開採和冶煉(今曲江大寶山一帶),產量居全國之首,成為
北宋最大的
銅冶煉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監(鑄錢局)的開辦,促進了韶州商業發展,南北貿易往來頻繁,在韶州轉運集散的北貨有絲綢、棉花、茶葉、菸絲、瓷器等,南貨有廣鹽、銅、鐵、錫製品、香藥、百貨、嶺南特產等。至明清時期,韶州的牙行業、行棧業、旅棧業、銀樓業、中藥行業、菸草行業、布匹行業、典當業、米行業、鹽行業、京果行業、飲食行業、土紙行業、運輸業等頗為興旺,這一時期在韶州城內和城郊先後建了九大貿易市場(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長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賢墟、大風墟。各地商人來韶經商頻繁,“舟車輻輳,踵接肩摩”。尤其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實行
海禁後,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貨物和國外進口商品,大都運來韶州轉運集散。湘贛、江浙、閩南和廣州各地客商,紛紛來韶經商,先後在韶州設立一批商業會館,其中主要的有
廣州會館、四邑會館、豫章會館、福建會館、楚南會館、贛州會館、興寧會館等。南北貨物的雲集,韶州關稅銀也隨之日增,至道光年間,韶州太平關年稅銀收入達21萬兩,轉解戶部14萬兩,比粵海關各口岸年稅銀之總和11萬兩還多,成為國庫和地方財政的一大財源。
韶關市有水果、蔬菜、糧食、小商品、布匹、水產品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和建築材料、裝飾材料、日用百貨、農副產品、機車、野味山貨、舊貨交易、機電產品等商品專業街。
新一輪對口幫扶開展以來,莞韶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莞韶園、七組團共引進落實項目103個,總投資250多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47個,工業、農業、旅遊、金融、文化等“十大”領域的合作也紮實推進。莞韶園已經定下戰略目標,即以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抓住
裝備製造、
生物製藥和
醫療器械兩個重點主導產業,突出整機裝備、成套設備和智慧型裝備,擴大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打造廣東裝備製造業總部基地,到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
2018年,韶關市接待旅遊者人數4790.5萬人次,增長13%,其中入境過夜旅遊者3.87萬人次,下降5.3%。旅遊總收入453億元,增長16.7%。
2018年,韶關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49.8億元、增長5.4%,其中住戶本外幣存款餘額1195.1億元、增長10%。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956.3億元、增長9.1%。住戶貸款餘額499.2億元,增長16%。其中:住戶中長期消費貸款380.6億元,增長22.3%;住戶短期消費貸款47.6億元,增長24.9%。全市證券金融機構交易額2759億元,下降12.7%;新增開戶5.78萬戶,下降3.7%。全年保費總收入52.6億元,增長11.7%。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37.3億元,增長11.3%;財產險保費收入15.3億元,增長12.7%。財產險賠付支出6.55億元,下降1.4%。
社會事業
科技
韶關是廣東第一架飛機誕生地。“十一五”期間,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產值達289.6億元;省民營科技企業89家,產值達40.55億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0%。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2005年末的60億增長到2010年的150億,增長150%;高新技術產品數量從2005年末的75件增長到2010年的135件,增長80%。
2013年末,韶關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2家,其中省級重點研發中心2家。國家級
高新技術企業3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81家,省級
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3個。全年取得科技成果88項,其中3項獲省科技進步獎。全年實施國家“火炬計畫”1項,國家 “
星火計畫”1項。全年
專利申請量2266項,
專利授權1438項。其中
發明專利申請316項、發明專利授權61項。我市通過2011-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考核,並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曲江區列入2013年“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是全國99個縣(區)、廣東省7個試點縣(區)之一。
2018年,韶關市新增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年末擁有省、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78家,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61家。年末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7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81家,省級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3個。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4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全年專利申請7340項,其中市區3975項;專利授權 3808項,其中市區1933項。發明專利申請916項;發明專利授權166項,其中市區79項。
教育
2018年,韶關市各級各類教育(含技工學校,不含成人高等教育和非學歷培訓)在校學生48.8萬人,增長1.6%。擁有全日制高等學校2所,技工學校4所,普通中學148所,中等職業學校14所,國小196所。
高等院校
普通高級中學
普通初級中學
