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珠江水系北江幹流上源之一)

武江(珠江水系北江幹流上源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江,又名武水,古稱溱水、武溪、瀧水,是珠江水系北江幹流上源之一。發源於湖南臨武縣三峰嶺北麓,流經湖南省臨武縣宜章縣、郴縣、桂陽、汝城等五縣和廣東省的樂昌乳源曲江韶關市區,於韶關市區沙洲尾與湞水合流,稱北江。幹流長260公里,集水面積7079平方公里,主流兩岸支流眾多,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有13條,其中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僅南花溪1條。武江屬山區性河流。兩岸高山峽谷,灘多流急,樂昌上游的九瀧十八灘是典型的代表地貌,也是北江水電資源開發條件較好的河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江
  • 古稱別稱:溱水、武溪、瀧水,武水
  • 所屬水系:珠江水系北江上源支流
  • 發源地:湖南省臨武縣三峰嶺
  • 流經:湖南、廣東
  • 幹流長:260公里
  • 集水面積:7079平方公里
  • 主要支流:南花溪
幹流概況,幹流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臨武縣境,宜章縣境,樂昌市境內,乳源縣境,流域概況,地理地貌,沿岸名勝,沿岸文化,水利設施,樂昌峽水利樞紐,長河水庫,長河灌區,河道整治,樂昌段整治,臨武段整治,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武江,發源於湖南省臨武縣三峰嶺,幹流流經湖南省的臨武縣、宜章縣、郴縣、桂陽、汝城等五縣,廣東樂昌縣乳源縣武江區湞江區等縣區,在韶關市湞江區與湞江匯合為珠江水系北江幹流。幹流長260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內河長92公里,在廣東境內為152公里;集水面積7079平方公里,其中3734平方公里在廣東境內,湖南境內3480平方公里。
武江臨武縣城區段武江臨武縣城區段
臨武縣,稱武水(武水河),起於武源鄉西山山脈的三峰嶺,流經縣城區、武水鎮、汾市鄉等地,入宜章縣。縣內全長63.5公里。流域面積1138.8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4‰。
宜章縣,武江幹流從漿水鄉龜爻村入境,經漿水鄉、麻田鎮梅田鎮岑水村出境,入廣東省樂昌市。流經縣境30公里,落差19米,平均坡降6.55‰,流域面積331.6平方公里。
樂昌市,從西北部的三溪入境,經坪石往東南穿流於大瑤山武江峽的大源,出瀧口過張灘、樂城、長來和安口,下接乳源縣。南唐時由湖南省臨武至坪石鎮段稱武溪,坪石鎮到樂昌縣城段謂瀧水,縣城以下稱溱水;宋代,臨武至韶關稱瀧水,元代後至明朝改稱溱水,清統稱武江、武水。市內長112.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42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為0.91‰。
武江樂昌市坪石鎮蓮塘村段武江樂昌市坪石鎮蓮塘村段
乳源縣,由廣東省樂昌縣武陽司及長來鎮進入乳源縣桂頭鎮楊溪、東岸、均村、大壩、桂頭墟,由塘頭村出境流入韶關市區。在乳源縣境內長16.25公里,河段平均坡降1.23‰,集雨面積74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10.5%。河流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52.3億立方米,自然落差20米,可利用落差7米,縣境水能蘊藏量1.54萬千瓦,可開發量1.2萬千瓦。
在韶關市武江區(原曲江縣曲江區轄地)境內,武江位於縣北部,俗稱西河,歷史上曾稱虎溪、武溪。由乳源縣桂頭入境,經重陽鎮,入湞江區境。在境內河段長約20公里。縣內流域面積441.4平方公里,河床坡降0.906‰。
韶關市湞江區武江、湞江、北江匯合處韶關市湞江區武江、湞江、北江匯合處
在韶關市湞江區(原曲江縣、曲江區轄地),武江又名武水,別名西河,古稱武溪、肆水、三瀧水、虎水、樂昌水,經武江區(原曲江區屬地)進入湞江區犁市鎮,流經十里亭、五里亭及市區後與湞江合流匯入北江,終點在區境沙洲尾(環園路南)。境內流域分布在城區的南門、和平、太平辦事處和十里亭、金鳳坪、五里亭、靖村、黃崗及犁市、群豐、沙元、黃塘、下園、廂廊等鄉村。

