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衍文化

古循州,初設於隋開皇十年,涵蓋的區域範圍廣闊,今天這個古代行政區域的繼承者,包含了現在廣東省和福建省內的客家民系主要居住地(循州中的梁化郡和始興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衍文化
  • 時間:隋開皇十年
  • 特點:涵蓋的區域範圍廣闊
  • 包含:現在廣東省和福建省內
以循而衍 循名衍義,唐朝為循州總管府轄域,融合海洋性格外向文化,循衍民系是嶺南客家,

以循而衍 循名衍義

隋開皇十年(590)合併梁化郡義安郡始興郡東官郡置循州,治所在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隋大業三年(605)更名龍川郡,唐武德五年(622)復名循州,天寶元年(742)又更名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復名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移治龍川縣歸善縣改為禎州。明洪武二年(1369)循州併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
隋開皇十年的循州,管轄範圍比較廣闊,其中包括:
東官郡來屬,五區縣:增城區寶安區博羅縣歸善縣(今惠城區)、安懷縣(在今東莞)。
義安郡來屬,六區縣:海陽縣(今潮州市)、潮陽區綏安縣(今雲霄縣)、程鄉縣(今梅縣區)、義招縣(今大埔縣)、海寧縣(今惠來縣)。
梁化郡來屬,七縣:欣樂縣(今惠東縣)、海豐縣龍川縣興寧縣河源縣、新豐縣、陸安縣(今陸豐,不含南塘)。
始興郡來屬,七區縣:曲江區湞陽縣(今英德東)、翁源縣南野縣(今南雄縣)、梁化縣(今仁化縣)、斜價縣(今始興縣)、含洭縣(今英德西)。

唐朝為循州總管府轄域

唐滅隋之後,派李存恭、李靖統兵進入嶺南。據《舊唐書》卷五十六、《唐書》卷八十七《林士弘傳》和吳、周府志所載,唐初武德五年(622),楊世略在唐來使的“招慰”之下,背著林士弘以潮(治所在今潮州市)、循(治所在今惠州市)二州之地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陽王藥師率兵二萬圍攻循州,楊世略“破斬之”。梅州舊諺有雲“未有梅州,先有楊、古、卜”,足見俚人楊姓之地位。可見,俚族在隋末唐初,勢力相當強盛,以至整個潮梅地區還曾一度完全處在俚帥的控制之下,叛隋降唐,唯俚帥之命是聽。
唐平嶺南《新唐書》載如下:
“己酉,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唐使者王義童下泉、睦、建三州。丁酉,隋漢陽太守馮盎承李靖檄,帥所部來降,以其地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以盎為高州總管,封耿國公。先是,或說盎曰:「唐始定中原,未能及遠,公所領二十餘州地,已廣於趙佗,宜自稱南越王。」盎曰:「吾家居此五世矣,為牧伯者不出吾門,富貴極矣。常懼不克負荷,為先人羞,敢效趙佗自王一方乎!」遂來降。於是嶺南悉平。”
當時循州嶺南俚(南嶺以南俚民族部落)酋長楊世略起義,占據潮州。林士弘起豫章,後據虔州,自號南越王。俄僭號楚,領南昌、虔、循、潮之地。楊世略後破循州(今惠州市林士弘
《新唐書列傳》載如下: “林士弘,饒州鄱陽人。隋季與鄉人操師乞起為盜。師乞自號元興王,建元天成,大業十二年據豫章,以士弘為大將軍。隋遣治書侍御史劉子翊討賊,射殺師乞,而士弘收其眾,復戰彭蠡,子翊敗,死之。遂大振,眾十餘萬,據虔州,自號南越王。俄僭號楚:稱皇帝,建元為太平。侍御史鄭大節以九江郡下之。士弘任其黨王戎為司空。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豪傑皆殺隋守令以附,北盡九江,南番禺,悉有之。後蕭銑以舟師破豫章,士弘獨有南昌、虔、循、潮之地。銑敗,其亡卒稍歸之,復振。趙郡王孝恭招慰,降循、潮二州。武德五年,士弘弟鄱陽王藥師以兵二萬圍循州,總管楊世略破斬之,士弘請降。王戎亦獻南昌地,詔戎為南昌州總管。士弘復遁保全城山,誘潰亡,謀復亂,袁人相聚應之,為張善安所察,以兵赴討。會士弘死,其黨乃解。”
楊世略降唐後,被唐政府任命為循州總管。楊世略成為唐朝第一位循州總管。楊世略,歷南陳禎明、隋朝至唐,卒於垂拱年間,屬於粵東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義安郡海陽縣湯田驛的 飛泉嶺。在任其間,他促進了潮州、循州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進一步融合,為後來的韓愈治潮州典定了基礎。今粵東人有紀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績,路曰平南路,公園曰平南公園;並為其建祠、立牌坊,上書“飛泉玉露”,以紀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
唐初循州總管管轄的地域範圍包括:梅州深圳、東莞、惠州、潮州、汕頭、揭陽、汕尾以及廣州的增城區、新豐、翁源、曲江區、雲霄、詔安等地。唐朝循州總管轄域,在實際行政區上,還劃有潮州、韶州、循州等三個州。