韶關市區內的初級中學:韶關三中、韶關四中、韶關七中、韶關八中、韶關九中、韶關十中、韶關十一中、韶關十三中、韶關十四中、韶關十五中
職業教育
韶關市技師學院、韶關第二技師學院、廣東省工業高級技工學校、廣東省南方高級技工學校、廣東省嶺南工商一技(原有色一技)、粵北技工學校、核工業華南技校、韶關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韶關市北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南雄市中等職業學校。
普通國小
韶關學院韶州師範分院附屬國小、執信國小、至和湯鄧淑芳紀念學校、和平國小、
田家炳國小、華泰國小、東崗嶺國小、鎮泰國小、紅星國小、長樂中心國小丶朝陽國小等。
文化
2016年5月14日,韶關市韶文化研究院暨省韶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聘任儀式與工作通報會在韶關學院舉行,現場為55名研究員頒發聘書,夯實韶關特色文化建設基礎。
韶文化是指韶關本土歷史文化。5年前,我市籌建了韶關韶文化研究院,3年前爭取設立了省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幾年來,研究院和基地立足韶關本土,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
為建立覆蓋全市的韶文化研究工作網路和一支高素質的韶關特色文化建設主力隊伍,經縣(市、區)、市社科聯和韶文化研究院的層層推薦選拔,研究院和基地聘請了55名兼職研究員,希望通過研究員的聘任,促進韶文化研究與推廣隊伍的正規化、制度化、科學化。
據悉,研究院和基地將組織研究人員全面整理韶關歷史文化遺存,建立韶文化檔案資料庫,結合特色文化,廣泛有序開展系統研究,力爭將現有的文化資源真正打造成“城市文化品牌”,展現韶關的風采和魅力,推動我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
至2011年韶關市建有市級文化館1個,縣(市、區)文化館10個。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106個,從業人員165人,鄉鎮綜合文化站大多開設有圖書室、閱覽室、文娛活動室、小廣場等基礎文化設施,有的還開設了綜合培訓室、電腦室,組建業餘採茶劇社、鼓樂隊、舞獅隊、舞龍隊等,舉辦培訓班564次,培訓3.4萬人次。全市農村文化室566個,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藏書量9.65萬冊,宣傳欄1.11萬平方米,農村小廣場5.63萬平方米。全市有公共圖書館9個。其中,市級1個,縣(市、區)8個,藏書量約60萬冊,流動圖書服務送書51.7萬冊。全市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0個。其中,市級2個,縣(市、區)8個,從業人員280人,流動舞台車12輛。2010年,全市專業和業餘文化藝術團體開展送戲下鄉演出總共776場次,觀眾達23.28萬人次。全市公共博物館市級1個,縣(市、區)9個,民營博物館2個。全市文化廣場54 個,其中,有固定舞台、規模在350平方米至3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8個。
2018年末,韶關市共有劇場、影劇院數23個,其中市區13個;公共圖書館10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209萬冊,其中市區114萬冊。文化系統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博物館9個,文化館11個。微波線路總長80.6公里,廣播電視微波站3座,電視發射台8座,廣播調頻發射台13座。有線電視用戶62.6萬戶,有線數位電視用戶60.1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65.3%,其中市區入戶率73%。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9%,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8%。
衛生
2012年韶關市有醫療衛生機構733家。醫療機構床位數13510張,衛生人員總數19577人,衛生技術人員16183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12人,註冊護士2.24人。
2018年末,韶關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14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個、婦幼保健院(站、所)9個。醫療衛生床位數1.82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6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385人,註冊護士10155人。鄉鎮衛生院100個,床位3031張,衛生技術人員4072人,鄉村醫療點1404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總體合格率93.19%。農村居民衛生廁所普及率97.4%。農村改水累積受益率99.2%,其中自來水累計受益普及率96.7%。
體育
2010年9月廣東省第四屆民族運動會在韶關市舉行,韶關市代表團取得了團體總分全省第一、金牌第二的優異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市體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突出貢獻單位”。
2010年成功承辦了第16屆“廣東文化基金流動杯”老年人門球賽。來自省各地級以上市及香港、澳門、台灣共78個代表隊800多人參賽。
2010年10月舉行第16屆亞運會火炬傳遞(韶關站)活動,來自省內外80名火炬手手手相傳亞運聖火。
2011年9月韶關市運動員代表廣東省參加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女子龍舟、押加和2個表演項目比賽,奪得3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的好成績。10月20-28日在江門市舉辦的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韶關市參加田徑、跳繩、籃球(女子)、健身秧歌、武術、桌球六大項目比賽,以團體總分294分在全省21個參賽單位中排名第七(二等獎)。
成功承辦了2012年全國百城和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系統活動(廣東省)啟動儀式暨廣東省第二屆健身氣功站點聯賽總決賽、2012年廣東省“中國體育彩票”國民體質監測萬里行暨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啟動儀式。