河道特徵

武江屬山區性河流。廣東境內幹流,自坪石至樂昌峽長50多公里,兩岸高山峽谷,灘多流急,有名的九瀧十八灘即在於此,也是北江水電資源開發條件較好的河段。
武江河床為岩石、卵石。上游(坪石至臨武)為紫色砂頁岩丘陵地區,河床彎曲大,坡降較為明顯。中游(坪石至樂昌市區)屬山區河流,兩岸高山屏障,河床窄小坡降陡崎,水流急瀉,水力資源豐富。羅家渡至市區之間的樂昌峽河段,亦稱“九瀧十八灘”。隨著武江河的開發,為建造水力發電站,沿河築起了許多河壩,武江河床堆積物逐年上升,河床闊面有所縮窄。

水文特徵

武江上游徑流受降水影響,具有明顯的夏雨型特徵。據臨武縣水文資料,1988年-2005年的3-6月,平均降雨量為773.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4%;3-8月份平均降雨量104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7%,在降雨集中的月份,夏汛明顯。每年的3-6月份,大大超過年均徑流量,難於利用的洪水占年徑流量的45%。
武水河年徑流量為7.79億立方米,其中最大徑流量發生在2002年,達12.24億立方米,最小徑流發生在2004年,僅為3.843億立方米。18年中,月均最大徑流量在6月份,為1.3019億立方米;5月次之,為1.2859億立方米,4月份又次之,為1.1326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是12月份,僅0.206億立方米。
在宜章縣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11.26億立方米(含過境水),多年平均流量35.72立方米/秒,含沙量0.74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淤沙量95354噸。
武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約1450毫米,年內分配不均,汛期(4-9月)約占72%。流域年徑流總量為60.8億立方米,在廣東境內為32.0億立方米,年內分配基本與降雨相同,70%-80%集中於汛期。洪水對樂昌縣、韶關市存在威脅,沿江兩岸則主要是山洪。流域內除少數石灰岩地區外,植被尚好,水土流失不大,犁市站1956-1979年實測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16公斤。
犁市水文站實測最高洪水位61.26米,最大洪流量為4330立方米/秒,發生於1968年6月25日。最低水位54.16米,枯水流量為12.3立方米/秒,發生於1966年9月24日。

主要支流

臨武縣境

境內沿途有人民河、斜江河、高安水、臘水河、水東河等5條支流注入。
人民河,發源於西山天頭嶺,源口海拔高1150米,平均坡降20.36/1000。經雙溪、南強、同益、至土地鄉沙洲坪、玉美田入武水河。全長44.1公里。集水面積345.99平方公里。
高安水,屬人民河的支流,發源於大王洞西簸箕山,源口海拔1250米,平均海拔52.6/1000。流經小王洞、板栗、寨頭水、高安水、九澤水,至秀水後匯入人民河。全長13.3公里,集水面積50.04平方公里。
斜江河(又名譚河),發源於東山通天廟南坡,源口海拔1310米,平均坡降20.78/1000。流經頓村、粗石江、尖美石、城背、譚家灣,匯入輔下至淋灣洞入武水河。全長23.3公里,集水面積146.37平方公里。
臘水河,發源於東山五里山,源口海拔1150米,平均坡降20.14/1000。流經圍子裡、張家坪、臘水、山塘坪,至東山下武水河。全長23.9公里,集水面積75.3平方公里。
水東河,發源於騎田嶺仰天湖,源口海拔1340米,平均坡降29.2/1000。流經北湖區六畝田、臨武金江河家、杉木橋,至水東匯入武水河。全長38公里,集水面積179.59平方公里。

宜章縣境

長樂水,在廣東境內稱南花溪,發源於莽山林管局的白公坳,流經莽山、東風、黃沙、長村、一六、岩泉、栗源等鄉鎮的41個村,在一六鎮澄江與發源於莽山七星落地的玉水匯合,在栗源鎮甘棠灣與發源於莽山老蓬頂的遼水匯合,在樂昌市老坪石鎮水口匯入武水。流經縣境105公里,落差1346米,坡降4.38‰,流域面積1006平方公里(一說1188平方公里),其中屬樂昌市境有3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9.4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9.9立方米/秒,含沙量2.5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淤沙量128.01萬噸。
玉溪,發源於北湖區永春鄉大沖里的浯水和田池洞的黃岑水在百子橋匯合。至縣城三星橋,始名玉溪,流經城南鄉、城關鎮的12個村,在樂昌市老坪石鎮三星坪與武水匯合。流經縣境長24公里,落差587米,平均坡降14.9‰,流域面積19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5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83立方米/秒,含沙量1.76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淤沙量12.45萬噸。
漁溪,發源於蘇仙區獅子口,流經新華、赤石鄉的9個村,在樂昌市羅家渡與武水匯合,流經縣境長18.2公里,落差120米,平均坡降9.3‰,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2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85立方米/秒,含沙量2.3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淤沙量43567噸。