融合海洋性格外向文化

循衍民系客家民系的一支,原來劃作客家方言的粵台片。所以名曰“循衍”,即是以古循州為中心,播衍四海的客家支系。他們是客家民系之中,同時具備嶺山、海洋兩種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客家人遷徙到廣東等沿海一帶時,來自中原文化體系的客家文化便受到了海洋文化的衝擊。
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互撞擊,使得客家文化也具有了海洋文化的某些特徵:比如豁達的胸懷、濃情似酒、敢做敢為,亦或開放性、冒險性乃至擴張性,這也是客家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接壤之處,也是他們有可能迅速走進現代社會的先天優勢。
作為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餘緒,以鄭芝龍鄭成功為首的“海上帝國”,曾稱霸於明末清初的東海及太平洋西岸,其間主要部將劉國軒陳永華均是客家人,三分之一的部屬也是客家人。台灣的客家人在拓殖之初,便充滿了冒險意識,這正也是海洋文化精神的表現。
客家人漂流到海外謀生,客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具體體現在:1. 開發性:客家人在足跡遍布世界,有水的地方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2. 重商:海洋文化說到底是一種商業文明,其主要特徵便是商業,走出去的客家人誠信經商,產生了諸多企業家;3. 文化多元性:客家人與當地文化融合,兼收並蓄,使客家文化成為一種兼容性極強的文化。
所有這些,均表明,海洋文化給予了客家文化豐富的內涵,使其具有了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重特徵。

循衍民系是嶺南客家

循衍民系是嶺南客家,他們以古循州(今粵閩兩省)為發源地,播衍到國內各地、港澳台,以至世界各國。
客家語是以廣東省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客家話為代表語言,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可以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以便諸位理解客家之中,哪一些屬於循衍民系
嶺北類,江汀民系。以江西省贛州地區為中心,向東包含福建省汀州舊屬,向西包含廣東省韶州舊屬。此類,過去劃作五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省內,一般認為分為客籍客家、本地客家、寧石客家等三種代表聲腔。福建省龍巖市上杭、永定及武平南半縣屬嶺南類,其餘屬嶺北類。
嶺南類循衍民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以茂名地區為代表的粵西客家“艾話”、潮州式客家話(東到上善鎮,北至北斗鎮,西至黃羌鎮)、詔安式客家話,這三種口音,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興寧式客家話(含五華縣北部的華城鎮),雖從整體判斷仍屬嶺南類,但具有部分嶺北類的特徵。
槎語類,實際指東江本地話,亦稱縛婁話(Phok-Low-Hva),此處不是指福佬話(Hokkien)。“槎”字與“蛇”諧音,東江本地話又稱蛇羅話。因東江古名槎溪,而得名;博羅縣古稱槎城。有人認為東江本地話應歸入粵語系,過去客家學一般把槎語劃作(兩片)粵中片、惠州片,現錄於此供參考。
附:
一、關於嶺南類小片細劃分
粵台片,可以細分為:程鄉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興寧小片(含華城鎮)、紫五小片(含河婆鎮)、揭嶺小片、海陸小片、饒詔小片、艾話小片。
台灣省的客家話,都屬於以古循州為中心,播衍所至的粵台片客家。台灣客家話語腔主要包括上述的程鄉小片、海陸小片、饒詔小片。
二、江西境內客家話的分片
江西境內的客家方言,可分為客籍人所說的客籍話和本地人說的本地話兩大派系。在本地話中,寧都、石城一帶因地接閩西,又是閩粵客家先民南遷時的必經之地,所以,寧石方言與客籍話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不過,寧石方言又自成一體,所以,我們也將它們單獨作為一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