成功舉辦了2012年韶關市“匯展華城杯”元旦環城跑、“周六福杯”龍舟賽、“百獅鬧元宵”活動、廣東省首屆百縣區足球賽“白馬建業杯”韶關賽區預選賽、青少年體育舞蹈大賽、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暨健身秧歌比賽、“南粵幸福活動周”體育系列活動、第五屆幹部職工體育運動會、第二屆“體彩杯”野外露營、第五屆徒步穿越丹霞山、首屆“體彩杯”丹霞綠道快樂騎行活動等,韶關市城市體育人口達48%以上。
2018年,韶關市體育場館共4857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120.5萬人,占常住人口40.2%。成功舉辦2018韶關半程馬拉松賽、廣東省第五屆腳踏車綠道聯賽等戶外賽事,舉辦第十一屆穿越丹霞山生態徒步游活動,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韶關·乳源站)活動,環南水湖腳踏車賽等一批省級以上戶外運動項目。
交通運輸
韶關具有豐富的陸路、水路交通運輸資源。韶關是國家鐵路一級樞紐與全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城市之一,已形成以“三鐵五高一航”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湞江、武江、南水、滃江、北江幹流、新豐江等各大小支流呈葉脈式密布全市,形成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豐富的交通運輸資源使韶關融入廣州一小時生活圈。
鐵路
普速鐵路
高速鐵路
車站 | 列數 | 車站 | 列數 |
---|
| 113趟 | | 9趟 |
| 57趟 | | 12趟 |
| 8趟 | | 5趟 |
| 在建 | | 10趟 |
公路
規劃高速:黃長高速公路(湖南臨武黃沙鎮----樂昌長來鎮)
韶新高速公路(韶關、翁源、新豐)
至2017年底,全市等級道路客運站21個,其中一級客運站1個(韶關南客運站),二級客運站7個。通農村客運班線131條,1082個行政村開通農村客運班車。
目前,全市出租汽車895輛,市轄三區城市公車輛839輛,公交線路發展到93條。公交線路均為無人售票,均上車投幣,設有
嶺南通·韶州通刷卡服務。
韶關公交系統由三家公司經營:韶關市公共汽車公司、韶關市韶運集團、韶關市汽車運輸有限公司。
2013年1月韶關公益性腳踏車租賃正式啟動,是一項便民利民、倡導低碳環保城市生活的公益性民生實事,同時也是韶關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
水運
韶關港地處
珠江水系的北江中上游,韶關港碼頭主要分布在北江、武江和
湞江兩岸,分為烏石、白土、新港、湞江、武江五個港區。通過
珠江流域的北江、
武江、
湞江、
西江等內河航道,韶關港貨物可通江達海,直達清遠市、珠三角地區、港澳地區和廣西的部分地區。
韶關的港口形成可追溯至清朝,建國以後從1950年開始,國家有計畫地投資建設韶關港。韶關港已有相對設施較完善的50~300噸級泊位61個,港口主要運輸貨種有水泥、礦石、煤炭、煤灰、竹木、鋼材和貨櫃等。
在2008年底,開通韶深鐵海聯運。鹽田國際牽手韶關建設貨櫃碼頭
內陸港。
至2017年底,內河航道維護通航里程386公里,其中等級航道256公里,泊位23個。全市營運船舶890艘。2017年韶關港年吞吐量為63.9萬噸,水路貨運周轉量105.7億噸·公里。
航空
韶關丹霞機場建設基本情況。韶關丹霞機場是廣東省第9個民用機場,計畫2019年年底建成投入運營使用。該項目已列入國家、民航和省、市“十三五”規劃及重點項目。
歷史文化
韶關是“
馬壩人”的故鄉,
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
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
侯安都、唐代名相
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
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磷、清代文學家
廖燕、抗日戰神
薛岳、鐵軍創始人
張發奎、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
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
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作為
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後裔,
客家文化底蘊豐富,是我國內地
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稱之“
嶺南客州”。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0萬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80%。如今四川
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
朱德在《
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韶關素有“嶺南名郡”之稱,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匯之地。境內文物眾多,擁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83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
習俗風俗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飲食方面,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民間普遍重視傳統節日,除春節、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外,還有嘗新節、冬至節等。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賽龍舟:每年端午賽龍舟已逐漸成為韶城的傳統風俗,也是韶關推動全民健身,豐富韶城人民文體生活而每年舉行的三項重大活動之一,至今韶關已成功舉辦了9屆。每年初夏的端午節龍舟比賽,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歡聲雷動,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這裡,觀看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據悉,韶關已連續舉辦了20屆龍舟賽。端午賽龍舟傳承了百舸爭流、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展現了韶關民俗風情,形成了我市特有的龍舟文化。
宗教文化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