樂昌市境內

田頭水,又名田頭河,古名廬溪水,發源於湖南省宜章縣獅子口下,由宜章縣赤石鄉流經樂昌縣黃圃、慶雲、羅家渡,在京廣鐵路羅家渡車站上側匯入武江。流域面積523平方公里,其中樂昌縣境內為330平方公里,河道總長70公里,流經樂昌境內長為43.2公里,河床坡降6.2‰。河床淺窄。上游屬湖南省境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增高,一遇洪水,中、下游兩岸居民和農田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患。流域內有豐富的地下泉水及地下溶洞。主要支流有:三介水、坦溪水、小水及潭斗水等。
白沙水,發源於湖南省仰天湖,經湖南省白石渡進入樂昌縣坪石鎮,於京廣鐵路坪石車站上側白沙水口匯入武江,屬武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529平方公里,河流長66公里,樂昌縣境內長為13公里,主河道坡降為5.44%。河道較為平緩,年平均徑流量為3.914億立方米。其主要支流上游有廖家灣水,中游有小溪水,狐狸坪水,下游有皈塘水。
廊田河,又名長來水,古名靈江水,發源於廣東省與湖南省交界的白雲仙,流經樂昌縣的五山、廊田、長來,於安口大寨壩匯入武江,屬武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365平方公里,河道長51公里,河床坡降為9.15‰。年平均徑流量2.924億立方米。主幹流從廊田的沙洲以上,兩岸高山崇嶺,林木茂盛,河床窄小,落差大,流水急,沙洲以下,河流進入丘陵平原,河寬水淺,流速緩慢。支流有小山水、龍山水、樓下水。
九峰河,源出於樂昌縣與湖南省交界的楊東山,流經九峰、兩江,於京廣鐵路梅山隧道旁匯入武江,屬武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河道全長50公里,河床坡降為12.7‰。年平均徑流量為2.27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91萬千瓦。
宜章水宜章縣稱“章水”,古名黃岑水,發源於湖南郴州市北湖區上茶園頭(永春鄉仰天湖),在太平里鄉與浯溪水及平和水的潛流匯合,流經湖南省宜章縣沙坪鄉、太平里鄉、白石渡鎮的13個村,于樂昌市坪石鎮三星坪村匯入武江,為武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其中在樂昌境內42平方公里;河流長47公里,流經宜章縣境長32.6公里,落差70米,平均坡降1.76‰,流域面積31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42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7.69立方米/秒,含沙量1.2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淤沙量16355噸。流經樂昌縣的僅有下游的11公里,河床坡降為9.39‰,年平均徑流量2.029億立方米。

乳源縣境

楊溪水,上游稱老蓬頂河、五指山河、石高溪河,又稱大橋河;中游稱必背河,下游稱楊溪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部與湖南省宜章縣交界的猛坑石東麓五指山之老蓬頂,發源地海拔高程1737米。由西北向東南經五指山、大橋、必背、桂頭等三個鄉鎮,於楊溪口匯入武江。集雨面積498平方公里,中間匯集橫溪及各溪、坑等支流,河長64公里,河床平均坡降11.5‰,天然落差1190米,可利用落差465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徑流深840—1100毫米,年徑流量4.1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3立方米每秒。楊溪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1750立方米每秒(1973年6月18日),最枯流量1.93立方米每秒(1979年1月2日)。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流水量有所減少。整條河水能理論蘊藏量10.45萬千瓦,不通航。
游溪河,又稱新街河、上司廟河,發源於縣境瑤山腹地牛角嶺,由西向東流經東坪、游溪、柳坑等三個鄉鎮,在烈村與柳坑河匯合後進入曲江縣重陽鎮(現為武江區轄地)於沙園村與重陽水匯合後匯入武江。集雨面積339平方公里,其中乳源境內154.3平方公里,河長44公里,其中乳源境內42公里,平均流量3.7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87億立方米,天然落差715米,可利用落差361米,水能蘊藏量1.54萬千瓦。
五官廟河,又稱草田坪河、方洞河。發源於境內瑤山方洞,由西向東南流經草田坪,流經五官廟至桂頭鎮黃椋壩匯入武江。河長21.8公里,集雨面積41.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80米,可利用落差363米。平均流量1.1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3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0.47萬千瓦。
另,在武江區和湞江區(原曲江縣境內),流域內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條(大旗嶺水、一六水、重陽水、下陂水),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條(黃坑水、辰山水、青石坑水、西岸水、中營水、雞坑水、龍村水)。

