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指廣東省北部地區,包括韶關市所轄南雄市、始興縣、仁化縣、樂昌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曲江區、翁源縣、新豐縣、湞江區、武江區等10個縣(市、區)和清遠市所轄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陽山縣、英德市、佛岡縣、清新區、清城區等8個縣(市、區)。
粵北地處粵、贛、湘、桂四省(區)的結合部,東北面越過大庚嶺是江西省的贛州地區,北面與湖南郴州市和永州市接壤,西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賀州市。粵北漢語方言十分複雜,除了廣泛分布的客家話外,尚有歸屬未明的“粵北土話”(《中國語言地圖集》稱為“韶州土話”)及粵語、閩南方言島和西南官話。
粵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直至現在 ,仍有 80%左右的人的母語是客家話 ,大多數人也認同客家文化。
基本介紹
地理,歷史,文化,經濟,旅遊,
地理
粵北地區即廣東省北部,地理位置是指:韶關、清遠兩個地級市所管轄的範圍。粵北地區北與江西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
1952年曾設定粵北行政區,行署駐韶關市,管轄19縣:曲江縣(韶關市)、南雄縣(縣城鎮)、樂昌縣(縣城鎮)、仁化縣(城關鎮)、乳源縣(雲峰鎮)、始興縣(太平鎮)、翁源縣(龍仙鎮)、新豐縣(豐城鎮)、清遠縣(清城鎮)、英德縣(附城鎮)、陽山縣(附城鎮)、連南縣(三江)、連山縣(永和)、連縣(連州鎮)、佛岡縣(石角鎮)、連平縣(元善鎮)、和平縣(縣城鎮)、花縣(平山洛場)、從化縣(街口)。
歷史
自古以來就是華夏之地
《史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舜帝姓姚,史稱虞舜,是華夏始祖五帝之一,為上古首領的典範。司馬遷《史記》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舜帝南巡不僅至“蒼梧之野”,更遠至“南撫交趾(今越南一帶。相傳舜帝南巡時曾在“蒼梧之野”,鼓琴作歌,其樂名為《韶》,亦稱“韶樂”。因韶樂九奏而成,故又稱“九韶”,即所謂“簫韶九成”。舜帝南巡奏韶樂,史料記載傳聞最著名的有兩次,一次是“舜奏韶于山岳”(即南嶽山脈),稱韶山(即今湖南韶山毛澤東故鄉);另一次又“撫琴於大盤石上”,後稱為韶石(即韶關韶石山)。唐代時謝楚留有《碣》曾述:“曲江有虞帝祠。故老言:‘舜作樂於城東盤石上’,故石號稱韶石,而州以韶名”。
周秦以後的粵北行政沿革
先秦(春秋戰國)屬於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設定南海郡,時粵北地區分屬南海郡龍川縣(今樂昌、乳源、連州、連山、連南等五縣,秦屬長沙郡,漢初歸桂陽郡)。秦龍川縣範圍較廣,約相當於今韶關、河源、梅州、潮汕。秦始皇又在龍川縣東置揭陽戍(在揭嶺南麓)、西置橫浦戍(在梅嶺,今大庚嶺)。
西漢高祖五年(202年)荊州南部增設桂陽郡。
南越國(前204年—前111年)除今樂昌、乳源、連州、連山、連南等五縣地外,其餘仍屬龍川縣。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了立國近百年的南越國後,在嶺南設九郡,析原龍川縣東境置揭陽縣、西境置中宿縣,隸屬南海郡。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原桂陽郡南部增設始興郡,粵北一帶屬之。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湞陽、含洭兩縣改屬湘州始興郡。東晉鹹和三年(328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此時今粵北韶關、清遠兩地級市範圍,已全歸始興郡管轄。
南朝時粵北行政版圖又幾經改易,梁天嘉年間(560-566)設東衡州、西衡州,東衡州約相當於今韶關,西衡州(治含洭縣,今英德)約相當於今清遠。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得名。
隋開皇十年(590年),韶州併入循州,西衡州更名洭州。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洭州改隸廣州,隋仁壽元年(601年)廣州更名番州。
隋大業三年(605年)屬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初轄循、潮、韶三州。楊世略,屬於粵東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義安郡海陽縣藍田隘的 飛泉徑;歷南陳禎明、隋朝至唐,卒於垂拱年間。在任其間,他促進了潮州、循州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進一步融合,為後來的韓愈治潮州奠定了基礎。今粵東人有紀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績,路曰平南路,公園曰平南公園;並為其建祠、立牌坊,上書“飛泉玉露”,以紀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梅州舊諺有雲“未有梅州,先有楊、古、卜”,足見俚人楊姓之地位。
貞觀元年(627年),韶州改隸廣州總管。
天寶元年(742年),廣州又更名南海郡。
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復名廣州。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升廣州為興王府。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設為嶺南道。
文化
粵北地區在漢代前以百越話為主,此後至唐朝中期以韶州土話為主的,唐朝中期以後逐漸發展為以客家話為主。1938年10月日本入侵廣州,1939年2月省政府遷址韶關,韶關作為戰時省會。當時有大批的廣州人涌到韶關避難,於是也就把廣州話帶了過來。 至今客家話在粵北地區仍是分布最廣的方言,粵語則通行於清遠及韶關城區,但清遠不少人同時通曉客家話及粵語。清遠地級市全境已可以通行粵語,客家話的優勢地位有逐漸被粵語取代的趨勢。
粵北地區的客家話主要分為兩類語腔,即粵北片和粵台片(韶南小片)。粵北片客家話分布在南雄、仁化、始興、乳源、樂昌,屬於客家民系中的江汀民系。韶南小片客家話分布在曲江區、英德、翁源、新豐,屬於客家民系中的循衍民系。請參閱“循衍文化”詞條。
經濟
韶關工業園區、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韶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清遠經濟開發區、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清遠台灣工業園,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清遠英德華僑工業園區。逐步開發樂昌經濟開發區、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始興工業園區、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乳源經濟開發區、南雄精細化工園、仁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翁源官渡經濟開發區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的建設。
旅遊
粵北地區重點保護的區域名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
世界級: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廣東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坑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國家森林公園、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乳源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省級:仁化森林公園、仁化高坪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大瑤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九瀧十八灘風景名勝區、金雞嶺風景名勝區、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劉家山森林公園、廣東後洞森林公園、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沙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賢令山森林公園、飛來峽風景名勝區、寶晶宮風景名勝區、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太和洞森林公園、筆架山森林公園、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羊角山森林公園、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森林公園、連州田心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南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清遠連南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山筆架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梅嶺梅關
梅嶺,就是五嶺之中的大庚嶺的別稱。因嶺上多梅,又稱梅嶺,傳說鴻雁南飛至此迴轉。梅嶺在古代亦稱為大庾嶺,高300多米,居五嶺之首,海拔746米。古時稱塞上、台嶺、東嶠、連溪山,相傳西漢庾勝將軍奉漢武帝令統率大軍駐此以征戰南越,庾將軍嶺下築城,嶺上建寨,且嶺形似稟庾(糧倉)故又稱庾嶺、大庾嶺,為五嶺之一。
宋人蔣之奇《湞水》:“城東湞水碧淵洄,楊仆樓船向北來”,這首詩講述的是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帝遣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平南越亂的事。楊仆奉詔後,率樓船師溯贛江至南安,棄舟渡嶺,在湞凌兩江匯合處造船練兵,備戰一年多,於元鼎六年冬率樓船師下湞水,與伏波將軍會師石門,進軍番禺,一舉而平南越之亂。楊仆的樓船師不下5萬人,樓船高20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