佛教、
道教、
基督教和
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地區方言
韶關以
客家方言為主,
粵方言次之,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內部交流還保留著本民族語言。
韶關市屬各區及曲江縣為客粵雙方言區;樂昌市樂城、坪石等鎮,乳源縣乳城、桂頭、古母水、大布等鄉鎮也通行粵語;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及仁化縣基塘、石塘、丹霞、紅山等鄉鎮,樂昌市九峰、兩江、五山、廊田、秀水、雲岩、沙坪等鄉鎮,乳源縣大橋、一六、侯公渡、龍南、洛陽等鄉鎮,均為客家話區。
粵北的土著居民最先用各自的母語。
客家人和
廣府人大量入遷以後,
粵北土話的地盤不斷縮小,被分割形成許多互不相連的方言小區,使得粵北各地方言土話異彩紛呈,互動融合,又各自保留一定的特色。
粵北地區呈“二元文化”,廣大農村、鄉鎮主要以客家話為主,在城鎮和中央、省屬工礦企業則以白話和國語為主。前者是古代的“客家人”定居造成的,並成為現在的“土著”;後者是受現代“移民”的影響,抗戰時期韶關作為戰時省會時期的廣州難民的北遷;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小三線建設”,一大批建設者的湧入;以及在“文革”時,一批廣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今該市各地操
粵語的居民,相當部分即那時流落粵北的廣府人的後裔。
韶關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並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
廣州話),國語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少量農村地區使用
湘方言、
閩南方言、北江船話和粵北土話。韶關瑤族民眾使用瑤語,畲族民眾則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轉用漢語。
風景名勝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韶關古稱韶州,是“
馬壩人”的故鄉,
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有著2100多年的城市歷史,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學家廖燕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包括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
乳源大峽谷、
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
珠璣巷、
梅關古道、
滿堂客家大圍、
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韶關物種資源豐富,森林資源居廣東省首位,是全國重點林區,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人均擁有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居全省地級以上市第一位。土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強。韶關的林地面積、林木綠化率、活立木蓄積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韶關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49種,其中儲量位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5種,居第一位的有23種。
主要景點介紹:
丹霞山地質公園(中國紅石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郊。總面積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範圍180km2。丹霞山旅遊區北大門距韶關市50km,距仁化縣城4km;將建設的南大門小區距韶關市區僅10km。
丹霞地貌是一種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紅色陸相碎屑岩(在內陸盆地中沉積的砂岩、礫岩等)地貌。也就是說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這也是丹霞地貌區最基本的景觀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構成。崖壁的不同組合,不同體量,組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牆、石柱等各種地貌形態。丹霞地貌分布區,往往是奇山秀水相輝映,是構成風景名山的一支重要類型。目前我國的15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有26座屬於丹霞地貌名山。
狹義的丹霞山僅限於北部的長老峰、海螺峰和寶珠峰構成的山塊,廣義的丹霞山包括290 km2的整個地質公園,即丹霞山區。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歷史上曾列為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200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1年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委員會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整體呈現一種紅層峰林式結構,赤壁丹崖是其最基本的形態特徵,不同體量和不同形態的赤壁丹崖組成了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山石高下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宛如一方紅寶石雕塑園。
珠璣古巷(中華文化驛站,廣府人的發祥地)
珠璣古巷位於南雄市區東北9公里珠璣鎮珠璣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珠璣古巷是國家4A景區、全國三大尋根地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珠璣古巷又是廣東目前僅存的宋代古巷,是自唐代以來沿梅關古道形成的民居集聚帶,是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聚居地。珠璣巷是
廣府文化與