流域概況

地理地貌

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下游多為石灰岩地區,主要分布在樂昌、乳源兩縣的11個區內,林木稀少,怪石、溶洞多,水源奇缺,有些地方,人畜食水也存在困難。

沿岸名勝

雞嶺
廣東八大名山之一,坐落在湘粵邊境交通要地坪石鎮,武江河畔,四周赤壁丹崖,東側的一字峰,長400米,高達130多米,寬僅數米,恰似一面巨大的屏風。金雞嶺形勢險要,東、南、西、北都有一條小道蜿蜒而上,四門隘口均築有城牆古寨,傳說太平天國時,洪秀全之妹洪宣嬌曾帶兵駐金雞嶺,屢敗清兵,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嶺上尚存據說是當年的練兵場、觀武台、點將台、宣嬌閣等遺址。嶺上,巨石崢嶸,百態千姿,松竹常青,山花爛漫。西北峰頂有座巨石,貌似雄雞,昂首北望,引頸欲啼,金雞嶺故而得名。
九瀧十八灘
位於樂昌峽內,長達53公里。兩岸層巒迭嶂,林木繁茂,河流曲折蜿蜒,波濤洶湧,石灘險峻。自坪石鎮而下,沿途有白芒瀧、驚瀧、腰瀧、燕瀧、梅瀧、崩瀧、垂瀧、新瀧和老瀧等九瀧。瀧與瀧之間有百雞灘、三層灘、切肉灘、犁壁灘、新秦灘、和尚灘、岐門灘、小灘、蓑衣灘、雀子灘、大長灘、滑石灘、石板灘、沖花灘、麻灘、張灘、胡灘、剝皮灘等十八個灘。1987年後,已開發為國內江河第一個漂流旅遊點。金雞嶺一一九瀧十八灘一一古佛岩已成為省內旅遊熱線之一。
武江樂昌峽九瀧十八灘武江樂昌峽九瀧十八灘
古佛岩
古佛岩位於樂昌市南郊5公里,屬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大型的溶岩洞穴。古佛岩分為上下重疊三層,最高處30米,最寬處40多米,總面積12000平方米,常年氣溫保持18—20攝氏度,冬暖夏涼。昔時因洞口有古佛寺而得名。至今仍有“古佛洞天”摩崖題壁和觀音像,可供遊人瞻仰。古佛岩主要景點有玉皇宮、西遊宮、逍遙宮、古佛殿、觀音殿、王母殿、金龍殿,謂之三宮四殿,遊程約600米。洞內石筍、石柱、石花、石幔,或高懸在上,朝拔地而起,其中洞內的“半邊明月”、大型石腦和3億年前的海底珊瑚化石,更是國內罕見。
風采樓
風采樓位於韶關市區,西望武水,東臨湞江,是明代宏治年間韶州知府錢鏞為紀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屢經重修。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動朝端”之譽,故以丰采命名。明代學者陳白沙所書“風采樓”墨跡柔韌蒼勁、瀟灑俊逸,鐫刻成石匾高掛門樓。風采樓高約22米,樓體重檐碧瓦,頂為三重飛檐翹角,正中有華飾小圓頂。整座建築物雄偉獨特,氣勢軒昂,被譽為韶關的標記,後改為韶關市博物館。
風采樓夜景風采樓夜景