客家文化的交匯點,又是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景區內有不同朝代的古樓、古塔、古榕和古建築物遺址等一批文物古蹟、觀光景點,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古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廣府人的發祥地、廣東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廣東第一巷”之美譽。已建成集旅遊、觀瞻、懷舊、思鄉、敬祖於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在海內外有深遠的影響力。
梅關古道(紅色旅遊示範基地)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線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跨越粵贛兩省。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又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經分別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濃厚的一筆。燴炙人口的《梅嶺三章》、《偷渡梅關》等就是陳毅元帥在梅嶺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留下的壯麗詩篇。梅關古道是一處集紅色旅遊、名勝古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主,融娛樂、健身、觀光為一體的懷古觀光、愛國主義教育、休閒度假型綜合景區。
最佳季節:3月-5月和10月-12月皆宜。此時氣候溫和,景色怡人,非常適宜旅遊觀光。
建議遊玩:4天
序號 | 景區名稱 | 門票 | 等級 | 地址 |
---|
1 | | 200元 | 5A | |
---|
2 | | 40元 | 4A | |
---|
3 | | 20元 | / | |
---|
4 | | 20元 | 3A | |
---|
5 | | 40元 | 4A | |
---|
6 | | 3元 | 5A | |
---|
7 | | 60元 | 4A | |
---|
8 | | 30元 | 4A | |
---|
9 | | / | 4A | |
---|
10 | | 20元 | / | |
---|
11 | | 20元 | / | |
---|
12 | | / | / | |
---|
13 | | 40元 | 4A | |
---|
14 | | 20元 | 3A | |
---|
15 | | 50元 | 4A | |
---|
16 | | 45元 | 4A | |
---|
17 | | 30元 | / | |
---|
18 | | 65元 | 4A | |
---|
19 | | 40元 | 3A | |
---|
20 | | 5元 | 3A | |
---|
↑跳轉:⑴廣東省南雄市境內的“
梅關古道”收費40元,當遊客經江西省
大余縣境內閘口出時還要再收30元門票/每人。
著名人物
侯安都(520—563)始興曲江(今韶關)人。南北朝時期
陳朝名將、開國元勛。
張九齡(678—740)韶州
曲江(今廣東韶關
始興縣隘子鎮)人,盛唐前期重要詩人、宰相。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韶州
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余靖(1000-1064)
曲江(今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北宋政治家、外交家。
譚太初(1504-1588)
始興人。官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明朝享有盛譽的清官。
陳璘(1543-1607)
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師提督。
廖燕(1644-1705)
曲江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
張發奎(1896—1980)
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北伐名將。
薛岳(1896—1998)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北伐名將。
李任予(1903—1932)
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2000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
革命烈士。
余貴(1928—1952),韶關市人,立過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塗志偉,1951生於
翁源縣六里龍船村。美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
朱熹平(1962-)始興人,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等。
潘曉玲,1963年8月生,韶關人。
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侯曉蘭,女,1981年6月生,韶關市人,廣東省
曲棍球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
馬麗芸,女,1988年7月1日出生於
南雄。中國國內唯一代表中國參加
北京奧運會女子小輪車比賽的運動員。
華婷婷,女,1988年出生在廣東韶關,是一位特技賽車手,參加江蘇衛視《
非誠勿擾》節目走紅。
城市榮譽
韶關市擁有“嶺南名郡”,“中國鋅都”,“
有色金屬之鄉”,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優秀
旅遊城市、全國
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金融生態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地區、中國第三批資金支持
資源枯竭型城市、全國重點林區、廣東省
歷史文化名城、廢舊塑膠進口基地、廣東省
文明城市、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和生態發展區、廣東用材林、水源林和重點毛竹基地、華南生物基因庫和廣東省的生態屏障等稱號。
2009年,韶關市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1月,韶關市獲評“2017年度中國十大品質休閒城市”。
2017年12月24日,韶關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