沿岸文化

武江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文化,從秦漢開始樂昌峽就是廣東四大關隘之一,而樂昌因南越王趙佗駐守這裡的緣故又名趙佗城,歷來為軍家必爭之地。所以從秦漢時期就有中原文化從趙佗城傳到廣東,如趙佗城50米處發現的200多座古墓,其中有廣東少見的春秋戰國墓地;在挖出的4000多件文物中,有一個小陶罐,裡面包含著公元前的文化信息,還挖掘出了“秦半兩”銅錢,證明了當時的中原文化已經在樂昌落地生根。
樂昌中原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風格和風俗習慣深受中原影響,其中樂昌著名的梅花豬還是當時中原傳過來的豬跟樂昌當地豬繁殖而來,肉質很好,在當地很出名。此外,樂昌客家文化豐富,當地很大一部分都是客家人,客家習俗仍在。
從武江流域及其支流區域發現的遺址、墓葬以及遺物和調查線索分析,武江峽上游的史前文化,得益於嶺北文化的傳入,受阻於武江峽。而武江峽下游的早期文化,主要源於嶺南北江流域的“石峽文化”。到了青銅器時代,楚人開闢了武江峽通道,東漢桂陽太守周昕開鑿九瀧十八灘,使武江峽從此成為了嶺南嶺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中原文化因此源源不斷地傳融到嶺南地區來,武江流域樂昌段的經濟和文化也迅速得到發展。
武江河流經樂昌市五個鎮(三溪鎮、坪石鎮、大源鎮、樂城街道辦事處、長來鎮),均留有不少古代和近現代文物點。坪石鎮有金雞嶺風景區、下街碼頭、南昌起義朱德革命活動舊址、韓瀧祠等名勝古蹟。韓瀧祠位於原羅家渡附近的武水南岸,始建於漢,原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而建造;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潮州經過此地,曾在此停留歇息,並題詞:“不覺離家已五千,仍將衰病入瀧船,潮陽未到吾能說,海氣昏昏水拍天”(《樂昌縣誌》卷二十),後遂改名為“韓瀧祠”。

水利設施

樂昌峽水利樞紐

廣東省樂昌峽水利樞紐位於韶關樂昌市武江樂昌峽河段,下距樂昌市14km。樞紐集雨面積4988km,壩址多年平均徑流量43.61億m,多年平均流量138m/s。樞紐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兼顧航運和灌溉,等別為Ⅱ等大(2)型。工程為準公益性項目,靜態投資約32.5億元。
樞紐可有效控制武江洪水,將樂昌市區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與湞江灣頭水利樞紐聯合調度,可將韶關市區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樞紐保護人口87.62萬人,保護耕地158.42萬畝,灌溉農田面積3.77萬畝。
水庫正常蓄水位154.5m,死水位141.5m,防洪限制水位144.5m,設計洪水位162.2m,校核洪水位163.0m,總庫容3.44億m,防洪庫容2.11億m,調節庫容1.04億m,為季調節水庫。
樞紐主要由攔河壩、發電廠房及對外交通道路等組成。攔河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高83.2m,長256m,頂寬7m,壩頂高程163.2m。中部溢流壩段設5孔泄洪閘,閘門尺寸為12m×10.7m;發電廠房為地下式廠房,位於左岸壩肩山體內,電站安裝3台混流立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132MW,多年平均發電量4.08億kWh;左岸道路為樞紐主要對外交通通道,全長13.8km。
工程於2009年6月26日開工,2013年6月26日完工。

長河水庫

長河水庫,1965年動工,1970年建成。位於臨武縣境武水上游。以庫區原長河村得名。大壩築在花塘鄉燕溪村。均質土壩,高45米,頂長236米。集水面積98.1平方公里。庫容量4400萬立方米。灌溉臨武縣農田14萬畝。以灌溉為主,兼具發電、養殖。

長河灌區

長河灌區乾渠總設計長度為101.24千米,1993年底實際完成85.79千米,北乾渠基本完成並實現配套。是年,長河灌區配套工程指揮部著手對南乾渠渠系配套工程重新設計和上報審批,因國家水利資金重點投向水庫的除險保全,計畫未獲批覆。
樂昌峽水利樞紐樂昌峽水利樞紐
1994年6月16日,全縣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長河水庫南總乾黃皮山渠段大滑坡,120米渠道被毀;位於城關鎮境內長河主幹渠上的險峰隧洞兩端山體滑坡,隧洞被堵淤塞、渠道受損。“6·16”洪災中,南北總乾渠共有25處嚴重受損。經兩年努力,投入資金85萬元,方得全部修復。
90年代中後期,國家水利建設投資轉向大江大河治理和水庫的除險保全,地方小水利建設主要靠地方自籌。
1999年,經上級批覆,恢復長河基建工程,並下達投資計畫,當年完成南總乾渠蘇家背渠段改造及防滲510米,完成南左乾渠防滲4100米,共投入資金106.5萬元。
2002年,長河灌區配套工程再次下達50萬元的投資計畫,共完成長河南總乾渠防滲800米、平江洞渡槽損壞修復、蘇家二號渡槽處理等項目。2003年12月,南總乾渠蘇家背渠段近200米渠道因山體位移下沉,為避開滑坡山體,新建龍家渡槽。渡槽長120米,土石方開挖6600立方米,漿砌石820立方米,混凝土410立方米,鋼筋製作18噸,工程造價48萬元,2004年7月完工。
在病險水庫的處理中,部分水庫結合除險加固項目,完成了一部分渠道配套工程。2002年,萬水洞水庫完成渠道防滲1000米。2003年,寶貝淋水庫完成三面光乾渠4150米,投資21.6萬元,改善灌溉面積140公頃。

河道整治

樂昌段整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趙倫城興建時,修建了高丈二、長二里的護城河堤,上至水頭廟,下達河南水。漢靈帝時(168-188),桂陽太守周昕,對武水的九瀧十八灘進行清障整治。梁天監十七年(518),修建了三星坪護城河堤。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了由西門口至龜峰寺的護城河堤,長2里,高1.5丈。
清代及民國時期,陸續修建了青龍街至船廠的河堤,同時還組織船民,每年對坪石至桂頭一段河道炸礁清障。武江支流中的白沙水、靈江水、盧溪水、黃岑水、泐溪水等11條可行船的河流,則由各區、鄉組織勞力清障和壘砌護村堤。由於砌築河堤的建築材料,都是採用石塊、石灰、粘士等物,所以,一遇洪水,河堤常常被衝垮。
20世紀80年代前,樂昌以下可通10-15噸木船,是粵北木材放運的主要河道。
1953年,樂昌縣水上運輸社對武江進行治理,清障炸礁。同時對護城河堤低矮、崩缺段加固維修。1954年,國家投資,船民動手,對九瀧十八灘進行了全面治理。1955年,重點整治武江上游及廊田水,先後發動船民5000多人,進行疏潑整治,共清除沙石3800多立方米。1958年,對武江及其7條支流進行整治,炸除礁石1000多立方米,扒沙7400立方米。1963年,縣政府成立河道整治領導小組,制定十年河流整治規劃。1974年後,貫徹中央關於“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的精神,全縣開展整治河道的民眾運動,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進行對廊田河、北鄉河、九峰河、田頭河、白沙河、前溪河等11條武水支流,分段整治,裁彎取直,降低河床,加固護砌河堤。其餘的小河流則由各大隊、生產隊自行組織民眾治理。
1950年至1987年,共修築河堤27.5公里,其中石堤11公里,捍衛耕地面積7400畝,防禦能力達20%。

臨武段整治

武水幹流自西向東穿越臨武城區,沙市河、曾家嶺水、李子山水先後於城區匯入武水。由於武水河道本身呈牛軛狀彎曲,加之部分居民、單位防洪意識淡薄,向河中傾倒生活、建築垃圾,使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一些單位和個人步步為營,占河建房,使河道變窄,過洪能力明顯下降。1994年“6·16”特大洪災,城區平均積水1米多深。武水河沿岸大量房屋倒塌,沖毀農田1.6萬畝,淹沒耕地1.8萬畝,造成縣城直接經濟損失1172萬元。
1995年,臨武縣武水河防洪工程正式啟動。1995年至1999年,縣財政連續5年投入資金500萬元,完成西城至文昌橋沿河兩岸防洪堤2.5千米,疏浚河道1.5千米。2002至2005年,縣水務局多次向國家水利部及省市爭取支持,先後爭取上級下撥專項資金近1000萬元(含長河水庫除險加固),加上縣財政配套資金1000餘萬元,確保了武水河治理工程的順利進行。1995~2005年底,累計完成河道疏浚4.5千米,防洪堤護砌6.5千米,河堤麻石護欄3200米(其中風光帶高標準護欄350米)。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開挖10.5萬立方米,漿砌石6.5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0.33萬立方米,土方填築1.62萬立方米,河道清淤21.6萬立方米。按照設計要求,堤型為圬工重力(指壩基寬大的堤壩)防洪堤,堤距為26~50米(西城至武水橋堤距26~28米,武水橋至沙市河口堤距35米,沙市河口至以下堤距50米),工程級別為四級。2005年底Ⅰ、Ⅱ、Ⅲ防護圈已基本形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